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核磁共振波谱
- 格式:ppt
- 大小:607.50 KB
- 文档页数:20
4.3实验部分实验4-1 有机化合物的氢核磁共振谱一、实验目的1. 学习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方法。
2. 学习1H核磁共振谱的解析方法。
3. 了解电负性元素对邻近氢质子化学位移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一张NMR波谱图,通常会提供化学位移值、耦合常数和裂分峰形以及各峰面积的积分线的信息,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化学位移值主要用于推测基团类型及所处化学环境。
化学位移值与核外电子云密度有关,凡影响电子云密度的因素都将影响磁核的化学位移,其中包括邻近基团的电负性、非球形对称电子云产生的磁各向异性效应、氢键以及溶剂效应等,这种影响有一定规律可循,测试条件一定时,化学位移值确定并重复出现,前人也已总结出了多种经验公式,用于不同基团化学位移值的预测。
耦合常数和裂分峰形主要用于确定基团之间的连接方式。
对于1H NMR,邻碳上的氢耦合,即相隔三个化学键的耦合最为重要,自旋裂分符合向心规则和n+1规则。
裂分峰的裂距表示磁核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称作耦合常数J,单位为赫兹,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参数,可从谱图中直接测量,但应注意从谱图上测得的裂距是以化学位移值表示的数据,将其乘以标准物质的共振,即仪器的频率,才能得到以赫兹为单位的耦合常数。
积分曲线的高度代表相应峰的面积,反映了各种共振信号的相对强度,因此与相应基团中磁核数目成正比。
通过对1H-NMR积分高度的计算,可以推测化合物中各种基团所含的氢原子数和总的氢原子数。
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就是综合利用上述三种信息推测有机物的结构。
用1H-NMR波谱图上的化学位移值(δ或τ),可以区别烃类不同化学环境中的氢质子,如芳香环上的氢质子、与不饱和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质子、与芳香环直接相连-CH2或-CH3上氢质子、与不饱和碳原子相连的-CH2或-CH3上的氢质子、正构烷烃,支链烃和环烷烃上的氢质子。
化学位移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的屏蔽作用,因此,凡能影响电子云密度的因素,均会影响化学位移值。
核磁共振波谱法一、概述早在1924年Pauli就预见某些原子核具有自旋和磁矩的性质,它们在磁场中可以发生能级的分裂。
1946年美国科学家布洛赫(Bloch,斯坦福大学)和珀塞尔(Purcell,哈佛大学)分别发现在射频区(频率0.1~100MHz,波长1~1000m)的电磁波能与暴露在强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或称磁性核或自旋核)相互作用,引起磁性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核自旋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他们把这种原子对射频辐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他们也因此分享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所产生的波谱,叫核磁共振(波)谱。
通过研究核磁共振波谱获得相关信息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和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相同之处是微观粒子吸收电磁波后发生能级上的跃迁,但引起核磁共振的电磁波能量很低,不会引起振动或转动能级跃迁,更不会引起电子能级跃迁。
.1949年,Kight第一次发现了化学环境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并发现了信号与化合物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而1951年Arnold等人也发现了乙醇分子由三组峰组成,共振吸收频率随不同基团而异,揭开了核磁共振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1953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核磁共振波谱仪。
1956年,曾在Block实验室工作的Varian制造出第一台高分辩率的仪器,从此,核磁共振波谱法成了化学家研究化合物的有力工具,并逐步扩大其应用领域。
七十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仪器的精密化、自动化,核磁共振波谱法得到迅速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又不断出现新仪器,如高强磁场的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大大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使灵敏度小的原子核能被测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多脉冲激发方法的采用,产生二维谱,对判断化合物的空间结构起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