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失眠临床诊疗流程与药物治疗新进展1
- 格式:pptx
- 大小:765.44 KB
- 文档页数:66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高畅;胡晓丽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22)1
【摘要】不寐在临床上较常见,且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文对近些年来传统医学治疗不寐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证明传统医学治疗不
寐具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群众接受度高、无依赖性的特点,可有效提高睡眠
质量。
本文从不寐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穴位贴敷治疗、耳穴压豆治疗及其他方法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不寐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9-173)
【作者】高畅;胡晓丽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不寐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3.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4.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5.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睡眠障碍诊疗新进展摘要:相关统计数据及资料显示我国大约40%人群存在各种各样的睡眠障碍情况,但是大部分都没有正确认识到这种疾病的潜在危害,医疗工作者也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失眠等常见睡眠障碍疾病如果没有及时获得诊治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而且会成为妨碍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因素。
本文首先阐述临床领域中常见的几种睡眠障碍类型,然后针对其病发机制、临床诊断、科学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希望能够给予临床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或者帮助提升睡眠障碍疾病在我国社会上的认知度。
关键词:睡眠障碍临床诊断治疗措施新进展探讨研究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52【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56-02伴随着各种生物研究技术方式的出现,睡眠障碍研究水平获得持续提升,睡眠规律及觉醒相关结构等基础理论逐一得到确定,推动睡眠医学走上迅速发展道路。
我国临床睡眠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物论》、《晏子春秋》等文章里都涉及到失眠、睡眠、梦等现象,而现代睡眠临床研究的兴起较迟[1]。
1960年,美国睡眠精神生理研究协会(apss)召开成立大会,并制定了睡眠分期的标准方法。
1972年欧洲睡眠研究会(esrs)成立。
1975年,由5个睡眠障碍中心组织联合,创刊了《睡眠》(sleep)杂志,大大地促进了睡眠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1987年,美国睡眠障碍中心协会与临床睡眠学会合并为“美国睡眠障碍协会”(asda),美国睡眠障碍协会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工作。
1988年世界联合睡眠学会(wfsrs)成立。
1994年6月,“中国睡眠研究会”与日本和印度的睡眠研究会共同于日本东京筹建和成立了“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每隔3年举行一次“亚洲睡眠大会”(sars congress)。
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失眠症(insomnia)失眠症是临床最为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入睡困难、夜间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等。
近年来,我国失眠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高。
相关文献显示,35%的人口曾患急性失眠,而9%~12%的人患有慢性失眠。
失眠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西医治疗失眠症强调定时作息及合理使用镇静催眠药物,临床首选服用安眠药,该种药物虽催眠速度较快,但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如加重呼吸抑制,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嗜睡等危害,且疗效短,需不断加大剂量,停药即复发,还有耐药性、成瘾性等弱点。
因此,从中医药探寻治疗失眠的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失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
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症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失眠症患者所具有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紊乱,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诊断、量化标准,通过对古人认识到的具有调整心理状态的药物作用进行研究,临床筛选出了对特定心理紊乱状态具有疗效的药物和方剂,确立了调整心理紊乱状态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原发性失眠症,不包括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一、病例选择(一)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1)主诉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起病至少1个月;(2)睡眠紊乱引起苦恼或社会、职业等方面的障碍;(3)睡眠紊乱排除由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生物节律睡眠障碍等所致;(4)睡眠紊乱排除由重性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等障碍所致;(5)睡眠紊乱排除由各种躯体性疾病、酒精或药物的心理作用所致。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旺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下;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小时。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及安全性睡眠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老年人都面临着睡眠障碍的困扰。
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药物治疗是改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研究成果。
同时,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常见类型及原因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
失眠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等。
其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生理变化(如褪黑素分泌减少、生物钟紊乱)、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环境因素(如噪音、光线)、疾病因素(如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等有关。
