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植物造景比较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2018年第4期现代园艺18世纪中英园林造园风格比较邵禹铭(陕西稻禾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摘要:中英两国的古典园林,相对于法国的规则式造园形式,在造园风格上同属自然式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具体风格上以自然式山水园林为主,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之际逐渐形成其明确的风格,18世纪属于明末清初,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成熟期。
而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在18世纪初才突破法国规则式园林的束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因此,文章运用了平行比较的方法,对18世纪中英两国的造园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国造园风格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分析,深入比较中英两国造园艺术的具体风格与造景手法,对现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自然式园林风格;比较;中国;英国1中国式自然山水园林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1.1中国式自然山水园林的形成原因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多以山水为骨架的自然式园林,这种地理特征同时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南北异同的风格,形成了北方园林山多水少、南方园林水多山少的趋势。
从气候来讲,北方受到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寒冷,夏季多风沙且降水量小,缺少常绿阔叶树和冬季花木。
因此,北方园林在植物配置上较多使用针叶、阔叶类树种与一些花卉搭配。
例如北京的植物配置方式,与建筑物共同构成了稳重且具封闭感的园林特征。
相比北方而言,江南气候温润多雨,适合花木的生长,建筑物的也以小巧通透为主。
因此,江南园林花木繁多,植物配置较为丰富,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景致。
1.2中国式自然山水园林的主要特点1.2.1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借鉴山、水地貌特征,在营造过程中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地加工、改造、调整,从而表现一个精炼的概括的典型化自然。
1.2.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建筑能够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系列的风景画面之中。
东西方园林造景分析与比较(1)东西方园林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东方园林(中国、日本园林),西方园林(欧洲国家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现代公园和绿地系统。
园林概论英文近似名为“garden、landscape、park、openspace”等,风景、景观、开敞空间、公园、庭园日语“造园”、韩国语叫做“造景”人类文明与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利用自然物质创造出来的人工户外环境,“第二自然”四个阶段园林的萌芽阶段原始时期,人与自然呈现亲和的关系,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产生园林农业的公社,种植场地,果木苗圃,接近园林的雏形发展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农业出现,自然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集镇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形成了多种风格,共同的特点第一:园林绝大多数是为贵族阶层服务,是私有的第二:园林是封闭的,内向的第三:目的是追求景观美和精神寄托第四:园林主要有造园师、工匠和文人艺术家完成古典园林的概念:在一定地段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助以禽鸟养殖,形成一个一个追求景观美为主要目的的游憩、居住环境中国园林的来源囿、圃,garden或者Jardon(gen与eden组合)瑶池和悬圃,昆仑山、黄帝之宫伊甸园日本的净土宗传统园林,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伊斯兰风格的园林,天园、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园林的基本要素土地、水体、植物、建筑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形成不同风格的园林体系(古罗马、园林、文艺复兴、英国风景、伊斯兰、中国、日本),特征基本了解规则式园林,园林总体的人工理性美,表现人为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文艺复兴时期园林风景式园林,体现自然的天然美,表现顺乎自然构成的倾向中国、日本园林、英式自然风景园公共园林阶段自然生态的失衡,居住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从早先的亲合关系转变为对立、敌对、排斥关系自然保护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奥姆斯特德,中央公园,“景观建筑学之父” ,美国城市公园运动,把乡村带入城市,建立公园绿地系统,城市园林化两大贡献其工作的两个内容:第一,通过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对大地景观加强维护和管理。
中外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的现状及特点一、我国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的现状及特点从全国范围来看,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和方法。
一种是重园林建筑、假山、雕塑、喷泉、广场等,而轻视植物。
当然,这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1、我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常以建筑来划分园林空间,园中造景及赏景的标准常重意境,不求实际比例,着力画意;另一方面,植物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生长,短时间内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挖湖堆山、叠石筑路、营造亭、台、楼、阁则能一蹴而就,有的将不同材质的石料堆砌在一起,不伦不类;有的在植物景观比例较大的公园内大兴土木,筑台建亭;有的乱择地点,在原来景观较好的湖中设喷泉,破坏了湖中倒影美景。
2、在园林建设中,提倡以植物景观为主,大力弘扬自然园林。
近年来,不少地方积极营造森林公园,有的已开始尝试植物群落设计。
