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6
第1课时氯气的性质核心微网络素养新要求1.了解氯元素的存在和氯气的用途。
2.分析氯原子结构,掌握氯气的性质。
3.认识次氯酸的性质。
4.通过实验手段,学会分析有关物质的性质。
学业基础——自学·思记·尝试一、氯元素的存在和氯气的用途1.存在:氯是一种重要的“成盐元素”,以化合态存在,自然界中以NaCl、MgCl2、CaCl2等形式大量存在于海水中,还存在于陆地的盐湖和盐矿中。
2.氯气的用途:重要的____________,可用来制造________、有机溶剂、农药、染料和药品等,也可生产漂白液和漂白粉等。
二、氯气的发现和物理性质1.氯气的发现2.氯气的物理性质特别提醒低温和加压的条件下,氯气(Cl2)可转变为液态(称为液氯),二者都是纯净物。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1.从氯原子的原子结构认识氯气的氧化性Cl 得e−→Cl-(1)与金属单质的反应氯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发生化合反应,生成____________。
例如,钠、铁、铜等都能与氯气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特别提醒(1)由于Cl2具有强氧化性,因此Cl2与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高价态的金属氯化物。
如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而不是FeCl2,而S与Fe、Cu反应,生成物为金属的低价硫化物(FeS、Cu2S),这说明Cl2的氧化性比S的强。
(2)常温下,干燥的Cl2与Fe不反应,故工业上常用钢瓶贮运液氯。
(2)与非金属反应的实验探究燃烧结束后,纯净的H 2可以在Cl 2中安静地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2+Cl 22HCl特别提醒(1)H 2与Cl 2混合,在强光照射下可能会发生爆炸。
(2)实际工业生产可利用H 2在Cl 2中燃烧的反应制备盐酸。
(3)为了保证实验安全,H 2在点燃之前必须先检验纯度,只有符合点燃纯度要求的H 2才能点燃。
(4)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及助燃剂,从H 2能在Cl 2中燃烧的实验事实可知,助燃剂可以是O 2,也可以是其他气体,如Cl 2等。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识别氯气的物理性质,理解氯气与水、金属、非金属及碱的反应,从微观角度(如原子结构、化学键)解释这些反应的机理。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掌握氯气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氯及其化合物转化中的应用,建立化学平衡的观念。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基于实验证据,推理出氯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构建氯元素化合物相互转化的认知模型。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氯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氯气与水、金属、非金属及碱的反应。
•氯离子(Cl⁻)的检验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氯气与水反应的实质,掌握次氯酸(HClO)的性质和用途。
•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氯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四、教学资源•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内容。
•实验器材与试剂:氯气(注意安全,可用视频或模拟实验代替)、水、金属条(如钠、铜)、氢气、溴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酚酞指示剂等。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图表等。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与讲解结合:通过安全可控的方式展示氯气的部分性质实验,同时详细讲解实验现象和原理。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推理得出结论。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微观结构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引入:展示海水晒盐过程中得到的盐卤水,说明其中含有丰富的氯离子,进而引出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提出问题:氯气作为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2. 新课教学•氯气的物理性质:简述氯气的颜色、气味、密度、毒性等,强调其保存和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在线观察氯气的发现史、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氯气的泄漏事故等有关视频,使学生对氯气有了初步了解,初步形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设计氯气与水反应的实验方案,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水的性质,形成实验探究与科学创新的化学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难点:氯气与水的反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图片]我们周围的氯元素:84消毒液(NaClO)、盐(NaCl)、洁厕灵(HCl)。
[视频]氯气的发展史。
[视频]氯气的热点追踪。
[提问]发生氯气泄漏时,如何逃生和自救?[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的微视频等资源支持学习任务,丰富对含氯物质的认识,建立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
2.新课讲授一、氯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新制的氯气,引导学生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黄绿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有毒。
[生]当发生氯气泄漏时,用湿抹布捂住口鼻,跑向地势高的地方。
[设问]闻氯气的正确方法是什么?[演示]闻氯气时应以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及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图片]展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推测氯原子的性质。
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一个电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猜想]猜想一氯气可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的氯化物猜想二氯气可能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化合物猜想三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化合物[演示实验或视频]钠、铜、铁与氯气的燃烧。
