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肩射筒式武器回顾与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枪械发展总结报告中国枪械发展总结报告中国枪械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枪械技术和产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报告将对中国枪械发展的主要里程碑进行总结。
首先,中国的枪械发展起步较晚。
在20世纪初,中国的火器技术相对落后,大部分枪械还是依赖外国进口。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才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军用枪械。
这一阶段的成果包括56式步枪和54式手枪等。
随着国家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渐加大了对枪械技术的投入。
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中国先后研发了轻武器如64式步枪、85式手枪以及重武器如81毫米迫击炮。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模块化设计和多个枪械型号的推出,以满足不同军种和作战需求。
另外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军工的转型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决定加快对军工产业的改革。
这一决策帮助中国建立了一体化的军工体制,加强了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了枪械技术的研发能力和生产水平。
21世纪初,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枪械技术的投入。
在这期间,中国研发了一系列新型步枪和手枪,例如95式自动步枪和92式手枪。
这些枪械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设计理念,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可靠性。
总体而言,中国枪械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军工技术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枪械设计的创新和改进加强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也为国家的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在枪械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挑战需要应对。
首先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中国枪械制造商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其次是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以持续推动枪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枪械发展的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中国的成就得益于国家的投入和军工体制的改革。
未来,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对枪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力度,以保持在军工领域的竞争优势。
单兵通信系统的技术状态和发展趋势分析
孙剑川;周文伟;何潇洁
【期刊名称】《通信与广播电视》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单兵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在介绍了系统中单兵电台的主要功能和关键技术要求以及外军典型装备性能后,对该领域的发展动向做出了初步的分析。
【总页数】8页(P1-8)
【作者】孙剑川;周文伟;何潇洁
【作者单位】熊猫军用通信产业集团二部工程师;熊猫军用通信产业集团二部助理工程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5.851
【相关文献】
1.单兵生命状态监测技术装备研究现状 [J], 连平;叶学松;刘运成;王鹏;龚红伟;董纪平
2.用可穿戴式技术设计单兵状态监视器 [J], 张政波;俞梦孙;张宏金
