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人画家朱樵作品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6
明代末期张宏三十六幅绘画赏析明代中叶以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人物画家,戴进、吴伟、唐寅、仇英等都兼善人物。
明代后期,人物画的成就要高一些,也出现了较重要的人物画家。
最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张宏、崔子忠等。
这里我们介绍张宏绘画作品。
张宏(公元1577年-1652)字君度,号鹤涧,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
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
他的山水画以石面皴染结合为特色,乃明末吴门画坛之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明画录》记载)。
他主要宗法沈周、文徵明,并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学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风格。
张宏平生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注重外师造化,汲取绘画养分,藉以开拓创作视野和体悟艺术真谛。
所作人物画,线条疏朗,形神俱佳,散聚得宜,皆具天然逸趣。
传世作品有:《栖霞山图》《句曲松风图》《浮岚暖翠图》《止园图》《青绿山水图》《西山爽气图》《华子冈图》《兰亭雅集图》《琳宫晴雪图》《越中十景册》《蜀葵图》《击缶图》《秋塘戏鹅图》《金山胜概图》《越中十景册2》《村径柴门图》《牧牛图卷》《史记君臣故事图》《山居雪景图》《袖里奇峰》《仿古山水册》《仿李唐幽溪书屋图》《古木寒鸦图》《灵岩积雪》《山水四屏》《吴中胜览》《幽山访友》《布袋罗汉图》《函关紫气图卷》《延陵挂剑图》《浮岚暖翠图》《山塘短棹图》《阊门舟阻图》《松下闲话图长卷》《山水图》《杂技游戏图》等。
在文献记载中,张宏一六五二年画过一幅《蜀葵图》,这是他留给人们的最后资讯。
明代末期张宏《栖霞山图》赏析《栖霞山图》,明代1634年,张宏,纸本设色,立轴,纵341.9厘米,横101.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栖霞山图》描绘的是南京近郊的风景名胜“栖霞山”,本画真实地描绘出了明朝时期栖霞山的风貌。
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使人看后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片清凉世界之中。
干货:历代画梅作品赏析腊梅山禽图赵佶立轴绢本设色纵34厘米横223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画一枝蜡梅,弯曲有致,枝梢有数朵梅花已然开放两只山禽似被画面外的什么所吸引,正顾盼观画中彩墨工细,运用自如,细笔勾花枝,设色清雅山禽刻画细致,神情逼真构图疏朗明快大方梅花诗意图岩叟长卷绢本水墨纵19.2厘米横112.8厘米(美)弗利尔美术馆藏岩叟,生卒年不详,即北宋王岩叟字彦霖宋史有传,未称其擅画,或为画家之号南宋宋伯仁,号雪岩,擅画。
梅叟或即宋伯仁自号,待考图中画盛开的梅花,树干上墨书有岩叟二字,应是作者的名或号从画风上看,不似北宋,或为南末后期至元初之作以北宋王岩叟为作者,不足为信此图运笔道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具扬补之遗法,为补之传派中上乘之作雪中梅竹图徐禹功卷绢本水墨纵30厘米横12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徐禹功,生于1141年,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布衣,江西人工画梅竹,师扬补之,得其潇洒之趣传世作品有雪中梅竹图即雪梅图图中野梅横空而出,修竹两竿,节叶纷披,虬枝疏梅半压积雪,铁干嶙峋,俱以水墨烘晕出凌雪傲霜之姿,用笔生动老劲竹节上书,辛酉人款乾隆弘历及诸臣在画心空隙处题记多段前隔水明人徐守和题签,拖尾扬无咎行书柳梢青词十阕,词意与书法皆极清秀悦人,与此图同属精华之品书画名家赵孟坚所书两长跋,书法特纵,与扬氏端壮静穆形成鲜明对照四梅图扬无咎长卷纸本墨笔纵37.2厘米横35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扬无咎(10971169),南宋画家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本蜀郡成都人,传之无咎已为清江(今属江西)人,寓豫章(今江西南昌)擅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诗词俱工能画水墨人物,师李公麟,尤擅水墨梅竹松石水仙,以画梅最著称,尤宜巨幅其孤标雅韵之画风,与其傲兀耿介之品格有关和当时画院中盛行的富丽华贵的宫梅绘法不同,对后世影响甚大此卷分四段,画梅花含苞待放盛开和残败的变化过程含苞:画嫩枝尚未疏张,枝头已著花蕾,预报花期将临;待放:疏展的枝干,已经有少许含苞初绽;盛开:旧枝新条上的朵朵繁花,已经尽情开放,香气袭人;最后残败一段,表现残萼败蕊,随风飘散,颇有美人迟暮之情作者的墨梅,一改彩染或墨晕花瓣之法,为墨笔圈线,气韵清爽不凡,韵致高远既不同于描粉缕金的院派,又不同于逸笔草草的逸体墨韵高华,清意逼人梅竹寒禽图林椿团扇绢本没色纵24.8厘米横26.