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症临床进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6.24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西医治疗失眠易产生不良反应与依赖性等,而中医因其安全、简便、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现将临床中医治疗失眼的文献综述如下。
标签:失眠;中药治疗;非药物治疗失眠归属中医“不得眠”、“目不暝”、“不得卧”等范畴,是以不能正常和维持睡眠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压力的增大,失眠问题日渐严重,且渐趋年轻化,人们可能会由此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WHO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约有27%的人遭受睡眠病症的困扰[2]。
多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西方国家约35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我国失眠率也高达10%~20% [3]。
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4]。
目前市面上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是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5-6],此类药物对改善睡眠有一定的作用,但久服容易形成依赖,突然停药会出现戒断症状,且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并有可能影响记忆及认知能力,适用人群也有所限制。
中医药特色治疗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在治疗失眠症中疗效较好。
笔者对中医治疗失眠的常用疗法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中医治疗失眠引起失眠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不节等,其中以七情最为重要,其病机总属阴阳不通、阴阳失和[7-8]。
失眠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肝、肾密切相关。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9-15],大部分医家结合临床均将失眠分为虚实两类,实证以痰火扰心为主,虚证以阴血不足、心神失养为主,辨证治疗采用不同的切入点,调理脏腑,取得较好的疗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1中药辨证治疗111从心论治失眠李海宏[16]整理名老中医刘继祖辨治不寐的经验,认为现代人多“举怀”且晚睡者居多,当寐不寐,思虑过多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导致心血耗损,心神不安,神不安则寐不灵。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给患者的生活造成诸多困扰。
归脾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具有独特的治疗原理。
本文通过分析相关临床研究,评价了归脾汤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研究发现,归脾汤治疗失眠症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并且安全性较高,但其在治疗失眠症方面还存在局限性。
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归脾汤的疗效和拓展其应用范围,为失眠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失眠症,归脾汤,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疗效评价,不良反应,安全性,有效性,局限性,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失眠症状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影响着大量人群的生活质量。
失眠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严重的失眠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疾病的发生。
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针灸治疗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各有利弊,且并不总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寻找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归脾汤作为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药方,据说对治疗失眠症有一定的疗效。
其具体的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安全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对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失眠症患者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在当下社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失眠症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常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或出现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
本研究旨在通过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评价,探讨其在改善失眠症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参考依据。
通过对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评估,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提供更为客观的数据支持。
2023年5月第10卷第5期May.2023,Vol.10,No.5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1199 作者简介:王颖(1997 08—),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睡眠与神经系统疾病,E mail:wyheyesu@163 com通信作者:王赞(1969 11—),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睡眠与神经系统疾病,E mail:wangzanprof@163 com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王 颖 孙晴晴 张亚男 李惠敏 唐铭阳 王 栋 王 赞(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睡眠中心,长春,130021)摘要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
伴随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以失眠为主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中医药作为治疗失眠障碍的替代方法,良好的治疗效果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酸枣仁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可通过多种机制来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包括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和免疫细胞因子水平、调节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功能、调控昼夜节律相关的基因、参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调节以及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等。