睡眠呼吸暂停在老年人群中也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睡眠中呼吸暂停或呼吸浅慢,导致缺氧和睡眠中断。
这可能与肥胖、气道结构异常、神经肌肉功能减退等有关。
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则表现为睡眠中肢体周期性不自主运动,影响睡眠质量,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铁缺乏等有关。
二、老年人睡眠障碍药物治疗的新进展1、褪黑素受体激动剂褪黑素是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重要激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褪黑素的分泌逐渐减少。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等,通过模拟褪黑素的作用,调节睡眠节律,改善睡眠质量。
与传统的催眠药物相比,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副作用相对较少,尤其适用于入睡困难的老年人。
2、多靶点药物一些新型的多靶点药物在治疗老年人睡眠障碍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
例如,某些药物不仅可以调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还能作用于其他与睡眠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3、中药及天然提取物中药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些中药方剂或天然提取物如酸枣仁、百合、灵芝等,被认为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近年来,对这些中药及天然提取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作用机制逐渐被阐明,为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失眠症在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的治疗下所取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本院心理诊疗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0例存在慢性失眠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办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人数均衡为250例,将心理诊疗科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对照组治疗,观察组在前组治疗基础上结合安眠药物治疗,对2组不同治疗办法后取得的治疗效果展开说明。
结果:治疗后得出睡眠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得分按更低水平呈现(P<0.05)。
结论:认知疗法结合安眠药物用于慢性失眠症的疗效较为显著,能从根本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认知行为;安眠药物;慢性失眠症;治疗效果;睡眠质量前言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它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能够暂时缓解失眠症状,但其副作用和成瘾性却让人担忧。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非药物治疗方法,其中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
在治疗失眠症方面,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集中在改善患者的睡眠观念和习惯。
通过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减少对睡眠的焦虑和担忧,以及调整睡眠环境等方式,能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2]。
对此,本研究将采取对比研究的方式,观察安眠药物与认知疗法用于慢性失眠症的治疗效果,现将方法与结果整理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心理诊疗科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收治的500例存在慢性失眠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办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人数均衡为250例,将心理诊疗科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对照组治疗,该组病患抽取年龄范围为40-60岁,平均(53.29±3.88)岁,男性病患100例,女性150例;观察组在前组治疗基础上结合安眠药物治疗,该组病患抽取年龄范围为40-60岁,平均(53.45±3.64)岁,男性病患105例,女性145例;以上内容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身体健康和促进心理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很多人面临睡眠障碍的困扰。
睡眠障碍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睡眠障碍,新技术在医学领域持续发展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探讨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新技术。
一、睡眠障碍的诊断技术1. 睡眠多项清醒检查睡眠多项清醒检查(polysomnography,简称PSG)是一种全面评估睡眠质量和睡眠障碍的检测方法。
该技术通过电极记录来自头皮、眼周、喉部、胸部和腿部的生理信号,包括脑电图、眼运动、心电图、肌电图等。
同时,还可以监测氧饱和度、呼吸流量、胸壁运动等指标。
睡眠多项清醒检查可以提供大量详细的睡眠数据,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睡眠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睡眠健康评估问卷睡眠健康评估问卷是一种简单、经济、广泛应用的睡眠障碍筛查工具。
患者填写问卷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回答一系列问题,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困难、日间嗜睡等方面。
根据患者回答的情况,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睡眠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3. 心理评估和行为观察心理评估和行为观察在睡眠障碍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包括焦虑、抑郁、压力等因素的评估,可以了解是否存在与睡眠障碍相关的心理问题。
行为观察则可以观察患者的入睡表现、睡眠中的行为和表情,识别出一些潜在的问题,如多动症、夜惊症等。
二、睡眠障碍的治疗技术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睡眠障碍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睡眠障碍的不同类型和症状,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可以选用催眠药物来帮助入睡;对于睡眠中断的患者,可以选用延长睡眠时间的药物。
然而,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过度依赖药物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和依赖性问题。
2. 睡眠环境调节睡眠环境的舒适与否对于睡眠质量有着很大影响。
睡眠障碍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睡眠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我们身心健康有着巨大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普遍存在,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睡眠障碍的困扰。
