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表现要素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8)音乐的7个表现要素(()0000
1、旋律,有连续音程构成,分为声乐旋律,器乐旋律。
2、调式,高低不同的乐音围绕着某一中心音有规律地运动时,这群音就成为一个整体一调式调式是长期的音乐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音高关系的体系,其表现力体现在这个体系中的各个音级的运动里,以音阶的形式表达。
3、和声,在调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表现要素,调式是和声的基础。
4、节奏,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称为节奏.它是一种能够使人的音乐空间知觉组织和序列化的原则.节奏具有独立性.节拍是音乐中的节奏按强弱轻重的规律性的周期交替将音乐组构成的组合形式。
5、速度,速度在音乐中的作用主要就是直接形成或影响音乐性格以及音乐的基本形象。
6、力度,力度越大,越使人感到音乐的紧张性.力的增大往往伴随着音响的增强。
7、织体,是指多声部音乐纵向与横向的结合形态,它是配器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
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
这些要素在音乐创作、演奏和欣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种要素。
1、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的时间和强度的组织方式。
它确定了音符和休止符的排列和时长。
节奏可以使音乐充满动感和活力,为音乐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节奏可以通过强弱、快慢和重复的方式来表达。
它可以产生不同的节奏模式,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
2、旋律:
旋律是音乐中的主要音符序列。
它是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能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旋律可以通过音高、音程和音符的排列方式来表达。
它可以是简单的音符序列,也可以是复杂的音乐主题或主题变奏。
3、和声:
和声是音乐中不同音符同时发声所产生的效果。
它可以使音乐更加丰富和复杂。
和声可以通过不同的音符的组合、层叠和音色的改变来实现。
和声可以产生和音进程、和弦进行和和弦的变化。
它可以影响音乐的情感和氛围。
4、音色:
音色是音乐中不同乐器或声音发动机所产生的声音特点。
不同的乐器和声音源具有独特的音色特征,可以通过音色的变化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音色可以通过乐器的选择、演奏技术和音效处理等手段来塑造。
本文档涉及附件:无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论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作者:李哲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5期摘要: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通过音乐要素来表现的。
只有以它为重点,我们才能诠释作者的意图,最后达到真正的欣赏美、感受美。
关键词:音乐表现要素节奏节拍演唱声乐作品所涉及的音乐表现要素包括: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表情法、音色、曲式结构等等,忽视了以上要素,我们的歌曲演唱就会显得平淡、音乐形象不够准确,当然也就不会生动感人。
一、节奏节拍节奏就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它是旋律的骨骼,在一定速度的前提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象。
常见的有以下八种节奏形态:1、单纯均等的节奏型,它在中速的歌曲中易表现平稳的情绪;在快速旋律中可表现热烈紧张的情绪和气氛;在慢速歌曲中可表现宽广、壮阔的气势。
2、附点节奏,带有附点的音符往往是被强调的,演唱时要给以足够的力度。
较快速度的连续附点会产生一种紧凑、跳跃向前的效果,演唱时要注意把每拍中前强后弱唱分明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慢速旋律中,多个形态不同的附点节奏在一个句段中较为集中地使用,使旋律更为婉转、深沉。
3、长短节奏,带来了节奏的多样化,往往强拍音值长,弱拍音值短,演唱时要注意强调强拍上长音符的力度。
4、切分节奏,切分节奏型中第二个音位上的音称为切分音,由于它的时值长,所以感觉比第一个音的力度强。
那么它后边的音就要用弱唱加以对比。
这种力度关系往往被很多人忽视,所以,从矫枉过正的这条哲理考虑,我们在练唱时就应该矫枉过正把前两个音符的强度唱得夸张些。
5、连音节奏,歌曲中常用的是一拍中的三连音。
这种节奏与正常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带给节奏以活力,增强了音乐的不稳定性,具有较强的推动力。
练唱这种节奏时应该在一拍的时值中用手划等边三角形把节奏唱准。
6、弱起节奏,为了强调乐句中的某一个音,作者往往这个音的时值写得相对较长、音相对较高并安排在强拍位置上,而它前边的音符时值又不够一小节,就形成了弱起节奏。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首先要讨论的是音乐美学中的旋律。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它是音乐中最容易被记忆和识别的部分。
旋律是由音高、音程和音符长度等因素组成,通过这些因素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了各种风格和类型的旋律。
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它能够直接传达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一个优秀的旋律,往往具有易记性、曲调优美、情感丰富等特点,能够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是音乐美学中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它是由音符的时值和强弱构成的。
节奏是音乐中的“骨架”,它决定了音乐的基本脉络和节奏感。
在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变化和运用能够给作品带来动感和节奏感,从而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节奏也是音乐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变化和组合来表现出作曲家的构思和想法,同时也能够引导听众的情感和注意力,使音乐更加富有表现力和个性。
最后是音乐美学中的和声。
和声是音乐中的第三个要素,它是由音符的组合和排列所形成的声音的和谐。
和声是音乐中的“色彩”,它能够为音乐作品增添丰富的声音质感和层次感。
在音乐作品中,和声的运用能够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例如和声的和谐与不和谐、和声的清晰与模糊、和声的紧张与松弛等等。
