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讲义持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29.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学”定义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社会学”一词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要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即以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独立的学科。
中国社会学最早以“群言”命名,取意于荀况《王制》篇。
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肄言》。
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始于章太炎1902年译日学者岸本能武太《社会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关系。
列宁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指出“唯物主义的社会学者把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它和人、人类社会一同产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体现;是变化发展的。
一个社会的社会关系状况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的科学[法]奥古斯特•孔德、费孝通社会学是研究个人及其社会行为的科学[德]马克斯•韦伯、孙本文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或群体生活的科学[日]福武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或社会制度的科学[美]托马斯和帕森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德]齐美尔、[俄]索罗金、[美]罗斯剩余说——“剩余社会科学”问题说——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科学群说——研究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科学群组合说亚历克斯•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把社会学的内容分为社会学分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基本社会制度和基本社会过程4个部分,24个主题。
社会学的研究角度——社会学把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开放性的研究。
社会学的任务: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地研究各种社会关系,揭示各种社会关系及其相互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调整各种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2)社会学的研究领域(P17)——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表现和社会过程的各个方面。
社会工作理论主讲张岭泉单位河北大学社会学系第二部分社会工作理论第一章心理动力视角一、社会工作的本质关于社会工作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社会工作流派会支持、反对不同的思想观点。
对于社会工作本质的不同观点也就成为划分社会工作理论类型的指标。
关于社会工作本质是什么的观点有三个:1、反身性-治疗性观点。
多米内利称这些为治疗性援助取向。
这类观点把社会工作看成是通过促进、协助社会中的个体、团体和社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来为他们寻求尽可能好的福祉。
社工和案主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螺旋式改变案主的观念,并让社工得以影响案主;同样地,在社工体验案主世界时,案主也影响着社工对案主世界的理解,这个互相影响的过程,使社会工作得以具有反身性。
这样,在社工从事实务时能够捕捉到社会关注,并获得理解,如此,社会工作便对这些社会关注做出反应。
通过这些途径,案主获得力量来掌控他们自己的感觉和生活方式。
借着这种个人力量,他们能克服痛苦和困境,从中站起来。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点。
该观点把社会工作视为社会中寻求合作和相互支持,这样最受压迫和处境最困难的群体能够获得权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社会工作通过增能,使人们参与到学习和合作的过程中,创建属于所有人的制度。
所有人都能够参与的制度。
而社会精英积累并巩固社会中的权力和资源,为他们自己的利益服务。
这样一来,他们制造了压迫和剥削。
社会工作试图在社会中以更平等的关系取代这些压迫和剥削。
因为这类观点试图把人们从压迫中解放出来,所以,多米内利称之为解放取向。
其他学者因为此类观点试图改造社会,以利于最贫困和最受压迫的群体,故称之为改造取向。
3、个人主义-改良主义观点。
该种观点把社会工作看做是为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方面。
社会工作满足个人需要,并改善整体福利服务,使得社会工作和福利服务能够更有效运转。
多米内利称这种观点为维护取向,社会工作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维护艰难时期身处困境的人们,让她们能再度恢复稳定。
以上每一种观点都揭示了任何一个社会的福利设置之中、社会工作活动和目标的某些方面。
以积极福利政策服务心智障碍者家庭摘要: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心智障碍者赖以生存的根本。
国家对心智障碍者家庭采取的是以物质支持为主的福利政策,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消极福利政策。
不仅难以帮助心智障碍者家庭减轻压力,而且与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相协调。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积极的福利政策替代传统福利政策。
文章从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论证社会支持与心智障碍者家庭的关系,即社会支持缺乏是引发心智障碍者家庭悲剧的重要社会因素。
归纳当前心智障碍者家庭社会支持缺乏的具体表现。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以自闭症患者家庭为例论证社会支持缺乏对心智障碍者家庭的影响,提出了构建心智障碍者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具体设想,并从社会支持角度寻求应对措施,提倡一种主动的、内在的积极福利政策,建立心智障碍者家庭困境的应对策略体系,对于预防和减少心智障碍者家庭悲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心智障碍者;家庭;积极福利政策;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10-0138-07(池州学院管理与法学院安徽池州247000)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心智障碍者赖以生存的根本,心智障碍者的家庭康复对后续家庭功能的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但是近年来,心智障碍者家庭悲剧日渐增多,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大多数心智障碍者家长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孩子无人照顾,都产生过携子自杀的念头。
除此之外,多地发生过家长联名将自闭症儿童赶出普校的事件,“川大杀人案”中主角被莫须有地冠以自闭症患者,公众对自闭症错误认知以及较低的接纳程度,使得这些家庭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中,感受不到活着的尊严和生活的幸福感。
此外,心智障碍者往往会造成家庭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负担,让很多家庭因残致贫。
目前,国家对心智障碍者家庭采取的是以物质支持为主的福利政策,实际上,这是一种社会控制理论下的福利政策制定理念,它强调社会控制对心智障碍者家庭的作用,是一种事后的、外在的、被动的消极福利政策。
理论研究报告题目:浅谈社会支持理论作者:王才丰学号:班级: 2013级编辑出版联系方式:日期: 2014年5月25日浅谈社会支持理论理论发展历史与文献综述(一)理论简述: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从提出到现在,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
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Sarason(1983)等提出,社会支持是一种能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人对他人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能否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陈成文(2000)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Edvina(1990),丘海雄等(1998)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
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资源作用角度来定义社会支持的概念,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发展历史:有关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研究最早来自社会学。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Du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
但真正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Raschke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Raschke,1977),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并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研究。
社会资本理论PPT第一篇:社会资本理论PPT社会资本理论PPT社会资本理论是新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崭新的解释方式,是介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
社会资本理论这种全新的解释范式的产生,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工具。
1.社会资本理论产生的背景是基于在进入信息社会之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由主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主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然而人际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即为社会资本。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释这些单纯使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不能解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因此又产生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
从理论角度上,社会资本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后工业社会深刻变革的体验、理解和反思,是对广大社会成员在后工业社会中复杂心理感受的一种表达与概括。
社会资本理论给我们在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提供了一种薪新的思路和分析范式。
社会资本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洛瑞(Glenn.Loury)第一次提出的。
第二篇:社会资本理论课堂报告一、社会资本的界定在我们考察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史时,会发现它是建立在“ 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网络可定义为一个由某些个体(个人、组织等)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这是研究社会资本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基础性概念。
当代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从格兰诺威特、布尔迪厄和雅格布斯等人开始, 在科尔曼、普特南、波茨、福山、胡皮、西曼和贝克等人那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0世纪70年代初, 格兰诺威特在对个人求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后发现, 求职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来自于个体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这种社会关系具有发掘稀缺的异质性资源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林南提出社会资源理论。
并认为一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 网络成员的地位越高, 个体与网络成员关系越弱, 他拥有的社会资源就越丰富。
这个概念已经比较接近我们现在的社会资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