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 鉴赏三单元第一课资料教案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视线》是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赏析四组美术作品,使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赏析能力。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无穷的创造力,对生活的激情、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过程:创设情景——引导分析——分配研究主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学习成果——总结、评价。
方法:创设情景法、情感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比较式鉴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家对相同题材作品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视线”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平面镜、凹镜、凸镜学具准备收集整理资料、课本、画纸、画笔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理论指导。
体现新课程強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強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视频,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经历了无数个夜晚,特别是在月夜下,月亮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欣赏: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片段)学生听、看,感悟其中的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播放背景音乐、欣赏月夜图片。
课标分析本课属于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美术鉴赏”模块中的一节基础课。
本节课能帮助学生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教材分析本课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整本书的基础。
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美术鉴赏课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美术手工课上。
所以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意识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会通过讨论和活动让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意识到“美”的观念是极为丰富的。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事物的美。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三)教具与学具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四)教学流程:导入:图片导入(实物激趣)同学们,当我们走进艺术殿堂,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时,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件作品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图片美1.什么是“美”?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三单元美术与自我、社会《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
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现出来。
2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现出来。
3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现出来。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你打算怎么画
一、引入新课
思考: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主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
(展示不同画家的不同夜月的作品)
师:让我们来欣赏中西两位画家就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
《月华图》清金农
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冷清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
《星空》荷兰凡高
表现了画家内心的躁动不安。
像面包圈形包裹的星星与月亮的周围是一些漩涡在流动,似乎是大气在运动。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第1课《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标分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鉴赏的成就标准做了如下描述: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什么是美术作品》是湘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也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第一课,本课与本单元其它两课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章节,讲述美术鉴赏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是整个美术鉴赏课程的“引桥”,对高中美术鉴赏课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鉴赏模块课程目标和美术鉴赏成就标准的描述,《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从三个维度描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美的观念和形成过程;2. 了解形式美法则;3. 理解美术作品的开放性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尝试用简单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2. 通过进行美术创作,体验美术创作过程;3. 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评述同学的作品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在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过程中,愉悦身心,激发情感;2. 养成审美习惯,发现被忽视的美的元素,发现生活中的美;3. 理解现代美术作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华之现象,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并产生自觉保护的意识。
本课作为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主要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关注美术作品,培养以审美的态度看待生活的意识,通过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
二、教材分析《什么是美术作品》是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湘美版)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术作品的含义;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教案及反思优秀9篇高中美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图象)(美术语言等),以及根据图象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象类型的特征。
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逻辑语言讲授艺术语言。
根据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从形象人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
四、设计思路:1、以图象与眼睛的关系(视觉艺术)的理解导入,然后直接分析、讨论图象通过那三种类型反映物象。
2、在架上都岌岌可危的今天,是否强调语言特色。
其实不懂“美术语言”,就难看懂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内涵。