通过和声的运用,作曲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也能够引导听众的情感和意识,使音乐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存在着“三要素”,即旋律、节奏和和声。
这三个要素分别代表了音乐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对这三个要素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也能够更加全面地欣赏音乐,从而提升我们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音乐美学中的“三要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音乐艺术的奥秘。
如何进行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合集)第一篇:如何进行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心得体会如何进行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学心得体会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1.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要素的变化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时,首先听到的是音乐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表现了什么什么。
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地说“回答地太好了”、“你真棒”,而没有去提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
在《爱劳动》一课中我们注重了音乐场面、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
如在一上课时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
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
”老师进一步问:“你从什么地方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低沉。
”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的音乐教学大都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
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课题组人员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地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
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是时生说出了慢的音乐表达了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则表达了和尚们救火、打架的场面。
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一、音乐要素音乐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艺术形式,下面将详细介绍音乐的各个要素。
1.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指由一系列音符组成的音乐线索。
旋律可以包括上行、下行、跳跃等各种形式,有时还可以通过演奏技巧和音色来进行表达。
2.节奏:是音乐中的时间感受,包括拍子和节拍。
拍子是音乐的基本单位,通过一定的节奏感来组织音乐的整体结构。
3.和声: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声部同时进行的音乐元素。
和声可以用于创造和音色,丰富音乐的层次感和表达力。
4.音色:是指每个乐器和声音的独特品质。
音色可以增加音乐的特色,使之更加生动和丰富。
5.表情:是音乐中通过演奏和演唱来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不同的表情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
6.结构:是音乐中的组织方式和形式。
常见的音乐结构有序曲、奏鸣曲、交响曲等,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组织音乐的内容。
二、音乐语言音乐语言是音乐中的符号系统,用于表示音乐要素和传达音乐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音乐语言。
1.音符:音乐语言中最基本的符号,用于表示音高和时长。
音符的形状和位置不同意味着不同的音高,音符的持续时间表示音符的时长。
2.谱号:用于确定音符的音高。
常见的谱号有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它们分别用于表示高音部和低音部的音符。
3.节奏记号:用于表示音乐的拍子和节拍。
常见的节奏记号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它们通过不同的形状和位置来表示不同的音符时长。
4.弓号和指法:用于表示弦乐器演奏时的演奏技巧。
弓号表示弓的运动方向,指法表示演奏者手指在弦上的位置。
5.渐强渐弱符号:用于表示音乐的强度和音量的变化。
常见的渐强渐弱符号有渐强符号、渐弱符号和强弱记号等。
6.温度记号:用于表示音乐的速度和表演的风格。
常见的温度记号有快速、慢速、徐缓和热情等。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文件包括音乐示例和乐谱范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对音乐作品的独有权利,包括制作、发行和演出等方面的权利。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传达着情感、思想和美学体验。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的规律和美的本质的学科,它探讨了音乐的产生、表现、鉴赏等方面。
在音乐美学中,音乐的存在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旋律、节奏和和声。
这三个要素在音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形式和结构,影响着人们的音乐体验和审美感受。
本文将对这三个音乐要素进行深入探讨,探寻其在音乐美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来谈谈音乐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旋律。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元素,它是一系列音符的有机组织,可以被唱出或演奏出来。
旋律是音乐中最容易被人们记忆和接受的部分,它贯穿于整个乐曲,是乐曲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内容。
旋律的美学特征在于它的音高、音程、音符的运动方向和节奏的安排等方面。