相应的部门也纷纷成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另一方面,园林工作者与环保工作者相互协作,对植物抗污染及改善环境的功能作了大量的研究,为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植物选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总的来看,我国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有如下特点:1、师法自然,回归自然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它们不仅有幼壮苍老之体态差异,而且有春夏秋冬季节变化,它们在自己的空间内,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发育、演变更新,并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植物群落。
自然群落植物群落自然形成。
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群落,东北红松林群落。
栽培群落人为栽培的植物群落。
它是按人类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的,如最常见的果园、苗圃等。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中栽培群落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并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中借鉴,始能在科学性、艺术性上获得成功。
2、与“风水”密切相关风水在我国被认为是迷信,是封建思想的瘤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园林植物的配置与造景,有时也还讲究“风水”。
风水说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中国古人对周围环境的重视远重于房子本身,林语堂曾对此作过论述“因为人人知道择居之道,要点不在所见的内部什么样子,而在从这所屋子望出去的外景是什么样子……”。
浅谈中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方向摘要:中西方古今植物景观设计的变化反映了其风格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本文回顾西方古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深入探讨西方古今云林植物景观设计手法与功能的变化,并对中国传统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对当前中国园林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以促进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更好地吸收古今中外的经验,实现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西方对比;发展方向园林植物是植物景观中最基本的素材之一,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创造性地营造具有某种功能的空间,满足人们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审美、实用需求。
中西方古今植物景观设计的变化反映了其风格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在中西方园林艺术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断裂历史、功能简单、艺术美简单化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对中西园林理论系统进行研究,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植物景观设计手法的发展历程,客观分析其功能特点,为优秀园林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奠定重要基础。
一、西方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历程1、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及发展历程西方古典园林有其重要功能,囊括生产、遮荫、游乐、赏玩、装饰观赏、空间组织、环境生态以及建筑材料等8大功能。
为了实现植物的观赏功能,人们将自然引入庭院来装点环境,提高绿意和生气。
为了提高空气湿度,降低热度,人们利用植物景观实现遮荫以及调节环境小气候的功能。
同时,人们适当种植水果、蔬菜和芳香产品等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以便实现经济生产的功能。
伴随着西方园林修剪技术的不断发展,景观植物造型的装饰功能大大提高。
另外,植物替代建筑材料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各种园林建筑、墙体以及砖石构筑室外空间被一些特色植物所替代。
各种功能的设计不断走向完善,反映出设计者的广博智慧。
他们以列植、间植等方式布置树木,并对林荫大道、遮荫散步道、浓荫曲径等进行改进,设计手法不断推陈出新,加强遮荫以营造小气候功能。
此外,在古代园林到现代园林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园林植物景观的生产、观赏、装饰等功能的设计手法也得到极大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植物景观的功能。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分析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分析尹丹峰(湖南文理学院, 土木建造工程学院, 中国常德415000)称的规整式构图,多见于宫室建造,为中国园林建造的特别形式。
中国园林经受了数千年的进展,从粗放的自然风景苑囿、自然山水园林,进展成为人文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写意山水园林。
它的特点主要有: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为装饰;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园林建造能够把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的风景画面之中;浓郁的诗情画意,是时光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深邃典雅的意境,作的角度来说是,寓情于景,园林的鉴赏角度来说是,触景生情给大家介绍如何来观赏中国的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分离叙述中国园林艺术的自然美、建造美和人文美。
从中国的园林建造来看,自然美包括山水、树木、花草等等,几乎全部的园中都有水池,有假山,有花草,有树木,制造一种小桥流水,荷花漂香的这种自然的体面。
由于中国的园林艺术,深深的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的风格和民族的特色,所以我们在观赏园林艺术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要观赏它的人文美,也就是它的文化美,这点是中国园林艺术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国的园林艺术和中国的建造一样,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同时又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追求。
艺术独树一帜,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艺术的特点。
3.中西园林的差异分析西方园林追求物质形式的美、人工的美、几何布局的美、一览无余的美。
中国园林追求意韵的美、自然与人和睦的美、浪漫主义的美、抑扬迭宕的美。
