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款准备金率相关

存款准备金率相关

存款准备金率相关
存款准备金率相关

存款准备金率的相关研究

【摘要】自1980年以来,作为央行调控政策三大法宝之一的存款准备金率,因其作用力度过于巨大,政府干预程度过于强烈,一直被许多市场化国家视为烫手山芋而往往束之高阁;相比较而言,自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却对存款准备金率做出频繁调整以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本文针对存款准备金率的相关方面做出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

1 引言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下面对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理进行介绍,在金融经济运行过程中,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对货币供给有直接影响。在货币供给模型中,有:

(1)

式中:m—代表货币供应量;

b—代表基础货币;

m—代表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m)是银行体系的负债,包括现金(c)和银行体系的存款(d)两部分;而基础货币(b)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包括流通中的现金(c)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货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利率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利率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利率的影响 张川动环0901 201972163 摘要:本文运用数据研究法,对2019年—2019年间,30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 利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1)在一个月内市场利率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反应不明显,到三个月时会有一定是正向反应;(2)相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动幅度,市场利率的波动 幅度较小,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利率的影响有限。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市场利 率一·引言 今年国家调整金融政策,几乎每月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次,至6月20日共上调 六次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21.5%,创历史最高点,每次约调整0.5个百分点,就一次 性冻结银行资金近3600亿元,存款准备金与加息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目的是要防 通货膨胀!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回收流动性,这也导致大部分 中小房企开发贷款申请办理相当困难,融资渠道几乎被堵死。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用于调节经济重要的货币工具之一。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中 的重要环节,其变动对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信息,而且市场利率具有可控性强,可测性好,能调节供应的优点。 在实践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一些国家已经放弃了法定 存款准备金制度,一些保持谨慎的态度使用。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调整存款准 备金率会影响货币的预期价值和货币总量,同时和市场利率有正相关的联系。二.实证 数据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2019年到2019年为上升,2019年到2019年 初为下降,2019年到2019年末为平稳,而2019年又开始持续上升。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与它大致相同。但是可以明显发现市场利率的波动相对存款准备金率来说较小。 同时我们可以看见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在08年6月25日,而市场利率的下降是在同 年的9月26日。再看存款准备金率在10年5月10日上升,而市场利率在同年的10月20日。这说明市场利率的变化相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时间大概 在3个月。 调整背景 根据m=,可知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成反比,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在2019年到2019年年中,中国当时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状态,而在这是相应的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央行在这期间不停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以及制造信

存款准备金率表

1. 存款准备金率表: 存款准备金率表:TQ_RT_DRRATIO From : 市场风险项目组 注1:1-法定存款准备金 , 2-超额存款准备金 注2:CNY-人民币 注3:1-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 , 2-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 , 3-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 4-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 注4:0-否 , 1-是 第1页

数据示例 select drrtype, cur, applyobject, drrratio, adjustrange from tq_rt_drratio where valenddate = '19000101'and isvalid = '1' ratio : 比,比率,系数 drrtype cur applyobject drrratio adjustrange --------------------- -------- ----------- 1CNY120.0000-0.5000 1CNY218.0000-0.5000 1CNY414.0000-0.5000 1CNY516.0000-2.0000 存款准备金率 From : 百度文库 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存在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专家称预计年内存款准备金率或下调2至4次。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DR,即RMB deposit-reserve 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交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越大。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增长: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少,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就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和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存款,就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制度: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利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上证综指的影响分析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上证综指的影响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文献介绍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将产生的影响,然后介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之后通过建立一元回归模型来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消息是否影响了我国上证综指在宣布日后的首个交易日的表现,最后针对我国频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一现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股票市场回归分析 一、引言 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货币政策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法宝”: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威力较大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的冲击也很大,被形容为“一剂猛药”。然而近年来,我国央行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2007年调整10次,2008年调整9次,在2010年调整6次,如此频繁地使用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比较少见。针对我国这一特殊情况,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不仅仅只是起到了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对我国股市也产生了波动影响。 自1998年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宣布日与政策执行日之间就有时间间隔,而股市反应灵敏,股市投资者一般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公布后即做出反应,因此本文将按时间顺序分三个阶段来分别分析股市在宣布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所做出的反应:三个阶段分别为2007年,2008年,2009—2011年。将这段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在于2007年是我国阶段性牛市,上证综指由2728.19上涨到5261.56,并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04;2008年上证综指一路下滑,至年末已跌到1820.81;2009—2010年则为指数震荡阶段,既没有突破历史高点,也没有跌破历史低点。因此,按时间顺序选取的三个阶段来分析股市所做出的反应颇具有代表性。同时,研究的主要目的也是借此研究结果来探索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后市是否带来强烈的“利好”或“利空”的影响。 2、研究现状 国外在研究存款准备金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供应量对其进行研究。国外主要用三类方法对货币供应量和股市价格关系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是回归分析方法、事件研究方法和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分析方法。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大部分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有影响,存在逆向变化关系。 我国国内研究集中两个方面:一是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包括货币政策对经济指标的影响,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意义;二是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包括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渠道,货币政策传导过程

