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3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低分子肝素钙作为一种抗血栓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可抑制体内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1],其腹部皮下注射药物作用时间长,但注射局部易出现皮下出血,淤血甚至皮下血肿,引起局部疼痛,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
我们自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对82名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分析低分子肝素钙注射致皮下出血,瘀斑,硬结的原因,并提出对策,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2例,男52例,女30例,年龄45—82岁,脑梗塞26例,心绞痛22例,高血压患14例,冠心病支架植入术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
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共1016次,注射前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均正常。
1.2注射方法使用预冲装药液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注射部位为脐周上下7.5CM,左右10CM范围内,按顺时针方向轮流注射,每次间隔大于2CM,注射时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指、食指捏起皮肤,右手持针在皱褶顶部垂直进针,回抽无回血后,即推药液,推注速度以45秒为宜[2],推注完毕后停留5秒后拔针,用干棉签按压进针部位,住院期间观察皮下出血、瘀斑和硬结。
1.3出血程度判断标准皮下出血直径<0.5CM为无;0.5—1.0CM为轻度出血;1.0—2.0为中度出血;>2.0为重度出血;硬结判断为有或无。
2 结果皮下出血情况:轻度出血120次,占11.8%,中度出血22例,占2.1%,重度出血6例,占0.6%,出现硬结72例,占7.1%。
3 原因分析及对策3.1不同注射部位引起的皮下出血程度不同。
本组发生皮下出血的病例中,脐周上下腹壁明显高于脐周左右腹壁,原因是脐周上下捏起皮肤不易形成皱褶,深浅不易掌握,进针过深易刺伤腹直肌,过浅进入皮内,用力不当又易损伤毛细血管,而脐周左右皮肤敏感性相对低,易捏起形成皱褶,所以选择脐周左右10CM处交替注射,注射时避开皮肤破损处,手术瘢痕,及有痣的地方。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
1、注射位置选择
腹部,以脐部为中心,脐周上下5cm、左右10cm(脐周1cm除外)范围内做“十”字,将腹部分成四个象限,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使每个象限注射时间间隔48h,注射点间距应大于2cm
2、排气方法
采用1ml注射器吸完低分子肝素后再抽入0.05ml空气,将空气弹至活塞端。
3、进针方法
75%酒精消毒皮肤两次后,左手食指、拇指以5~6cm距离,捏起患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呈一皮褶(若较胖患者难以提起脐周上下两侧皮肤,可以提起脐周左右两侧皮肤),皮褶高度>1.2cm,右手以持笔式持针,在皮褶顶部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0.8~1.2cm,为1ml注射器针头长度的1/2~2/3,以右手中指和无名指固定注射器,拇指和食指回抽针栓,无回血后用拇指推动针栓,将药液缓慢注入。
4、注射过程中
推注时间10s再停留10s,左手始终捏住皮褶
直至注射完毕拔针后2min。
5、拔针后处理
①压迫止血法:时间为10min。
②提捏止血法:拔针后继续提捏皮褶2min。
低分子肝素钙的注射方法低分子肝素钙(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calcium)是一种抗凝剂,常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它是低分子量的肝素,相比普通肝素具有更好的药理特性和药代动力学,在临床上安全性和效果更可靠。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如下:1. 首先,准备好注射器、低分子肝素钙药物和消毒用品。
确保注射器和药物的有效期未过,药物储存条件正确。
2. 洗手并佩戴清洁无菌的手套。
3. 按照医嘱和药物包装上的说明,选择合适的剂量和浓度的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注射。
4. 确定注射部位。
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腹部皮下组织和股外侧区域等。
首先,消毒选定的注射部位,然后用酒精棉球进行清洁。
5. 按照医嘱,将注射器上的空气推出,以确保注射器内无气泡。
6. 将低分子肝素钙药物吸入注射器内。
在抽取药物时,需要先将注射器上的空气抽回,然后将针头插入药瓶中,缓慢抽取所需要的剂量。
7. 在注射部位进行皮肤张紧,然后将针头插入皮下组织。
8. 慢慢注射药物。
注射时,可以用另一只手指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减轻注射时可能引起的不适感。
9. 温和地拔出针头,并用无菌棉球轻轻按住针孔,以防止药液外溢。
10. 消毒注射部位,并观察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
11. 将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放入专用的医疗废物容器中。
需要注意的是,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前,应首先咨询医生获得准确的用药指导。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注射剂量和注射部位可能有所不同。
此外,低分子肝素钙具有抗凝作用,使用期间应避免外伤和剧烈运动,以减少流血和出血的风险。
总结起来,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步骤包括准备工作、选择注射部位、消毒、抽取药物、注射、观察和处理废弃物。
在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遵循医嘱和药物说明、避免外伤和剧烈运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注射过程。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法,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和血栓性疾病。
在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药品、注射器和注射部位,并确保患者没有药物过敏史和出血倾向。
下面将详细介绍低分子肝素钙注射的步骤。
首先,准备药品。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注射用药物,通常以注射剂的形式出售。
使用前需要检查包装和有效期,确保药品没有损坏和过期。
此外,还需要确定所使用的低分子肝素钙的用量和浓度,根据医嘱进行正确的使用。
接下来,准备注射器。
低分子肝素钙通常使用皮下注射的方法给药,因此需要准备适用于皮下注射的注射器。
一般来说,使用容量为1毫升的注射器即可。
在使用前需要确认注射器的完整性和清洁度。
然后,准备注射部位。
低分子肝素钙通常注射到腹部皮下组织中,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腹部的两侧,脐周2-3厘米的地方。
在注射之前需要清洁皮肤,并用酒精棉球消毒,确保注射部位的干净和无菌。
注射时,先抓起皮肤,使其略拉紧。
然后将注射器插入皮下组织中,以30-45度角斜插入,插入深度约为3-4毫米。
插入后,慢慢推进注射器活塞,将药物缓慢注入皮下组织中。
注射完成后,保持注射位不动2-3秒钟,以防止药物外溢。
注射完成后,将注射器从皮下组织中缓慢拔出,并用消过毒的棉球轻轻按压注射部位,以防止出血。
然后对注射部位再次进行消毒,以确保无菌。
最后,将注射器放入医疗废物箱中,进行后续处理。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通常需要根据医嘱进行定期注射,一般每日或每12小时注射一次。
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使用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和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报告。
总之,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和血栓性疾病。
