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

2011年01月14日 14:18: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

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之相配合,从2003年起,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最终确定“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之后5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

早在去年11月初,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就曾明确表示,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不同的做法。而这正是对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的解读。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2010

年12月24日央行首度详细披露了明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任务:控制货币总量、保

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落实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上指出: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明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

胡晓炼明确表示,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既能在经济偏热时适当紧缩,也能在

经济偏冷时适当放松,有助于更加积极妥善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三者之间的关

系”。

同时,她也提出明年“稳健”政策的四大任务:其一,控制好货币总量。货币政策从适度

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主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

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明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只有回归常态,

才能实现“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其二,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银行信贷增长要

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特别要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从反危

机特殊时期的常态应对,转向合理适度的增长。其三,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

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其

四,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高度重视经济较快发展中存在的流动性宽松、信贷投放较大等

可能积累的顺周期系统性风险隐患,加快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历次存款利率调整一览表

1990年4月以来历次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单位:百分点)

定期存款调整时间活期存款

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2011.04.06 0.50 2.85 3.05 3.25 4.15

2011.02.09 0.40 2.60 2.80 3.00 3.90

2010.12.26 0.36 2.25 2.50 2.75 3.55

2010.10.20 0.36 1.91 2.20 2.50 3.25

2008.12.23 0.36 1.71 1.98 2.25 2.79

2008.11.27 0.36 1.98 2.25 2.52 3.06

2001中国在经历了自96年以来银行存贷款利率连续7次下降后,已经进入低利率国家的行列。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实行低利率政策对促成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复苏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低利率对证券市场而言显然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分析认为,影响今后利率走势的最主要因素有下列3个:1、宏观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程度;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3、国际间利率的联动关系。

首先,从中国宏观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因素分析,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通货紧缩尚未彻底消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仅仅基本摆脱困境,2001年创业板的推出,国有股的继续减持,继续扩大投资和消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等需要低利率政策的支持。

其次,从利率市场化因素分析,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回升,对资金需求就会进一步增加,一旦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利率就可能有上升的内在需求。

再次,人民币利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利率,尤其是美元利率水平的制约。从中长期看,人民币面临升息的外在压力。如果再降息,将会导致资金外流,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利率的中长期走势,将可能上扬。(

历年储蓄存款利率表

单位:年息%

注:单位:年利率%

1997-10-23 1.71 2.88 4.14 5.67 5.94 6.21 6.66

调整日期活期(%) 3月 6月 11月 1年 2 年3年5年 8年1998-03-25 1.71 2.88 4.14 5.22 5. 58 6.21 6.66

1998-07-01 1.44 2.79 3.96 4.77 4.86 4.95 5.22

1998-12-07 1.44 2.79 3.33 3.78 3.96 4.14 4.5

1999-06-100.99 1.98 2.16 2.25 2.43 2.7 2.88

2002-02-21 0.72 1.71 1.89 1.98 2.25 2.52 2.79

2004-10-290.72 1.71 2.07 2.25 2.7 3.24 3.6

2006-08-190.72 1.80 2.25 2.52 3.06 3.69 4.14

调整日期活期(%) 3月 6月 11月 1年 2 年 3年5年 8年2007-03-18 0.72 1.98 2.43 2.79 3.33 3.96 4.41

2007-05-19 0.72 2.07 2.61 3.06 3.69 4.41 4.95

2007-07-210.81 2.34 2.88 3.33 3.96 4.68 5.22

2007-08-22 0.81 2.61 3.15 3.60 4.23 4.95 5.49

2007-09-15 0.81 2.88 3.42 3.87 4.50 5.22 5.76

调整日期活期(%) 3月6月 11月 1年 2 年 3年5年8年2007-12-21 0.72 3.33 3.78 4.14 4.68 5.40 5.85

2008-10-09 0.72 3.15 3.51 3.87 4.41 5.13 5.58

2008-10-300.72 2.88 3.24 3.60 4.14 4.77 5.13

2008-11-27 0.36 1.98 2.25 2.52 3.06 3.60 3.87

2008-12-23 0.36 1.71 1.98 2.25 2.79 3.33 3.60

2009 0.36 1.71 1.98 2.25 2.79 3.33 3.60

2010-12-26 0.36 2.25 2.5 2.75 3.55 4.15 4.55

2011-2-90.40 2.60 2.80 3.00 3.90 4.50 5.00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

