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疗法090711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55
天灸疗法一、概念天灸疗法是指借助药物(主要是药性:如寒热温凉,药)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又称发泡疗法。
二、适应证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妇科有:痛经、月经不调等、五官科有:梅核气(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痹证(包括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三、禁忌证(1)对天灸药物过敏者、支气管扩张咯血者、肺结核活动期禁用。
(2)皮肤破溃后难愈者、糖尿病患者慎用(3)孕妇慎用四、注意事项(1)贴药前应皮肤清洁,贴药后不家剧烈活动,如贴药后感觉不适(痒、灼热感过甚者)难以忍受应即时取下(2) 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水泡、轻度热痛属正常反应,若局部皮肤起小水泡不用处理,大水泡应按烫伤处理。
(3)极少数患者贴药后会留下永久性的黑色印迹,(问病人有无疤痕皮肤)(4)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茹、牛肉、韭菜等,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五、常见疾病的应用(一)、过敏性鼻炎1:选穴:天突、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穴。
(二)、支气管哮喘1: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定喘、膏肓、脾俞、肾俞、足三里、膻中等穴(三)、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1: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定喘、膏肓、脾俞、肾俞、足三里、天突等穴(四)胃痛又称胃脘痛(上中下脘),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选穴:上脘、中脘、天枢、染门、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五)体质虚弱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六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属“虚劳”范畴1:大椎、风门、肺俞、脾俞、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以上疾病,每次辨证选取4至6穴按上述方法进行药饼贴敷中医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老祖宗同疾病作斗争过程总结下来的经验总结。
天灸就属中医学中针灸范畴的一部份。
“天灸疗法”穴位定位guying1977选穴:1、呼吸系统疾病:(1)支气管炎:肺腧、脾腧、肾腧【大椎、膻中(膏肓)】(2)支气管哮喘:肺腧、脾腧、肾腧(定喘)(3)慢性咽炎:肺腧、脾腧、肾腧(膻中、天突)2、消化系统疾病:(1)厌食:天枢、中脘、脾腧、气海(2)胃脘痛:天枢、中脘、脾腧、气海3.泌尿系统疾病:遗尿:中极(关元)、脾腧、肾腧穴位定位:1.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膏肓俞: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3.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5.膻中:胸部正中线与两**连线的交点。
6.天突: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7.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8.定喘: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9.上脘:仰卧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10.中脘:仰卧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11.下脘:仰卧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12.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13.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4.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5.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6.气海:仰卧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17.关元:仰卧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18.中极:仰卧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
李皮肤建议用附子,细辛,肉桂sunyyli24 我用狗皮膏贴天突、肺腧、肾腧治疗支气管炎非常有效。
因为不太会找脾腧,所以没贴。
但是因为天气热,皮肤过敏,只贴了两个晚上。
现在已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