假如把西方园林比作油画,那么可把中国园林比作山水画,中国园林比西方园林越发自然化。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细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定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蜿蜒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弥漫了偶然性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缘由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殊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中西园林设计比较我國古典园林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在我国古典园林中体现着先辈们的审美观以及哲学观,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新时期,人们对园林建设十分关注,中西方园林作为园林设计的两大主体,普遍受到人们的对比和研究。
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等影响,我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设计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下面,本文就针对中西园林设计比较,来对中西园林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
标签:中西园林;园林设计;设计对比前言园林设计主要是借助建筑和植物等来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实施综合性表达的艺术形式,它是人对自然计划性和有意识地进行改造的过程,同时它又和环境学和美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的载体形式。
在园林发展中,中西园林都具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园林设计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而两者在园林设计中存在着这样的不同,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中西园林差异原因因为中西方存在根源的不同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在审美和设计理念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也使中西园林在设计中存在各自的特色。
在我国思想文化中,对造园艺术的追求是比较明确和专一的,主要是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借助各种材料来实现对自然风景的创造或者再现。
而我国造园的思想和风格,是与我国长久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自然观念有关的。
比如,道家追求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和返璞归真的理想,我国的封建王朝内仕途末路后的与世无争和归田退隐的情况,这些都对我国园林设计中对园林要素的安排具有直接的影响[1]。
而在西方思想和文化中,他们美学思想更加受到欧洲新型的资产阶级相关思想和文化影响,普遍讲究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生活创造者十分关注和肯定。
在审美的观念上,西方人民对唯理主义比较崇尚,对秩序性、组织性和王权至上比较追求,在美学中比较强调对称性和协调性,重视几何结构以及数学关系的表现。
同时17世纪的君权专制阶段,在园林设计中对君主的“理性”化身进行体现,主要的任务是对君主进行颂扬。
在长久发展中,西方的造园艺术也呈现出显著的特点,他们追求在广阔空间内通过植物、山石和水体等使用对人们意志进行表达,从而呈现出一种具有严整美和秩序美的效果[2]。
中西方园林中草地景观差异分析当前学者们将世界园林主要划分为东方自然园林与西方几何园林两大类,分别以崇尚“自然”与“天工”的中国古典园林和推崇“几何”与“秩序”的英法园林为代表。
二者间草地景观设计的差异性,应从历史、地理、哲学角度进行分析。
1从中西方园林历史发展看草地景观功能的变化1.1中国园林的历史变迁与草地景观功能的变化中国园林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2条主线。
1.1.1中国皇家园林。
早在《易经》中的“寻乐山林”里就有对园林粗浅的定义,而最早游乐园林的记录出自《楚辞》,大致描绘了萨满通过巫蛊之术于园林中治愈身体抱恙的国王。
至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原,后汉行秦制,文化与经济中心北移,以上林苑为代表的皇家猎苑园林开始出现,即“囿”。
在这些皇家园囿中,又以国土之地势营造整体框架,并以苑内山河湖泊象征疆域内名山大川。
这期间的草地景观,一般是模拟草原牧场的形式,以驯养或狩猎等作为实际功能的同时,用以象征版图内的草原地貌,虽因地处郊外而面积广阔,却没有成套的草地景观体系,且植物种类相对单一。
直到魏晋时期,虽因将建园的选址移动至城郊或城内,导致园林面积相对减少,但出现了明确的草坪栽植记载,直至梁元帝时期开始将草坪作为观赏主体栽植。
到了唐、北宋时期,传统园林开始由自然山水园转向写意山水园,山石花草在帝王贵胄中蔚然成风,以至于北宋徽宗年间,苏杭两地成立了专门的应奉局专管岁供的花石纲,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耗时6年修成的艮岳。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草地景观变迁的重要时期,皇家园林与猎苑分离开来,赏美倾向于花大叶美的植物并成片种植。
但草坪景观在种植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其实用功能反而逐渐成为花石的陪衬,而象征功能却得到发展。
至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精美程度达到顶峰,其中,以清代颐和园、圆明园为代表,在宏大的占地面积内,将各地的自然风景与著名园林糅合在一起,并配以最高的等级规格与制作工艺,风格多样且气势磅礴。
这一时期植物引入种植达到高潮,丰富的植物品种使得彰显帝王气魄的皇家园林中,单一的大面积草地景观被边缘化,虽有专人照料修饰,但已完全用以衬托花木与山石。
中西方园林构景要素对比分析园林是人类创造的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它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中西方园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它们在构景要素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园林的构景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它们背后的文化特点。
首先,中西方园林的布局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中式园林中,布局强调朴素和自然之美。
它通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将园林划分为多个景观区域,每个区域之间通过曲折的小径相连接。
园林中常见的元素如亭台楼阁和假山也呼应了山水之间的自然之美。
这种布局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式园林的布局则更加对称和规则。
它通常采用几何形状的设计,如直线、圆形和方形。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被精确地安排在对称的位置,营造出一种有序和平衡的感觉。
这种布局方式反映了西方人追求秩序和稳定的价值观。
其次,中西方园林的植物选择也有所不同。
在中式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包括竹子、松树、梅花等。
这些植物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具有高尚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式园林常常借助植物来表达情感和主题,如松树象征着坚韧和长寿,梅花则代表着坚强和自立。
而在西式园林中,草坪和花坛是常见的植物选择。