[总结]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的火焰,白烟。
2Na+Cl2∆2NaCl铁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褐色的烟。
2Fe+3Cl2∆2FeCl3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
Cu+Cl2∆CuCl2[总结]氯气能和大部分金属直接化合,与可变价金属化合时,均得到最高价化合物。
[设计意图]从氯的原子结构和氯气与金属的反应,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第二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活泼的金属单质—钠本课时是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系统研究元素化合物的起始课。
本课时的化学知识相对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有利于复习、巩固和运用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也能为以后卤素及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建立金属钠是一种强还原性金属单质的基本概念,理解其表现出还原性的化学反应,从微观上明确金属钠的强还原性是其易失电子的重要表现。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完成金属钠的相关实验,初步体验有序地、全面地、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尝试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于金属钠的性质的研究,理解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重视以定性、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钠着火的处理,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在公共危险性事故的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重点理解钠与氧气、水的反应。
学生复习初中金属活动性,上一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基本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试剂及用品。
【引入】在开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滴水点灯”实验:事先在酒精灯的灯芯处放置一小块金属钠,用胶头滴管向灯芯处滴加水,可以观察到酒精灯被点燃了。
(注意:事先放置的金属钠不要太大,避免发生爆炸;应该在临上课前放置,不要提前太长时间;最好带护目镜进行实验)【引入】同学们可以观察到,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滴水,酒精灯就被点着了;这是因为在实验之前,老师在酒精灯的灯芯处放置了一小块的金属钠。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素养发展目标]1.能从原子结构的视角认识氯元素是一种很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其单质具有强氧化性。
2.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掌握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碱的反应,以促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认识黄绿色的气体——氯气1.氯气的发现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K.W.Scheele,1742—1786)将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能溶于水的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受当时流行学说的影响,舍勒未能确认这种气体。
2.氯气的命名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S.H.DaVy,1778—1829)以大量事实为依据,确认这种黄绿色气体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并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
这一名称来自希腊文,有“绿色”的意思。
中文译名曾为“绿气”,后改为“氯气”。
氯气性质的相关数据:氯气熔点:-101 ℃沸点:-34.6 ℃密度:3.214 g/L0 ℃[问题探讨]1.依据上述信息中提供的氯气的性质,你如何收集一瓶这种黄绿色气体?提示:因Cl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2.氯气有毒,若遇到氯气泄漏,你应如何处理?提示:逆风向高处撤离并报警。
3.从氯气的发现到氯被确认为一种新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其间经历了数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你从这一史实中得到什么启示?提示:①科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错误的理论只能浪费时间和精力;②科学研究需要以大量事实为依据,只有大量事实才能推翻错误的理论,建立正确的理论或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③科学研究需要有热爱科学的思想和奉献科学的精神。
2.氯的原子结构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的最外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因此,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
3.氯气的物理性质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性密度气态黄绿色刺激性能溶于水大于空气[名师点拨](1)闻气体时的操作方法如右图所示。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教师活动教师:氯是一种重要的“成盐物质”。
教师:在自然界中除了以NaCl、MgCl2、CaCl2等形式大量存在于海水中,还存在于陆地的盐湖和盐矿中。
(展示图片)教师:氯的单质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农药、染料和药品等。
(展示图片)教师提问:氯有哪些性质呢?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思维启迪: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受当时流行学说的影响,舍勒未能确认这种气体。
直到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才确认这种气体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氯气。