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2007年4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2007年上半年

?2007年1月:

汇丰控股首次额外增加在美国次级房屋信贷的准备金额,并发

出可能大幅增加拨备的警告。

?2007年3月:

汇丰控股宣布业绩,并额外增加在美国次级房屋信贷的准备金

额达70亿美元,合共105.73亿美元,升幅达33.6%;消息一

出,令当日股市大跌,其中恒生指数下跌777点,跌幅4%[1]。

?2007年4月2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7月27日:

环球股市首度因美国次级房屋信贷问题而出现大跌市[2]。

2007年7月底至8月初:

全球股市因为美国次级房屋信贷的危机而大幅波动,全部股票市场下跌。

存款准备金率表

1. 存款准备金率表: 存款准备金率表:TQ_RT_DRRATIO From : 市场风险项目组 注1:1-法定存款准备金 , 2-超额存款准备金 注2:CNY-人民币 注3:1-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 , 2-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 , 3-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 4-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 注4:0-否 , 1-是 第1页

数据示例 select drrtype, cur, applyobject, drrratio, adjustrange from tq_rt_drratio where valenddate = '19000101'and isvalid = '1' ratio : 比,比率,系数 drrtype cur applyobject drrratio adjustrange --------------------- -------- ----------- 1CNY120.0000-0.5000 1CNY218.0000-0.5000 1CNY414.0000-0.5000 1CNY516.0000-2.0000 存款准备金率 From : 百度文库 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存在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2011年6月14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专家称预计年内存款准备金率或下调2至4次。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DR,即RMB deposit-reserve 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交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越大。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增长: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少,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就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和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存款,就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制度: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利

存款准备金历史调整一览表

视频手机《财经网》 《财经网》文章排行 编辑推荐 热点文章 最新点评 新闻评论IBM 特别呈现 中小企业转型 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国存款准备金率6月20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持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效应显现准备金上缴恐慌转瞬即逝如何看待央行年内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上调准备金率不过是对冲热钱 28 2008年10月1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中小金融机构)16.50%16.00%-0.5272008年09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1262008年06月07日 16.50%17.50%1252008年 05月20日16%16.50%0.50 242008年04月25日15.50%16%0.50232008年03月18日15%15.50%0.50222008年01月25日14.50%15%0.50212007年12月25日13.50%14.50%1202007年11月26日13%13.50%0.50192007年10月25日12.50%13%0.50182007年09月25日12%12.50%0.50172007年08月15日11.50%12%0.50162007年06月05日11%11.50%0.50152007年05月15日10.50%11%0.50142007年04月16日10%10.50%0.50132007年02月25日9.50%10%0.50122007年01月15日9%9.50%0.50112006年11月15日8.50%9%0.50102006年08月15日8%8.50%0.5092006年07月5日7.50%8%0.5082004年04月25日7%7.50%0.5072003年09月21日6%7%161999年11月21日8%6%-251998年03月21日13%8%-541988年09月 12%13%1387年10% 12%22 85年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 调整为10% - - 1 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 *注:财务公司准备金率不与小型金融机构一致,调整后准备金率为12%。 【作者:【《财经》综合报道】 】 (责任编辑:吕强) 上一篇: 渤海银行太原分行挪用储户存款放贷下一篇: 中资银行“点心债”供需两旺 更多关于 准备金 的新闻 专题报道 中国多地出现电荒 博鳌亚洲论坛中东起火 油价动荡 日本发生九级特大地震北京打响人口调控战 欺诈的代价 食品添加剂沉疴 社评:核电还应发展 风险必须可控 日本经济有限阵痛 双汇“瘦肉精”风波 打印推荐收藏RSS 单页阅读告诉《财经网》 分享