所以先以弄懂美术语言为先导,再了解图象的三种分类;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某一分类,增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五、课时:一课时六、新课教学:1、导入:对比:委拉斯开支(1650)《宫女》毕加索(1957)《宫女》因两幅画所用美术语言等不同,所以我们对毕加索的画难以看懂。
揭题第二课图象与眼睛A、美术语言——特殊语言“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海军通信兵(旗语)哑巴(哑语)比较:文学、音乐、舞蹈、戏剧艺术语言的分类: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
①形体:点线面体,表现轮廓结构。
例:《花果册页》、《曼陀林和吉他》②明暗:受光部等。
表现体积。
例:《侧椅的人体》、③色彩: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体现色彩表现力(感染力);色彩具有象征性。
例:《果熟来篱图》《草垛》④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创造或再现空间关系。
焦点透视、散点透视。
例:《圣亚布拉恩教堂》《寒江独钓图》⑤材质、肌理:材质、质地、表面纹理;体现材质美感、加强表现效果。
湘版高中美术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湘版高中美术教材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对教材中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3. 通过欣赏和分析,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湘版高中美术教材概述1. 教材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简介2. 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第二章:绘画作品欣赏1. 人物画作品的欣赏2. 风景画作品的欣赏3. 静物画作品的欣赏第三章:雕塑作品欣赏1. 雕塑作品的类型和特点2. 雕塑作品的欣赏方法3. 雕塑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第四章:设计作品欣赏1. 设计作品的形式和功能2. 设计作品的艺术特点3. 设计作品的社会价值第五章:摄影作品欣赏1. 摄影作品的基本类型和特点2. 摄影作品的欣赏方法3. 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术作品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2. 演示法: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欣赏。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湘版高中美术教材和相关辅导资料。
2. 美术作品图片和实物作品。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软件。
4. 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
六、书法作品欣赏1. 书法作品的类别与特点讲解中国画中的书法艺术,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不同书体。
2. 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分析书法作品的结构、笔法、墨色和意境,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的美感。
3. 书法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介绍书法大家及其作品,探讨书法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七、工艺作品欣赏1. 工艺作品的种类和特点介绍中国的传统工艺,如陶瓷、刺绣、剪纸、木雕等,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案设计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五、课时:一课时六、新课教学:影视(温州嫁具) 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①什么叫美术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
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
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
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
外部形式结构。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湘教版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鉴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
以下是一份针对湘教版高中美术教材设计的美术鉴赏教案范本,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
2. 提高学生对不同艺术风格和时期的辨识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并分析艺术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4.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想象力。
教学内容1. 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2. 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与代表作品。
3. 中国与西方美术史的重要时期及其特色。
4. 当代艺术趋势与新兴艺术形式的探讨。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高清艺术作品图片和视频资料。
- 组织小组合作,进行艺术作品分析和批评练习。
- 安排实地考察或网络虚拟美术馆参观,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幅经典艺术作品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提问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解- 详细讲解美术鉴赏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 分析不同艺术流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
- 介绍中国与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和艺术家。
实践操作- 分组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包括主题、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
- 每组准备一次简短的口头报告,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和感受。
- 教师对学生的报告给予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制作个人美术手册。
- 安排学生访问实体或在线美术馆,观察实际的艺术作品。
- 讨论当代艺术的趋势和新兴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评价方式-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报告和美术手册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结语。
2019-2020年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五、课时:一课时六、新课教学:影视(温州嫁具) 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①什么叫美术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
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3、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
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
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
外部形式结构。
湘教版⾼中美术鉴赏课全套教案图⽂湘教版⾼中美术鉴赏课全套教案图⽂(本⽂档为word格式。
下载后您可以进⾏编辑和修改!第1课什么是艺术作品艺术欣赏“我们如何使⽤我们的眼睛”案例1第3单元湖南版⾼中艺术欣赏课本第2课“礼仪与教育”第2课礼仪与教育(第2课[第2单元辉煌艺术史)第4课第2单元第1部分:⼈⽣第1单元第3单元第2课艺术家的眼睛第3单元,第⼆课艺术家眼中的⾃我表达——⾃画像向版⾼中美术欣赏系列“新实验”教学计划欣赏单元3第⼋课“不同的歌曲”教学设计“深⽽有⼒的秦汉雕塑与绘画”讲义静物作⽂讲义向美版美术:“战争与和平”讲义第⼀课什么是美术作品1。
教学⽬标:通过教学,学⽣可以理解美学概念的产⽣和⼀般规律\ \形式规律和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审美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常⽣活中的各种物品的意识。