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及利率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及利率政策 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 万元。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近二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1998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进行调整.

自1998年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过两次大的调整,一次是1 998年3月将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8%,一次是1999年11月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最近的一次是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是使银行的信贷膨胀遭到遏制,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也将持续存在,银行业绩增长令人担忧。这些担忧反映到股票市场上,可能意味着下半年银行股将难以走强。而如果银行能够成功实现向零售银行业务的转变,大幅提高中间业务收入,降低对利息收入的依赖,那么该类银行无疑将受到投资者追捧。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利率及利率政策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的比率,通常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根据资金借贷关系中诸如借贷双方的性质、借贷期限的长短等,可把利率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中国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

次调整幅 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机构与 原因 度 央行按存款 种类规定法 定 存款准备金 1 84 年 率: 企业存款 20% 农村存款 25% 储蓄存款 40% 央行将法定企业存 款20% 农村存存款准备金 2 85 年款 25% 率 储蓄存款 40% 统一调整为1 0% 3 87 年10% 12% 2% 4 88 年 9 月12% 13% 1% 5 98 年 03 月 2 13% 8% -5% 1 日 6 99 年 11 月 2 8% 6% -2% 1 日 7 03 年 09 月 2 6% 7% 1% 1 日 8 04 年 04 月 2 7% 7.5% 0.5% 5 日 9 06 年 07 月 0 7.5% 8% 0.5% 5 日 10 06 年 08 月 1 8% 8.5% 0.5% 5 日

11 06 年 11 月 1 8.5% 9% 0.5% 5 日

1207年01月1 9.5% 0.5 % 9% 5 日 1307年02月2 10% 0.5 % 9.5% 5 日 1407年04月1 10.5% 0.5 % 10% 6 日 1507年05月1 11% 0.5 % 10.5% 5 日 1607年06月0 11.5% 0.5 % 11% 5 日 1707年08月1 12% 0.5 % 11.5% 5 日 1807年09月2 12.5% 0.5 % 12% 5 日 1907年10月2 13% 0.5 % 12.5% 5 日 2007年11月2 13.5% 0.5 % 13% 6 日 2107年12月2 14.5% 1% 13.5% 5 日 2208年01月2 15% 0.5 % 14.5% 5 日 2308年03月2 15.5% 0.5 % 15% 5 日 2408年04月2 16% 0.5 % 15.5% 5 日 2508年05月2 16.5% 0.5 % 16% 0 日