3.一种新型消防单兵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应用研究 [J], 安震鹏;徐放;鞠国栋;刘濛
4.消防员单兵通信系统探讨 [J], 韩丹
5.基于COFDM的单兵视频通信系统研究 [J], 李劲松;林聪仁;孙海信;许静萱;周明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K 40mm系列单发榴弹发射器发展之路长期以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美国柯尔特公司M203下挂式40mm榴弹发射器的身影。
确实,自1960年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推出第一具现代意义上的40mm榴弹发射器――M79以来,美国一直在40mm榴弹发射系统的研发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美国陆军近期却宣布将采用德国HK公司的M320作为其下一代下挂式/单独使用型榴弹发射器,用以替换风行一时的M203。
惊奇之余,我们不禁猜想。
HK公司的产品究竟有何独到之处,竟获得对武器性能极为挑剔的美国军队的青睐?或许,回顾一下该公司单发榴弹发射器的发展历程,了解其每一代产品的研发背景和结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找出答案――HK69:HK公司第一代榴弹发射器德国HK公司计划研发40mm榴弹发射器,主要是受了美国M79榴弹发射器在越南战场上成功使用的影响。
1960年代初,HK公司就开始了研发工作,最初是打算设计一款具有“独立+下挂”两种使用模式的榴弹发射器,于1969年初步定型并命名为HK69。
不过由于反馈不佳,在后来的改型HK69A1中,去掉了下挂功能。
而这种“独立+下挂”的设想在30多年后的AG-C和M320中才得以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最初定型的HK69极少投入使用,所以人们常说的HK69其实是其改进型HK69A1,本文遵从这一约定俗成,故下文中的HK69其实是指HK69A1。
HK69是一种独立使用、单发、后膛装填的肩射式榴弹发射器。
其机匣内容纳有发射管组件、击发机组件。
发射管内壁有6条右旋膛线,其中前部通过转轴与机匣前端连接。
机匣后部是发射管释放杆,向下方按压释放杆,发射管尾瑞在弹簧作用下向上抬起而打开弹膛,供装填弹药或退出弹壳。
作为一款单发武器,HK69没有像其他榴弹发射器那样设置退壳机构,而是在发射管尾端设置两个对称半圆缺口,通过这两个缺口手动拔出弹壳,这种设计无疑简化了制造工艺,同时也降低了发射器质量。
其后所有HK公司的40mm 单发榴弹发射器都保留了这一设计,在最新的M320中依然可以见到。
浅析轻武器杀伤效应的发展及展望摘要:轻武器杀伤效应的研究与应用是轻武器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与创伤弹道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水压力”效应、停止作用、能量评估方法、压力波致伤效应等,人们对轻武器杀伤效应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进入21世纪后,由于声、光、电、磁等杀伤技术和无人化、智能化等作战系统的发展应用,轻武器杀伤效应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概念武器杀伤原理相关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创伤弹道学;水压力效应;停止作用;轻武器杀伤效应一、水压力效应19世纪中叶后,轻武器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总结分析,将其杀伤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弹头在撞击侵彻机体过程中,部分铅熔化对机体的伤害;二、弹头自身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于生物组织;三、“水压力”效应,即杀伤元借助于液体(水)传递压力,使伤道内组织向四周加速扩散,造成组织广泛损伤甚至产生“爆炸”效应。
科赫尔首次用肥皂和明胶作为软组织模拟物,得出结论:无论是弹头部分熔化还是离心力作用都不会造成机体明显损伤,而“水压力”效应才是造成机体损伤的决定性因素。
19世纪80年代后,被甲弹头逐步取代了铅弹头,枪弹口径减小而速度得到提高。
瑞士军医伯奇通过大量的实验,包括射击含有各种内容物的罐头盒子,在讨论分析了全被甲弹头和铅弹头的作用效果后,伯奇得出结论:全被甲弹头具有爆炸性杀伤效果,而且其杀伤机理仍是“水压力”效应。
随着近代科技不断的发展,高速摄像机的使用给“水压力”效应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义,即瞬时空腔效应,它是指弹丸在侵彻穿透组织过程中,如组织含水量较多,形成的轨迹空腔能扩大几倍至几十倍,并在非常短暂时间过后,空腔消失且留下较大范围的组织损伤致伤效应。
