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科学实在论
- 格式:doc
- 大小:16.35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问题的探讨我一直认为实在论是一个很好的判断物理理论的‚武器‛或‚工具‛,然而,仔细研究起来,实在论本身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面根据《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一书结合一些自己的想法谈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
一、哲学-科学本来意在确切认识实在实际上,哲学-科学本来意在确切认识实在。
如果把实在一般地区别于神话、幻觉、主观感受等等,那么,哲学-科学正是关于实在的认识的专门发展。
因而,科学实在论关于实在的争论,关于真实的争论,是哲学的首要的、永恒的话题。
近代哲学是从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开始的。
在笛卡尔那里,世界的实在成为一件需要证明的事情。
否认外部世界的实在性,或者反过来证明外部世界的实在性,耗费了很多哲人的很多心思。
康德认为,在他之前尚没有人提供过令人信服的证明,并把这件事称为‚哲学和一般人类理性的耻辱‛(《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
海德格尔讨论康德证明的时候说的一段话被广泛引用:‚‘哲学的耻辱’不在于至今尚未完成这个证明,而在于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期待着、尝试着这样的证明。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修订版,第236页)。
G.E.摩尔也曾多次提供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在《外部世界的证明》这一讲演中,他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证明‛了外部事物的存在。
他的证明比康德简单得多,‚素朴‛得多。
摩尔当然承认这不是‚逻辑证明‛,但他坚持说,他确实知道这些命题为真,而有些真理是人们确实知道但却不能提供逻辑证明的。
维特根斯坦在其晚期笔记《论确实性》中系统考察了摩尔的论证方式。
维特根斯坦的大意是说,怀疑总是特定的怀疑,怀疑是需要理由的。
(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张金言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节等处)。
怀疑总是特定的怀疑,对实在的证明总是针对某个特定怀疑的。
从而,‚实在‛不是一种正面属性,而是一种对否定实在的反驳(J.L.奥斯汀的论断)。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
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
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
为了对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加以清理,本文试行讨论: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和起点,对它的质疑、已有命题的分类、值得加以辩护的命题类型以及对它的辩护。
科学实在论因何而生从何开始近代科学萌发时期的伟大成就说明,自然界并非神创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就是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论(也被叫做形而上学或常识实在论),它反过来又成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最大前提。
当时的成就还说明,人们使用科学方法是可以认识自然界的。
由此出现了作为主体认识结果的科学理论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就此关系所作的断言,则属于科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实在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实在论。
因此,科学实在论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以二元论为前提的。
科学认识论研究科学家群体如何确立理论以及理论的功能。
尽管,当时在主体个体的认识上有唯理性论与(唯)经验论两种见解,但科学认识论思想的演化是开始于经验论,开始于以下两个命题:一切科学理论最终都来源于经验;经验的直接支持是确立科学理论的充分条件。
它们分别构成了广义经验论和狭义经验论。
当然,后者是一个极强的命题。
与狭义的强经验论相应,在科学理论功能的解释上人们明显地倾向于实在论(下文中如不加说明均指科学实在论),而不是工具论。
例如,洛克曾把心灵比作没有任何观念的白板,他认为,完全是由于经验心灵中才能出现观念。
[1]休谟把观念看作是对象的副本(copy),他认为,我们关于对象的观念与对象的实际存在的符合(conformity)就是一种真理。
[2]这些实际给出了科学实在论的一个强命题,即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摹写或副本。
它也就是科学实在论演化的起点。
人们对科学实在论的质疑首先就是对强命题的质疑。
高中政治科学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承认科学理论实体的客观存在并坚持客观真理的学派。
科学实在论是古典实在论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同时又是作为当代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塞拉斯,夏佩尔,普特南。
科学实在论者总是在很多问题上产生争论,他们反对唯心主义,甚至包括操作主义,此外,他们对逻辑实证主义、波普尔哲学、历史学派的思想都持批判态度。
某种程度上有点偏向实证主义的普特南和克里普克同样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而可归到历史学派的科学实在论者夏佩尔也反对库恩和费耶阿本德。
在科学实在论者内部,同样也有激烈的争论。
不论是普特南还是夏佩尔,都要求科学与实在有联系,科学与真理有联系。
在对科学的信仰产生危机和科学自身的可能性受到怀疑的时候,强调这些并非毫无意义,这些毕竟代表了一种探索的方向。
浅析走出科学实在论的困境一、当代科学实在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困难(一)当代科学实在论概述有关实在的争论,可以追溯至近代早期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作为近代唯实论的发展,当代科学实在论承认科学理论实体的客观存在性并坚持客观真理,认为科学理论是一种关于不可见或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描述。
主要代表有斯马特、普特南、波义德、哈金等。
在本体论方面,实在论者声称:诸如电子、夸克、光量子等依赖模型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实体是实际存在的;并且理论实体能够产生相关效应,它们便是实在的。