第⼆,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美的概念和形式是如何形成的?艺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困难:如何从⽣活中发现美?如何⽤实例欣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第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2、艺术作品的基本含义3.艺术欣赏的重要性1 4。
设计理念: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励学⽣参与形式美评价活动,感受形式美的规律,从形式美的规律⼊⼿,提⾼他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能⼒(这个PPT有很多内容,⽼师可以根据⾃⼰的想法进⾏调整和删除。
)5。
课时:1。
上课时间:6。
新课教学:影视介绍(温州婚庆⽤品)-第⼀课:什么是艺术作品?1.美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彩陶蝾螈鱼缸”、书法“永远”和“⽺”加上“形式美原则”使学⽣初步理解“形式美原则”。
“美”不是凭空⽽来,⽽是来⾃⽣活实践。
“美”的概念和形式原则是长期历史积累的结果。
彩陶蝾螈鱼纹瓶、雍、⽺(⽺是⼤⼤美丽的)。
2.艺术作品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艺术围绕着艺术是什么?问学⽣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品?(艺术是⼀种以材料为媒介,塑造视觉和静态艺术形象,占据⼀定平⾯或三维空间的艺术。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五、课时:一课时六、新课教学:影视(温州嫁具) 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什么叫美术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
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
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
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
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
外部形式结构。
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则①多样与统一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版本一:教学目标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
教学基本思路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所以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课程介绍:1)自我介绍2)我们手上拿到的这本美术鉴赏教材分三个单元共有24课时,我们第二单元不上,这样的话剩下是17课时,再加考试1节课。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我们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尤其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时,我们怎样看出画中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感受呢?这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在哪里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对此有所了解。
1.什么是“美”?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
高中美术鉴赏湘教版教案教案标题:高中美术鉴赏湘教版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2. 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价。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辨识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个人感悟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资源。
4. 学生绘画和写作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艺术作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觉得这幅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2. 解释艺术鉴赏的概念和重要性。
3. 介绍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等。
三、艺术作品鉴赏(25分钟)1. 选择一幅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艺术作品,展示给学生。
2.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该艺术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
3. 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的感受和理解,促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入思考。
四、学生练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幅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艺术作品进行鉴赏。
2. 每组讨论并撰写一份关于该作品的鉴赏报告,包括主题、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等方面。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报告,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探索艺术鉴赏领域。
3. 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博物馆,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湘版美术高中美术鉴赏三单元第一课资料[教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教学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安排了一个“活动建议”和一个“思考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思考与交流”可以在课堂分析作品时完成,答案分别为:8;5;7;1;3;4;6;2。
从这些象征含义可以看出扬·凡·爱克和当时人大致的婚姻观念。
“活动建议”要求比较马约尔和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
这两件作品的题材都是女人体,但艺术家的“视线”(也就是着眼点,或主观处理方式)却很不相同。
教材已经作了一些提示。
马约尔的作品强调人体的丰满和健壮,而且有一种沉思内省的气质,他是借这样一位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象征地中海,因为地中海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亨利·摩尔的作品更为抽象,基本上就是一种形体的组合,体块很有力度,此外还有一些原始雕塑的因素。
这种比较不一定要得出一致的结论,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同的题材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教学基本思路教师可以通过某一组具体的美术作品来切入课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作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进一步追问: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看到的首先是作品在视觉形式上的特点,进而意识到,同一个母题可以有许多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至于某个美术家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的那种风格,则取决于他自己的个性、习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可以采用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来实施教学过程;也可以根据所涉及到的作品预先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4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2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
这件作品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
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第一组作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夜》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
第二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课文已经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分析。