二、停止作用停止作用是指轻武器杀伤有生目标并使其迅速丧失战斗力的能力,停止作用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殖民战争。
进入20世纪后,停止作用逐渐成为轻武器选型的重要考量指标。
1904年,美国军方为了解决.38in(1in=25.4mm)科尔特长手枪停止作用不足的问题,指派汤普森上校和拉加德少校共同组织完成军用新手枪的选型测试工作,即著名的汤普森-拉加德试验,试验靶标为活体牛、马和人员尸体,其中人员尸体悬挂起来用来测试弹头击中后的位移,拉加德称之为“冲击”。
民兵工作的挑战与机遇:总结与展望民兵工作的挑战与机遇:总结与展望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民兵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和改善。
近年来,随着军事技术和作战方式的变革,民兵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民兵工作进行总结与展望,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民兵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一、民兵工作的挑战1.作战方式的变化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现代作战方式不断在变革、发展。
传统的对抗作战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在网络攻防、信息化作战、无人机、等领域。
面对这样的挑战,民兵部队必须熟悉新的军事技术,掌握新的作战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组织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民兵组织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民兵部队对组织模式进行重新评估和改变。
未来的民兵部队将更加注重专业化、智能化、网络化,发挥个体的优势,适应快速应变的需要。
3.战斗素质的提高在现代战争中,战斗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就是高度的应变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但这恰恰是目前民兵部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对此,政府和部队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和训练,提高民兵部队的战斗素质和实战能力。
二、民兵工作的机遇1.网络化转型网络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一大趋势,军事领域也不例外。
未来的民兵部队将更加注重网络部署、网络管理和网络战斗,在提高战斗素质的同时,也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
2.投入资金的增加民兵工作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在新时代,政府对于民兵工作的投入资金将会增加,这可以帮助民兵部队建立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军民融合发展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加强,民兵部队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民兵部队将更多地参与军民融合领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为保卫国家安全贡献巨大力量。
三、总结与展望面对挑战与机遇,民兵部队必须围绕战斗力和实战能力来进行改革和发展。
当前,民兵部队在实现快速应变、保障重要区域、打击恐怖主义和维护军民团结等方面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台湾新型单兵战斗与防护装备概览近年来,各国及地区纷纷推出新型单兵战斗与防护装备,中国台湾地区也不例外――2016年初,位于台湾南港的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第202厂等单位展示了多款自研单兵战斗与防护装备,许多装备为首次展示,原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参观了展览。
台湾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的前身是联勤生产署,2003年联勤测量署并入后改隶于国防部军备局。
其中,台军在本次展会中按照步兵、伞兵、特勤、特战、陆战队、宪兵、化学兵和工兵、装甲和炮兵通讯兵这8个兵种对其单兵战斗与防护装备进行展示。