近二十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表

1984年-2015年10月24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1984年-2015年10月24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表 次数调整时间调整前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幅度:百分点 52 2015年10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18.00% 17.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0% 13.50% -0.5 51 2015年9月6日(大型金融机构)18.50% 18% -0.5 (中小金融机构)14.5% 14% -0.5 50 2015年6月28日(中小金融机构)15% 14.5 -0.5 49 2015年4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9.50% 5.00% -1 (中小金融机构) 15.00% -1 48 2015年2月5日(大型金融机构) 19.50% -0.5 (中小金融机构) 16.00% -0.5 47 2014年6月16日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 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 百分点。 -0.5 46 2014年4月25日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 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 -0.5 46 2012年7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0.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00% 16.50% -0.5 45 2012年5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0.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00% 16.50% -0.5 44 2012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0.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43 2011年12月5日(大型金融机构)21.50% 21.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8.00% 17.50% -0.5 42 2011年6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41 2011年5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20.50% 21.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40 2011年4月21日(大型金融机构)20.00% 20.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39 2011年3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9.50% 20.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38 2011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19.00% 19.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50% 16.00% 0.5 37 2011年1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50% 19.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00% 15.50% 0.5 36 2010年12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00% 18.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50% 15.00% 0.5 35 2010年11月29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摘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4]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3 月)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基准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基准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 发布日期:2008-9-7 10:38:42 来源:互联网编辑:admin 历年存贷款利率调整表 发布日期:2008-3-28 19:51:08 来源:互联网编辑:admin 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新浪财经注:此为1997年10月23日降息1.80个百分点以来最大降息幅度),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完)

单位:年利率% 调整时间活期1年2年3年5年贷1年1年存贷息差 1990-4-15 2.88 10.08 10.98 11.88 13.68 1990-8-21 2.16 8.64 9.36 10.08 11.52 1991-4-21 1.8 7.56 7.92 8.28 9 8.46 0.9 1993-5-15 2.16 9.18 9.9 10.8 12.06 9.36 0.18 1993-7-11 3.15 10.98 11.7 12.24 13.86 10.98 0 1996-5-1 2.97 9.18 9.9 10.8 12.06 10.98 1.8 1996-8-23 1.98 7.47 7.92 8.28 9 10.08 2.61 1997-10-23 1.71 5.67 5.94 6.21 6.66 7.65 1.98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 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存款准备 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

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4]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 3 月)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

高一政治解读存款准备金率

解读存款准备金率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14.5%,这是央行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呢?它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现行高中政治教材没有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概念,但是很有可能遇到学生问这个问题。下面就此问题做一些介绍。 要理解存款准备金率,首先要理解存款准备金。理解存款准备金得从银行的产生说起。 银行起初只是兑换货币,后来增加新业务,替有钱人保管金银,别人把金银存放在他的保险柜,他给人开张收据,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天长日久,有聪明人看出其中门道,虽然每天都有人存,有人取,但他们的保险柜里,总有些金银处于闲置状态,很少有保险柜被提空的情况。于是兑换商玩起“借鸡下蛋”的把戏,别人每存一笔钱,他们只在手中保留一部分,剩下的则悉数贷出去。被兑换商保留在手里的那部分金银,就是后来的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并最终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金融制度演进到今天,原来的“副产品”已经成为“拳头产品”,上升到了主要地位。准备金保支付的作用倒不那么显山露水了,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宽,应付客户提款,已经不像早期那样过分依赖准备金了。 假设某商业银行接受了一笔原始存款,金额100元,按照20%的准备金比率,银行留下20元的准备金,把剩下的80元贷给一个木匠,木匠把这笔款支付给木材商,木材商又原封不动把它存在银行里。这样,原来100元的原始存款,现在变成了180元。也就是说,当银行把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时候,银行创造了货币。借贷程序不会到此为止,银行还会留下20%的准备金,把剩余的64元再贷出去,因此又形成一笔相应的存款……如果这个借贷程序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以至无穷,那么,严格的数学逻辑可以证明,最终将形成500元存款,整整扩张了5倍,正好是20%的倒数。我们把这一倒数称为货币乘数。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是唯一的货币发行者,如果把所有的商业银行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任何一笔从外部注入的货币,归根到底都来自于中央银行。这叫做高能货币。因为这些货币一旦注入到商业银行中,就能够通过不断贷出,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来。就像它们天生具有很高的能量一样。高能货币到底蕴涵多少“能量”,并不取决于它们自身,而是取决于货币乘数,或者说取决于准备金比率。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准备金比率不是20%,而是10%,那么,那100元的原始存款,最终将扩张为1000元,而不是500元。由于准备金比率具有强烈的放大效应,所以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对准备金规定一个强制的比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必须遵守的最低比率,任何时候低于这个比率,都得及时补足。这样一来,中央银行一手掌握着高能货币,一手掌握着货币乘数,整个货币供应量,也就基本在它的控制之中了。 核反应堆通常令人生畏,但用几根小小的控制棒,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它的反应速度。这些控制棒,与存款准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控制是不是反应堆,而是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扩张速度。金融体系的紊乱,其破坏力会大大超过一座失控的反应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