存款准备金历史调整一览表

视频手机《财经网》 《财经网》文章排行 编辑推荐 热点文章 最新点评 新闻评论IBM 特别呈现 中小企业转型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6月20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持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效应显现准备金上缴恐慌转瞬即逝如何看待央行年内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上调准备金率不过是对冲热钱 28 2008年10月1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中小金融机构)16.50%16.00%-0.5272008年09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1262008年06月07日 16.50%17.50%1252008年 05月20日16%16.50%0.50 242008年04月25日15.50%16%0.50232008年03月18日15%15.50%0.50222008年01月25日14.50%15%0.50212007年12月25日13.50%14.50%1202007年11月26日13%13.50%0.50192007年10月25日12.50%13%0.50182007年09月25日12%12.50%0.50172007年08月15日11.50%12%0.50162007年06月05日11%11.50%0.50152007年05月15日10.50%11%0.50142007年04月16日10%10.50%0.50132007年02月25日9.50%10%0.50122007年01月15日9%9.50%0.50112006年11月15日8.50%9%0.50102006年08月15日8%8.50%0.5092006年07月5日7.50%8%0.5082004年04月25日7%7.50%0.5072003年09月21日6%7%161999年11月21日8%6%-251998年03月21日13%8%-541988年09月 12%13%1387年10% 12%22 85年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 调整为10% - - 1 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 *注:财务公司准备金率不与小型金融机构一致,调整后准备金率为12%。 【作者:【《财经》综合报道】 】 (责任编辑:吕强) 上一篇: 渤海银行太原分行挪用储户存款放贷下一篇: 中资银行“点心债”供需两旺 更多关于 准备金 的新闻 专题报道 中国多地出现电荒 博鳌亚洲论坛中东起火 油价动荡 日本发生九级特大地震北京打响人口调控战 欺诈的代价 食品添加剂沉疴 社评:核电还应发展 风险必须可控 日本经济有限阵痛 双汇“瘦肉精”风波 打印推荐收藏RSS 单页阅读告诉《财经网》 分享

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和备付金率

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和备付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需将其存款的一定百分比缴存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达到控制基础货币,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取消了对商业银行备付金比率的要求,将原来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备付金率合二为一。目前,备付金是指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超过存款准备金率的那部分存款,一般称为超额准备金。 什么叫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在某一个时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由于许多金融工具具有货币的职能,因此,对于货币的定义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如果货币仅指流通中的现金,则称之为M0;狭义的货币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活期存款。这里的活期存款仅指企业的活期存款;而广义货币M2,则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何谓“央行被动购汇”? 按照目前的结售汇制度安排,企业应当将外汇收入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则必须将超过一定金额的购入外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如果企业需要购买外汇,则需要到外汇指定银行凭相应的证明文件购买,相应地,外汇指定银行在外汇不足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买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需要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因此,一旦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应量增大,而同时要保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就不得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被动地买入外汇,卖出人民币,也就是吐出基础货币。 什么是贷款迁徙分析或信用风险迁徙分析? 贷款迁徙分析或信用风险迁徙分析(loan migration analysis or credit risk migration analysis),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以概率分析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分析方法。它是用贷款的历史损失数据来推算当前一家银行贷款组合中贷款损失所占的比重,从而确定贷款损失准备是否充足。一般来说,贷款迁徙分析有四个主要的步骤: 1、将贷款组合按照贷款的种类或风险类别分组。如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还可将贷款以划分为房地产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类别。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类别的贷款具有不同的损失状况(different loss history)。 2、确定各类别贷款的损失率。如关注类贷款在第四个季度的损失是2%; 3、对影响贷款损失率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现有损失率进行调整; 4、将调整后的损失率乘以当前季度各类别贷款额,得到各类别贷款的损失额。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历史数据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历史数据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须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意味着金融机构可用来放贷的资金减少;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获得的利息收入降低. 超额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超出法定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表1.存款准备金比率历次调整一览: 时间调整内容 1987年10% 上调为12% 1988年12% 上调到13% 1998-03-21 13% 下调到8% 1999-11-21 8% 下调到6% 2003-09-21 6% 提高到7% 2004-04-25 7% 提高到7.5% 2006-07-05 7.5% 提高到8.0% 2006-08-15 8.0% 提高到8.5% 2006-11-15 8.5% 提高到9% 2007-01-15 9% 提高到9.5%

2007-02-25 9.5% 提高到10% 2007-04-16 10% 提高到10.5% 2007-05-15 10.5% 提高到11% 2007-06-05 11% 提高到11.5% 2007-08-15 11.5% 提高到12% 2007-09-25 12% 提高到12.5% 2007-10-25 12.5% 提高到13% 2007-11-26 13% 提高到13.5% 2007-12-25 13.5% 提高到14.5% 2008-01-25 14.5% 提高到15% 2008-03-25 15% 提高到15.5% 2008-04-25 15.5% 提高到16% 2008-05-20 16% 提高到16.5% 2008-06-15 16.5% 提高到17% (一次提高1% ,分两步实施) 2008-06-25 17% 提高到17.5% (一次提高1% ,分两步实施) 2008-09-25 *17.5% 下调至16.5% (部分金融机构下调) 2008-10-15 16.5% 下调至16.0% 17.5% 下调至17.0% (工行等六家银行) 2008-12-05 16.0% 下调至14.0% 17.0% 下调至16.0% (工行等六家银行) 2008-12-25 14.0% 下调至13.5% 16.0% 下调至15.5% (工行等六家银行)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摘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4]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3 月)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关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学号: 银行经营与业务课程论文 (2008 级本科) 题目:关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综述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 成绩: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0 年12 月20 日