枪械台湾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举办的展会现场展出的枪械研发成果,如正在研发的M14精准步枪(上)和安装在武器上的TS93步机枪夜式瞄具(下)本次展会参展的枪械主要包括XT105多用途特种突击步枪、XT104冲锋枪、M14精准步枪,以及采用折叠式枪托的步枪等。
5.56mm XT105多用途特种突击步枪的前身就是2013年台湾国际航太展中的MSR突击步枪,由台湾第205厂研制。
该武器在2015年6月4日的一次媒体采访中,以金色枪身曝光而名声大噪。
XT105全枪质量3.6kg,射速550~700发/分,单、连发发射方式。
该枪配用可伸缩枪托,多重操控机构双侧设计,具有良好的人机工效,射击精度高。
9mm XT104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配用较轻的折叠枪托,具备低后坐力等特性,改善了台军现有冲锋枪高射速条件下不易操控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射击精度。
全枪长660mm,枪托折叠后全枪长为420mm,有效射程50m,射速为700~900发/分。
马英九参观展览M14精准步枪参考了美军DMR半自动狙击步枪(Designated Marksman Rifle)的设计,配用7.62mm专用狙击枪弹,10发或2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为800m,全枪质量(不含瞄准镜、两脚架和弹匣)7kg。
根据特勤部队作战任务需要,台湾装备局为其研发了9mm XT104冲锋枪反装甲武器近年来,反装甲武器受到台军重视。
标枪导弹[单兵肩射式反坦克导弹]标枪导弹单兵肩射式反坦克导弹目前世界上共有两款“标枪”导弹,分别为美军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和英军的“标枪”防空导弹。
FGM-148“标枪”反坦克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单兵肩射式反坦克导弹,主要用于精准的摧毁各种轻重装甲目标,在拍照模式下,标枪导弹还可以标记特定地形(建筑物、碉堡、战壕等),标枪导弹可以装载多种弹头以达成对不同类型目标的最大打击效果。
基本信息中文名标枪反坦克导弹外文名Javelin Anti-tank Missile所属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定义信息“标枪”基本上保留了“吹管”的外形和总体布局,改进了发射装置,改善了发射条件;也改进了固体火箭主发动机;从而增大了推力,提高了飞行速度和射程;同时改进后的引信可以进行遥控解除动作。
这样便可以使导弹在没有引爆时,避开要袭击的错误目标。
但是最主要的改进还在于“标枪”导弹能自动制导,代替了“吹管”导弹的手控制导,提高了射击精度,也使射手的训练时间比“吹管”缩短了三分之二。
“标枪”有三种不同的发射方式。
第一种是三脚支架式,三联装发射架;第二种是装甲车载四联装发射架;第三种是直升机载空对空发射架同时还在进一步考虑发展四种新的多联装发射架装置,即带有三脚支架和射手座的三联装便携式发射架;带有三脚支架的三联装便携式发射架:“流浪者”轮式汽车装载式:装甲车装载式等。
一名士兵在试射场试射标枪导弹概述标枪导弹是一种射前锁定射后不理导弹,此系统对装甲车辆采用顶部攻击的飞行模式,攻击一般而言较薄的顶部装甲,但也可也用直接攻击模式攻击建筑物或防御阵地,直接攻击模式时此导弹也可以用以接战直升机。
顶部攻击时的飞高可达150米,直接攻击时则是50米。
此武器系统配备了一个红外线成像搜寻器,并使用两枚锥形装药的纵列弹头,前一枚引爆任何爆炸性反应装甲,主弹头贯穿基本装甲。
标枪导弹曾用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并对伊拉克的T-72坦克和69式坦克造成毁灭性打击。
2011~2012《简氏步兵武器年鉴》前言摘要作者:曹晓东来源:《轻兵器》 2011年第19期各国武器新成果在过去的一年里,步兵轻武器领域比较重要的新成果主要包括英国陆军在班一级列装L129A1精确射手步枪(7.62×51mm北约口径),为班组提供针对“点目标”的支援压制火力,与针对“面目标”的班用机枪互为补充。
L129A1精确射手步枪将取代英军现役L96A1狙击步枪,后者由“精准国际”公司研制,英军认为,该枪的设计初衷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作战需求。
就俄罗斯而言,2010年5月,俄罗斯国防部宣布AK200突击步枪将于2011年接受测试,其有5 . 5 6mm口径型和7.62×39mm口径型。
根据目前披露的资料,AK200更像一支AK74系的改进型产品,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枪身顶端、侧面以及下护手位置均加装了皮卡汀尼导轨,以便安装光学瞄具和其他附件。
机匣盖采用与AKS74U相同的方式在前端固定,以增强皮卡汀尼导轨安装的稳定性。
机匣后端左侧的瞄准镜导轨被保留下来,应当是为了能继续使用现役的制式瞄准镜。
侧向折叠的枪托同样被保留下来。
照门也依然保留在原来位置,不过,可调节的梯式表尺被一个更精巧的表尺所取代。