所以严格实在论者常常主张说,科学理论代表实在的证据就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功。
在认识论方面,实在论者强调真理符合论。
他们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认为科学的概念、原则、方法等不是预先假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科学的发展是积累式的,逐步渐次地接近于真理。
(二)两种论证方式及其困难首先,普特南的逼真论证将存在分为两类理论实体与宏观客体。
如电子是理论实体,椅子是宏观客体,而这两个都是实体。
他将有关线圈中有电流的描述视为和有关这间屋子里有把椅子的描述一样客观。
其核心假设在于:在成熟的科学理论中,后面的理论比前面的理论更好地描述了前面理论所涉及的实体,或者说,后面的理论对前面理论所指称的实体的描述更接近于真理。
但是,物理科学家所指称的理论实体,至今也没有一个被证明是存在的;而且后面理论较之前面理论也不一定更能描述微观客体。
波义德则通过假设推理的论证方式,依赖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的工具可靠性,坚信只有接受科学实在论的说明,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方法论的可靠性。
关于科学方法论的可靠性的结论是:成功的科学研究有赖于连续接近真理而不断累积;并且由于当前理论与改进它的方法间存在辩证关系,因此这种积累方式得以可能。
所以,波义德指出如果不采纳实在论者的科学知识观,就不可能说明当前科学实践的工具可靠性。
但问题是,这种方法论只能在可观察的层次上认识科学的成功,要进一步至理论层次就必须做出假定。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科学哲学界兴起的一对互相反驳的思潮。
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W·塞拉斯、D·夏皮尔、H·普特南、M.A·邦格以及S.A·克里普克等。
他们认为:1.科学研究的对象、状态和过程是真实存在的,微观观察不到的客体也是真实的。
2.认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理论对象只要在认识上有效,它便是实在的。
3.科学理论是似真的、趋近于真理的过程。
反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L·劳丹、黑崎宏、范·弗拉森、实用主义者以及实证主义者等。
他们认为:电子、光子根本不存在,之所以建立关于微观状态、过程和对象的理论,仅仅是为了预测和产生我们感兴趣的情形。
所以电子等是虚构的,认识不一定反映外部世界,关于认识的理论只不过是工具罢了。
即使最有效的理论也不是真的。
劳丹认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不成功,即使成功,也不要求其词语都有指称。
实用主义者不相信电子,因为看不见它们。
黑崎宏认为,科学世界只是日常世界的概念之网,理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
范·弗拉森认为,科学只旨在给我们经验上适合的理论,科学规律是虚设的。
两种对立思潮争论的焦点是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包括粒子、场、结构、状态、社会科学的理论对象)的真实性。
这两种思潮各有千秋。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实在论占居上风,尽管如此,它内部也在不断修改,并且观点不尽一致。
有人承认物理对象的真实性,否认社会科学的对象真实性。
有的科学实在论者走向弱化,出现了普特南的弱实在论,A·法因的自然本体论以及R·詹宁斯的科学准实在论等。
(摘自社科规划项目《新世纪科技新知词典》)。
第26卷,第6期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V o l.26 N o.6 2009年12月 S t u d i e s i n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c.,2009 ·科学哲学·科学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它们的内容、意义和问题张华夏(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10275)摘 要:结构实在论是近年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之一。
而为了理解结构实在论必须首先了解科学实在论。
文章首先对科学实在论的论据、类型及其问题进行概要性讨论,指出它的主要论据是最佳解释推理和无奇迹论证以及因果解释推理和实验实践论证,并将科学实在论划分为科学理论实在论、理论实体实在论、实验实体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然后对新兴起的结构实在论相关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作一个总体的评论,阐明结构实在论在当前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各种不同类型的结构实在论,特别是认识的结构实在论和本体的结构实在论的异同,阐明它们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存在问题,并认为拒斥实体的结构实在论是片面的、不完备的,主张建构一种实体的结构实在论来修正和发展结构实在论。
关键词:科学实在论;无奇迹论证;悲观的元归纳;结构实在论;认识的结构实在论;本体的结构实在论;实体的结构实在论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062(2009)06-0001-11 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长期反复的论争中,近年兴起了一种被称为结构实在论(S t r u c t u r a l r e a l i s m)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学说。
它与本体论哲学、物理学哲学、数学哲学以及一般的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都有密切的联系。
对于这个学说,斯坦福大学的哲学百科全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结构实在论被许多实在论者和反实在论者看作是科学实在论中最有辩护力的形式。
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与科学进步:探索科学实在论对科学进步的解释与推动作用摘要科学实在论作为科学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张科学理论能够真实地描述外部世界,而科学进步则是在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中实现的。
