农业灌溉用水系数测算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种种因素,农田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存在着较大的浪费。
测算和分析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灌溉水在农田中起到实际作用的比例。
它是农田灌溉水安排和管理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越高,说明灌溉水利用效率越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一种是利用水平田块在农田间道上的宽度和与田块的关系来计算。
具体步骤是:首先测量农田间道的宽度,然后测定农田的总面积和功能区面积,最后根据农田间道宽度和功能区面积的对应关系计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农田灌溉水计量设备来测算。
一般利用水表来实时记录农田灌溉用水量,然后根据农田的实际需水量和测量得到的用水量,计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这种方法比较直接和准确,但需要安装设备和进行实时监测,成本较高。
还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来进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预测和计算。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农田的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等因素,对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进行模拟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农田灌溉水的实际利用情况,并为农田灌溉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分析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时,需要考虑农田的土壤水分状况、作物的需水量、灌溉水的供应情况等因素。
同时还需考虑灌溉水的供应方式和农田管理的措施等因素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地评估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天水市麦积区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报告[正文]一、背景介绍天水市麦积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一个农业发展较为重要的地区。
为了保障农业灌溉的有效水利用,对麦积区农业灌溉的有效水利用系数进行测算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1.数据收集a) 收集历年来麦积区的降水量数据、蒸发量数据、灌溉用水量数据等。
b) 统计麦积区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灌溉面积等农业相关数据。
c) 收集气象数据和土壤水分数据,包括降水量、温度、相对湿度等。
2.数据处理方法a)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计算麦积区的平均降水量、蒸发量、灌溉用水量等指标。
b) 通过统计数据,计算农作物的灌溉面积、灌溉量等相关指标。
c) 利用气象数据和土壤水分数据,分析麦积区的水分状况。
三、有效水利用系数的计算1.定义与公式有效水利用系数(WUE)是指农作物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灌溉水量与单位产量之比,一般以毫米/公斤或立方米/公斤表示。
WUE = 灌溉用水量 / 农作物产量2.计算过程a) 根据数据处理方法中的数据,计算麦积区的灌溉用水量和农作物产量。
b) 将灌溉用水量除以农作物产量,得到有效水利用系数。
四、结果分析通过以上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得出了麦积区农业灌溉的有效水利用系数结果。
根据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可以了解麦积区农业灌溉系统的水利用效率,为农业灌溉的管理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五、结论根据对麦积区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的测算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麦积区的农业灌溉系统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水利用效率。
2) 部分农作物的有效水利用系数较低,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灌溉管理。
[结束]附件:1) 降水量数据表格2) 蒸发量数据表格3) 灌溉用水量数据表格4)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农业灌溉:指农田作物生长需要用到的水分补充,通过农业灌溉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 有效水利用系数:农作物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灌溉水量与单位产量之比,反映了农业灌溉系统的水利用效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摘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评价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并详细描述了其计算方法。
接着分析了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包括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灌溉方式等。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测算分析,验证了其在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指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意义,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促进农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灌溉、水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因素、案例分析、意义、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田灌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中国农田灌溉水资源的短缺和浪费现象严重,对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衡量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有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针对中国当前农田灌溉水资源短缺和浪费问题的研究还显得不足。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际测算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途径和措施,为我国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深入探讨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确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2. 分析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揭示影响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3.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一、引言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消耗,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可以为农田灌溉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和意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农田实际利用的灌溉水量与其需水量之比,它反映了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通常情况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数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高表示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越有效。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对于评价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情况,指导农民合理使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对于农田灌溉水的规划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灌溉水需求计算农田灌溉水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生长期水分需求来计算。
