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注射避免皮下出血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注意事项注射低分子的注意事项按压的时间及力度适当延长按压注射部位时间能有效地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促进药液在局部充分吸收。
对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一般压迫3 min即皮肤下陷1~1.5 cm为宜。
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的患者大同时服用其它抗凝药物,经过药物的相互作用,增强抗凝作用,使此类患者比其它人群易发生皮下出血,按压时间可延长5~10 min,注射前患者平躺,尽量放松,注射后勿即刻起床活动,教患者用整指腹按压住注射部位,以防止血管扩张引起的大面积淤血。
禁忌按揉、揉搓、热敷腹部。
轻度淤癍、点会自行消退,勿紧张。
如淤血面积较大出现硬结患者应减少活动高血压患者在冬天的注意事项1.注意防寒保暖,避免严寒刺激,特别是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时,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
2.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每天不多于6克,在饮食上应当多吃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油腻食物,戒烟限酒,并应保持大便通畅。
3.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耐寒能力。
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如户外散步、打太极拳、做气功等。
4.适当控制情绪,谨防过度疲劳。
极度愤怒或紧张都可诱发脑卒中,因此,高血压病患者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受惊。
5.坚持服药,保持血压稳定。
高血压病人服降压药时不可随意停服,特别是服氯压定、心得安、甲基多巴等降压药时更应注意。
据报道,如果突然停药,约有5%的病人可在40小时左右出现血压大幅度反跳。
因此,高血压病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相当长时间的维持量,使血压保持在较理想的水平。
.6应该保持一个星期量一至二次血压,血压波动期应每天一量。
冠心病患者在冬天的注意事项①坚持服用常见药物,外出随身携带保食急救盒,定期复查,了解病变动态,注意预防感冒等疾病;②气温习降时要多穿衣服,注意保暖,以防受凉,但也要着装轻便,减轻重量防止心肌耗氧量增加,户外活动时应戴口罩;③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御寒能力,北方地区冬季室外活动看好选择在上午10 一H 时或下午3 时左右,以阳光充分时为宜;④振室应该保持温暖(18 一20 ℃),不要突然离开温暖的居室到室外,落止室内外温差剧变;⑤尽量用冷水洗脸、温水擦身,提高机体御寒食力;⑥冬季注意多吃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不宜过冷饮食.避免饱餐;⑦避免过度饮酒,戒烟。
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防治措施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注射低分子肝素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且严重的就是皮下出血。
本文将就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防治措施1. 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时,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非常重要。
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腹部、大腿外侧和臀部等处。
避免选择皮下瘢痕、淤血或有明显血管分布的部位注射,可降低皮下出血的风险。
2. 观察注射部位在注射完成后,及时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如发现皮下出血、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并向医护人员求助。
3. 遵医嘱调整用药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调整低分子肝素的用药剂量,避免药物过量使用导致皮下出血的发生。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可擅自更改剂量或频次。
4.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期间,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测非常必要。
通过监测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和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有效预防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5. 使用局部冷敷或按摩若发生轻微的皮下出血,可采取局部冷敷或按摩的方法进行处理。
适当的冷敷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局部出血的吸收。
6. 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绪稳定在注射低分子肝素期间,注意调整好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
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
二、结语通过以上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症状或疑问,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咨询并进行处理。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注射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静脉血栓症和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但由于药物特
性和注射部位的不同,容易引起皮下出血。
因此,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减少皮下出血具有
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注射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皮下出血的原因和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
策略等方面分析其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皮下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低分子肝素注射时破坏了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导致出血。