本文深入探讨了科学实在论对科学进步的解释与推动作用,分析了其理论基础、历史演变以及在科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科学实在论的辩证分析,本文旨在阐明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科学研究和引导科学实践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引言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是一种关于科学知识本质的哲学观点,认为科学理论的目标是提供关于世界的真实描述,成功的科学理论不仅能够解释和预测现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的真实面貌。
科学进步被视为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新的科学理论在解释和预测能力上超越旧理论,同时也更接近于对世界的真实描述。
科学实在论的理论基础1. 语义学基础:科学实在论主张科学理论的陈述具有真值,即科学理论的陈述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理论的意义在于其对世界的描述,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或模型。
2. 形而上学基础:科学实在论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世界,科学理论旨在描述这个世界的本质。
这种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 认识论基础: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方法是获取关于世界真实知识的可靠途径。
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科学家可以逐渐接近真理,不断完善对世界的认识。
科学实在论的历史演变科学实在论并非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观点和论证组成。
1. 朴素实在论(Naive Realism):认为科学理论直接反映了世界的真实面貌,不存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2. 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承认科学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但认为科学理论可以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来接近真理。
3. 结构实在论(Structural Realism):认为科学理论只能描述世界的结构关系,而不能描述世界的本质属性。
现代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思考现代哲学中,科学实在论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着眼于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可靠性。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并非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方法,而是能够揭示客观存在的真理。
本文将对现代哲学中的科学实在论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科学实在论的起源与发展科学实在论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实在论和笛卡尔的机械实在论为科学实在论的重要先驱。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实在论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
科学实在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
他们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可以获得关于自然规律和客观存在的知识。
而科学实在论在19世纪由休谟和康德推动发展,他们强调人的知觉和理性能力的限制,认为科学只能提供相对于人的观察者的知识。
二、科学实在论的核心观点科学实在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科学研究能够揭示客观存在的真理。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是一种目的论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可以发现客观存在中的规律和本质。
科学实在论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认为科学理论应该以实证为基础,通过实验证据来验证和确认。
科学实在论批判了一些其他哲学观点,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只有意识和思维是真实的,而相对主义认为知识是相对的、主观的,没有客观存在的真理。
科学实在论认为这些观点无法解释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和客观事实,科学的发展和实践证明了科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科学实在论的争议与质疑科学实在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方面,一些哲学家认为科学实在论过于强调客观性和实证,忽视了人的主观认识和个体经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科学实在论者也承认科学并非完全客观,科学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假设。
同时,科学实在论也面临着科学发展的挑战和变革。
新的科学发现和理论不断改变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一些传统的科学观点也被推翻或修正。
这使得科学实在论需要对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
1. 什么是科学实在论?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哲学立场,认为科学理论所描述的实体和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仅仅是人类思想的产物。
换句话说,科学实在论者认为,科学所揭示的规律和原理反映了客观世界的真实状态,而不仅仅是我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科学实在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科学理论的客观性:科学理论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的客观事实。
科学知识的可靠性:科学知识是可靠的,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科学进步的可能性: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和发现可以取代旧的理论,推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
科学实在论与科学唯心论相对立。
科学唯心论认为,科学理论只是人类思想的产物,并不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状态。