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写红梅翠竹,残雪未消,寒雀刷羽枝头,神态生动竹梅双钩填彩,雀则用细毫写羽毛,写实逼真南枝春早图王冕立轴绢本墨笔纵151.4厘米横52.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冕(1187~1359),字元章,号老村煮石山农会稽外史,浙江诸暨人,出生农家,幼年穷困,白日为人牧牛,晚上即就寺中长明灯下读书,终为当时有名的诗人他擅画墨梅竹石墨梅师法宋扬无咎,传世作品有南枝早春图墨梅图等此幅墨梅老干新枝,昂扬向上,豪放不羁,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画中以飞白法画枝干,兼有书法笔意,运笔风神峭拔,挺劲潇洒,自下而上,一气呵成画细梢或如铁鞭鹤膝,或如弓梢钓竿,俱气足力满顿挫有韵王冕一改扬咎之等画梅旧法,以枝多花繁为一大特色此图中枝繁花茂,但繁而不乱,疏密有绪,圈花点蕊,别出新意,显示了枝干劲俊千花万蕊天真烂漫生机盎然的艺术效果墨梅图王冕卷纸本墨笔纵30.8厘米横9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梅枝横斜而出,枝条简疏枝节交叉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表现了王冕野梅的清绝韵致笔墨精练蕴藉,主干以淡墨挥洒,浓墨点苔,苍古老拙分枝以中锋勾撇,挺拔坚韧梅花以圈花法绘出,颇得扬无咎笔意图上自题长跋,叙述至正六年(1346)他与友人郑文中释隐云游历浙江金华龙寿觉慈寺,受到贞叟师设茗款待,特写墨梅以赠的经过,并赋诗以记墨梅图王冕立轴纸本墨设色纵68厘米横2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梅枝倒挂,枝条生长茂盛,伸展交错,呈四出之势枝头缀满花朵,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蕾,或盛开怒放,或残美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画中一改宋人画梅疏枝浅蕊之法而以繁花万枝,千丛万簇胜出,更显风神绰约用笔挺劲有力行枝连续如弯弓秋月,圈花一笔两顿挫,简洁畅利笔法洒脱,繁花似锦,无妩媚纤弱之态,反显清贞孤傲的气概,显示出画家不凡的创造能力图中自题诗五首,雄奇跌宕,直摅性灵,使画品诗品人品融为一体王冕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
朱耷·花鸟最全全集:200幅大赏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谱名统*(*为上林下金),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
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
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八大山人(朱耷)人物评价八大山人自我评价:“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薍石枒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石涛在《题八大大涤草堂图》赞曰:“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郑板桥曾感慨道:“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齐白石曾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张大千曾在其《荷花卷》上题曰:“八大山人无上之宝。
”黄锦祥赞其:“笔墨奇崛妙至深”,以及有“笔笔精奇妙不言!”之句。
吴昌硕赞八大用笔:“老辣沉雄,墨中无滞,笔下无疑。
”石涛题八大《水仙图》诗曰:“金枝玉叶老遗民,笔砚精良迥出尘。
兴到写花如戏影,眼空兜率是前身。
”石涛题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诗云:“西江山人称八大,往往游戏笔墨外。
心奇迹奇放浪观,笔欹墨舞真三昧。
有时对客发痴颠,佯狂诗酒呼青天。
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眼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
胡然突就特丫叉,抹之大笑曰小伎。
四方知交皆问予,廿年迹踪那得知?程子抱犊问予道,雪个当年即是伊。
公皆与我同时病,刚出世时天地震。
八大无家还是家,清湘四海空霜鬓。
公时问我客邗江,临溪新构大涤堂。
寄来巨幅真堪涤,炎蒸六月飞秋霜。
老人知意何堪涤,言犹在耳尘沙历。
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和万个等人,但对后世绘画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一点,不落常套,自有创造。
他的大写意,不同于徐渭,徐渭奔放而能放,八大山人严整而能放。
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学者黄锦祥赞其:“笔笔精奇妙不言!”八大山人作品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