当然,注射时的针头选择、注射速度和注射深度也是影响皮下出血的因素。
为了减少皮下
出血和疼痛,注射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应该尽量避免在皮下动脉和静脉处注射,而应该选
择肚脐周围的皮下组织注射。
规律轮换注射部位是减少皮下出血的重要策略之一。
根据低分子肝素的注射部位,可
以将注射部位分为上臂、前臂、腹部、大腿和小腿等五个部位。
注射时,应该采用轮换注
射部位的方式,每天更换一次注射部位,以防止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从而达到减少皮下出血,延长注射时间,增加低分子肝素的疗效的目的。
减少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LMWH)皮下出血的改良办法【摘要】目的 :对减少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LMWH)皮下出血的探析。
方法:选取在2020年9月~2020年12月本院妇产科需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孕产妇,将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俩组,分别给予常规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比俩种注射方法对减少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的哪种更优更适合临床使用。
结果:实施不按压的注射方法后实验二组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出血情况减少,且实验二组的方法更简单便捷,适合临床操作。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皮下出血;改良办法低分子肝素钙(LMWH)是一种在普通肝素的基础上经分解强化精制而成的新型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LMWH)具有极强的抗凝抗栓性能,同时具有生物利用性高,体内半栓期长等优点,LMWH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产科抗心磷脂综合征复发性流产和产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领域更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抗凝剂本身具有抑制凝血因子的作用稍有不慎,易引起皮下出血,在传统规范操作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致出血的发生率极高,据国内文献报道,局部皮下出血面积可高达8CM*10CM 皮下出血不仅影响后续注射部位的选择,还会给患者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现业内文献研究有俩种皮下注射的新方法应用于临床,且区别较大,本次实验将针对俩种注射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一:抽取药液以后,嘱患者手臂叉腰,在上臂三角肌下缘处选择注射部位垂直进针,无需回抽回血,进针深度2/3,推注时间10秒以后停留10秒,嘱患者按压穿刺部位10分钟以上。
方法二:抽取药液以后,留取0.1ml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保留,嘱患者手臂叉腰,在上臂三角肌下缘处选择注射部位执笔式垂直进针,无需回抽回血,进针深度2/3,推注时间10秒以后停留10秒迅速拔针后无需按压,如穿刺部位有血液溢出用棉签轻轻擦拭干净。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资料为选取在 2020年6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收取的30例需进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的孕产妇,根据入院顺序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实验一组和实验二组各15例,实验一组:所有孕产妇年龄20-42岁,体重55-90kg;每人接种针数3~8针。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注意点
此药以腹壁皮下注射吸收效果好,给药方便,不需要特殊监测,临床上用以预防、治疗静脉血栓栓塞及急性冠脉综合征。
护士在为患者注射时需注意:体位:平躺床上,若患者太瘦,可使其中一条腿蜷起,此时注射部位为蜷腿侧脐周1厘米外5厘米内。
消毒范围:5-6厘米(安尔碘两遍)。
进针角度:腹部皮肤捏起(持续时间30秒),针头垂直并全部刺入,回抽无回血,缓慢推注药液,避免用力过猛,损伤毛细血管组织,垂直拔针。
避开皮肤破损和手术瘢痕,避开脐周1厘米以免引起出血(脐周有丰富的静脉网),为脐周5厘米左右(除外脐周1厘米),每次按顺序轮流间隔注射,左右交替,2次注射点间距2厘米以上。
注射完毕后,避免揉搓,按压力度以皮肤下陷1厘米为准。
4小时内不能淋浴。
向患者宣教: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有无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出血倾向,如有应立即向医生汇报,采取相应措施。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原因及预防我院心内科,每月收治患者300多人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占住院患者的四分之三以上。
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好,使用方便,并发症发生率小。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心房颤动及介入治疗。
但是,应用低分子肝素时,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管壁[1]。
由于其抗凝作用,患者凝血功能下降,以及皮下注射时刺破血管,血液渗入皮下组织,易形成皮下淤血,甚至皮下血肿。
两年前,我科室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几乎都有超过直径1cm的瘀血斑。
影响患者使用药物的依从性,也给护士再次选择注射部位造成困难。
分析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原因,积极预防,成为我科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1月份,由责任组长从1月1日起,每日统计住院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针次。
至1月31日止。
数据如下:总针次967针,出血针次690针,(出血针次以淤血斑直径≥1cm为准)。
出血百分比71%。
其中年龄75—85周岁,注射针次290针,出血针次279针,出血百分比96%。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注射针次520针,出血针次492针,出血百分比94%。
1.2分析出血原因护士没有意识到皮下出血的严重性。
皮下注射方法不正确。
按压时间短。
按压方法不正确。