2011年正式测试结束后,AK200有可能会进行一些修改,之前媒体所报道的大容量弹匣和可更换枪管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美国陆军也已经公开有关卡宾枪替代计划的各种方案,2011年将进行大量相关测试。
美军的卡宾枪替换计划有可能是未来10年内金额最大的一项轻武器采购计划,不过这也取决于美国财政究竟能否负担起这项昂贵的制式武器替代计划。
在2010年10月的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柯尔特防务公司公布了其参选方案——CM901多口径模块化武器系统。
CM901以现役M4卡宾枪为基础进行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武器的射击精度和部件的使用寿命,并且装备M4的现役部队无需重新训练,即可上手使用。
2010年6月,在英国的一次防务展上,HK公司展示了新型HK121通用机枪,目前外界对该枪的详细情况所知甚少,据推测,HK121可实现快速更换枪管。
图说中国火箭筒是如何横扫全世界的(1/53)上一张下一张火箭筒作为一种重要的单兵重火力,在二战小试身手,冷战时期大放异彩,如今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
中国作为陆军大国,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火箭筒的发展和使用。
如今的“RPG神教”,我们才是教主啊!RPG神教自圣教主“巴祖卡”创教以来即一个世纪励精图治,派系众多总的来说按外形来分共有管子派(次口径)与大头派(超口径)两大派系。
按地域划分就更多了美系、俄系、德系、法系等今天咱们就说说一只我大RPG神教的主流派系大种花兔子派。
(编者注:原作者口语多,各位见谅。
)创派祖师51式90毫米火箭筒51式毫米火箭筒是仿制美国M20式88.9毫米火箭筒的产品,1951年投产,当年生产4800多具,装备志愿军部队。
我国仿制时为了便于生产和计量将原美制的88.9毫米(合3.5英寸)改为90毫米该火箭筒采用圆管发射筒;用干电池作发火电源,配有反射式瞄准镜;战斗部采用空心装药;以肩射为主,配有两脚架可进行卧射。
口径:90毫米全重:10千克全长:图说中国火箭筒是如何横扫全世界的(2/53)上一张下一张朝鲜战场上使用51式火箭筒的志愿军(图为“打坦克英雄杨清海) 国产第一代51式反坦克火箭筒为了满足朝鲜战场对反坦克武器的迫切需要,当时紧急研制了51式90毫米火箭筒。
51式是仿制美国M20式88.9毫米火箭筒的产品,1951年投产,装备志愿军部队。
该火箭筒采用圆管发射筒;用干电池作发火电源,配有反射式瞄准镜;战斗部采用空心装药;以肩射为主,配有两脚架可进行卧射。
1.45米初速:106米/秒最大射程:785米有效射程:100-250米破甲厚度:120毫米图说中国火箭筒是如何横扫全世界的(3/53)上一张下一张二代目前神教主: 56式40毫米火箭筒56式40毫米火箭筒-战士们说:"棒极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苏制RPG-2型无后坐式火箭筒,并仿制成功了56式40毫米火箭筒。
单兵肩射筒式武器回顾与展望发展历程1950年代初期到1960年代中期是世界第一代单兵肩射筒式武器的发展时期。
由于坦克及装甲车辆防护能力的提高,掀起了发展反坦克火箭的新热潮。
1950年代中后期,一批新型反坦克火箭相继问世。
它们是苏联的RPG、美国的M20、瑞典的M2卡尔·古斯塔夫、西德的PZF44和中国的56式40mm反坦克火箭。
这一时期的反坦克火箭的直射距离达到400m 以上,破甲威力也有所提高,如M2卡尔·古斯塔夫的静破甲深度达到400mm,是这一代反坦克火箭中的佼佼者,先后被许多国家的军队选用。
第二代单兵肩射筒式武器的发展从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末期。
地面战争的装甲化促进了单兵反坦克火箭武器的进步与发展。
在此期间,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原理广泛应用干武器和弹药的研制,原有的火箭发射筒得到了一系列改进,出现了一些发射筒与火箭弹合为一体的一次性使用的新型产品。
例如美国的M72A系列、苏联的RPG-7系列和RPG-9、法国的Fl、西德的PZF44-2AI和“弩”式、瑞典的“米尼曼”、中国的70式62mm火箭和79式70mm手持反坦克火箭等。
第三代单兵肩射筒式武器的发展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
随着重型坦克在火力、机动性和装甲防护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反应装甲的出现,使原有步兵反坦克火箭黯然失色,一些国家对单兵火箭在未来反坦克战斗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怀疑。
以美,苏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认为,未来地面反坦克战斗应主要依靠反坦克导弹:但以德,法为代表的多数国家则认为,未来地面战场的装甲密度日趋增大,仅靠数量有限的反坦克导弹是难以取胜的,因此在强调继续发展轻型火箭的同时,突出其大威力、多功能的特性.从而出现了轻,重两用型火箭发展的势头,产生了第三代火箭.例如美国的M72E4,苏联的RPG-18和RPG-22、法国的“阿皮拉斯”。