(展示照片)思考讨论:教师:从氯气的发现到氯被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其间经历了数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你从这一史实中得到什么启示?教师:启示1:科学研究需要由正确的理论做指导,错误的理论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教师:启示2:科学研究需要以大量事实为依据,只有大量事实才能推翻错误理论,建立正确的理论或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教师:启示3:科学研究需要有热爱科学的思想和奉献科学的精神。
思维启迪:氯气的命名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以大量事实为依据,确认黄绿色气体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并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
这一名称来自希腊文,有“绿色”的意思。
中文译名曾为“绿气”,后改为“氯气”。
新课讲解:氯气的性质①形态:气体②颜色:黄绿色③熔点:-101℃④沸点:-34.6℃⑤密度:3.214g/L(0℃)思考讨论:①氯气能否和金属反应?教师:从氯的原子结构来看,它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电子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总结: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
新课讲解:氯气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
例如,钠、铁、铜等都能与氯气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
(展示图片)思考讨论:②氯气能否和非金属反应?教师: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将导管缓慢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注:氯气有毒,人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咳嗽和胸部疼痛,吸入大量氯气会中毒致死。
)现象:可以观察到纯净的H2在Cl2中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反应生成的气体是HCl,它在空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呈现雾状。
反应式:H2+Cl2——2HCl点燃(注:HCl气体溶于水,就成为我们常用的盐酸)思考讨论:我们以前学过的燃烧反应,都是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
现在又观察到了H2在Cl2中的燃烧。
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教师:启示1: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是燃烧。
教师:启示2:Cl2和O2相似,既能和金属反应,也能和非金属反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具有强氧化性。
教师:启示3:任何可燃物的燃烧都要经历氧化分解、着火、燃烧等阶段。
新课讲解: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①与金属钠加热生成NaCl②与金属铁加热生成FeCl3③与金属铜加热生成CuCl2④与氢气加热生成HCl思考讨论: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我们偶尔闻到的自来水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就是余氯的气味。
为什么可以用氯气杀菌、消毒呢?教师:在25℃时,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
常温下,溶于水中的部分氯气会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Cl2+H2O——HCl+HClO总结:氯气可以杀菌、消毒,正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产生的次氯酸。
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
概念辨析:氯和氯水液氯是氯气加压降温液化后的产物。
是单纯的氯气,是纯净物。
氯水是氯气溶于水以后的混合物。
里面含有氯化氢、次氯酸、还有没有反应只是溶解的氯气。
思维启迪:新的自来水消毒剂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但控制氯气的用量,使水中余氯的含量达到国家引用标准,氯气可以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一些新型自来水消毒剂。
思考讨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
所以,国家规定了饮用水中余氯含量的标准;而且已经开始使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臭氧等。
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教师:启示1:科学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教师:启示2:只要弄清楚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就能通过控制氯气的用量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启示3: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我们可以寻找氯气的替代品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思考讨论:(1)取干燥的和湿润的有色纸条(或布条)各一条,分别放入两个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教师:现象如图所示。
总结: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不能使有色纸条褪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性,可使有色纸条褪色。
思考讨论:(2)将有色鲜花放入盛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教师:干燥的氯气使有色鲜花变色了。
新课讲解:次氯酸教师:次氯酸的强氧化性还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因此,次氯酸可用作棉、麻和纸张的漂白剂。
次氯酸是很弱的酸,只存在于水溶液中。
次氯酸不稳定,在光照下容易分解放出氯气。
课堂达标:1.填写下列氯气的物理性质金属钠:颜色________;形态__________;气味________;__________毒、__________溶于水解析: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气味大,有毒,且易溶于水并和水反应产生次氯酸。
2.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液氯和氯水是同一种物质B.氯气是黄绿色气体C.氯气与水反应,氯是氧化剂,水是还原剂D.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只有1个电子【第二课时】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气味大,有毒,且易溶于水并和水反应产生次氯酸。