旋律能够通过它的起伏、变化和表现力,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传达出乐曲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音乐美学中,旋律被视为音乐创作的灵魂,它决定了乐曲的情感色彩和表现形式,同时也影响着乐曲的结构和整体效果。
旋律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审美体验。
我们来探讨音乐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时间元素,它由不同长度和强度的音符和间隔所组成,构成了音乐的时间结构和节奏规律。
节奏在音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决定了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跳动和律动的感知。
节奏可以通过它的快慢、轻重、连续间断等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表现力,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在音乐美学中,节奏被视为音乐的骨架和基础,它构成了乐曲的基本脉络和韵律格局,使得音乐在时间上具有了明确的结构和规律。
对于音乐的创作、演奏和鉴赏而言,节奏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决定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整体效果,使得音乐具有了生动的节奏感和丰富的音韵风采。
浅谈音乐表现要素音乐表现要素是由音乐的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也就是音乐基本的表现手段)。
包括: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织体、)音色等,以及曲式结构。
音乐的基本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音乐教育专家吴斌老师说过:“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只有以此为内容,学生获得的才是正确的感受美的因素,使得我们的审美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和整体。
而不是被束之高阁的一种理论和概念。
”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体现的。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就是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在音乐欣赏中,要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及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情绪情感变化、体裁形式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一、精选欣赏精华,挖掘音乐要素。
教师要善于发现、筛选音乐作品中最具审美性的内容,作为欣赏的精华,进行重点聆听和分析。
教学中,要把音乐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单独拿出来,让学生反复聆听体验。
精选音乐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会关注音乐内涵,尽快把握整首乐曲特点。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如果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那么在欣赏教学中也就是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
在欣赏《三个和尚》,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一些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
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
老师这个时候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
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二、把握情感主线,渗透音乐要素。
浅析音乐的十要素距今2600年前的晏婴在论述他的“和”、“同”观时,以音乐为例说明成双组合、性质却相反的音声表现,以证“和而不同”,又要谐调于一体的“相济”才有意义。
共列十组:“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
”“清浊”与“高下”是声的高低;“疾徐”与“迟速”是声的速度;“哀乐”是声传达的情感;“小大”“刚柔”是声的强弱;“出入”是声的进行与休止;“短长”“周疏”是声的疏密,等等。
从音高到音强到音质,音乐中的所有元素都用两个相对的概念来概括。
清浊高下“清浊”与“高下”我把他们归为一类,在语境中他们的意思都是乐音的高低。
但是结合发展,他们又不尽相同。
“清浊”意为音乐的清音与浊音。
《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
”《礼记·乐记》:“倡和清浊,迭相为经。
”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但就现在文字理解来讲,这还不够明确. 清与浊作为反义词,本身只是用来形容水的清澈与浑浊,但它们的引申用法,却多用来形容社会状况的理想与昏暗或者是声音理论中的基本元素——高音与低音。
“清浊”开始作为中国古代声乐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代的声乐理论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简单说来,清浊是作为声音的物质基础出现在音乐领域的,但是在由声到音的阶段,“清浊之衷”、清浊互通就成为音乐之“和”的基础之一了。
“清”虽出自“清浊”,但却有着不同的审美属性. “清”的情感更倾向于悲。
在《韩非子·十过》中记载了晋平公和师旷关于音乐的对话,其中就涉及到了清商、清徵、清角等等。
它们已不仅仅是乐曲音调的名称,也成为音乐中情感深度的象征。
从清商到清角,调越高,其情感越悲,其审美体验的力度也就越大,同时,其社会作用也就越强烈.清浊由此慢慢分家,并且已经外化为社会伦理中善恶美丑的源头。
在音乐的使用中,清音也开始越来越多成为音声美妙的代名词,而且其所包含的伦理志向,也更多地指向了阳刚向上的一面.因此,与次匹对的浊则成了清的对立面,用来形容那些低俗、浮躁的音乐。
浅谈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表现要素是由音乐的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也就是音乐基本的表现手段)。
包括: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织体、)音色等,以及曲式结构。
音乐的基本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音乐教育专家吴斌老师说过:“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只有以此为内容,学生获得的才是正确的感受美的因素,使得我们的审美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和整体。