通常采用灌溉制度系数法或水分平衡法来计算农田灌溉水需求。
灌溉制度系数法一般是指根据土壤水分蒸发量和作物蒸腾蒸发量来计算农田灌溉水需求;水分平衡法则是指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来计算作物的生长期间需水总量。
2. 实际灌溉水量测算实际灌溉水量通过灌溉设备的测量和田间水文测定来获得,通常需要结合实地观测和气象数据来确定。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实际灌溉水量 / 灌溉水需求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和案例,我们以某农田的玉米种植为例进行测算分析。
该农田的具体情况如下:1. 玉米作物生长期为120天,生长期水分需求为600mm。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计算该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500mm / 600mm = 0.83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该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83,说明该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农田灌溉水的实际利用效果与理论灌溉水量之比,是衡量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田的产量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土壤类型、作物品种、气候条件、灌溉方式等。
其中,土壤类型是影响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土壤类型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渗透性不同,因此对灌溉水的利用效果也不同。
例如,沙质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差,灌溉水容易流失,因此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而粘土质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好,灌溉水利用效果较好,因此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较高。
作物品种也是影响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对灌溉水的利用效果也不同。
例如,水稻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对灌溉水的利用效果较好,因此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较高;而小麦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小,对灌溉水的利用效果较差,因此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
气候条件也是影响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蒸发量和降水量不同,对灌溉水的利用效果也不同。
例如,干旱地区的蒸发量较大,降水量较少,对灌溉水的利用效果较差,因此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而湿润地区的蒸发量较小,降水量较多,对灌溉水的利用效果较好,因此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较高。
灌溉方式也是影响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灌溉方式的水分利用效果不同。
例如,滴灌和喷灌的水分利用效果较好,因此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较高;而洪灌和渠灌的水分利用效果较差,因此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测算出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田灌溉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入手,探讨在不同条件下如何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以促进农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在灌溉过程中,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总水量的比值。
通俗地说,就是指农田灌溉所用水中,被植物实际利用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可以为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1. 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质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着显著的影响。
气候干旱的地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较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相对较高;而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会相应减小。
2. 灌溉方式:灌溉方式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着直接影响。
常见的灌溉方式包括地下水灌溉、地表水灌溉和雨水灌溉,而不同的灌溉方式会影响土壤中水分的分布和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从而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的不同也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显著影响。
砂性土壤和粘土土壤对水分的储存和释放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也会有所不同。
4. 作物品种: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也不同,某些作物在相同的灌溉条件下,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水分,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5. 土地管理措施:适当的土地管理措施,比如精细施肥、覆膜保墒等,能够优化土壤结构,改善土壤保水性,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1. 土壤水分测定法:通过监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变化,可以直接测算出灌溉前后土壤中水分的变化量,从而计算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农业灌溉时,实际达到农田用水和灌溉用水之间的比值,反映了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水资源管理指标。
正确地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有助于科学管理农业水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作物蒸散量法、土壤水分平衡法、气象水分利用系数法、水量平衡法等。
其中,作物蒸散量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下面就以作物蒸散量法为例,进行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算。
作物蒸散量法是利用作物的蒸散蒸发量和降水量进行测算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测量降雨量:使用雨量计或其他降雨量测量仪器,测量降雨量。
3.计算农田用水:利用降水量减去逸失水分和地下水,得到农田用水量。