科学实在论在科学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影响着我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也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科学实在论作为一种哲学立场,其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都值得深入探讨。
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历程: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科学实在论的先驱,他强调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状态。
近代科学革命: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发展,推动了科学实在论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理论,并认为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20世纪: 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受到了来自科学哲学内部的挑战,例如逻辑实证主义和建构主义等。
然而,科学实在论仍然在科学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支持科学实在论的观点。
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被认为是科学实在论的先驱。
伽利略:意大利科学家,被誉为“现代科学之父”,他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理论,并认为这些理论可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牛顿:英国科学家,提出了经典力学体系,并认为科学理论应该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状态。
卡尔·波普尔:奥地利哲学家,提出了证伪主义,认为科学理论应该是可证伪的,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现代科学实在论研究概述一、何谓科学实在论?(一)科学实在论是什么?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关于科学目的、科学活动、科学理论的本质的元理论。
这些元理论包含两个预设:科学的目的是给实在提供—种为真的概括性描述;科学定律和理论由它们的正确性、客观性和经济性做出评价。
显而易见,科学实在论的两个预设均蕴涵着它的描述性主张和规范性主张。
因此,劳丹这样概括到道:“从本质上看,实在论是一种关于利学的目的或价值应该是什么的学说。
尤其是实在论者坚持科学的目标总是要找到对于自然界更加逼真的理论。
但是,现代实在论者把这种价值论的观点与描述的观点结合了起来,……虽然实在论的规范主张在逻辑上独立于描述性主张,但前者在认识论上依附于后者。
”诚如图奥梅拉(R.Tuomela)所言,科学实在论是科学自己的哲学,是比任何其他哲学观点都更为认真地对待科学的哲学学说。
布朗(H.I.Brown)也力图证明,实在论为追求科学的人提供了合情合理的科学目标。
他认为,科学理论就是预先假定独立于我们理论化而存在的项目做出断言的,我们能够通过针对那些项目检验理论并承认那些进入理论的项目来追求实在论的目标。
在科学实在论者和大多数科学家看来,追求实在论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二)科学实在论有代表性的具体表述由于着眼的侧重点和强调的强弱程度不同,科学实在论者和反实在论者对科学实在论的具体表述也因人而异。
现在,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表述分而述之。
着名的反实在论者范弗拉森(B. C. van Fraassen)认为,科学实在论的一种朴素表述是:科学给予我们的世界图象是真实的、在细节上可信的图像,而且在科学中所假定的实体是真实存在的:科学的进步是发现而不是发明。
在范弗拉森看来,像皮尔土(C. S. Peice) 这样的早期的科学实在论立场已被经验发现所拒斥,但它也有正确的韵味。
它回答了两个主要的问题:它把科学理论的特征概括为对真实存在的东西的描述,它把科学活动的特征概括为发现的事业而不是发明的事业。
它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的。
科学实在论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科学理论能够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实在论是指对科学知识的本质和来源进行形而上学解释的哲学立场。
科学实在论的定义述和解释可以通过实证数据进行验证和修正。
它强调科学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科学理论能够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发展和修正的,而不是绝对正确的。
形而上学的定义形而上学的定义形而上学的分类科学实在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科学实在论的定义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科学知识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述,科学理论所描述的实体和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志影响。
科学实在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科学实在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在于它们都关注了存在的本质和真实性。
科学实在论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形而上学则探究了存在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
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它们都关注了真实性的问题,即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否真实存在。
挑战之一科学实在论对形而上学最大的挑战在于它对实体本质的看法。
科学实在论认为实体是客观存在的,而形而上学则探究了实体的本质和起源问题。
这种分歧导致了两者的冲突和矛盾。
挑战之二科学实在论对形而上学的另一个挑战在于它对知识的起源和可靠性的看法。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验得出的,而形而上学则探究了知识的起源和可靠性问题。
这种分歧也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科学实在论对形而上学的挑战经验主义强调感性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感官经验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