本文就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障碍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失眠障碍;酸枣仁汤;作用机制ProgressontheMechanismofInsomniaDisorderWANGYing,SUNQingqing,ZHANGYanan,LIHuimin,TANGMingyang,WANGDong,WANGZan(SleepCenter,DepartmentofNeurology,BethuneFirstHospital,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Abstract Insomniaisacommonsleepdisorder 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acceleratedpaceoflifeandincreasedcompeti tivepressure,theincidenceofsleepdisorders,mainlyinsomnia,isincreasingyearbyyearandhasbecomeaseriouspublichealthproblem ThegoodtherapeuticeffectofChinesemedicineasanalternativemethodfortreatinginsomniadisordersisnowgraduallyattractingtheattentionofclinicians Suanzaorendecoctionisacommonherbalformulathatcanexertitseffectsintreatinginsom niathroughvariousmechanisms,includingregulatingcentralneurotransmitterandimmunecytokinelevels,modulatinghypotha lamic pituitary adrenalaxis,regulatingcircadianrhythm relatedgenes,participatinginastrocyteregulation,andaffectingnutrientmetabolism Wereviewthemechanismsofsuanzaorendecoctionintreatinginsomniadisorders.Keywords Insomniadisorder;Sourjujubekernelsoup;Mechanismofaction中图分类号:R338 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3.05.076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总睡眠时间延长[1]。
作者简介:王婷婷(1994—),女,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脊柱病及其相关疾病临床研究通信作者:汤兴华,E mail:359061855@qq com综 述Review颈源性失眠发病机制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王婷婷1 汤兴华2(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市人民医院,南平,353100)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压力、电子产品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失眠发生率明显上升。
失眠不仅对个人健康、生命质量的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给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随着对失眠的深入研究,颈源性失眠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因其具有双重性,且分科治疗的局面所在,当患者因为失眠求诊,易忽略颈椎病这一基础病因。
本文总结近年来中医学对颈源性失眠研究进展,以期了解本病现状及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颈源性失眠;病因病机;中医治疗ResearchProgressinthePathogenesis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TreatmentofCervicalVertebrae OriginatedInsomniaWANGTingting1,TANGXinghua2(1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2NanpingPeople′sHospitalAffiliatedto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ping353100,China)Abstract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ety,pressureofwork,boomingofelectronicproductsandmanyotherfactors,theinci denceofinsomniaincreasedsignificantly Insomniahasnotonlyadverseeffectsonindividualhealthandqualityoflife,butalsoheavyeconomicburdenonthenationalhealthcaresystem Withthein depthstudyofinsomnia,thecervicalinsomniahasgraduallyattractedtheattentionofscholars Becauseofthetreatmentindifferentdepartments,itiseasytobediagnosedasamentalillnesswhenpatientsseektreatment Andthebasiccauseofcervicalspondylosisiseasilyoverlooked This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progressofcervicalvertebrae originatedinsomniainrecentyearstounderstandthestatusofitsstudyandimproveclinicalefficacy.Keywords Cervicalvertebrae originatedinsomnia;Etiologyandpathogenesi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herapy中图分类号:R245 3;R244 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0.05.071 颈源性失眠是指由颈椎病引起的失眠,又称“颈性失眠”[1]。
梅花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9-22T06:56:46.44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7月20期作者:冉群芳[导读] 梅花针针法源远流长,其理论起源于《灵枢·官针》“毛刺”“半刺”“扬刺”等理论,经近现代医家改进创新,形成了现代梅花针疗法。
冉群芳北京按摩医院 100035梅花针针法源远流长,其理论起源于《灵枢·官针》“毛刺”“半刺”“扬刺”等理论,经近现代医家改进创新,形成了现代梅花针疗法。
运用梅花针叩刺人体特定部位或穴位,可以振奋经气、调理阴阳、补虚泻实、调节气血,现将近20年来梅花针疗法在失眠病症中的运用简述如下。
一、梅花针治疗失眠取穴特点梅花针治疗失眠的取穴呈现四个特点。
一、循经叩刺。
涉及到督脉、膀胱经第1、2侧线、头部诸经等。
如以大椎至腰阳关的督脉,大杼至大肠俞段的膀胱经第一侧线,附分至志室段的膀胱经第二侧线,共5条线行梅花针叩刺,联合腹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优于对照组。
或取督脉自大椎至腰阳关经段,膀胱经第一侧线大杼至大肠俞段,共3条线进行梅花针叩刺,联合腹针治疗原发性失眠,起效速度快于单纯腹针组,且在改善睡眠主观指标、消除睡眠的伴随症状方面具有长效优势性。
或者以梅花针从前发际往后顺经络方向轻叩,配合秦氏头皮针治疗失眠,可有效改善日间功能障碍和睡眠质量。
二、穴位叩刺。
以梅花针轻叩百会、印堂穴,联合中药理气化痰方治疗失眠,总有效率高于艾司唑仑对照组。
以梅花针轻叩安眠穴,再根据辨证分型,叩击相应背俞穴,并配合背俞穴拔罐治疗失眠,总有效率为92.1%。
以梅花针弹刺百会、心俞、风府、三阴交、风池、内关、曲泽、章门、阴陵泉治疗失眠,总有效率达91.2%。
以梅花针叩刺心俞、肝俞、胆俞穴,配合头针丛刺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疗效优于常规穴位针刺组。
三、经络和穴位叩刺相结合。
取头部各经、任督二脉、背部两侧膀胱经、手足各井穴,以平补平泻法,沿经脉来回叩刺,对每个穴位分别进行中度叩刺,联合腹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四、其他。
中药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的临床研究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影响大量人群的生活和健康。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的临床疗效。
通过临床试验,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失眠患者,分别给予中药治疗和安慰剂治疗,并对其睡眠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在睡眠质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改善,证实了中药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的有效性。
关键词:失眠,中药,睡眠质量,临床研究一、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等症状。
失眠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然而,药物治疗存在着依赖性和副作用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传统中医药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常用的中药治疗包括调整气血、镇静安神、改善肝气不畅等方面。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依据。
二、方法1.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