“达特120”、“萨布拉冈”和W ASP58(黄蜂58)、德国的“铁拳3”,瑞典的M3和AT-4以及中国的PF89-80-1式火箭等。
第四代单兵肩射筒式武器从1990年代初期一直到现在,尤其进入21世纪后,这类武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尽管一些国家对单兵肩射筒式武器在使用上的观点仍然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此类武器的发展与装备。
不少肩射筒式武器已由单一的反坦克武器,发展成为攻坚、多用途。
多功能、微痕迹发射,并且具有一定智能特性的近战武器。
例如,瑞典的AT4-CS、西班牙的A1cotan—100和以色列的SHIPON火箭等。
未来走向坦克与反坦克是地面战争的重要对抗形式之一,二者的对峙将长期继续下去。
俄罗斯车臣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表明,城市作战是未来地面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作战战场环境复杂,建筑物林立,观察视野狭窄。
在城市作战中必然要面临攻坚作战、隐蔽作战、近距离遭遇作战等突出问题。
因此,目前各国在研制新型单兵肩射筒式武器时,特别重视提高威力、射程、射击精度和射手射后的生存能力,并通过光电技术的应用,开始向隐蔽发射、自动探测、无人操作、多功能和软杀伤方向发展。
采用多种途径提高破甲威力随着各种目标防护能力的不断加强,威力不足已成为当今反坦克火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为此,各国在改进现役反坦克火箭时,都把提高威力作为首要问题。
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增大战斗部直径1960~1970年代服役的反坦克火箭的弹径,大多数在60~80mm之间。
近年来研制的火箭发射筒的口径或弹径增至80~120mm,如法国“萨布拉冈”(又称“布朗特”)弹径达130mm,破甲厚度提高到900mm,瑞典为卡尔·古斯塔夫发射筒研制的FFV597型火箭弹,战斗部直径增至135mm,破甲厚度达到900mm。
应用高能炸药炸药是破甲弹战斗部的能源,采用高爆速炸药是提高破甲性能的重要手段。
过去大多数破甲战斗部采用以黑索金为主体的混合炸药,爆速在8400m/s左右。
近年来,各国普遍采用以奥克托金为主体的混合炸药,爆速高达8800m/s以上,破甲威力相应得以提高。
设计最佳炸高破甲弹是利用聚能效应靠射流侵彻装甲的,其侵彻深度与炸高有密切关系,一定的装药结构对应一个最佳炸高。
以往在战斗郊设计中,往往因全弹长的限制,炸高偏小,从而影响了破甲深度。
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在改进战斗部的设计过程中,在战斗部前端设置一个可伸缩的炸高探针,如AC300“丘比特”和“铁拳3”的破甲弹等,都是采用这种途径获得最佳炸高,以达到提高破甲的目的。
改进药形罩结构药形罩是破甲弹的核心部件,它的结构和材质与破甲性能关系极大。
传统的聚能装药采用紫铜单锥药形罩和冲压成型工艺,工艺落后,加工精度与破甲效果难以控制。
改为双锥或多锥药形罩,并采用冷挤压或旋压成型工艺,改善了射流的连续性并使射流能量分配与利用更加合理。
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措施可使破甲穿深提高15%~25%。
寻求性能更好的药形罩材料试验研究表明,射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还决定于材质的强度,密度和延展性等特性。
目前,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对钼、钽药形罩的高能锻造成型技术开展研究,并取得了成效。
美国进行的钼合金研究表明,经高能锻造。
去应力处理。
冷加工后,钼能形成稳定、连续的射流,其头部速度可达12km/s,而铜药形罩的射流头部速度仅为9.8km/s。
目前,美国德克斯特朗防御系统公司还成功地演示了粉末冶金技术,用来生产焊炸成型药形罩。
广泛采用串联战斗部串联聚能装药是在战斗部轴线方向依次设置两个或多个聚能装药,按照——定能量和时间匹配依次起爆,实施连续侵彻,从而大大提高破甲威力。
由于串联聚能结构具有威力大、适于对付反应装甲等特点,所以,许多国家已将该结构用于单兵反坦克武器。
苏联的RPG-16火箭弹的战斗郎采用这种装药结构后,弹径从85mm减小到73mm,破甲穿深从320mm提高到375mm以上。
法国和德国也将此技术分别应用于“达特120”。
“铁拳3”上,破甲穿深提高到800~900mm。
另外,美国还采用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来改进“斯达夫”XM943式120mm火箭弹,这种改进型“斯达夫”火箭弹的威力比原型弹提高33%。