理性主义则强调理性思维在认识世界中的地位,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纯粹的思维活动来获得真理。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在知识来源和认识方法上存在根本冲突,科学实在论试图调和这两种思潮,以建立一种统一的科学观。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冲突科学实在论主张科学知识是基于经验和理性的结合,既不偏重经验主义,也不偏重理性主义。
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的、真实的,并可以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发展。
1.简述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20世纪30~50年代起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流派。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议题出自本世纪20年代维也纳学派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对话。
1992年,德国哲学家和科学家M.施利克在维也纳大学为E.马赫特设了归纳科学哲学课程,次后,P.弗兰克、O.纽拉特和A.汉恩等人组织了以施利克为中心的“施利克小组”,讨论现代物理学、数学和逻辑的新发展以及有关的认识论问题。
当时参加这个小组活动的还有R.卡尔纳普、K.戈德尔、H.哈恩、H.费格尔、B.V.朱领域.克拉夫特、K.门格尔、F.韦斯曼和E.齐塞尔等人。
这些人都各自为该学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依照马赫确立的基础,提倡一种新的科学哲学体系,实际上指所有科学的哲学体系。
20年代末期,汉恩、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人在“施利克小组”的基础上建立维也纳学派,成立了马赫学会,并出版了一本宣言式的小册子《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阐明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纲领。
费格尔为概括维也纳学派的基本倾向引入“逻辑实证主义”这一术语。
与此同时,B.罗素和A.N.怀特海《数学原理》的出版,L.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发表,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促进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运动在欧洲的传播。
逻辑实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中的经验论传统,认为科学知识的基础并不依赖于个人的经验感觉,而依赖于公认的实验证实。
逻辑实证主义反对形而上学,但不像老实证主义那样,认为形而上学是错误的,只认为它是“无意义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议题之一是可证实性的意义标准。
以 D.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者把一切命题分为两类: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
前者即关于“观念间的关系”命题,单单依靠形式逻辑或“单纯的思维运算”就能判别其正确与否,这是一种纯逻辑的正确或不正确的命题。
后者即关于“事实”的命题,其真或假要依赖经验来确定。
维也纳学派继承了休谟的这一思想,认为凡不属于这两类命题的语句,都是没有科学内容的,都是形而上学命题,因而都是没有意义的。
全面解读科学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教程》(郭贵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是迄今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阐释科学实在论的著作。
这是作者十四年来孜孜砣砣、潜心研究的心血结晶。
作者在阅历丰富的基础上,以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了科学实在论理论的内容,透彻地研究了科学实在论的演变及其特征,深人地阐述了某些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
具体地说,本书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条理性和系统性从结构体系来看,本书大致分科学实在论发展史、科学实在论元理论以及反实在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闻的历史画面。
第二部分(第2、3、4章)作者分别从科学实在论的表现形态、认识论价值、方法论特征三个层面条理、透彻地论述了实在论的元理论。
作为科学实在论的对立面——反实在论自然不得不提到,作者在第三部分(第5章)作了扼要介绍。
全书的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科学实在论历史悠久,传统深远,流派繁多,观点混杂,精芜不齐,同时又具有崭新的面貌,作者却能非常有条不紊、面面俱到、详简有致地编织成一个系统化的网络。
这种系统化、条理化的网络结构不管在全书宏观布局还是在每章的微观细节上都得到了淋漓尽
致地体现。
就条理性和系统性而言,的确是开了科学实在论的新生面,拓宽了科学实在论研究的路径。
作者用条理全面贯穿这个网络,纲目分明,环环相扣,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为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由此可见,作者在谋篇布局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篇章的结构呈现了作者对科学实在论研究状况的深入了解。
作者提纲挈领、总揽全局、理论严谨、论述明快,不仅给读者全息摄制、立体透析的感觉,而且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
第二,丰富性和全面性《科学实在论教程》用六章十七节从科学实在论的基本形式、历史演变、表现形态、认识论扩张、认识趋向、语义分析方法、语用分析方法、解释学方法、科学实在论的弱化、反实在论的根源和特征、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评述及后现代走向等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突现了科学实在论的内容。
(1)第一都分作者将科学实在论的历程相对地分成五个阶段:产生(19世纪原子实在论的诞生为标志)、发展(从原子实在论的诞生到19—20世纪之交)、衰落(20世纪前半叶)、复兴(20世纪中叶到90年代中后期)及走向,并详尽地论述了各阶段的时代背景、动因、特征和意义等。
作者以“三大转向”为基点和中枢,通过系统地分析其形成动因、理论特征和方法论意义,来具体地展示科学实在论思潮演化的历史进程、趋势定向和理性重建的模型及特征,从而为把握科学实在论21世纪发展的方向和为建立科学实在论新的生
长点提供合理的范式基础和可用的方法论手段。
