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1: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诵读。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讲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1、生平: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相关推荐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篇1【文本解读】《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
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1.了解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蜀道难》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蜀道难》是一首描写古代川藏交通要道蜀道险峻艰难的诗歌,通过描述蜀道的险阻,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从《蜀道难》中汲取教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1.1 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目标,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他们将会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
只有目标明确,学生才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动力。
1.2 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能够量化和评估。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1.3 调整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2.1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2 注重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3 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综合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和有效。
三、学生评价的有效性3.1 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科学的评价标准,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
3.2 鼓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我管理和学习动力。
3.3 及时反馈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时,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不足和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4.1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图书、网络、实验室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2 整合教学资源教师应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3 更新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定期更新教学资源,跟踪教学发展动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蜀道难》教学反思一、引言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最近,我在教授《蜀道难》这篇文章时,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本文将反思我在教授《蜀道难》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期提高我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不够生动有趣问题: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而忽视了课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改进方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文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问题:我在教学方法上过于传统,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创新。
改进方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改进方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问题:我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改进方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缺乏对课外拓展的引导问题:我在教学中过于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而缺乏对课外拓展的引导。
改进方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拓展学习,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七、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授《蜀道难》中的不足之处。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将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引导性。
同时,我也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对于我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我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技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同时,教学反思也能够促进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使我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高二上册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高二上册语文《蜀道难》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一、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二、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李白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
学习《蜀道难》这首诗要引导学生认真疏导文句、熟读成诵,把握文章结构、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从而深刻体会李白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认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
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
《蜀道难》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蜀道难》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蜀道难》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此课文,学生能够做到:(1) 熟悉《蜀道难》的背景和情境,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2) 掌握课文的基本词汇、语法结构及修辞手法;(3)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正确分析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4) 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
2. 教学内容(1) 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情境,分析其意义和价值;(2) 分析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掌握其结构和语言特点;(3) 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表现手法;(4) 通过学习此篇课文,了解中国文化中的诗歌创作和文艺思想。
3.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听讲相结合的授课方式;(2) 分组合作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课文;(3) 借助图示等比较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课文的背景和情境;(4) 较多阅读和感悟式的教学评价方法。
4. 教学重难点(1) 课文背景及社会文化背景的阐释;(2) 课文中的文字表达和诗歌的结构及语言特点;(3) 课文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的分析及主题表现方式。
二、教学反思本人认为,在教学《蜀道难》时对于文化背景的讲解还是不够到位,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
其次,对于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词汇和文学语言,也需要更多的案例分析和比较举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而在教学方法方面,还需要更注重合作学习和交流式的教学方式。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更多地从交流中去理解和掌握课文。
同时,在教学评价时应该更注重从学生感受为主要考察要素,让学生更能自主学习和探究,提升自身语文素养。
最后,对于诗歌的教学,学生可以多读一些古典诗歌,增强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加深自己对古代诗歌和现代文学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本次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针对不同主题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024年关于《蜀道难》的教学反思(精选篇)《蜀道难》的教学反思篇1《蜀道难》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
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从必修2引入了古代诗歌。
所以这节课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赏析,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从而对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以帮助,还为学习必修4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基于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及理解上的困难,我将这堂课定位为诵读教学课。
决定从两方面来进行教学:一方面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
另一方面在于梳理《蜀道难》的写作结构和表现方式上的特点。
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
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
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
《蜀道难》教学反思引言概述:《蜀道难》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描述了古代人们在难点的蜀道上奋力前行的艰辛和顽强精神。