银行经营与业务课程论文 关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综述 摘要: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将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或减少。对于存款准备金频繁调整的利弊众说纷纭,有些人担忧它会带来经济的不良发展; 央行表示,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问题,正日益引起各界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些学者关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原因,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其调整。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 货币政策; 信贷资金; 商业银行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制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量,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至今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三十多次调整,尤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从2008年开始不断调整,特别今年分别在1月18日、2月15日、5月10日、11月16日、11月29日、12月20日进行了六次调整。总体上看,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国家在实施货币政策方面比较谨慎利率的调整,将重心放在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这样频繁调整又将对商业银行造成怎样的影响? 1.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的原因 夏彩君(2009)认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原因,第一,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被认为是收缩银根的标志,是为了减轻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压力;第二,降低资金流动性;第三,抑制通货膨胀;第四,防范金融风险。 李颖(2005)指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货币信贷总量的过快增长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是仅仅依赖公开市场操作手段, 达不到金融调控的目的 董淑霞(2008)的观点是:与利率政策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避免再次上调利率导致的汇率稳定压力,在目前利率持续走高的前提下,与央票据相比,运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不需要直接支付宏观调控的高成本。 牛丽萍,李瑞冉,常姣洁(2010)共同认为:对通货膨胀预期因素促使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避免出现大规模的物价上涨;回笼资金,为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有效的市场环境。 笔者认为,央行2010年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冻结流动性,减少商 - 1 -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基准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基准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 发布日期:2008-9-7 10:38:42 来源:互联网编辑:admin 历年存贷款利率调整表 发布日期:2008-3-28 19:51:08 来源:互联网编辑:admin 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新浪财经注:此为1997年10月23日降息1.80个百分点以来最大降息幅度),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完)

单位:年利率% 调整时间活期1年2年3年5年贷1年1年存贷息差 1990-4-15 2.88 10.08 10.98 11.88 13.68 1990-8-21 2.16 8.64 9.36 10.08 11.52 1991-4-21 1.8 7.56 7.92 8.28 9 8.46 0.9 1993-5-15 2.16 9.18 9.9 10.8 12.06 9.36 0.18 1993-7-11 3.15 10.98 11.7 12.24 13.86 10.98 0 1996-5-1 2.97 9.18 9.9 10.8 12.06 10.98 1.8 1996-8-23 1.98 7.47 7.92 8.28 9 10.08 2.61 1997-10-23 1.71 5.67 5.94 6.21 6.66 7.65 1.98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 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存款准备 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

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4]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 3 月)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

提高存款准备金和里利率的原因

我国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效应 人气: 专题:存款准备金率密集上调与风险管理 内容提要:本文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较西方国家更加有效、调控流动性更具优势、以及解决我国当前经济金融矛盾更具成效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近期我国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从收缩流动性、减轻通胀压力、缓解房地产上涨动能等方面,综合评估了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据此对我国货币政策取向进行了预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数量型货币政策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金融调控手段之一。 关键词:金融调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 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是为保证商业银行对客户清偿力而设,其后增加了资金清算功能,并逐步发展成为货币政策工具。我国自1984年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主要履行了两大功能,一是1984年—1998年间的央行筹集资金、调整信贷结构以及清算功能,二是1998年至今的货币供应量调控功能。2006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存款准备金调控的频率和力度,2006年7月—2008年6月间,为抑制经济过热,央行一方面连续7次上调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52%调高至4.14%,另一方面连续18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5%提升至17.5%的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9月—2008年12月,为有效应对美国经济危机,在连续4次调降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2.25%的同时,连续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5.5%(中小型金融机构为13.5%);2010年以来,与前期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双管齐下”不同的是,为收缩市场流动性,没有动用加息手段,仅单纯3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至17%的历史较高水平(如图1所示)。为什么在国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普遍“淡出”情况下,我国还频繁使用?为什么2010年仅选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其成效如何?本文将就此进行全面分析,并推测未来货币政策调控取向。 一、我国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在保持利率和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尽早尽量收缩流动性,实现“稳经济增长、防金融风险、破房产泡沫”等多重目标,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成为最佳调控政策选择。这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决定的: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 2011年01月14日 14:18: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