他幼时天资聪颖,承袭儒学,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过着王孙贵族生活。
朱耸简约奇异的艺术风格解析【摘要】朱耸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作品狂放不料、简约怪异、以少胜多、不求章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
常用以简洁、怪异、扭曲、张扬的大写意风格,为中国的泼墨大写意绘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绘画不仅体现了明末、淸初时代的简洁艺术风貌,而且升华到了相当髙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朱倉;简约:奇异:泼墨大写意朱倉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由“三月十九”四字组成的画押,奇特而怪异,像鹤又像鸭,似是而非,实际上是利用“三月十九”明朝火亡的日子来寄托怀念故上。
因是王室后裔,为了生存只好隐居山林,隐姓埋统,装聋作哑,饮酒作画。
他60岁后常用“八大山人”来署名作画题诗,“八大山人”四字连起来看,既像“哭之”又像“笑之”的字样,意思就是为了表达上地丢失而“哭笑不得”,以此来寄托他欲哭无泪、哭笑不得的尴尬境地。
朱食曾有题画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磨。
”①其中精辟的“墨点无多泪点多”语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他的思想情感和他的绘画艺术特色,由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皇室特殊身世,他的作品与其他画家风格迥然不同,不像其他画家坦然直抒胸怀,而往往是通过各种晦涩难解的题诗和各种奇怪的变形形象来体现。
他画鱼、画鸟寥銮数笔,或紧缩一团,或身子拉长,似是而非。
眼睛多为''白眼向人”的椭圆形,和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鱼和鸟的眼睛不同,他画的鸟和鱼的眼睛似乎都能转动,硕大而且翻白眼,所谓白眼向人。
他画的山石、树木配景也不像别的画家那样稳健雄奇,而是上大下小,头重脚轻,自由奔放,重心不稳。
他画的树,老干枯枝,仅仅几个枯槎,几片树叶,寥寥无几,残山剩水、光光秃秃,东倒西歪,一片凄凉。
“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磨”,其实他是很希望人们能够理解他画中意图的。
《古梅图》是朱宜所画的经典之作,画中梅树的主要枝干是空心的,露根粗皮,枝丫光秃秃,寥寥几个花朵,孤寂萧条,好像是被雷击以后的劫后余生。
一百幅宋画,带你领略国画之美宋画之美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艺术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人物、山川、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宋人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极致。
宋人画家深入自然,以自然为师,写生之专注之仔细,对自然物象穷尽其理,严谨求实,凝笃精神,常常是物我两忘、自由无羁的忘我精神状态。
宋人对待写生是主体精神的高度集中,以心驰骋,心与物游,心灵完全释放;宋人非常重人品、重修养;宋人画宁静肃穆,没有一点燥气,作画时心平气和,静心滤照,胸有成竹。
宋人搜书搜画,对物象刻画精工细致、巧妙,有笔有墨,技艺高超,观宋画,使人舒意、畅神。
一苦心孤诣深入自然推易元吉。
《富和画谱》有写生事迹:“当于长沙所居之舍后开圃凿池,间以乱石最篮,梅菊霞苇,多驯养水禽山兽,以伺其动静游息之态,以资于画笔之思致,故写动植之状.无出其右者。
”《图画见闻志》对专志于写生,欲友造化,藉资演创天下奇艺之凝笃精神,则也有描写:“易元吉始以花果专门,及见赵昌之迹,乃叹服焉。
后志欲以古人所未到者驰其名,遂写璋猿。
当游荆湖间,人万守山百余里,以占猿狄掩鹿之属,逮诸林石景物。
“人物卷《槐荫消夏图》宋佚名小品册页,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
签题王齐翰作。
按《宣和画谱》(卷四),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翰林待诏。
“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
”《二祖调心图》宋石恪纸本水墨35.5cm×129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石恪,五代末宋初画家。
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
图中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时的景象。
慧可为禅宗二祖。
画卷中,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画丰干坐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
【下图请横屏查看】《纺车图》宋王居正绢本设色纵26.1厘米横69.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
工仕女,师法周昉,得闲冶之态。
晚清海派六十家:朱称国画作品欣赏
朱称国画作品欣赏
朱称(1826年--1900年) 为朱熊之弟。