以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摘要】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而在央行存放的款项。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指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从理论上来说,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存款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化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变化,能够迅速达到中央银行的既定目标,同时对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 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 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 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 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历史数据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历史数据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须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提高准备金率意味着金融机构可用来放贷的资金减少;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获得的利息收入降低. 超额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超出法定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表1.存款准备金比率历次调整一览: 时间调整内容 1987年10% 上调为12% 1988年12% 上调到13% 1998-03-21 13% 下调到8% 1999-11-21 8% 下调到6% 2003-09-21 6% 提高到7% 2004-04-25 7% 提高到7.5% 2006-07-05 7.5% 提高到8.0% 2006-08-15 8.0% 提高到8.5% 2006-11-15 8.5% 提高到9% 2007-01-15 9% 提高到9.5%

2007-02-25 9.5% 提高到10% 2007-04-16 10% 提高到10.5% 2007-05-15 10.5% 提高到11% 2007-06-05 11% 提高到11.5% 2007-08-15 11.5% 提高到12% 2007-09-25 12% 提高到12.5% 2007-10-25 12.5% 提高到13% 2007-11-26 13% 提高到13.5% 2007-12-25 13.5% 提高到14.5% 2008-01-25 14.5% 提高到15% 2008-03-25 15% 提高到15.5% 2008-04-25 15.5% 提高到16% 2008-05-20 16% 提高到16.5% 2008-06-15 16.5% 提高到17% (一次提高1% ,分两步实施) 2008-06-25 17% 提高到17.5% (一次提高1% ,分两步实施) 2008-09-25 *17.5% 下调至16.5% (部分金融机构下调) 2008-10-15 16.5% 下调至16.0% 17.5% 下调至17.0% (工行等六家银行) 2008-12-05 16.0% 下调至14.0% 17.0% 下调至16.0% (工行等六家银行) 2008-12-25 14.0% 下调至13.5% 16.0% 下调至15.5% (工行等六家银行)

浅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影响和意义(一)

浅析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影响和意义(一)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一年内连续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4.5%,创20余年历史新高。上述动作的指向何在,有说是针对股市,有说是针对房地产,有说是针对国际热钱……笔者就此作一分析。 【关键词】存款储备金率;上调;影响 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原因 存款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 历史回顾: ·1985年: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统一为10%。 ·1987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从10%上调为12%。 ·1988年:为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上调为13%。 ·1998年3月21日: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从13%下调到8%。 ·1999年11月21日:由8%下调到6%。 ·2003年9月21日:由6%调高至7%。 ·2004年4月25日: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其他金融机构仍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对于为什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明确表示,意在“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中国经济增长及投资贷款增长速度均高于调控目标,宏观政策面临紧缩压力。初步核算,2006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914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4月、5月、6月中国CPI同比增长情况分别是1.2%、1.4%、1.5%,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是1.9%、2.4%、3.5%,原材料、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是4.9%、5.5%、6.6%,都在逐步上涨。这些数据表明,信贷增长确实过快,但经济数据仍在正常范围,目前只存在潜在过热风险。上调存款准备金,似乎是针对上述数据表达加强调控的态度,相对于实际回收货币的程度来说,具有更为强烈的信号意义。 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影响 (一)对房地产的影响 在市场上加息的呼声很高的情况下,央行选择了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方式,这种方式直接作用于商业银行,效果更直接也更有效。受准备金率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为房地产行业。由于国内信托等其它融资渠道尚在完善及发展中,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仍然较高。据统计,2005年全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5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其所投入的自有资金不能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按这一比例计算,房地产开发企业所需的资金中70%左右由银行贷款构成,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将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成本。此次央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表达了央行继续收缩银根的政策导向,在心理上对房地产业投资将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 2011年01月14日 14:18: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