幸运的是,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对于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首先,睡眠障碍的诊断工具和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
过去,诊断睡眠障碍主要依赖于患者的自述和医生的观察,但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电子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的逐渐发展,一系列睡眠监测设备被开发出来,能够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记录患者的睡眠数据。
例如,便携式脑电图仪、心电图仪和呼吸监测器等设备的问世,使得医生可以更加精确地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
此外,睡眠障碍的诊断还借助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对大量人群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精准的诊断模型,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睡眠障碍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传统的睡眠障碍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这些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患者,而且存在一些副作用。
然而,随着对睡眠障碍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新型治疗方法被提出并得到应用。
比如,光疗法已经被证明对于调节生物钟和改善睡眠质量非常有效。
通过暴露于明亮的灯光下,能够起到类似于阳光照射的作用,促进睡眠周期的正常运转。
此外,脑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更加精确地定位和评估睡眠障碍的病变位置,从而实施更加精准的手术治疗。
此外,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和冥想等方法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尽管睡眠障碍诊断和治疗得到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睡眠障碍的症状和表现较为复杂多样,因此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更多的指标和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其次,现代社会生活的压力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是睡眠障碍的重要诱因,因此对于预防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有必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总体而言,睡眠障碍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失眠西药治疗新进展及用药技巧分享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人们通常用西药来治疗失眠。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失眠西药治疗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失眠西药治疗方法和技巧,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失眠问题。
一、失眠西药的分类一般来说,失眠西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安眠药:主要用于快速诱发睡眠,并延长睡眠时间。
常见的安眠药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
2. 镇静催眠药:常用于治疗轻度到中度的失眠。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诱导睡眠。
常见的镇静催眠药有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
3. 抗焦虑药:焦虑常常是导致失眠的原因之一。
抗焦虑药可以帮助患者放松情绪,缓解焦虑,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常见的抗焦虑药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
二、新进展的失眠西药治疗方法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失眠西药治疗方法也逐渐被推出。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治疗方法:1. 实施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失眠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个体化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趋势。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人需求,医生可以调整药物剂量、给药时间和疗程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 组合用药:一些研究表明,将不同类别的失眠药物进行合理的组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将安眠药和抗焦虑药结合使用,可以同时缓解焦虑和诱导睡眠。
3. 应用延长释放剂型:延长释放剂型的药物可以持续释放药物成分,从而延长药效的持续时间。
这种剂型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夜间的睡眠,不易出现中途醒来的现象。
三、失眠西药的用药技巧分享除了了解最新的治疗方法,合理的用药技巧也是关键。
以下是一些用药技巧的分享:1. 遵循医生的指导:失眠药物应该根据医生的指导来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同时,对于长期失眠的患者,应该定期复诊,并与医生沟通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
2. 避免滥用药物:长期滥用失眠药物不仅会导致耐药性增加,还可能造成依赖和戒断反应。
中国失眠症诊疗和治疗指南失眠是常有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吻合失眠症诊疗标准者在 10% -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多数严重失眠可连续10 年以上。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交通事故等不测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组成严重的负担。
国内外睡眠医学专家曾公布多项与失眠相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迂腐,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孕产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较少关注中医药和物理治疗等相关内容。
为此,2015 年 10 月,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涵盖与睡眠医学相关的多个科室(包括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儿科、中医科等)的睡眠医学专家成立指南拟定专家委员会,以编制合适国情的失眠症诊疗和治疗指南。
专家组经过频频和充足论证,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就,特别是循证医学方面的凭据,历时 1 年时间,完成了指南的撰写。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特别是睡眠医学相关从业人员供应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