氯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有很强的氧化性,非常活泼。
(展示图片)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氯的化学性质。
(展示图片)氯能与金属反应:与金属钠加热生成NaCl;与金属铁加热生成FeCl3;与金属铜加热生成CuCl2。
氯能与水反应:氯气与水反应产生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因此,次氯酸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的作用。
氯能与非金属反应与氢气加热生成HCl。
教师提问:氯可以与金属、非金属、水反应,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那么氯能不能和碱反应呢?(展示图片)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思考讨论:教师:常温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可以得到以NaClO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
你能书写出正确的反应式吗?答案:Cl2+2NaOH——NaCl+NaClO+H2O思考讨论:教师:常温下,将Cl2通入石灰乳中,就能得到Ca(ClO)2为有效成分的漂白粉。
你能书写出正确的反应式吗?答案: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思维启迪:最初,人们直接用氯水作漂白剂,但因氯气的溶解度不大,而且生成的次氯酸不稳定,难以保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效果也不理想。
在Cl2与水反应原理的基础上,人们制得了次氯酸钠、次氯酸钙等具有漂白作用的次氯酸盐。
思考讨论:教师:为什么要用次氯酸盐取代次氯酸做漂白剂?(展示图片)答案:HClO不稳定,难以保存。
NaClO虽然会分解,但它的水溶液在低温存放三年才分解一半,比HClO 稳定得多。
思维启迪:漂粉精、漂白液、漂白粉既可作漂白棉、麻、纸张的漂白剂,又可用作游泳池等场所的消毒剂。
(展示图片)思考讨论:教师:你知道舍勒是怎么发现氯气的吗?(展示图片)答案:舍勒发现氯气的方法至今还是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
即利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氯。
新课讲解:制取氯气教师: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制取氯气的反应式:MnO2+4HCl(浓)——MnCl2+Cl2+2H2O思考讨论:教师:①观察装置,你能说出其中NaOH 的作用吗?答案:由于Cl2有毒,为了防止Cl2污染空气,使Cl2和NaOH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所以烧杯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
反应式:Cl2+2NaOH——NaCl+NaClO+H2O思考讨论:教师:②结合初中所学的O2、CO2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在设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时,应考虑哪些方面?答案:若要制取某种气体。
(1)首先研究生成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2)然后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并安装实验仪器设备,而且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密度、溶解性)确定气体的收集方法。
新课讲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根据实际需要,还可增加除杂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等。
选择各部分装置时,应注意:①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②依据气体及其所含杂志的性质,选择除杂装置;③依据气体的密度、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是否与水反应,选择收集装置;④依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尾气处理装置。
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为: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思考讨论:氯的性质很活泼,能与很多金属反应生成盐,其中大多数盐能溶于水并电离出氯离子。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检验物质中是否存在氯离子呢?思考讨论:在三只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现象。
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现象。
现象:可以看到,滴入AgNO3溶液后,三支试管中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思考讨论: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现象。
现象:第三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溶解。
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前两支试管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这是AgCl沉淀;第三支试管中的沉淀溶于稀硝酸,这是Ag2CO3沉淀。
总结:前两支试管发生的离子反应是相同的,可以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第三支试管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是:思考讨论:在第三支试管中生成的Ag2CO3可溶于稀硝酸。
当溶液中存在CO32-时,用AgNO3溶液检验Cl-的实验就会受到干扰,有没有避免这种干扰的方法呢?答案:用AgNO3溶液检验Cl-时,一般先在被检测的溶液中滴入适量稀硝酸,使其酸化,以排除CO32-等的干扰,然后滴入AgNO3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则可判断该溶液中含有Cl-。
新课讲解:氯离子的检验氯离子通常用银离子检验,因为氯化银是白色沉淀,但是要排除其他可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的离子1.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防止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2.向1中的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原溶液中有氯离子课堂达标:1.下列生活中的物质与其有效成分的化学式、用途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解析:食盐中有效成分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可做调味品,A正确;小苏打中有效成分是NaHCO3,可做发酵粉,B错误;复方氢氧化铝片中有效成分是Al(OH)3,可做抗酸药,C正确;漂白粉中有效成分是Ca(ClO)2,可做消毒剂,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