5.计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灌溉用水除以农田用水,得到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理论值为1,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值往往远小于1。
然而,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可以逐步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简介某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农田接受灌溉水后,能够真正被农作物有效利用的比例。
本报告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数据分析,对某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得出了相关和建议。
实验设计与方法1. 实验地点与范围本次实验选取某农田作为研究对象,该农田位于省市,具体地理坐标为经度,纬度。
2. 实验方案2.1 选取样本区域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该农田中的X个样本区域作为研究样本。
2.2 实验步骤步骤1:对选取的样本区域进行测量,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类型、坡度等因素的测定。
步骤2: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灌溉处理,对照组不进行灌溉处理。
步骤3:在不间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土壤含水量进行采样和测量。
步骤4: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农作物生长情况,包括生长速度、叶片颜色等指标的观察。
2.3 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土壤含水量与农作物生长情况之间的关系,计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统计不同因素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如土壤类型、坡度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含水量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关系分析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土壤含水量和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在灌溉后的12小时内,实验组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农作物生长速度也更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的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但仍然高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农作物叶片颜色更绿,表明灌溉水对农作物生长有积极影响。
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结果:实验组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
对照组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
与建议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和建议:1. 灌溉水对农作物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农作物生长速度。
2. 实验组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高于对照组,表明灌溉水在实验样本中能够被农作物较好地利用。
3. 土壤类型和坡度等因素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具有一定的影响。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灌溉水利用是保障农作物生长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是评价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从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实际灌溉水量与作物需水量的比值,它能够反映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常用方法包括水文法、渗透法和水平衡法等。
水文法是指通过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补给量的测定,统计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丰富且水位变化明显的地区。
渗透法是指通过测定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的蒸腾蒸发量来计算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操作是根据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的耗水量,推断灌溉水的渗漏和蒸发量,从而得出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其适用的场景,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测算方法。
二、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条件、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灌溉方式等。
土地条件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土地类型对水分的滞留和渗透能力不同,因此其有效利用系数也会有所差异。
气候条件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间等气候要素都会对农田水分蒸发和作物需水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作物种类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一些节水作物对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而一些耗水作物则相对较低。
灌溉方式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传统的地面灌溉和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在水分利用效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因此在具体的测算和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报告【引言】农业灌溉是提高农田水分供应的重要手段,而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对于农田水分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搜集农业灌溉实验基地的资料,包括灌溉水量、蒸散发量、作物产量等数据。
2. 理论分析:基于农业水文学和水文模型,对农田水分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包括蒸散发、作物蒸腾和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3. 水利用系数计算:根据农田水分平衡理论,计算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
【测算结果】经过对农田实验基地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1. 灌溉效率:根据数据分析,农业灌溉的灌溉效率平均为80%左右,即80%的灌溉水量有效供应到作物根区。
2. 作物蒸腾:通过测算,发现作物蒸腾占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比例,平均约为70%。
3.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对农田水分的消耗较小,平均在10%左右。
4. 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对农田水分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平均补给量占总供给量的20%左右。
