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01
- 格式:docx
- 大小:19.67 KB
- 文档页数:8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与能力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并能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研讨和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层次。
通过分析和综合,了解作者的用意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查找背景资料和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担忧。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层次以及作者的用意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与综合,研讨,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清代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用来评价李白诗歌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蜀道难》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
它的章法如何灵活?气象如何宏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二、文学常识1、作者李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了,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李白(学生介绍。
关键词:唐朝,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李杜”等等)PPT展示。
2、诗歌的题目是“蜀道难”。
它和我们常见的诗歌题目有一些不同。
请同学们齐读白板上“蜀道难”的简介。
(PPT展示,齐读)既然是拟古乐府旧题,说明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体诗了。
行文相对自由,不用刻意讲求平仄和押韵了。
三、梳理层次,披文入情(一)寻找中心句之前我已经带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疏通了字词的意思。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之前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找出本篇诗歌的中心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找一人回答)(二)划分层次1、这个中心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明确:三次。
这是采用了民歌的方法,我们在《诗经》中也常能见到,这种方法叫做复沓,它会使诗歌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
分别在课文的哪里出现?第一段: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第二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第三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假如让你从中心句中找出诗歌的诗眼,你会用哪个字?明确:难。
诗眼是全诗的中心。
既然每一段都有中心句,有诗眼,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三段围绕着“难”字,分别道出蜀道“难”在何处?每一段分别有哪些依据证明“难”?(分小组讨论。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蜀道难》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蜀道难》二、课时数:一课时三、教材分析《蜀道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
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领悟诗人渗透于诗歌中的深深的时代感慨。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
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因此应当结合文本特点,展开有序诵读及体悟。
四、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学年的学习,学生语言鉴赏、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对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也有了一定了解。
《蜀道难》作为一篇古体诗,篇幅较长,出现的意象、牵涉的历史典故较多,因此对学生来讲,诗歌理解难度较大。
而学生平时阅读古典诗词较少,即使接触一点,也是格律诗;因此对于这样的长篇古体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抓住重点、不好把握诗歌意蕴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2.品味鉴赏,分析艺术特色;3.深入体悟,理解诗人情感。
六、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和诗人身世,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七、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诗音乐性很强,可以说是真正的一咏三叹,所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2.品读法。
本诗艺术特色突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内容,提炼手法,体会感情的方式,鉴赏本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很大帮助。
3.讨论法。
本诗的诗歌主题多元,引导学生见仁见智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思辨能力。
八、预习任务1.熟读全诗。
2.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搜索有关李白和蜀道相关资料,以便课上交流。
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
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唐代诗人杜甫也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学习他的“惊风雨,泣鬼神”之作《蜀道难》。
《蜀道难》优质课教案及经典教学设计《蜀道难》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蜀道难》优质课教案及经典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蜀道难》教案一一、说教材《蜀道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
《蜀道难》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1《蜀道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愿我们的教育,善待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愿我们的孩子,拥有心怀敬畏不丢信仰的人生。
奇语倾吐一腔豪放之情,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蜀道难》品读【教材分析】《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
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目标】赏言: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欣赏参差错落的语言之美。
析象:梳理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豪放飘逸的浪漫之美。
探意: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多角度探究诗歌主题之美。
【教学重难点】1.梳理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豪放飘逸的浪漫之美;2.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多角度探究诗歌主题之美。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对比阅读【课时设置】2【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观看蜀道介绍视频)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李白的诗句的确气势宏大、豪放飘逸,下面就让我们走入神奇的蜀道,欣赏这惊风雨、泣鬼神的绝妙诗篇。
任务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14岁立志“济苍生,安社稷”24岁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42岁入长安,供奉翰林,“凤凰初下紫泥诏,褐帝称觞登御筵”44岁被排挤“赐金放还“54岁“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56岁兵败,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61岁因战事再次请缨,因病而半道还62岁卒(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自青年时,漫游全国各地。
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
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