正确的注射方法和技巧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进行注射时,需要严格按照医嘱和操作规范进行,以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和患者的安全。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和报告。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中循证护理的运用体会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在使用该药物的过程中,循证护理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护士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循证护理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实际操作中谈谈我的体会。
循证护理在低分子肝素钙的用药剂量和注射部位选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所需的剂量,我们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常见的注射部位包括腹部、上臂和大腿外侧等。
循证护理还要求我们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来计算用药剂量,确保患者得到的是合适的药物剂量,避免用药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发生。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循证护理的方法可以帮助我更加合理地选择注射部位和计算用药剂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循证护理在注射技术和操作规范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注射技术和操作规范,确保药物能够被患者充分吸收并发挥出预期的治疗效果。
循证护理要求我们在注射前要对药物进行充分的摇匀,保证药液均匀混合;在注射时要确保在皮下组织层注射,避免进入肌肉层或血管内;注射后要轻轻按压注射部位,帮助药物的吸收。
通过循证护理的方法,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准备和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操作技能,让这一过程更加科学、规范。
循证护理还要求我们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皮下出血、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这就需要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
循证护理要求我们要了解低分子肝素钙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掌握相应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做好患者的教育和告知工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水平。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中循证护理的运用体会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是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种常见方法。
在使用这种药物时,护士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合理地制定护理计划,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循证护理的指导下,我有以下体会:一、注意药品储存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生物制剂,药品的保存环境十分重要。
在使用该药物前,护士要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储存条件,确保存储环境符合厂家要求。
同时,需要将药品储存在阴凉、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低分子肝素钙因不当储存而失去药效。
二、根据患者情况确定用药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用药方法取决于患者情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临床医生的建议。
在进行皮下注射时,应根据患者体重、血小板计数、肾功能等情况来调整药物剂量和注射部位。
在使用药物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和协商。
通过循证护理实践,护士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用药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三、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低分子肝素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皮肤局部出现瘀斑等。
因此,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变化,及时记录药物的剂量、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等信息。
在了解患者用药情况的同时,还需要与临床医生沟通,制定合适的护理计划,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检查和处理皮下注射部位低分子肝素钙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的,因此注射部位的检查和处理非常重要。
在进行皮下注射前,要事先准备好注射器、消毒液、棉签等工具,并检查注射部位是否适合皮下注射。
注射后要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并观察是否有出血或疼痛等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总之,循证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循证实践,护士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更加准确地制定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时,护士需要关注药品的储存、用药方法、不良反应和注射部位处理等方面,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及护理进展低分子肝素钙作为抗凝物质,已经广泛用于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但是由于其抗凝作用,患者凝血功能下降以及注射手法等原因,皮下注射后易出现注射部位小血肿•硬结•疼痛,甚至大片淤青,下面从该药物的注射及护理方面阐述其研究进展,以比较科学的方法达到临床上满意的效果。
1 注射前部位选择腹壁前外侧左右皮下,避开腹直肌,以脐左右4~10cm范围内注射,左右交替,前后2次注射点间距2cm以上。
朱继红认为平脐划一水平线,分为脐上U状区域和脐下U状区域,脐下U状区域为注射部位(脐周1cm除外)。
申容•罗英•汪涛•汤玉琴认为以患者脐部为中点,脐上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做“十”字线将腹部分成4个象限,注射时患者的腹壁从左向右,自上而下4个象限顺时针轮换注射,2次注射间距2cm以上。
吴海燕认为选择脐上7.5cm,左右10cm范围内,避开脐围1cm处交替注射,两个注射点间距2cm以上。
闫逸生认为选在左下腹可减少皮下瘀斑硬结的发生。
2 注射中2.1注射方法陈少英•林小红•潘美成•葛兆霞•梅晓珍等•李萍•改进方法:消毒皮肤后,左手拇指•食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固定针头垂直进针约1cm(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决定注射深度)。
传统进针法斜刺时涉及部位较多,若针头不慎刺入血管,只压迫穿刺点不能有效压迫止血又因低分子肝素钙为抗凝物,损伤小血管易引起出血,使腹壁皮下组织形成淤血•瘀斑。
而注射时若提起腹壁皮肤垂直刺人,对局部皮下组织损伤小,不易引起出血。
范荣兰等报道垂直进针法比斜刺法深5~10cm,药液能够全部注入皮下组织深部,使药液充分吸收,避免药液积累致局部组织硬结的发生。
2.2气泡技术有资料报道,留置气泡技术用于肌肉注射时,留置0.2~0.3ml空气安全可行。
而肌肉组织比皮下组织血液供应丰富,因此,皮下注射时留置0.09~0.10ml空气也是安全的。
采用注射器内少量空气空气法排气,忌用1ml注射器和针头吸尽药液,在吸入0.07ml空气,注射前针头向下,把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注射时部再需要排气,保证注射前后针尖部位无药液沾染,避免针头损伤表皮毛细血管而引起的局部与斑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