本文将以《蜀道难》为背景,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中的难点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学难点的体验1.1 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缺乏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甚至浮现抛却学习的情况。
1.2 学习资源匮乏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殊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学习资源更加匮乏。
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1.3 学习方法不当学生可能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教学难点的原因分析2.1 教育体制问题教育体制的问题是导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的教育体制存在缺陷,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面临更多的难点和挑战。
2.2 教师教育水平不高一些地区的教师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教学能力有限。
这使得教师无法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教学难点的难度。
2.3 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点。
三、解决教学难点的对策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引入实际案例、生动的故事等,增加学生的参预度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解决教学难点的关键。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3 增加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
惟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才干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四、结语教学难点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难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蜀道难教案及反思《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蜀道难》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蜀道难》教案一、导入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提问] 写的是哪位诗人?[明确] 李白。
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
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
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
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
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
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
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
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蜀道难》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诵读要领,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研读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浪漫激情,增强对祖国壮丽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诗风教学难点诗歌的寓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初步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 、通过预习或课上学生的自学,解题、疏通文句、理清文章思路,扫清阅读障碍,为诵读和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2 、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诗意,熟读称诵。
结合练习第一、三题,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导入要创造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
或由余光中《寻李白》诗句引出诗人及称号来历;或让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温故知新,带领学生进入李白的诗歌世界;或用蜀地的神话传说引入该课,并可随机展示相关图片等。
诵读是赏析诗歌时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阶段。
2024年河北的一节优质课以响读(自由地大声地读,疏通文字,纠正错音)、味读(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性地读,如集体复式跟读)和啸读(配乐的个性化的诵读)引领学生走近诗歌,值得借鉴。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诗风。
教学难点诗歌的寓意。
一、课后练习二:与李白同时代的诗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或‘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举例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1、夸张大胆:师:有人以“咯血”打比方,借以说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风。
杜甫咯血吐出的是血痂(因为杜甫心中承载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蜀道难》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蜀道难》
科目: 语文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课时: 三课时
提供者: 单位: 南华一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部分,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李白诗歌的特点。
意象以及艺术特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李白浪漫主义的特点。
让学生学会想象。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白的生平、代表作以及其风格的特点;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
的意象及其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先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疏通字词的意义,熟读、诵读、品味语言、
鉴赏分析诗歌,探究诗的意境、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吟诵,结合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理解诗意,体会
诗人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李白的诗歌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对诗歌有所了解,但是像《蜀道难》这样的诗歌还是第一次接触,不仅要解决诗歌的知识,同时还要解决文言文基础知识,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课前充分的预习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阅读量小,理
解能力比较差,老师设计的问题要由易到难,并且要注重引导。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朗读背诵、教师点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基本理念就是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审美能力”“运用能力”“探究能力”来进行教学设计,主要策略就是“三探三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答疑,教师总结答疑。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探究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揣摩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以已经学过的诗歌导入结合预习案预习学生自主学习
2、作者、作品背景知识介绍学生可以积极交流自己所掌握知人论世,更好把
的知识握主旨
检查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的情学生先学后教 3、要求学生朗读全诗、正字音
况
教学设计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部分,帮助学生更好的4、串讲内容,写出诗歌框架了解诗歌
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价值所让学生学到东西,在,学以致用,可以运用到平时的5、概括总结写作特色并且把握诗歌主旨写作当中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小组回答问题的次数
2、小组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3、小组讨论的参与度
4、小组在本课中的最终得分
八、板书设计
蜀道来历叹蜀道之高难行
蜀道高峻
难景物凄清于蜀上道可畏叹蜀道之险青难山水险恶天剑阁险要
叹战祸之烈申戒
杀人惨景
九(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1(请简单描述这节课的教学或学习流程;
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蜀道难》必修 3 第二单元的第一首诗歌。
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从必修 2 引入了古代诗歌。
所以这节课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赏析,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从而对学习这单元的其它诗歌以帮助,还为学
习必修 4 中的宋词打好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空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基于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及理解上的困难,我将这堂课定位为诵读教学课。
决定从两方面来进行教学:一方面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
另一方面在于梳理《蜀道难》的写作结构和表现方式上的特点。
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
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
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
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
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对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我觉得设计的是较为合理的。
从课堂气氛与学生反映上看,也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
但我认为本堂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主线不够清晰,由于设计了两条主线,课堂时间又较紧,就使得一些内容教得不够透彻,欲面面俱到,反面面不到。
二是,诵读教学使用的方式多样,但学生的诵读兴趣与诵读能力被调动得还不够,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诵读。
三是,对于诗人李白,在课堂教学中虽有涉及,但预期的作用没有很好达到,仅仅作为线索与材料来使用,学生对其整体印象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