草坪的绿色和平整营造出开放和宽敞的氛围,而花坛中的各种花卉则给人以色彩丰富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这种植物选择体现了西方人欣赏花草的热爱和对自然美感的追求。
此外,在中西方园林中,水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式园林中的水景往往是小型的水池或小河,通过石桥或假山与其他景观相连接。
这种水景给人以静谧和宁静的感觉。
与之相反,西式园林中的水景通常是大型的喷泉或人工湖泊,通过喷水或船只等装饰物增添了活力和动感。
总的来说,中西方园林的构景要素差异明显,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偏好和价值观。
中式园林强调朴素和自然之美,借助布局和植物选择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和谐统一的追求。
西式园林则更加注重对称和规则,通过几何形状的布局和丰富多样的植物选择来展现人们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
论述中西方园林并加以剖析对比以中西方古典园林为例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园林景观艺术和园林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文明的精华,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反应着朝代的兴衰。
可以说,集艺术、技术。
文化于一身的园林景观与园林文化,集中反应着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对于理想家园的畅想。
因此,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造园,其园林景观都寄托着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理想,其物质内容与精神需求合二为一,是当时人们追求的理想家园。
前言:纵观东西方的园林构景要素。
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山、水、植物、建筑四个基本要素,这些都是物质要素,但其内容和组合方式都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及文化审美思想所制约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景观的构景呢荣和组成方式也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朴而趋精致,各地区与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园林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总体来讲,大致分为规整式和风景式两类。
规整式园林往往具有明确的轴线与几何对位关系,重在体现园林景观的人工图案之美,表现出一种由人力所控制的、有序的景观。
而风景式园林景观的造景特点与规整式相反,自由灵动,呈现着一种自然美的风韵,特别是一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以对大自然风景的描摹和提炼,形成特有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景观。
这两种不同的园林景观邢台,有着各自深厚的文化背景,其园林景观的构成形式可以说是各自文化背景的具体体现,在其各自的园林造景过程中,更加集中地反应了东西方文化的哲学、美学、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根本差异。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国园林西方园林古典园林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人们对眼前的世界总不大满足,因而有所向往,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这地方最完美的,就生化成为宗教里的天堂。
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说明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的造园艺术。
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说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
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则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
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
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
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再者,对于一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结合。
三、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现。
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
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水面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
分散用水特点是: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
中西方园林构景要素对比分析园林构景是指通过景观元素的布置和搭配,展现出园林的风格与特色。
中西方园林是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园林文化体系,它们在园林构景要素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本文将对中西方园林构景要素进行对比分析,以展现它们的异同点和互补之处。
一、植物元素中式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植物元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式园林常见的植物包括松柏、梅兰竹菊等,它们常通过修剪塑造出独特的造型,并与园林的其他构景要素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景观。
而西式园林注重植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常见的植物有玫瑰、牡丹等花卉以及各种乔木灌木。
西式园林中的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既有花卉的绚丽色彩,也有乔木灌木的繁茂绿意,给人一种活力、自由和舒适的感觉。
二、水景元素水是中西方园林中常见的构景要素之一。
中式园林常见的水景形式有池塘、湖泊和流水等,以及将园林与水体相结合的亭台楼阁。
水在中式园林中起到了连接各个景点的作用,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静谧、恬淡的氛围。
而西式园林对水景的运用更多样化,常见的有喷泉、小溪以及人工湖等。
喷泉作为一种艺术装饰元素,经常出现在西式园林中,通过水的喷射和音效的配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独特的动感和活力。
三、人工构筑物中式园林中的人工构筑物主要是园林建筑,如亭、塔、廊、桥等。
这些建筑物通常以传统的工艺和建筑风格为特点,以实木结构、飞檐翘角、雕花等细节表现出中式园林独特的韵味。
而西式园林中的人工构筑物则更加注重装饰和艺术性,常见的有雕塑、雕刻、柱廊等。
这些人工构筑物以精细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造型设计,展示出西方园林独有的艺术气息。
四、布局手法中式园林注重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园林中的各个景点往往通过曲径通幽、远近有序的布局方式相连接,使人在其中感受到自然、宁静和祥和。