而不是被束之高阁的一种理论和概念。
”任何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都是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体现的。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就是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在音乐欣赏中,要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及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情绪情感变化、体裁形式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一、精选欣赏精华,挖掘音乐要素。
教师要善于发现、筛选音乐作品中最具审美性的内容,作为欣赏的精华,进行重点聆听和分析。
教学中,要把音乐中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单独拿出来,让学生反复聆听体验。
精选音乐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会关注音乐内涵,尽快把握整首乐曲特点。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如果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那么在欣赏教学中也就是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
在欣赏《三个和尚》,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一些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
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
老师这个时候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
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二、把握情感主线,渗透音乐要素。
音乐教学的任务是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音乐艺术,了解民族
民间音乐,接触外国优秀作品。
同时,通过音乐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必须要实施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而音乐情感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欣赏。
通过开展欣赏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器乐作品,就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健康的音乐欣赏趣味,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并以此促进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在教《我爱我家》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学好这首歌曲,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一份亲情,一份孩子们对妈妈的爱,我借鉴了别人的教学方法,也在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欣赏了由歌手韩红演唱的《天亮了》这首歌曲。
希望通过对这首歌曲的欣赏,也可以唤起孩子们对亲情的感悟,更增加对亲情的理解,从而懂得去珍惜亲情,珍惜父母及亲人的爱,并为演唱、表现歌曲《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打下基础。
当我把FLASH制作的MTV《天亮了》放给孩子们听的时候,他们也被音乐所讲述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歌曲中所表达的那份亲情在悄悄的打动着孩子们的心……接着我又给他们讲述了这首歌曲的背后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中那位父亲的无私壮举所震撼,为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所感动,加深了对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了解。
当音乐再一次响起的时候,低沉哀婉的旋律深深打动所有孩子们的心,就连那些平时上课最爱讲话的孩子,最不爱听课的孩子,此时都无声的、非常专注的看着屏幕,认真的听着,大家都沉浸音乐之中。
看着孩子们的眼神,我充分的感受到了音乐所带来的巨大魅力,同时也体会到: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不仅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它还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情感上的启迪。
三、激发创做潜能,表现音乐要素。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为学习、享受音乐、培养创造力奠定基础。
比如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感受体验音乐。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围绕欣赏音乐,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聆听、观赏和体验等方式,,参与到音乐中去。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创造音乐。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的《森林狂想曲》时,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音乐氛围,然后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欣赏、模唱等方式轻松愉快的学习乐曲《森林的狂
想曲》及相关知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想象和施展表演才能的空间。
最后通过视听、判断、模仿进一步巩固歌曲并提高、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对乐理知识的掌握,鼓励音乐创造,引导学生自我创造,并大胆表演展示。
如在训练一下学生的的合作、创编的能力时各小组小组按音效—A—音效—B—音效—A—音效。
共同探讨、创造分工,模仿森林中你想到的各种声音,教学效果极佳,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更准确的表现音乐要素。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
那么,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音乐要素,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