教学中可以稍加延伸和拓展。
例如,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
德国画家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
究其原因,可能是:一、马奈把这样的聚会描绘成了当时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仙女”裸体可以不受指责,而现实生活中的女裸体却是不雅观的;二、《乡间音乐会》中的女子的视线没有和观众对接,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人在看她们,而马奈画中裸体女子却看着观众,明明知道别人在看她,却毫无羞涩。
可见马奈的作品包含着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风尚的怀疑和评论。
教学建议本课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
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为了突出每个人视点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教师可以尝试其他一些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例如就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来确定讨论这几组作品的顺序。
例如,可以先用日常聚会为主题,引入《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这一组作品。
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可以把教材图片的内容跟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当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美术家面对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环境和生活,但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正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
应该说,每个人都具有艺术家的潜质,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已。
虽然我们不是美术家,但通过学习,还是可以理解美术这种人类思想情感交流的媒介。
高中学生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教师首先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并且把这种情感内涵的把握跟形式分析紧密联系起来。
形式分析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而对画面情感内涵的把握却更多地需要依靠直觉。
教师应该把直觉把握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画面的形式分析。
[资料]教学资料乡间音乐会(意大利)乔尔乔内、提香乔尔乔内(1477~1510)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科镇,最初习艺于威尼斯名画家贝里尼的门下,提香则和他同师学艺。
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
《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一生中三十余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名画,也是他最后一幅杰作,其中画上的风景,几乎全是他的长期合作者和亲密师弟提香补画的。
它是画家歌颂乡土自然美与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这幅画不仅体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新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
这幅画与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一样,都着力于表现裸女形象的美,但都没有完工。
这是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与人心灵交流的幻景,这种交流以音乐合奏的方式来实现:在宁静幽雅的大自然怀抱里,两个穿着风流的青年贵族和两个裸体女子,在一块僻静的山冈上休息。
他们的内心是那样恬适,无拘无束。
他们席地而坐,同奏着心曲。
茂密的树丛,与远处飘动着的云彩,使画面的真实性似是而非。
一切是那样和谐,毫不做作。
阳光被乌云挡住了,暗淡的云际衬托出大地的起伏感与树木的呼吸感。
两个裸女躯体丰满,肤色接近于金黄色调。
左边的裸女在井边汲水,她姿态文静,内心温柔,是全画最美的一个形象,充满着诗意,充满着一种神秘的感情;而吹笛的那个裸女,则背朝着观众,她那结实的背部,光滑的皮肤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
她与戴红帽穿红色披风的弹琴男子在色彩上构成和谐的对比,人们从全画的意境中能感受到一种幻想的生活美,它是对人的美好欲望的赞美。
有人说它显得太神秘,正因为如此,它给后来的提香以很大的启示。
《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在人文主义时代对人的幸福向往的艺术表现,它既不像在描绘神话,也不是在谱写人生的享乐的乐章,尽管他认为享乐是人的天赋权利。
由于画的主题非常含蓄,此画在19世纪时,曾被马奈所领悟,他也画了一幅后来竟引起全巴黎轩然大波的《草地上的午餐》,结果是在1863年展出时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认为他虚构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泛性社交活动。
而在早于马奈300年前的16世纪初,对乔尔乔内的这幅画的社会反应却是平静的,虽然那时的宗教禁欲主义尚未烟消云散,但是人们已开始从封建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来。
其实,乔尔乔内笔下的画,绝大多数都是体现着人们对美的享受的一种梦幻,而且他的色调用得也很得体。
阿诺芬尼夫妇像(尼德兰)扬·凡·爱克15世纪尼德兰的艺术运动,从性质上说,属于文艺复兴范畴,它和意大利一样,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先决条件的。
同样鲜明地表现出旧的中世纪世界观和逐渐形成的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相交替的现象。
在绘画上,这种昌盛的特点是以两位画家的跃起为标志的,那就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胡伯特·凡·爱克与其弟扬·凡·爱克。
他们的艺术成果是为教堂绘制的祭坛画,其中尤以为根特市所作的“根特祭坛画”,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扬·凡·爱克生于马塞克城,1425年任菲力普·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还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等地。
他擅长肖像画,能摆脱中世纪那种拘谨的传统,真实地描绘对象的个性,赋予形象以典型的市民气息。
《阿诺芬尼夫妇像》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画家在这里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尤其对室内的陈设,包括墙上、房顶的装饰,描绘得一丝不苟,显示了这位画家所特有的书籍插图画的功力。
阿诺芬尼,这个在1420年被菲力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在画上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于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
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
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
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
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见附图局部);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
这种物理学上的游戏,显示了画家在运用所谓光线反射方面的知识,请注意在凸镜面左侧的那扇窗户的弧形表现。
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图像细小得几乎看不清了,还有两人头顶那只金光闪烁的吊灯,其刻画之精微,为现代摄影者所叹服,这是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而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正是这幅画的特色。
后来荷兰的风俗画,尼德兰的类似绘画,都得益于这种画法的启示。
另外,凡·爱克在这幅画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油色画法,使画面能保持经久鲜润和美丽。
据说,他是油画的最初发明者。
不管是否确切,他在试验用油调色,并取得油画的艺术效果方面,是开拓者。
圣母子(德国)丢勒1500年是丢勒的创作转变期,从这个时期起,他以研究古典作品的人物形象为基础,改进他前期形象的创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