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之相配合,从2003年起,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最终确定“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之后5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 早在去年11月初,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就曾明确表示,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不同的做法。而这正是对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的解读。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2010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10年央行一共上调6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股市影响解读 导读: 央行2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准备金率再次突破历史新高达到18.5%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约冻资3500亿元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约冻资3500亿元 12月10日晚间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2月20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可冻结银行资金约3500亿元。 根据央行数据,金融机构11月底人民币存款余额70.87万亿元。上调0.5个百分点,可冻结银行资金约3500亿元。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今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符合预期,这样一次上调并不构成过度紧缩,从12月来看,财政存款可能要流出上万亿,而目前准备金上调锁定不足4000亿。上调后流动性依然保持着适度状态。"鲁政委表示。 这是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8.5%,成为历史最高点。此前最高点出现在2008年6月存款准备金率为17.5%。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宣布,从12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经济走向上看,从去年到今年是从通货紧缩趋势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化。因此,首先要挡住通胀苗头的压力,特别要注意控制投资的过度扩张。防止大起大落,关键是防止投资的大起。整体经济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资的过度扩张。物价走势的轨迹,也是投资品和生产资料先涨,消费品后涨;终而因供大于求导致双双下跌。我国本轮物价上涨趋势,也是上游产品价格涨幅高于下游产品现在宏观调控当局对于防止通货膨胀压力非常警惕,并为此采取了收缩货币信贷一系列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今年货币供应增幅和新增贷款规模的安排均低于上年实际水平,有助于约束投资过度扩张,控制物价上涨趋势,使CPI同比增幅保持在3%左右。但亦不排除形势发展出现不可预计的不确定因素,显示出现有财政信贷政策调控力度不足,投资规模得不到有效控制,上游产品上涨趋势迅速向下游最终产品传递,引起通胀预期骤升,泡沫性需求(包括对资产的需求和产品的需求)爆发的现象,推动通胀升级 宏观意义来看,此举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加强物价的预期管理,对于资产泡沫形成压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带来的政策效应影响:紧缩流通性,控制银行贷款规模。 通胀压力仍大 尽管从食品、原材料价格等的快速上涨,中央的强力限价措施上,人们已经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通胀压力的存在,但是11月通胀数据如此迅疾地突破5%,仍然让分析师们吃了一惊。 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1-1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2%,已经突破3%的全年目标。 怎样看待5.1%这个数据?为什么货币政策的回应会如此“低调”?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的分析可以解释部分原因,他认为,12月翘尾因素将下降一个百分点,CPI可能回落到5%以内,11月份CPI同比涨幅(5.1%)将是今年的高点。 但是,这种短暂回落的预期显然还不能完全解除“通胀警报”,目前市场上的研究机构普通预期CPI同比涨幅到明年5-6月间才会真正见顶。安信证券最新发布的策略报告认为,本轮通货膨胀可能延续到2011年中期才会结束。 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对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旨在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图表一览