而西式园林则更加倾向于规整的布局手法,强调几何形状和对称性。
西式园林中的各个景点通常以直线或弧线相连,给人视觉上的整齐、均衡之感。
总结起来,中西方园林的构景要素在植物、水景、人工构筑物和布局手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园林设计风格解析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过程中,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为目的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在悠久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了迥异的风格。
一、不同的自然观中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西方人善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进取,他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获得快感和乐趣,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而中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此,不同的自然观在造园艺术上地体现出风格迥异的特点。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西方园林注重外在几何秩序的形式美感,同时,更注重外在几何秩序的功能性,以人为本,例如很早就有了功能明确的剧场、庭架、迷园、泳池等户外娱乐场所,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人服务的观点。
二、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风格分析(一)皇家园林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建设,历时近百年,在北京西北郊建成了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共计五座皇家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
与这几座大园同时建造的还有一批专门赐给皇子、皇亲的小型赐园,例如圆明园附近的熙春园、勺园、朗润园等,使北京西北郊出现了一个迄今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园林区,它们表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些皇家园林其特点主要有:1、规模大。
2、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工整严谨外,其他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
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3、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
现代园艺2019年第21期促使幼苗达到短而萎蔫的状态,而且也要加强通风、光照等基础条件,降低温度,保证苗木抗逆性越来越强,适应外界环境;为节省空间,起苗后可将幼苗逐层装入专用纸箱内外运。
(收稿:2019-05-22)[1]苗永俊.黑枸杞种子育苗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16,57(02):27-28.[2]李振林.神木市黑果枸杞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J].现代园艺,2018(15):103-104.李班(1986-),女,河北枣强人,林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学。
5苗期管理5.1出苗后温、湿度的管理当幼苗出芽后,需要保温防寒,将气温控制在18~24℃。
出苗后,要使棚内气温降低,土壤的湿度也要降低,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大大减少苗期的病害,培育成健康的壮苗。
5.2水肥管理出苗后要及时浇水,确保基质达到湿润的状态,尤其是高温天气,要多次浇水。
育苗期间,结合苗木生长的情况,喷水的同时需要伴随喷水溶性的生物菌,增强苗木的抗逆性,确保苗木健康。
6成苗与运输在苗木出圃之前需要进行炼苗,控制水分的摄入,中西方园林植物造景的差异徐若凡(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山西太谷030801)中西方园林风格形式的差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诸如:历史起源、地理环境、土地条件、建筑材料等。
具体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对植物造景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从植物角度探讨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对园林进一步理解并吸收古今中外的经验利于园林创作。
植物造景;园林设计;中西方差异木,可见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的形式。
而中国古典园林的最早起源于囿、台、园圃,几乎没有规整对称的几何理念,相反是模仿自然,崇拜自然,而中国面积广阔,名山大川资源丰富,为园林创作提供模拟对象,形成自然式园林的雏形。
2.2中西方园林文化理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在形成不同的园林形式上起到重要的影响。
西方规则式园林是唯理主义思想的体现,从古希腊到17世纪的西方哲学家们都崇尚理性,正如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的美学家推崇几何、数理之美,强调“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
中西方园林植物造景比较解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人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植物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园林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自然空间和艺术空间的结合。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造景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园林设计的好坏,文章介绍了植物的生长习性,分析了中日以及西方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与造景的特点,对中日、中西方古典园林、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配置方式、侧重点、植物的选择等方面做了比较分析,并且提出了在现代园林中应该如何进行植物的配置造景,希望未来中国的植物配置造景有新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配置植物造景中西方古典园林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6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植物是景观中的“魂”,有它景观才会“活”。
可知:景观设计归根结底是植物的设计。
应从不同的园林植物特有的观赏性考虑园林植物配置、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考虑园林植物配置,以便创造优美长效的风景。