第一部分指南拟定原则和方法一、循证依照本指南参照2008年美国睡眠医学会( AASM )《成人慢性失眠评估和管理的临床指南》(以下简称AASM 指南),并检索国内外的主要电子数据库( 1999 年 7 月至 2015 年 9 月)以获得相关文件。
电子数据库包括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万方数据库和,检索词为“失眠” 及与失眠相关的评估、检测和治疗等内容的重点词。
二、介绍等级本指南采用了与AASM 指南相同的文件凭据级别以及介绍等级即“标准(Standard)”、“指南( Guideline )”和“临床建议(Option )”。
睡眠阻挡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 )的失眠症定义、诊疗标准和流行病学等资料也作为“标准”来介绍。
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在既往文件中可能找不到依据,或现有文件的结论相互之间存在矛盾,需要进行基于“专家共识”的介绍。
不寐(失眠)中医临床路径一、不寐(失眠)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寐(TCD 编码:BNX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失眠(ICD-10 编码:F51.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不寐(失眠)诊疗方案”。
不寐(失眠)临床常见证候: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胃气失和证瘀血内阻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心肾不交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不寐(失眠)诊疗方案”及中。
(ZYYXH/T20-2008)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不寐(失眠)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不寐(TCD 编码:BNX040)和失眠(ICD-10 编码:F51.0)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2)SPIEGEL 量表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多导睡眠监测(PSG)、阿森斯失眠量表、中医症状评分、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头颅CT、P300、MRI、甲状腺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
(2)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
(3)胃气失和证:和胃降逆。
中医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侯杰军;路亚娥;吕予;杨秋玉;薛瑞文;熊鹏;智冰清;张敏【摘要】失眠被称之为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身心疾病或临床亚健康状态,祖国医学将失眠称之为\"目不瞑\"\"不寐\",其主要病机最常见的为阴阳失调、脏腑失调、营卫失调、邪气致病等.西医治疗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仍存在副作用和药物依赖性等诸多问题.近年来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方便实惠、经济安全等优点获得了临床医师的普遍青睐,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临床疗效,其主要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内服、针灸、推拿、火罐、电针、刺血、压耳穴等,并取得了诸多的疗效.现将有关中医治疗在失眠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现存问题和展望做综述如下.【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3页(P270-272)【关键词】中医疗法;失眠;症候;针灸;综述;研究进展【作者】侯杰军;路亚娥;吕予;杨秋玉;薛瑞文;熊鹏;智冰清;张敏【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失眠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个体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并严重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的一种不良主观感受[1]。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已经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或国家[2]。
一项关于18岁及以上人群发生失眠的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在纳入的11227例受试者中约有14.9%的人发生失眠,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失眠发生率逐渐增高[3]。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
轻者仅有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1]。
失眠虽不属于危急重症,但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健康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1非药物治疗失眠常见的原因有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精神情绪因素以及成瘾药物的戒断反应等。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针对诱因进行处理,调整患者的睡眠习惯,恢复正常的生物节律。
首选非药物治疗。
①睡眠教育:改掉睡前不良习惯,如睡前饮茶、饮咖啡或剧烈运动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②刺激控制:建立睡床与入睡及睡眠直接的联系。
只有晚上睡觉时才上床。
无论夜间睡眠时间多久都应固定时间起床;③认知疗法:纠正患者对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错误认识,如并非绝对应睡眠8h、切忌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失眠等,从而减轻焦虑,改善睡眠。
此外培养适合个人的体育锻炼和入睡习惯,帮助患者了解失眠生理等也十分重要[2]。
2中医特色治疗2.1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失眠常见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外邪侵袭或病后体虚等,病机多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或阴虚不得纳阳,或阳盛不能入阴。
病位在心,主要与肝、脾、肾密切相关[1]。
2.1.1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临床观察,方药:龙胆草6g,黄芩10g,炒栀子10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10g,当归6g,生地黄10g,柴胡6g,生甘草6g。
总有效率可达90.48%[3]。
2.1.2痰热内扰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80例疗效观察,方药:黄连9g、胆南星15g、法半夏15g、竹茹20g、枳实12g、陈皮12g、甘草6g、茯苓20g、酸枣仁30g、五味子6g、珍珠母30g(先煎)、百合30g。
总有效率为92.5%[4]。
2.1.3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观察,方药:黄芪、茯苓、白术、党参各15g,酸枣仁12g,木香、远志、炙甘草各6g,龙眼肉、当归、柏子仁各10g,夜交藤30g,合欢皮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