中小企业融资难现金流民间借贷货币政策时滞结合中国具体情况一、2008年至2011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情况 存款准备金率 表一2008-2011存款准备金率 公布时间生效日期 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 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幅 度 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幅 度 2011年06月14日2011年06月 20日 21.00% 21.50% 0.50% 17.50% 18.00% 0.50% 2011年5月12日2011年5月 18日 20.50% 21.00% 0.50% 17.00% 17.50% 0.50% 2011年4月17日2011年4月 21日 20.00% 20.50% 0.50% 16.50% 17.00% 0.50% 2011年3月18日2011年3月 25日 19.50% 20.00% 0.50% 16.00% 16.50% 0.50% 2011年2月18日2011年2月 24日 19.00% 19.50% 0.50% 15.50% 16.00% 0.50% 2011年1月14日2011年1月 20日 18.50% 19.00% 0.50% 15.00% 15.50% 0.50% 2010年12月10日2010年12月 20日 18.00% 18.50% 0.50% 14.50% 15.00% 0.50% 2010年11月19日2010年11月 29日 17.50% 18.00% 0.50% 14.00% 14.50% 0.50% 2010年11月9日2010年11月 16日 17.00% 17.50% 0.50% 13.50% 14.00% 0.50% 2010年5月2日2010年5月 10日 16.50% 17.00% 0.50% 13.50% 13.50% 0.00% 2010年2月12日2010年2月 25日 16.00% 16.50% 0.50% 13.50% 13.50% 0.00% 2010年1月12日2010年1月 18日 15.50% 16.00% 0.50% 13.50% 13.50% 0.00% 2008年12月22日2008年12月 25日 16.00% 15.50% -0.50% 14.00% 13.50% -0.50% 2008年11月26日2008年12月 5日 17.00% 16.00% -1.00% 16.00% 14.00% -2.00% 2008年10月8日2008年10月 15日 17.50% 17.00% -0.50% 16.50% 16.00% -0.50% 2008年9月15日2008年9月 25日 17.50% 17.50% 0.00% 17.50% 16.50% -1.00% 2008年6月7日2008年6月 25日 16.50% 17.50% 1.00% 16.50% 17.50% 1.00% 2008年5月12日2008年5月 20日 16.00% 16.50% 0.50% 16.00% 16.50% 0.50% 2008年4月2008年4月15.50% 16.00% 0.50% 15.50% 16.00% 0.50%

中国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

次调整幅 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机构与 原因 度 央行按存款 种类规定法 定 存款准备金 1 84 年 率: 企业存款 20% 农村存款 25% 储蓄存款 40% 央行将法定企业存 款20% 农村存存款准备金 2 85 年款 25% 率 储蓄存款 40% 统一调整为1 0% 3 87 年10% 12% 2% 4 88 年 9 月12% 13% 1% 5 98 年 03 月 2 13% 8% -5% 1 日 6 99 年 11 月 2 8% 6% -2% 1 日 7 03 年 09 月 2 6% 7% 1% 1 日 8 04 年 04 月 2 7% 7.5% 0.5% 5 日 9 06 年 07 月 0 7.5% 8% 0.5% 5 日 10 06 年 08 月 1 8% 8.5% 0.5% 5 日

11 06 年 11 月 1 8.5% 9% 0.5% 5 日

1207年01月1 9.5% 0.5 % 9% 5 日 1307年02月2 10% 0.5 % 9.5% 5 日 1407年04月1 10.5% 0.5 % 10% 6 日 1507年05月1 11% 0.5 % 10.5% 5 日 1607年06月0 11.5% 0.5 % 11% 5 日 1707年08月1 12% 0.5 % 11.5% 5 日 1807年09月2 12.5% 0.5 % 12% 5 日 1907年10月2 13% 0.5 % 12.5% 5 日 2007年11月2 13.5% 0.5 % 13% 6 日 2107年12月2 14.5% 1% 13.5% 5 日 2208年01月2 15% 0.5 % 14.5% 5 日 2308年03月2 15.5% 0.5 % 15% 5 日 2408年04月2 16% 0.5 % 15.5% 5 日 2508年05月2 16.5% 0.5 % 16% 0 日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 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 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 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准备 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由6%调高至7%。2004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再次呈现快速增长,部分银行贷款扩张明显。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2005年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我国继续采取适当收紧政策。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但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因此央行3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调整 至9%。2007年出现了GDP增速与CPI涨幅双双创下近十余年最高记录,经济不平衡凸显。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双顺差迫使外汇储备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