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之相配合,从2003年起,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最终确定“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之后5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 早在去年11月初,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就曾明确表示,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不同的做法。而这正是对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的解读。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2010

高一政治解读存款准备金率

解读存款准备金率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14.5%,这是央行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呢?它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现行高中政治教材没有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概念,但是很有可能遇到学生问这个问题。下面就此问题做一些介绍。 要理解存款准备金率,首先要理解存款准备金。理解存款准备金得从银行的产生说起。 银行起初只是兑换货币,后来增加新业务,替有钱人保管金银,别人把金银存放在他的保险柜,他给人开张收据,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天长日久,有聪明人看出其中门道,虽然每天都有人存,有人取,但他们的保险柜里,总有些金银处于闲置状态,很少有保险柜被提空的情况。于是兑换商玩起“借鸡下蛋”的把戏,别人每存一笔钱,他们只在手中保留一部分,剩下的则悉数贷出去。被兑换商保留在手里的那部分金银,就是后来的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并最终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金融制度演进到今天,原来的“副产品”已经成为“拳头产品”,上升到了主要地位。准备金保支付的作用倒不那么显山露水了,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宽,应付客户提款,已经不像早期那样过分依赖准备金了。 假设某商业银行接受了一笔原始存款,金额100元,按照20%的准备金比率,银行留下20元的准备金,把剩下的80元贷给一个木匠,木匠把这笔款支付给木材商,木材商又原封不动把它存在银行里。这样,原来100元的原始存款,现在变成了180元。也就是说,当银行把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时候,银行创造了货币。借贷程序不会到此为止,银行还会留下20%的准备金,把剩余的64元再贷出去,因此又形成一笔相应的存款……如果这个借贷程序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以至无穷,那么,严格的数学逻辑可以证明,最终将形成500元存款,整整扩张了5倍,正好是20%的倒数。我们把这一倒数称为货币乘数。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是唯一的货币发行者,如果把所有的商业银行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任何一笔从外部注入的货币,归根到底都来自于中央银行。这叫做高能货币。因为这些货币一旦注入到商业银行中,就能够通过不断贷出,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来。就像它们天生具有很高的能量一样。高能货币到底蕴涵多少“能量”,并不取决于它们自身,而是取决于货币乘数,或者说取决于准备金比率。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准备金比率不是20%,而是10%,那么,那100元的原始存款,最终将扩张为1000元,而不是500元。由于准备金比率具有强烈的放大效应,所以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对准备金规定一个强制的比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必须遵守的最低比率,任何时候低于这个比率,都得及时补足。这样一来,中央银行一手掌握着高能货币,一手掌握着货币乘数,整个货币供应量,也就基本在它的控制之中了。 核反应堆通常令人生畏,但用几根小小的控制棒,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它的反应速度。这些控制棒,与存款准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控制是不是反应堆,而是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扩张速度。金融体系的紊乱,其破坏力会大大超过一座失控的反应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

高中政治正确认识存款准备金率与存贷款基准利率学法指导

高中政治正确认识存款准备金率与存贷款基准利率 从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抑制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防止经济增长由过快向过热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同时,从9月25日起,下调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不能等同。 1. 二者的区别 (1)含义不同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叫做存款准备金率。例如,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1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中央银行缴存1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就只有90万元。 利率就是利息率的简称,即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存贷款基准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所谓基准即标准、参照的意思。一般情况下,存款利率可以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下浮,但不能上浮;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至上浮70%。 (2)影响不同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金额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发放贷款的资金数量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也因此减少,有利于减轻或抑制通

以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摘要】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而在央行存放的款项。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指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从理论上来说,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存款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化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变化,能够迅速达到中央银行的既定目标,同时对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 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 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 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 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