李白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以为自己可以大展宏图,实现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是把他当做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
《蜀道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诗歌,读出诗人气质,并把握诗歌内容与诗人个人气质之间的联系。
2.欣赏诗歌,读出诗歌风格,并把握诗歌章法与诗人个人气质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诗歌识“仙”人对于李白,有人这样评价:“子,谪仙人。
”这是谁评价的?(贺知章)这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来的?请同学结合课文注释说说。
明确:当李白昂首阔步走进长安,当时的文坛泰斗贺知章读到了他的《蜀道难》,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那一声惊叹。
这一叹可谓震动了整个盛唐,成为千年一叹。
从此,李白便有了另一个别名———“诗仙”。
贺知章由诗识人。
这也是后学识人的一个有效视角。
读作品,往往可以读出一个人。
学生自由初读诗歌,看看各自能读出怎样的李白?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再听名家朗诵,比较自己朗读与听名家朗读的不同意味。
我们朗读时与名家相比,缺少些什么?(节奏,气势)从名家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蜀道难》具有怎样的特征?诗作传达出怎样的诗人气质?(大气磅礴,豪放不羁,自由飘逸。
)这是诗歌带给我们的直觉,是初步审美感受。
二、再读诗歌品“仙”味其人为“仙人”,其诗定为“仙诗”。
接下来再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蜀道难》的“仙”味。
(1 )个别学生朗读。
我们怎样才可以读出点味道?根据各自的朗读特点,一起讨论该诗的朗读处理技巧。
要求:在朗读过程中尽量还原话语语境,展开想象联想,尽可能地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者诗人的一般情怀。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明确: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诗歌中,形成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给人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这种动感,表现为句式的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和韵律的跌宕舒展。
诗起雄放,感情强烈,朗读时气足声响。
接着句式渐趋整齐,朗读七言句时,刚柔相济,气满声沉。
此诗三言、四言并用,朗读这些句子时要气促声短。
收尾句,要读得深沉有力,余味无穷。
(2 )你在朗读的时候,哪些地方最能给你震撼力?把你获得的那种震撼力说给大家听听。
《蜀道难》的教案一等奖《《蜀道难》的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蜀道难》的教案一等奖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过程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语文教案-蜀道难。
一、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蜀道难》。
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
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涵泳中感受诗歌艺术魅力的能力。
2、让学生走近激情,感受诗人的浪漫气质,涵养自己的心灵。
【教学重点】:
鉴赏和品味本诗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殷璠称此诗为“奇之又奇”,“奇”在何处?
二、初读入境,感知风格之奇。
1、师范读。
2、生读。
3、抓线索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学生试读品味。
三、再读涵泳,品味手法之奇。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蜀道难的?(提示:内容、手法)
四、悟读体味,感受意蕴之奇。
知人论世,说一说除了劝友人不要入蜀之外,还有没有言外之意呢?
五、小结:奇景奇语发奇调,太白奇文冲云霄,齐读全诗,再道一声“蜀道难”!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结合你学过的诗歌,说说你心中的李白。
【板书设计】:
蜀道难
意蕴
风格手法
奇。
《蜀道难》教学设计篇16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语: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
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
他就是诗仙——李白。
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篇章。
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展示教学目标。
(课件展示目标)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二、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方法:(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
(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
(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
(课件展示方法)三、响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
(课件展示字词学生读)2、请大家简单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
(学生交流展示)——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
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
四、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
(学生交流)(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子。
)(课件展示)——大家对这几句诗歌感情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
这一唱三叹的句子,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体验。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
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蜀道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蜀道难》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
2.理解并分析《蜀道难》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3.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并分析《蜀道难》诗意。
2.用正确的朗读方式诵读《蜀道难》。
三、教学准备:1.教材:《蜀道难》这首杜甫的诗。
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杜甫,提出以下问题:你们了解过杜甫吗?他是哪个时期的诗人?以及他的诗歌创作与时局有什么关系?2.新知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蜀道难》的诗文内容,侧重讲解诗的背景和含义。
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比喻的用法。
3.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这首诗的内容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4.集体讨论(10分钟)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问学生有没有对这首诗提出不同的理解或观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互相交流。
5.分析诗的结构(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析《蜀道难》这首诗的结构,包括诗的韵律和体裁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选择用七言绝句来抒发他的情感。
6.诵读和朗读(10分钟)请几个学生朗读《蜀道难》,其他学生一起去听。
教师可以选择几部分诗句进行诵读,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抒情效果。
7.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提醒学生将诗句反复品味和朗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1.完成对《蜀道难》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2.写一篇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触动。
六、板书设计:《蜀道难》教案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蜀道难》这首诗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
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在课堂中也收到了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