中药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安慰剂治疗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持续治疗一定时间后对其睡眠质量进行评估。
2.研究对象选取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的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那些存在睡眠障碍以外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确保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3.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失眠严重程度评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估中药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
4.数据采集数据采集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和睡眠监测仪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治疗组的失眠严重程度评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等指标均有所改善。
其中,中药治疗组在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方面表现出明显优于安慰剂治疗组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药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研究进展郑舒月;王媛媛;彭浩轩;陈明;李茜;杨菲;严玉倩【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13【摘要】失眠是现代临床的常见病,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现代人常因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压力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且临床证型多为肝郁化火型.其虽然不属于危重病症,但长期、持续的失眠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全身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从而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目前,西医针对失眠的治疗主要采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但西药往往会产生嗜睡、疲乏、头昏和头痛等不良反应.而中医注重整体观念,治疗失眠时往往审症求因从整体调节下手,故在治疗上有明显的优势.未来,对失眠的治疗将偏向于中西医结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Insomnia is a common disease in clinic nowadays,and it belongs to the term "bu me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ith the rapid pace of the modern life,the incidence of insomnia has been rising up.Modern people often have sleepless symptoms of varying degrees because of the pressure from work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o liver-fire type insomnia is often seen in clinical.Though insomnia is not one of the severe diseases,the continual insomnia makes people feel tired with syndromes ofdizziness,headache,palpitation and amnesia,which affect people's normal work,study and life.Nowadays,western medicine doctors often use medicines like benzodiazepine,which will have adverse effects ofsomnolence,tiredness and dizziness.However,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emphasize on the integration and usually treat patients via identifying etiology from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and signs as a whole,which have an evident advantage over the western medicine doctors.The future treatment of insomnia will be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western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possible methods.【总页数】5页(P2662-2665,2670)【作者】郑舒月;王媛媛;彭浩轩;陈明;李茜;杨菲;严玉倩【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系,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系,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系,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系,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系,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系,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系,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3【相关文献】1.针灸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研究进展 [J], 马芊;高昆;单娥仙2.探究针灸联合中医药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效果 [J], 李娜3.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J], 马丹丹; 王琳琳4.中医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J], 游伟杰;詹文吉5.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J], 牛嘉暄;赵英强;牛增辉;赵翊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许多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
失眠可能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
传统中医认为,失眠症主要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采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已经成为了一种疗效明显的方法。
本文将从临床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
一、归脾汤的临床应用归脾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由归木、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
这方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问题。
归脾汤的主治功能是健脾益气、益心安神,能够调节人体的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缓解焦虑抑郁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采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显著。
一方面,归脾汤不仅能够改善失眠者的睡眠质量,使其能够更快入眠、更好地睡眠;归脾汤还能够调节失眠者的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的症状。
有很多患者在使用归脾汤后,出现了显著的疗效,大部分患者的睡眠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解甚至痊愈。
二、中医理论对归脾汤治疗失眠的解释根据中医理论,失眠症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之气,是人体的生化之源,与肉食的消化吸收及营养转化有关,所以脾脏健怠着被认为与肉食的消化吸收及营养转化有关。
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精神不振,易致神志不清,甚至入睡困难。