【分析讨论】1. 灌溉优化:基于测算结果,可进一步优化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2. 节水灌溉:结合作物蒸腾数据,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无效蒸发和作物蒸腾,提高水利用效率。
3. 地下水管理:鉴于地下水补给对农田水分平衡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超采和地下水位下降。
4. 水资源规划:基于测算结果,可为水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分配农业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我们得出了灌溉效率、作物蒸腾、土壤蒸发和地下水补给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农田水分管理、灌溉优化和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本报告也提出了优化农田灌溉、采用节水技术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等建议,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压力的增加,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田灌溉水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往往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的盐碱化问题。
研究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各国对于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于灌溉水利用的影响。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于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深入探讨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介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实测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应用情况,最终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田灌溉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意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意义在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农田灌溉水资源的浪费,促进农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高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用水的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高还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作物利用灌溉水的水分占灌溉水总量的比例,通常用水分平衡法或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监测法进行测算。
水分平衡法是通过测量灌溉前后土壤水分含量以及作物生长期间的降
雨量和蒸发量等因素,计算作物利用灌溉水的量。
具体步骤如下:
1.测定作物整个生长期间的灌溉量(包括滴灌、喷灌、渗灌等灌溉方式)和降雨量。
2.在灌溉前、灌溉后和生长季节末,分别取土样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3.计算通过作物生长获取的水分量,包括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作
物的降雨量和蒸发量等因素。
4.通过对比灌溉量和作物利用的水分量,计算有效利用系数。
土壤水分及作物生长监测法是通过定期测量作物根区土壤水分含量、
作物生长状况、光合效率等指标,综合评估作物利用灌溉水的情况。
该方
法需要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精度更高,但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支持。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研究正文: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挺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话题——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这个系数就像是农田的“水分效率”,它告诉我们每滴水都发挥出了多少效用。
咱们都知道,农业是国之根本,而灌溉又是农业的命脉。
如果灌溉用的水得不到充分利用,那可真是一大浪费啊!咱们得知道什么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简单来说,就是衡量农田在灌溉过程中,每一滴水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的一个指标。
它可不是简单地看水用了多少,还要看这水是不是真的滋润了土地、帮助作物生长。
那么,如何测算这个系数呢?别急,让我慢慢道来。
先说说测量方法吧。
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测定作物的生长情况,比如看作物长得多高、多壮实;二是直接测量土壤湿度。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前者直观,后者准确。
但无论哪种,都得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结果靠谱。
接下来,说说影响这个系数的因素。
气候条件,比如降雨量和温度,对作物生长和水分蒸发都有影响。
土壤类型也不容忽视,不同的土质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都不一样。
还有灌溉方式,直浇好还是滴灌好?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水的利用率。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在某片农田上做了实验。
一开始,我们按照常规方法灌溉,但发现作物长得并不理想。
后来,我们调整了灌溉策略,采用了滴灌技术,结果作物长得又绿又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精准地评估农田的灌溉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如果某块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特别低,那可能就得找找原因了,是不是因为土壤太干或者灌溉系统有问题。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对症下药,提高灌溉效率,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总的来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是一个既实用又有意义的课题。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水资源,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我们的农田更加节水高效,让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是指供给给定农田面积的灌溉水中,实际用于作物生长的比例。
它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指标,可以帮助农民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农田水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和分析。
1. 测算方法(实际灌溉面积× 实际灌溉深度)/(灌溉用水量× 农田面积)其中,实际灌溉面积指已经灌溉的实际土地面积,实际灌溉深度指土壤中实际湿润的深度,灌溉用水量指为给定农田面积补给的总灌溉水量。
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式只适用于规律性灌溉,不适用于雨养农业和不规则灌溉。
2. 分析结果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值通常在0.5至0.9之间。
如果值较低,则说明灌溉效果不佳,耗费的灌溉水大部分浪费掉了,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如果值较高,则说明灌溉效果良好,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高,农业生产效率也相应提高。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不同的区域和季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干旱缺水的地区,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可能需要提高灌溉水的供应量,从而导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偏低。