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其他抗凝药。
患者存在年龄和体质的个体差异。
患者和家属对低分子肝素认知差,配合不到位。
1.3预防方法1.3.1请心内科专家给护士讲课在月初第一个星期一的下午17:00全体护士业务学习,请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二级医生参加,指导培训护士掌握低分子肝素药理作用。
提高护士理论知识,重视皮下出血给患者心理和身体带来的危害。
新入职护士由带班老师认真带教,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操作,从严管理。
二个月后由护士长考核合格后,才允许独自操作。
护士长在每天晨会早交班时,提问值班护士,加强记忆。
解答护士疑问。
低分子肝素注射避免皮下出血的方法
低分子肝素(LMWHS)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监测,1-2次/d皮下给药即可完全发挥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生物利用度高,抗栓作用强、出
血不良反应少,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主要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 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还用于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等。
但临床应用中,注射局部皮下出血出现瘀斑及硬结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
近年来, 为减少出血、疼痛, 国内外学者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部位及方法进行了研究, 现综述如下。
1 注射部位
1.1 腹部皮下注射腹部皮下脂肪多, 毛细血管相对少皮下注射面积大, 温度恒定, 药物吸收快, 不受运动的影响便于操作, 特别适宜需卧床休息的患者。
故可作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首选部位。
1.2 脐旁两侧与脐周上下传统的腹壁皮下注射范围为距脐周5cm的环形区域, 两
次注射间距2cm。
脐旁两侧距脐注射较脐周上下距脐10cm注射能明显减少淤血、减轻疼痛。
腹壁脐旁两侧5cm注射, 可以提起腹部皮肤, 使之形成一皮肤皱褶, 针头垂直刺人提起的
皮肤皱褶内, 回抽无回血, 药液注人脂肪层, 不易误人肌层, 减少出血机会。
腹壁脐周上下注射时, 对较胖的人, 难以提起腹壁皮肤形成一皱褶, 深浅难以掌握, 过深易损伤腹直肌, 过浅易注人皮内。
2 注射方法
2.1排气排气传统注射应排气后注射, 此时针头上附有药液。
低分子肝素有抗
凝作用, 排气后针尖上附着的药液, 在注射时带人穿刺点, 则穿刺处血管渗血, 易导致局
部皮肤痕疲。
临床上使用的低分子肝素多为预灌针剂, 注射时不必排气, 针筒内有0.1mL
的空气, 注射时将针头朝下, 空气弹至药液上方即可, 此时针筒内的空气正好将药液全部
注人,保证了剂量的准确, 又避免了针尖上的药液对局部的刺激,可减少局部淤血。
2.2 进针传统进针法与垂直进针法传统的进针方法为左手绷紧腹部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 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一40度。
快速刺人皮肤。
改进方法为左手拇指、示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 固定针头垂直进针约1cm(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决定注射深度)。
垂直进针法较传统进针法造成皮肤淤血的程度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进针法斜刺时涉及部位较多, 若针头不慎刺人血管, 只压迫穿刺点不能有效压迫止血又因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药, 损伤小血管易引起出血, 使腹
壁皮下组织形成淤血、癖斑。
而注射时若提起腹壁皮肤垂直刺人, 对局部皮下组织损伤小, 不易引起出血。
而且, 垂直进针法较传统进针法使患者的痛感明显减轻。
垂直进针时进针速度快, 针头在皮肤内行程短, 损伤组织较少, 不易损伤神经末梢或对神经末梢损伤较少传
统进针时针头在皮肤内行程长, 针头斜面对组织的切割面积大, 损伤组织较多, 以至针头
不慎损伤神经末梢较多, 表现为患者疼痛较明显因在真皮层中胶原纤维较细, 细胞成分较多, 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丰富。
3 按压
3.1 注射毕停留片刻后按压注射毕停留3-5s,右手回抽针栓, 拔针, 用干棉签
按压, 可减轻腹壁皮下出血。
注射毕停留3-5s,可使药液基本扩散, 避免拔针时药液反流而刺激皮肤毛细血管引起出血。
3.2 常规按压法与提捏止血法等比较了两种不同按压方法:(1)提捏压迫法, 注射者左手将患者腹部皮肤提起捏成一凸起皱褶, 针头垂直进入, 注射过程中左手始终保持
这一皱褶, 拔针, 继续保持注射部位皮肤皱褶2min; (2)常规按压法, 注射后迅速拔出针头, 左手放开皱褶, 用指腹将干棉球按压针眼处5-10min。
注射后直接提捏注射部位皮肤
压迫止血的方法, 既对局部损伤的小血管起直接按压的作用, 促进其止血又可以有效防止注射后药物沿注射孔道反流, 从而达到减少皮下出血的效果。
3.3 按压力度与时间低分子皮下注射后局部按压力度不宜过大以皮肤下陷1cm
为度。
由于腹壁浅表层和肌层毛细血管丰富, 压迫力度大, 增加药物对局部的刺激和挤压, 则易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壁的破裂。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压迫时间大于5min,可明显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缩小出血面积。
3.4贴敷按压低分子肝素注射后局部应用云南白药贴敷将云南白药粉末涂洒在
输液护贴上, 按压注射部位3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度, 局部贴敷12h能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并能减轻其出血的严重程度。
云南白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出血及淤血、肿痛性疾病的良药, 由三七、冰片、庸香、白蔑等名贵药材制成, 具有缩短凝血时间、凉血止血、止痛等功效。
4 总结
综上所述,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抗栓药物, 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中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壁, 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 形成腹壁皮下出血甚至皮下血肿, 导致患者疼痛不适, 影响药物的吸收。
其皮下注射引起的局部出血及疼痛与注射部位、注射方法、拔针后局部是否按压及按压时间等有关, 注射过程中, 护士应选择最佳途径和方法, 以尽可能地减少局部创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