而归脾汤主要是通过益气健脾的方法,增强人体的脾胃功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从根本上改善失眠症。
归脾汤中还含有一些具有镇静、抗焦虑、抗抑郁作用的药材,如茯苓和甘草等。
这些药材能够缓解疲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使人在情绪上更加平和、安定。
从中医理论来看,采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是合理有效的。
三、归脾汤的副作用与许多药物一样,归脾汤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一些患者在服用归脾汤后,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胃胀、恶心等症状。
这是因为归脾汤中的一些药材可能会刺激胃部,导致这些不适症状。
个别患者可能会对归脾汤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出现过敏反应。
中医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侯杰军;路亚娥;吕予;杨秋玉;薛瑞文;熊鹏;智冰清;张敏【摘要】失眠被称之为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身心疾病或临床亚健康状态,祖国医学将失眠称之为\"目不瞑\"\"不寐\",其主要病机最常见的为阴阳失调、脏腑失调、营卫失调、邪气致病等.西医治疗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仍存在副作用和药物依赖性等诸多问题.近年来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方便实惠、经济安全等优点获得了临床医师的普遍青睐,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临床疗效,其主要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内服、针灸、推拿、火罐、电针、刺血、压耳穴等,并取得了诸多的疗效.现将有关中医治疗在失眠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现存问题和展望做综述如下.【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3页(P270-272)【关键词】中医疗法;失眠;症候;针灸;综述;研究进展【作者】侯杰军;路亚娥;吕予;杨秋玉;薛瑞文;熊鹏;智冰清;张敏【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失眠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个体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并严重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的一种不良主观感受[1]。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已经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或国家[2]。
一项关于18岁及以上人群发生失眠的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在纳入的11227例受试者中约有14.9%的人发生失眠,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失眠发生率逐渐增高[3]。
·171·失眠属于临床方面多见的疾病之一,实际的发病率保持着不断增加的势头。
中医对于该疾病的疗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围绕近年关于该疾病治疗的报道进行综述。
失眠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临床主要表现为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
本病属中医学“不寐”范畴,中医疗法从整体观、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治疗本病的特色显示出中医治疗的优势,尤其是在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方面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关文献做综述如下:1失眠的流行病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继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身疾病,其中失眠是主要疾病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约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因此,对于失眠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1]。
2失眠的中医治疗2.1…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火扰心型失眠。
任大为[2]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失眠。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
卢军占[3]…选失眠患者90例,观察组采用龙胆泻肝汤来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进行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2.2…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主要用于胆郁痰扰型虚烦失眠。
林斌[4]选取60例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单独服用安定片治疗失眠症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4%。
2.3…归脾汤归脾汤主治气血两虚证之失眠[5]。
王伯东[6]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组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7%和51.4%。
金颖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与艾司唑仑配合谷维素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实验为研究对象,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降低PSQI评分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治疗失眠症临床进展研究
发表时间:
2015-11-13T14:18:08.1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 作者: 方劲松
[导读] 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失眠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中医治疗失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医中药方法方面,通过不同手段调整
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
方劲松
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湖南安化 413522
摘要:失眠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中医治疗失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医中药方法方面,通过不同手段调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常能
明显改善睡眠状况,现将近几年中医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
关键词:中医;失眠症;临床研究
一、古方加减
俞潮洋[1]对中医门诊100例虚证失眠患者采用归脾养心汤加减治疗,若心悸明显者加麦冬20 g,北五味子12 g,茴心草15 g;妇女更年
期症状明显者加浮小麦
30 g,百合20g;汗出过多加山萸肉15 g;有焦虑者加合欢皮20 g,夜交藤25 g。结果治愈28例,显效53例,好转
15
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说明归脾养心汤加减治疗虚证失眠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阮冯[2]以黄连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型失眠,大便秘结加厚朴
9g;头晕加菖蒲12g;心火亢盛者加竹叶10g;烦躁不寐加合欢皮20g,栀子10g;通宵不眠
加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
30g。结果痊愈26例(48.2%),显效18例(33.3%),有效6例(11.1%),无效4例(7.
4
%),总有效率92.6%。李建强[3]用人参麦冬散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失眠甚者,加琥珀、远志以宁心安神;偏于心火亢盛,加竹叶
10g
,灯芯6g;阴虚甚者,加生地用量加至20g,麦冬用量加至15g;心惊胆怯者,加龙齿、石决明以安神定志。眩晕者,加天麻、钩藤以
平肝熄风。对照组予西药舒乐安定片
l mg/次,每晚睡前30min服用。结果治疗组49例,总有效率97.96%。对照组49例,总有效率69.