在潮湿多雨的季节,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已经充足,灌溉水的供给量需要减少,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影响因素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主要包括:(1)灌溉方式。
现代灌溉系统采用微量灌溉、滴灌等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消耗,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2)土壤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不同。
有些土壤能够有效保持水分,避免浪费,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作物类型。
不同类型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有些作物需要更多的水分,从而影响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4)气候条件。
气温和湿度等气候条件会影响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从而影响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一、背景介绍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灌溉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有效利用水资源是农田灌溉的关键,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实际利用于作物生长的灌溉水量与灌溉总水量的比值。
其计算方法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实际利用水量 / 灌溉总水量实际利用水量是指作物需要的水分量,通过作物的灌溉需要量来确定;灌溉总水量是指实际灌溉水量的总和,包括雨水和灌溉水。
对于不同作物种类和不同地区的农田,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会有所差异。
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1. 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于水分的渗透和保存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2. 灌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对于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也有所影响,喷灌和滴灌相对于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更加节水高效。
3. 大气环境:气温、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也会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产生影响。
4. 作物类型:不同的作物需水量差异较大,其对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也有所差异。
四、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主要从实际利用水量和灌溉总水量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农田灌溉的现场观测和数据统计来进行分析。
1. 灌溉水的实际利用量可以通过灌溉水量计算仪器来进行测算和记录。
2. 灌溉总水量可以通过降雨观测和灌溉水量记录统计来进行测算和记录。
3. 通过对实际利用水量和灌溉总水量的测算和统计,可以得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4.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灌溉方式,可以进行多次测算和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五、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途径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喷灌、滴灌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2. 合理调整灌溉方案:根据作物需水量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以减少浪费。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在水土平衡和渠道设计流量分析中使用。
一、用模式分析法计算渠道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1计算公式(1)灌溉水利用系数:η=ηs ×ηf式中:ηs——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连乘求得。
ηf——田间水利用系数。
(2)渠道水利用系数在无实测资料时按下式计算:η=1-σL土渠:σ=kQ净m衬砌渠:σ0=ε0×σ式中: σ——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L——渠道长度(km)K——土壤透水性系数,可从表3.1.9-1查得m——土壤透水性指数,可从表3.1.9-1查得ε0——衬砌渠道渗水修正系数,可从表3.1.9-3查得2 参数选择(1)设计净流量:1)干渠:Q净=q s×A干=0.368×2.46=0.972m3/s2)支渠:Q净=m̅A̅支86400t =50×660086400×7=0.546 m3/s3)斗渠:Q净=n×Q农净=2×0.091=0.182 m3/s4)农渠:Q净= m max×A̅农86400t=60×262.586400×2.0=0.091 m3/s(2)渠道长度:1)干渠:1条,长12.6km砼板防渗结构,灌溉面积2.64万亩。
标准条田规格:长×宽=700×250=262.5亩拆合标准条田100块2)支渠:4条,总长7.6km,平均长1.9km,平均灌溉面积0.66万亩,拆和标准条田25块3)斗渠:14条,总长21km,平均长1.5km,平均灌溉面积0.1886亩,拆和标准条田7块4)农渠:100条,总长0.65km,平均长度0.65km(3)m、k、ε0的选择查表3.1.9-1沙壤土:K=3.4,m=0.5查表3.1.9-3干渠砼板衬砌:ε0=0.15-0.05,取ε0=0.10支渠浆砌石衬砌:ε0=0.20-0.10取ε0=0.153.渠道水利用系数计算利用渠道净流量、渠道长度及选择的参数计算各渠道水利用系数,考虑到蒸发损失,管理损失及衬砌渠道在使用期防渗性能降低等因素,并结合现场调查,对计算值作适当调整作为采用值。
浅析农业灌溉用水系数测算摘要以裕民县为例,裕民县是塔城地区严重缺水贫困县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我县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今后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全县灌溉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90%左右,灌溉面积的98%为地面灌溉,灌溉方式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低,浪费比较严重,因此,灌溉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首要内容。
关键词农业灌溉;用水系数;测算裕民县因地处西风带边缘区,属大陆性寒温带,半旱半荒漠草原气候,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工灌溉,形成了独特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
以各样点灌区数据资料为基础,结合理论计算,测算分析出各年度全县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以及全县平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变化情况。
1 测算分析技术路线全县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分析。
在对全县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下同)的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搜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通过综合分析,采用统一的首尾测算分析法(见后),得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得到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最后,分析全县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