少时从张熊学画,临摹逼真,使张几不能自辨;中年以后,王礼声名鹊起,以奔放超脱胜张之工细,遂改师王礼,题字款识莫不酷似;晚年学华岩,脱去霸气,鬻艺海上,学者甚众。
朱氏擅画花鸟,早年笔墨圆润工丽如张熊;中年侧锋挥斫如剑戟森然,一种霸悍之气直追王礼;晚年转趋平淡蕴藉。
其两翎毛之喙、爪尖挺劲利,大变华岩图式,对当时、后世海上画派花鸟画家影响甚大。
取材多生动热烈,喜气洋洋。
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
花鸟立轴设色纸本
双吉立轴绢本双吉立轴绢本
花鸟镜心设色绢本 1887年作
竹雀花卉花鸟图立轴1867年作
荷花翠鸟立轴 1887年作香远益清立轴
花鸟立轴设色纸本
富贵白头立轴石菊图立轴仙鹤图立轴。
清朝中期袁江二十四幅精品山水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我们一起分享袁江精品绘画作品。
袁江(1662—1735)字文涛,号岫泉。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是中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画家,宫廷画家,专攻山水楼阁界画。
雍正时,召入宫廷为祗侯。
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当以袁江最有名。
当时还有他的侄子袁耀同齐名。
他们两人曾受扬州的山西盐商的聘请,到山西作画,作品在北方流传较多。
他擅画山水、楼台、师法宋人。
山水画主要学宋代闫次平,画石多鬼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
他的绘画素材多为古代宫苑,尤长于界画。
界画是我国民族绘画中很有特色的一门画科,它在东晋时代已同人物、山水画并存了,发展到宋、元时期就已达到高峰,但一直受到文人画的排挤。
054艺苑/ Forum of Arts《春更》69cm×136cm0552022年第4期(总第130期)朱家陆生于1931年,原籍浙江宁波,长期在福建工作,曾从事搪瓷工艺美术设计,后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创作不止。
先生出身书香门第,从幼时起就研究传统,从海派开始,由吴昌硕、任伯年到徐文长,甚至于还有花鸟画之外的浙派山水画的笔墨,在每方面都下了很坚实的功夫,所以从笔墨、造型、构图的造诣上,可以说是学养深厚。
几十年间,先生把书法融入绘画的同时借鉴西方的构成意识,探索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对自己的艺术观点进行了总结:一是“要超越时空,形成自我”。
花鸟画在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此后往前每走一步都很难,这是花鸟画家和美术史论家都在困惑的一个问题。
二是强调中国画要保持民族风格,主张中西艺术可以互补但又要拉开距离;还强调时代性与个性的表现,追求大方、潇洒、挺险的艺术境界,“单纯、朴素”是其构图的主宰。
在花鸟画上,人们似乎只知道福建有陈子奋、郑乃珖,以及宋省予这样的地方性画家,而从历史上看,福建的花鸟画是有传统的,福建的画家可称为“闽派”。
明代边氏父子带到北京宫庭画院的花鸟体,对明清两代的院画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这种地方画派的传统,在当今几乎消失了。
朱先生的运笔速度比较急疾、豪放,线条的性格有一种不加修饰的直率感,画面结构也偏向动态,看上去充满花鸟形象运动的生机,既有文人气又偏离文人气中的雅、静、清等原则,这种风格与地方人文传统有暗合之处,也反映了朱先生强烈的、不平静的、奇倔的心理性格,这使他的画既有大写意花鸟的共同性,又有自己的个性。
朱先生的画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他一些绘画中不易见到的,那就是“野逸”的境界。
这个“野”和“逸”实际上包括了两方面:所谓“逸”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文人画的传统文人的精神、文人的气质和学识,表现在画境中有 深厚的文化性,体现很高的修养;但是这个“野”并不是每个画家都能体现的,这个“野”字包括了画家个人的气质,甚至包括某些地方文化因素对画家的影响。
栖霞红叶朱偰赏析
栖霞红叶朱偰是一幅古代山水画,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
它描绘了秋天时节,栖霞山的红叶在山间点缀,形成了一幅壮丽的景色。
朱偰是一种红色的颜料,被艺术家巧妙地运用在作品中,使得红叶更加鲜艳动人。
这幅作品以传统的山水画布局为基础,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将整个景色展现出来。
画面采用大胆的构图,从左下角的山石向右上角逐渐上升,形成了低高错落的情景。
画家巧妙地运用了青山、流水和红叶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作品中的红叶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红色鲜亮,仿佛在风中摇曳。
叶子的形状各异,有的卷曲,有的伸展,使得整个画面更富有变化和生气。
红叶与绿色的山石、流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秋天特有的色彩氛围。
在整个画面的远景中,可以看到栖霞山的轮廓和层层叠叠的山峦。
山石的纹理被画家细腻地描绘出来,给人一种质感和真实感。