(2)在第二部分作者从实在性的三种体现方式展开论述,即本体形态的实在性、认识过程的实在性和方法价值的实在性。
①众所周知,由于不同的科学实在论者研究、解释和评价的视角和方法的差异,救述立场和观点体系的不同,实在论理论内容和层次结构是多种多样的,而作者却能从科学研究和理性进步的方面条理、清晰地对实在论的表现形态、本质、意义进行阐述,使一切形态的本体实在论特征具体、现实地呈现出来,从而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内容。
②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形态主要表现在心理学、科学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他们把“理论结构与真实世界结构的共同性”作为实在性的判断标准,明确提出认识实在论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深人剖析了认识实在论发展的开放性,以及运动空间的客观性。
③科学实在论的复兴和繁荣是与它积极吸取和借鉴各种哲学方法分不开的。
科学实在论自觉地汲取各领域优越的方法,增强了理论的战斗力和说服力,使它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关注现象学和解释学中的方法论特征,寻找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方法论上的共同生长点,成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趋向。
从方法论方面讲,科学实在论充分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发散性和灵活性。
(3)科学实在论的发展离不开与反实在论的斗争,二者的斗争史也就是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史,所以作者必然要提到反实在论。
这正是该书第三部分的核心内容。
作者从反
实在论的形式、根源、特征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做了扼要介绍。
总之,书中涉及到科学、历史、文化、心理、社会的理论领域,给实在论打下了丰富性、探邃性的烙印。
第三,开拓性和创新性作者以合理性为评判标准,既批判了实在论的流弊和消极原因,又继承和发扬了科学实在论的精华。
作者不囿成说,勇提新见,对科学实在论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从而解决了一些普遍认为的难题。
如测量实在论,过去有人提及,但过于简略,而作者运用追根寻源、剥茧抽丝的研究方法,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建构了测量的结构,应用了语义分析。
作者还提出“语境实在论”的概念,“语境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性的实在”的论断,试图在语境的基底上揭示其他分析的形式、结构、特征和本质,并表明语境论未来发展的趋向性。
再如,作者大胆提出“意义大于指称”的论断,并从意义的本质功能、指称关联的多样性和意义的丰富性论述了这一论断的合理所在。
书中表述客观准确,发前人所未发,体现了开拓性和创新力。
这些结论可谓鞭辟人里,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哲学认识。
作者的这种开拓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学术观点上,还体现在写作方式上。
首先,作者多处采用对比手法,例如阐述“三大转向”时讲到,“语言学转向”播下了科学实在论全面复兴的星火,激发了科学实在论者抛弃传统实在论的机械性和教条性的决心;“解释学转向”标志着复兴时期的历史结束,后现代发展时期的开始;“修辞
学转向”揭示了科学论述的修辞学特征,促进了科学实在论向“体系开放”、“本体弱化”、“意义建构”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文中“三个转向”。
“五个阶段”的特征、意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次,作者还采用理论和实例结合的手法,科学实在论的三位著名科学哲学家的思想(普特南的数学实在论、邦格的物理实在论、奎因的语言实在论)与三位反实在论者的思想(劳丹的自然主义、范·弗拉森的经验主义、罗蒂的后现代主义)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科学实在论的本质。
此外,作者还探索着使用图表表达晦涩的哲学论述,起到了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的功效。
第四,时代性和前昭性作者对科学实在论的来龙去脉做了清晰描述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各个时期派别的时代特征、阶段性、时代性,阐述了科学实在论曲折的发展史。
科学实在论是传统实在论信仰与近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成果,是与当代反实在论的哲学流派经过长期的斗争锻造出的具有强烈批判性的哲学武器。
书中表明:(1)19世纪,原子实在论的“不要怀疑实在”作为斗争的鲜明旗帜,成为科学实在论的时代特征。
(2)20世纪初,以“形式理性”为宗旨的“语言学转向”推动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为科学实在论的复兴播下了星火,激发它寻求新的发展。
(3)20世纪中叶,哲学史上发生了“解释学转向”,“把人类的行为、科学、文化或整个历史时期作为本文来阅读,强调作为对话的个体和共同体之同的协调和互补,从而在一切本文
的社会性意义上超越‘语言转向’的狭隘性和片面性。
”(《科学实在论教程》P25)“解释学转向”促进了科学实在论“全面复兴”的完成,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后现代发展时期”的开始。
(4)20世纪末的“修辞学转向”是人类哲学理智地第三次转向,是构成社会与科学哲学重新建构的“最新运动”。
“修辞学转向”潜在地构成了科学实在论现今走向的特定背景,以“体系开放”、“本体弱化”、“意义建构”为时代特征。
作者将科学实在论与当时哲学背景、时代特征、社会潮流紧密结合与融台,内在地将理论渗透到历史与时代之中,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实在论。
但是,研究历史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在详尽论述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和元理论的基础上,有前瞻性地论述了科学实在论的后现代走向——把科学实在论的后现
代性说成是一种解构战略,是一系列以摧毁和消解为中心的方法和手段的集合。
站在整个哲学大厦的高度,将历史与现状相结台,全新地探索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合流,多角度地探索合流的方法和道路,大胆预言了科学实在论向“体系开放”、“本体弱化”、“意义建构”、“语境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本书集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领先性于一体,且论述深人浅出,文字精练流畅,持之以据,言之以理。
这是一部可读性强又具有哲学价值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