2 灌溉分区由于裕民县自然条件复杂,为使典型样点灌区的选择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比较准确地确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中有关技术参数与作物的净灌溉定额,需要对全县进行灌溉分区。
裕民县总的地形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峰海拔 3 252m,最低处海拔390m,境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形成了不同的垂直地貌带。
根据县境内大的地貌轮廓和构造特征,以及沉积物特性,可分为巴尔鲁克山区、土壤为;暗栗钙土、普通钙土、淡栗钙土;山前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黑土和栗土;山前倾斜平原区、土壤为;普通棕钙土和灌溉棕钙土;北部冲积平原区等4个地貌区土壤为;含碱性砂石底沙土、灰砂土、砾质黄沙土。
浅析农业灌溉用水系数测算
摘要以裕民县为例,裕民县是塔城地区严重缺水贫困县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我县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今后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全县灌溉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90%左右,灌溉面积的98%为地面灌溉,灌溉方式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低,浪费比较严重,因此,灌溉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首要内容。
关键词农业灌溉;用水系数;测算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5-0058-02
裕民县因地处西风带边缘区,属大陆性寒温带,半旱半荒漠草原气候,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工灌溉,形成了独特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
以各样点灌区数据资料为基础,结合理论计算,测算分析出各年度全县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以及全县平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变化情况。
1 测算分析技术路线
全县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分
析。
在对全县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不同规模与类型(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下同)的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搜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通过综合分析,采用统一的首尾测算分析法(见后),得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得到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最后,分析全县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
2 灌溉分区
由于裕民县自然条件复杂,为使典型样点灌区的选择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比较准确地确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中有关技术参数与作物的净灌溉定额,需要对全县进行灌溉分区。
裕民县总的地形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峰海拔 3 252m,最低处海拔390m,境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形成了不同的垂直地貌带。
根据县境内大的地貌轮廓和构造特征,以及沉积物特性,可分为巴尔鲁克山区、土壤为;暗栗钙土、普通钙土、淡栗钙土;山前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黑土和栗土;山前倾斜平原区、土壤为;普通棕钙土和灌溉棕钙土;北部冲积平原区等4个地貌区土壤为;含碱性砂石底沙土、灰砂土、砾质黄沙土。
3 样点灌区选择结果与分布
3.1大型灌区
裕民县现有大型灌区1处,为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9万亩。
按照大型灌区样点选择要求,所有大型灌区
均纳入样点灌区测算分析范围,即大型灌区的总个数即为样点灌区个数。
3.2中型灌区
裕民县现有中型灌区4处,54%以上为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0.0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5.7万亩。
其中,5万亩~15万亩中型灌区3处,占中型灌区总数的75%,设计灌溉面积27.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7.13万亩, 15万亩~30万亩中型灌区1处,占中型灌区总数的25%,设计灌溉面积22.9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95万亩。
按照中型灌区样点选择要求,选择2处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0.12万亩,分别占中型灌区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的50%和60%。
5万亩~15万亩中型灌区选1处,有效灌溉面积7.17万亩,分别占该类中型灌区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的33%和14.3%;15万亩~30万亩中型灌区选1处,有效灌溉面积22.95万亩,分别占该类中型灌区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的33%和46%。
首尾测算分析法:
首尾测算分析法是指直接测量统计灌区从水源引入(取用)的毛灌溉用水总量,通过分析测算得到田间实际净灌溉用水总量,田间实际净灌溉用水总量与毛灌溉用水总量的比值即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净灌溉用水总量,万m3;
——毛灌溉用水总量,万m3。
为了能够反映灌区灌溉水利用状况的整体情况,要求以日历年作为计算时段。
小麦等跨年度作物,在一年内分两个时段进行计算。
通过统计灌区年灌溉用水总量、各种作物的实灌面积,根据计算分析、典型调查与观测确定作物实际净灌溉定额,以作物净灌溉定额近似替代亩均净灌溉用水量,即可用下式计算灌区该年度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ηw:
式中, mi——灌区第种作物净灌溉定额,m3/亩;
ai——灌区第种作物实灌面积,亩;
n——灌区作物种类总数;
wa——灌区全年毛灌溉用水总量,m3。
4 毛灌溉用水总量确定
毛灌溉用水总量wa是指灌区全年用于农田灌溉的从水源地引入(取用)的总水量,其值等于从水源地取水总量扣除由于工程保护、防洪除险等需要的渠道(管路)弃水量。
当农田灌溉供水与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使用同一渠道或管路时,还应扣除相应的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量。
年毛灌溉用水总量根据灌区从水源地实际取水测量值统计取得,而非其它如计收水费等目的收费计量水量数值。
5 净灌溉用水总量确定
确定样点灌区净灌溉用水总量是本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净灌溉用水总量确定的关键是确定不同作物的净灌水定额和净灌溉定额。
6结论
农业灌溉用水还存在着很大的浪费。
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未来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如完善管理体制和技术服务体系,农业水资源立法,农业供水水价的合理调整等,从而提高农业用水的管理水平,提高田间作物水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武华光.山东省灌溉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
学,2006.
[2]刘布春.河套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
科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