39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董宏利[4]选择符合西医失眠及中医肝郁化火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运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采用小样本
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疗效观察;经治疗后患者
PSQI及SRSS分数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96.7%。提示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疗效显著。丛科等[5]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阴虚甚者加黄
连、黄芩、女贞子;气虚加太子参、白术;胆虚加龙骨、牡蛎,血虚加当归、熟地。对照组用谷维素
20mg,日3次口服,安定2.5~
5mg
,每晚睡前1h口服。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l4例,显效22例,有效l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5%。对照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20
例,有效
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李夏林[6]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治疗
组口服血府逐瘀汤,气虚者加黄芪
30 g、党参15 g;痰热者加黄芩15 g、石菖蒲15 竹茹10 g、胆南星10 g;血虚者加熟地黄20 g;阴虚者
加枸杞子
10g、女贞子10g。对照组口服舒乐安定片1mg,每晚睡觉前服,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PSQI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
疗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1.7%,对照组为77.8%;且在改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方面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效果显著。
二、自拟方药
楼兰英[7]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筛选失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5例,用归逍安神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各
12g
,当归、柴胡、木香、合欢皮各l0g,黄芪、黄精、夜交藤、柏子仁各15g,酸枣仁30g,甘草5g,红枣6枚;伴肝郁化火,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者,去柴胡,加黄芩、丹皮、山栀;伴阴虚火旺,手足心热、盗汗、虚烦不寐、心悸者,加黄柏、知母、麦冬;伴痰热内扰者,
加半夏、陈皮、枳实。每日
1剂,早晚2次温服(晚上为睡前半小时服),15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60例,轻者用谷维素20mg/次,3次/日;
维生素
B1 l0mg/次,3次/日;必要时服用硝基安定2~4mg/次,1次/日;严重者改用舒乐安定2~4mg/次,1次/日,15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
组治愈
38例,好转3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0%;治疗组治愈25例,好转2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6.7%;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
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吕旭阳[8]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筛选102例脾胃不和型失眠,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
例,予以自拟和胃助眠汤治疗。处方:酢酱草、松针各
30g,竹沥半夏、北秫米各15g,苍术、栀子、香附各12g,神曲20g,川芎9g。随
症加减:兼有肝郁气滞,加香附、川朴花;兼有心脾两虚,加太子参、茯苓、远志;兼有心虚胆怯,加生龙齿、珍珠母。对照组
50例,予
以归脾丸(北京御生堂集团石家庄制药有限公司),口服,
1次6g,1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
27
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治疗组治愈18例,好转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
义(
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三 中成药
王丽华等筛选7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予二冬养心口服液及艾司唑仑连续治疗4周。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PSQI)评估失眠的严重程度,以减分率作为评价疗效指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结果二冬养心口服液组和
艾司唑仑组各自的
PSQI因子得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第4周末,两组间PSQI各因子得分及总分的减分率差别比
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二冬养心口服液组在TESS的行为毒性、化验异常、其他的得分及总分显著优于艾司唑仑组(P<0.05)。
表明二冬养心口服液治疗失眠有效,安全性良好。龚越鹏等筛选
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舒眠片,3片每次,2次每日,
分别于早饭后半小时和晚饭后
30min口服,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地西泮10mg,每日1次,睡前30min口服。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愈12例,显
效
9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显效率为70.00%;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显效率为73.33%。治疗组和对照
组的总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5例,没有明显的依赖性撤药综合征;对照组出现依赖性撤药综合征
23
例,又出现失眠,70%以上又继续服用地西泮片,才能入睡,甚至有7例需要地西泮加量到7.5mg才能入睡。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01),表明舒眠片治疗失眠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没有依赖性撤药综合征。
参考文献:
[1]俞潮洋.归脾养心汤加减治疗虚证失眠10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5):83-84
[2]阮冯.黄连温胆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1):876-877
[3]李建强.人参麦冬散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49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2,4(7):85-86
[4]董宏利.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O例[J].光明中医,2012,27(9):1782-1783
[5]丛科,教富娥等.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0):669
[6]李夏林.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9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10):49-50
[7]楼兰英.归逍安神汤治疗失眠75例[J].浙汀中医杂志,2011,46(10):724
[8]吕旭阳.和胃助眠汤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5 2例[J].浙汀中医杂志,2012,47(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