一个好的园林作品需要植物的合理配置与植物和环境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园林设计者,必须了解植物的生理特点和配置,使它和周围环境相互衬托,形成一件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艺术,使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因为它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
因此了解植物的配置及其造景至关重要。
在生活中,植物和空气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从窗台上的花盆到公园和森林,它们在我们的日其他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植物王国中几乎没有其他种类像藤本植物(又名攀缘植物)那样寻常而又广泛。
它们有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视不同的种类顺着墙在房顶、花园、庭院、广场以及沿街生长,将我们随有植物点缀但常常显得平淡无味的生活环境装扮的有如仙境。
藤本植物堪称真正的园艺师,因为它们不仅能够自下而上生长,还能自上而下悬垂,以及横向斜向生长,甚至坏绕牵引架接。
它在现代城市绿化,特别是城市垂直绿化中运用十分广泛。
1.中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作用不同
1.1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植物造景区分人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社会,人分尊卑贵贱,而植物材料的运用也如此,由于皇帝地位的尊贵和其所拥有的特权,使得皇家园林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考究而别于私家园林。
如:松、柏长青,在皇家园林中象征皇帝长寿、江山永固。
1.2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作用
西方古典园林通过植物造景丰富园林景观。
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都是西方古典园林造景的重要素材,花卉则是西方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在风景园的池塘、湖边、河旁等水体的一隅,常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2.中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植物的配置方式不同
中西方植物配置方式比较
配置方式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园林
规则
式模仿自然山水的形态,在园林中很少能看见完全对称的规则式的植物配置景观以规整式园林为主,出于对理性的秩序的追求,植物景观多为规则式,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园林等植物景观石规则式的
自然式孤植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能从分发挥单株花木色、香、姿的特点,并常作为庭园观赏的主题最典型的数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它追求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美。
在西方,孤植多为高大乔木,常有一木成林的气势
丛植一是用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植之成林。
发挥和强调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以体现群体美,常作为主景;二是用数种花木成丛栽植,常作为观赏的主题。
多用乔木、灌木的结合。
丛植的林地边缘也称不规则的形式。
丛植处用于近景和中景外,还常常奇隔景、障景的作用,以增减景色的层次与变化。
同时也常将不宜入画的地面或建筑用灌木丛遮掩起来。
3.中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侧重点不同
3.1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侧重点
中过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注重植物的内涵与意境,并赋予其人的思想与情感。
植物材料人格化,给植物赋予象征、联想;经过合理搭配,表达意境传达诗情画意等。
3.2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侧重点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注重植物的应用形式。
如,大面积的运用草地;注重花坛、花镜、专类园的设计等。
.4.中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其他方面的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显示季相变化,植物配置,基调鲜明,主题突出,意境深远;植物造景突出建筑名称,是植物与建筑巧妙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是游人有探幽赏花之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具有趣味性。
注意植物造型艺术的运用以及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迷园”的设计。
5.中西方园林植物造景的相同点
虽然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植物造景的作用、植物配置方式、植物造景侧重点等不同,但是由于园林植物客观属性的存在,是的中西方在造景时对植物选择搭配依据存在原则性的相同点。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按植物的生长习性配置植物。
中国杂古代就认识到,植物的生长习性,除与环境紧密相依外,自身的生长特点,也同样值得重视,可谓“适地适树”。
与中国古典园林相似,西方古典园林同样也是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配置植物。
西方多注重乡土树种、果蔬和引进的适应性树种的应用。
6.结语
通过对中西方园林植物造景配置的归纳与梳理可知:中西方古典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是园林中永恒的主题,是文化的载体,园林植物在中西方园林中更是体现着不同的审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园林的交融、发展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现代园林设计应将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尽量融于、强调认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以及
具有含蓄幽深的特点与稀饭规则图案式的、写实的园林植物配置风格结合,汲取园林植物配置传统文化的精神,并赋予其是时代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诠释究竟点,理解表象背后的文化本质,继承古典园林中造园技法,将其精髓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有选择的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积极探索由本土特色的相待设计语言,并与传统相交融,实现我国现代园林新的发展,开拓崭新的现在园林。
参考文献
[1] 陈吾.《外国造园史》.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
[2]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等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4] 西方园林与环境/倪琪.——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5]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