同时,画中的流水也犹如一条红带,从山间蜿蜒而过,为整幅画增添了更多的动感和生动性。
栖霞红叶朱偰这幅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将秋天的景色展现得十分逼真和绚丽。
它不仅突出了自然景物的美丽,还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同时,这幅画也寄托了人们对秋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八大国画宗师传人真迹典藏【发行公告】八大国画宗师传人真迹典藏系黄世超、李国胜、高健、周曼竹、宋洪杰、崔安喜、苗雨、曹雪芹亲笔所创,每套八幅酏有作者亲笔签字的授权证书,假一赔十。
统一收藏价:19800元/套(八幅)限量发行198套。
【大师介绍】李可染、傅抱石、石鲁、黄胄、潘天寿、徐悲鸿、吴冠中、黄宾虹八大国画宗师爱徒联袂创作老师经典大作,作品:《双燕》规格:6平尺【大师简介】苗雨——吴冠中入室弟子,中国书画艺术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级工艺美术师,著名国画教授,其师吴冠中同题材作品2011年以4000万元拍出。
【作品赏析】这幅作品是吴冠中一生的最爱,是他全部作品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
苗雨得到恩师亲授亲传的画风技艺,运用黑与白的对比,几何形的组合,简单因素的错综组合,构成了这幅多元素样但形式统一美作。
作品:《丹霞枫林图》规格:6平尺【大师简介】黄世超——李可染再传弟子,著名国画教授,广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师李可染同题材作品2011年以3680万元拍出。
【作品赏析】这幅作品是李可染“为祖国河山立传”的山水革新历程中,具有无可取代的美学与史学双重价值的作品。
黄世超尝试“积墨法”、“积色法”——黑、红二主色交融交织,所“积”层次已然达到先师的艺术水准。
作品:《黄山汤口》规格:6平尺【大师简介】曹雪芹——黄宾虹再传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该作是其师黄宾虹绘画生涯中一幅绝笔精品,2011年以4772.5万元拍出。
【作品赏析】曹雪芹苍劲笔墨中显出老辣功力,构图平中出奇,实处见虚,冥心玄化之匠心,足见曹雪芹得其先师真传。
其笔墨功力堪称当代翘首尔。
作品:《飞雪迎春》规格:6平尺【大师简介】周曼竹——黄胄再传弟子,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其师黄胄同题材作品2005年以715万元成交。
【作品赏析】这幅作品是黄胄大病之前的一件代表作品。
周曼竹以急速线条刻画人物,并以疾厉的线条来表现生命的动感;人物表情细微动作则线条明确、下笔果断,风格直逼其师。
历代名家国画梅花图历代名家国画梅花图梅花诗意图北宋岩叟(待考)长卷绢本水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图中画盛开的梅花,树干上墨书有“岩叟”二字。
此图运笔道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具扬补之遗法,为补之传派中上乘之作。
梅花诗意图北宋岩叟(待考)长卷绢本水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图中画盛开的梅花,树干上墨书有“岩叟”二字。
此图运笔道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具扬补之遗法,为补之传派中上乘之作。
雪中梅竹图北宋徐禹功卷绢本水墨辽宁省博物馆藏野梅横空而出,修竹两竿,节叶纷披,虬枝疏梅半压积雪,铁干嶙峋,俱以水墨烘晕出凌雪傲霜之姿,用笔生动老劲。
雪梅寒雀图北宋戴琓绢本墨笔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赏梅图宋马逵设色绢本利用南宋朝廷特制的双拼细绢,绘一泓湖水,远景为用淡墨绘梅树数株,枝条摇曳,梅花绽开,湖水中倒影婆娑。
近景运用界尺加衬染的技法绘阁亭一角,类似重檐悬亭,亭前绘一梅枝奇出,枝条瘦劲而俯仰多姿,亭上绘一长者俯栏观梅,甚是怡然自得。
正如明代侍读学士王达为该画配诗所云:“西湖水涵冰色炯,众鸟不喧人更静;孤山堂下雪初销,一泓冷浸梅花影。
刚风入座声珊珊,逋仙半醉倚阑干;吹上东南一轮月,万里银河鹤背寒。
” 腊梅山禽图宋赵佶绢本设色纵82.8厘米横5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写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极富弹性,互相交错而有变化。
枝头几点黄梅开放,似乎有阵阵清香袭来。
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
刻画工整细致,富有生活情趣。
腊梅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
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
左下有画家以瘦金书的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 梅竹寒禽图宋林椿团扇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此图写红梅翠竹,残雪未消,寒雀刷羽枝头,神态生动。
竹梅为双钩填彩,而雀则用细毫写羽毛,写实逼真。