俄罗斯的110mm低成本制导火箭弹也采用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能侵彻800mm厚的装有爆炸反应裴甲的坦克。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射程和精度国内外现役单兵火箭的初速大都在150~250m/s,直射距离200~400m,命中概率75%以下。
为了进一步提高射程和精度,目前正在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提高推进剂的能一和燃速推进剂是火箭动力系统的能源。
为使火箭弹在膛内获得较大的推力和初速,美国研制成功了含碳硼烷的高燃速推进剂,用于“毒蛇”反坦克火箭,使火箭弹获得275m/s的初速:英国为“劳80”火箭弹研制了含铝端羟基聚丁二烯燃速推进剂,使火箭弹获得305m/s的初速:法国采用改进型双基推进剂,设计了截面呈“Ω”型的药柱,增大了推进剂的燃烧面积,使火箭弹初速达到245m/s。
采用两级火箭推进技术提高射程,采用低成本弹道修正技术或简易制导技术以提高较远射程上的程上的命中精度为了降低发射噪声。
提高射手的射击安全性并大幅度提高射程,许多大口径火箭都采用了两级发动机推进方式,即第一级发动机在发射筒内燃烧完毕,将火箭弹以一定速度推出筒外,延时一定时间后,二级发动机在外弹道上点火工作,达到所需要的速度。
采用增程发动机的产品有以色列的SHIPON,初速由150m/s增加到180m/s,德国的“铁拳3”轻型火箭弹,初速由220m/s增加到310m/s:“铁拳3”重型火箭弹的初速由165m/s增加到250m/s。
另外,为提高对较远射程上运动目标的命中精度,大多数国京都在发展质量小、精度高的近程单兵反坦克导弹,如美国的“掠夺者”、德国的“铁拳3”、法国的“艾利克斯”以及英国的NLAW单兵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
采用先进的光学瞄准镜过去的反坦克火箭发射筒采用简单的机械瞄具,而当前的火箭发射筒普遍配用了能瞄准、测距和赋予提前量的光学瞄准镜。
美国的SMAW和法国的AC300等配有夜视瞄准镜,瑞典的AT-4还配有微光瞄准镜,实现了全天候作战,瑞典还为M3卡尔·古斯塔夫配装了激光测距仪,与先进的FFV556型瞄准系统配合使用,提高了该武器的有效射程和精度。
配用新式光电火控系统为提高反坦克火箭的远距离射击精度,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为单兵反坦克武器配置小型光电火控系统,把有效射程增加到600~700m,命中概率达到95%左右.如法国为“达特120”配用了由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和角速度探测器组成的火控系统,有效射程从350m增至700m,对运动速度为10m/s的装甲目标命中概串从73%提高到94%。
以色列的SHIPON也配备了质量仅2kg的先进火控系统,该系统包括激光测距仪、温度测量仪。
仰角修正机构、对运动目标的角速率传感器、自动数据处理和精确定位装置等,可与发射筒快速连接,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对静止目标,在500m距离上的命中概率可达到50%,对运动目标,达到同样命中概率的射程为400m.改进发射方式提高战场生存力火箭发射简突出的特点是膛压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现弹筒合一,一次性使用,但也存在着射程近和声、光、焰较大等不足,容易暴露发射阵地。
因此,国外很重视发射特征小的发射装置的研究与发展。
目前正在研究并开始应用的发射装置有以下几种。
采用高低压原理发射装置这种动力系统的特点是发射药在高压室内燃烧,使火药燃烧时间缩短,利用串提高4燃气在低压室推动弹头作功,对发射筒的强度要求不高,噪声小(170dB左右),后喷火焰少,有利于减小武器系统质量、保障射手安全。
瑞典博福斯公司和法国TDA公司合作,设计出新型AT-4式84mm肩射反坦克火箭(AT4CS),能从有限空间发射。
其减小后喷火焰的办法是:利用内简上的紧口限制弹的射出。
其内简的尾郎拧入一个平衡物,该平衡物内充有一种特殊的液体。
当筒内压力升高时,紧口同时随着尾部容器的前壁(接着是后壁)露出,其中的液体使燃气冷却并且具有消声作用。
这种方法中起作用的是液体平衡物,它使以更少的发射药获得相同的推力成为可能。
AT4CS的初速较高,为220m/s,可摧毁500mm的装甲。
发展平衡抛射系统1970年代中期,西德的MBB公司采用戴维斯原理研制出“弩”式肩射筒式武器,是一种无燃气逸出、全封闭式平衡抛射系统,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
但由于火箭弹和甲衡体都装在简内,筒身体积和质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破甲威力的提高。
1980年代中期,西德的诺贝尔炸药公司在研制“铁拳3”过程中,设计出半封闭式平衡抛射系统,发射超口径火箭增程弹,解决了威力不足的问题。
这种发射系统虽有1m长的后喷火焰,但不影响在有限空间内发射。
法国的“达特120”也采用了类似的发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