雪梅图宋杨无咎绢本墨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扬无咎(1097—1169),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江西清江人。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朱锐《溪山行旅图》传世经典书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西方画应该是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应该是东方之文明物。
我们都应该好好的,用心的去感受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这些都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舍不得也割不断。
——题记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古代上承北宋下启元朝的朝代,由赵构创立,定都临安,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5世9帝,享国152年。
南宋初期不断与金交战,绍兴和议(公元1141年)后,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在宋孝宗时期有过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
后期蒙古崛起对南宋进攻,南宋抵抗多年后最终于1279年被灭。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
南宋退至杭州以后,宗室子弟也随之退至杭州,宗室子弟多具艺术兴趣、禀赋、修养。
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绘画上却依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宫廷绘画仍是当时绘画发展的主流,江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南宋绘画别具自己的特色。
山水画从北宋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变成了用笔简括、章法谨严、高度剪裁的边角特写。
人物画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花鸟画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
而千姿百态的西湖画更显示了南宋画的特色。
此时的文人士夫画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亦有较大的贡献。
夏圭、马远、李唐和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大画家。
以及扬无咎、林椿、李嵩和梁楷等四位大画家绘画赏析。
今天我们欣赏朱锐等画家作品。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上)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文徽明像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
嘉靖二年(1523年),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
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
其弟子私谥贞献。
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徵明毕生嗜好交游,外师造化,汲取养料,创作量较丰,所作散藏于海内外一些公私典藏机构或藏家手中,文征明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石湖草堂》、《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东园图》等。
明代中期文徽明《人日诗画图》赏析《人日诗画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本幅画作名曰《人日诗画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作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文徵明与友人朱性甫、吴次明、钱孔周,门生陈道复及其弟陈津,雅集自家停云馆。
此作即以此次文人雅集为主题,绘竹树映带、溪水新涨之处,有茅屋数椽,图书满架,二三好友正围案清话,左侧一人正撑伞冒雨跨桥而来。
笔致简括秀润,点苔浓淡相宜,气息温雅,境地清幽。
画幅自钤:"停云生"白文印。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578)明文徵明临黄鹤山樵《山
居图》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后以字行,又改字征仲,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州人(江苏苏州)。
出身
仕宦,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画法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融会贯通,自成一路。
早年以工细为主,晚年粗细兼能,笔墨愈加苍秀。
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款识:嘉靖乙巳(1545年)夏五月征明临黄鹤山樵山居图。
吴昌硕(1844-1927)题签条:文徵仲临黄鹤山樵真迹。
丁巳(1917
年)春仲。
吴昌硕书签,时年七十四。
作者文徵明
尺寸148.5×64.5cm作品分类中国书画>绘画创作年代 1545年作估价 HKD 600,000-800,000成交价RMB 1,073,600 HKD 1,220,000专场中国古代书画
拍卖时间 2008-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会 2008秋季拍卖会钤印:徵明印、停云馆、玉兰堂印裱裬鉴藏印:毕泷(18世纪):毕泷秘藏、竹痴清赏。
作者: 孙克让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87-90页
主题词: 八大山人;条屏;芭蕉;历史博物馆;朱耷;绘画艺术;画笔墨;现实生活;果实;作品
摘要: <正>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清朱耷《花鸟四条屏》,纸本,设色,每条纵178.6、横43.3厘米。
第一条为《梅石图》(图一),以春意为题,绘有梅树与石头,树干由左下方挺出抱石而上,其中一枝由上而下折,数点梅花,全画笔墨浓淡相间,燥润互用。
第二条为《芭蕉双凫图》(图二)。
以浓淡墨写出岸边斜坡上数株芭蕉,一对凫鸟浮游于芭蕉上端,形状亲密。
在现实生活和前人的绘画艺术中,芭蕉叶子硕大,果实较小,然而,朱耷的笔下花柱与果实作了较大的夸张,占据了画面的主要地位。
此条上端的水及水纹有疑问,待后文另述。
著名文人画家朱樵作品欣赏
个人简介:
朱樵,男,1957年11月生,浙江嘉兴人。
当代作家、画家、书法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分会会员;中国风景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浙江分会。
嘉兴市五届、七届政协常委、嘉兴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副主任。
雪晴梅香
朱樵的文学作品获作家奖、上海文学奖、浙江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性大奖,多部作品被编入教科书和翻译到美、法、英等七国。
美术、书法作品被国家艺术馆、国家传媒机构、中国书法家协会、八大山人纪念馆、法国国家图画馆、新加坡新视觉画廊、巴黎美术学院等单位和机构收藏。
正是因为朱樵的文艺兼修,使得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名家评论:
中国作家协会六届副主席黄亚洲:朱樵是我多年同事,我调离嘉兴后这位作协秘书长竟然就习画了。
现在看来很清楚,他差谴他画里的雀鸟,把短篇的简约和洁净都啄到他的宣纸里去了;也委托他画里的花瓣,将短篇的纷繁与绮丽都染进他的笔墨中去了。
其实我是很看好一个作家当画家的,作家作画的时候手里通常使用两支笔,世界同时呈现在宣纸里也呈现在宣纸外,有点妙不可言。
朱樵就深谙此道。
所以我读他的画,经常咂出文学的意趣来,唇齿间感觉很厚,他纸上留白再多也没用。
有一种爱情叫友谊
林白: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文人画与院体画区分泾渭分明,当谈及二者区别的时候,他说:院体画是供人欣赏的,文人画是本人性情直接的抒发;院体画从属于眼睛,文人画从属于心灵;院体画是唯美的,文人画是唯心的;院体画是技术的,文人画是心性的。
从此,中国画从客观走向主观,从有限到无限,从束缚到自由。
一句话,文人画是文人直抒胸臆的艺术。
(《文人画宣言》)而朱樵的文人画正是如此,他既是小说家、散文家,又是文化学者,具有文人之道和哲人之心,在他的笔墨中,自然会流露出文人的意趣和某些哲学意象,(如他的扇面画《猫叫醒了春,还是春吵醒了猫》)这种意趣和意象就是苏轼评论王维
画时所说的“画中有诗”。
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正是这种画中境界,成为历代文人画家们心向往之的精神圣地。
古往今来,大凡真正的文人画,除了画中表现出典型的文人意趣外,无不笔墨精到,游刃有余的。
如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虽然只是简短的几笔,但笔中所见的功夫,即使一根线条,一滴水墨,都能见其功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朱樵的画在传递文人的意趣和某些哲学意象时,也让人享受到笔墨之美。
报喜鸟
作品欣赏:
朱樵在《嘉兴日报》有个专栏,叫做“珍食记”,一方面对我们日常的食材进行语言描述,另一方面也用画笔描绘了出来,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我们常见的毛豆、莲藕、茄子等食材与众不同的呈现了出来。
毛豆
莲藕锦荔枝
大头菜檇李
鸭子
鲥鱼南瓜
朱樵既是一名优秀的作家,又是一名优秀的画家,故而使得他的画,较之他人,多了一分学者的儒雅与情思。
朱樵尤其擅长画雀鸟,他笔下每一只雀鸟,都似有生命一般,充满意趣。
小憩
小寒立夏
清明秋香
冬日观雪记谷雨
春天
小满
牡丹
朱樵作品
朱樵作品
运河画院地址:
落帆亭公园,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东升路,市人才市场往东200米。
电话:
8222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