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4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 (2)
- 格式:doc
- 大小:101.51 KB
- 文档页数:8
2 寡人之于国也1.能够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3.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并能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他的门人合著《孟子》一书。
《孟子》主要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2.探寻背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城夺地,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
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孟子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一次对话。
1.识字注音(1)重点字庠.序之教(xián ɡ) 孝悌.之义(tì) 数.(cù)罟.(ɡǔ) 不入洿.(wū)池 然而不王.者(wàn ɡ) 鸡豚.(tún )狗彘.(zhì) 弃甲曳.兵(yè) (2)多音字莩⎩⎪⎨⎪⎧ 饿莩(piǎo )苇莩(fú) 畜⎩⎪⎨⎪⎧畜养(xù)牲畜(chù) 丧⎩⎪⎨⎪⎧养生丧死(sān ɡ)丧魂落魄(sàn ɡ) 2.字形辨认⎩⎪⎨⎪⎧ 罟(数罟)罡(罡风)詈(詈骂) ⎩⎪⎨⎪⎧ 憾(无憾)撼(震撼) ⎩⎪⎨⎪⎧惠(恩惠)慧(智慧) 3.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勿”,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同“敛”,收敛,积蓄)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4.一词多义(1)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词,几,若干数目)数.罟不入洿池(“cù”,形容词,细密)范增数.目项王(“shuò”,副词,屡次,多次) (2)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副词,不过)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名词,价格、价值) (3)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动词,指打开粮仓,赈济 百姓)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动词,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动词,花开)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 发动)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发出,抒发) (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形容词,尽)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担)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超过,胜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5)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6)以⎩⎪⎨⎪⎧ 请以.战喻(介词,用)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用)(7)之⎩⎪⎨⎪⎧ 填然鼓之.(助词,补足音节)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5.古今异义(1)河.内凶 古义:黄河。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结构;(3)分析文中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孟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运用文本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孟子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认识其现实意义;(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理解文中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和主张;(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孟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2)孟子观点的深度剖析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儒家思想;(2)阐述《寡人之于国也》在孟子里的重要性;(3)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文中的生僻词语,解释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孟子观点的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孟子观点的合理性;(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阐述各自的观点;(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4. 深度剖析:(1)详细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2)分析孟子的治国理政观点及其现实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孟子观点;(2)强调孟子的治国理政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在其他篇章中关于治国理政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作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板书课题,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南)人,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尊之为“亚圣”。
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三.朗读课文正音王好()战弃甲曳()兵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衣帛()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板块,属于文本研习范畴,和《季氏将伐颛臾》同在一板块。
学习的意义也和《季氏将伐颛臾》一样,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落实文言句式。
教学中反复朗读,继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能力。
目标与要求: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了解《孟子》。
2、积累文言字词及文言句的基础知识。
3、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
4、人文教育上,激励学生经世济民的思想意识。
教时设置:2教时第1教时要点:整体了解,积累文言知识过程:一、导入二、简介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和《孟子》;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学习本文写作特色: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4、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2、学习本文写作特色: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
教学难点1、本文“之”的用法;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诵读法,点拨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写作特色:结构严谨、善用比喻、气势充沛;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结构严谨(一)问题探讨1、梁惠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2、孟子是怎样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的?3、孟子是怎样阐述“王道之始”的?4、孟子是怎样阐述“王道之成”的?5、孟子是怎样阐述“王道之效”的?(二)、归纳填表部分起止段意层意分析角度一开头——何也?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二孟子对曰——多于邻国也。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三不违农时——结尾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仁政阐述王道之始惜民:发展农、鱼、林——养生葬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正面阐述王道之成养民:发展林、畜牧、农;教民:办教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效爱民:错误做法;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反面(三)、概括说明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善用比喻比喻手法目的王好战,请以战喻……投其所好,易于接受。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五十步笑百步)不可……引王自答,自我否定。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寡人之于国也》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❽亚圣❾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❿离娄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惟仁者宜在高位。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1《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
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苏教版将它与《季氏将伐颛臾》一起编排在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的第一板块“经世济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块“英名与事业”。
专题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彻、清晰、深刻。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阅读课文三遍。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1,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4.1.2 《寡人之于国也》共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3教时一、激趣导入[互动设计1] 视频播放《五十步笑百步》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
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二、整体感知[互动设计2] 背景介绍《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孟子“王道”政治主张的具体内涵。
1.2掌握孟子运用类比、对比、反诘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的方法。
1.3领悟孟子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思想。
2.能力目标:2.1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3.1感受孟子关爱民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
3.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孟子“王道”政治主张的具体内涵。
1.2掌握孟子运用类比、对比、反诘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的方法。
2.教学难点:1.1理解孟子“王道”政治主张的实质。
1.2领悟孟子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回顾已学的《孟子》篇章,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1.2引导学生关注“王道”政治主张,激发学习兴趣。
2.课文阅读与理解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
2.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王道”、“仁政”、“养生丧死无憾”等。
2.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王道”政治主张的具体内涵。
3.修辞手法分析3.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孟子运用类比、对比、反诘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的方法。
3.2学生举例分析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其论证效果。
4.思辨与探究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王道”政治主张的实质。
4.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孟子“王道”政治主张的合理性。
5.情感教育5.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孟子关爱民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
5.2学生分享自己对孟子思想的感悟,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2.深入阅读《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孟子“王道”政治主张的理解是否深入?2.学生是否掌握了孟子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论证的方法?3.学生对孟子关爱民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怀有何感悟?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分析孟子“王道”政治主张的具体内涵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师:同学们,孟子在文中提出了“王道”政治主张,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王道”与“霸道”有什么区别呢?生1:我认为“王道”更注重道德和仁爱,而“霸道”则强调武力与征服。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民本思想的伟大,培养爱国情怀;(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3)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1. 《寡人之于国也》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掌握;3. 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难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2. 孟子论辩艺术的分析;3. 文本观点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孟子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难点句子,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
6. 情感升华:总结孟子民本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关注民生,关爱他人。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2. 整理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准备课堂交流;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3. 采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活力;4. 运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背诵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背诵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料:《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注释;2. 相关案例:古今中外关注民生、关爱他人的典型事例;3. 多媒体资源:孟子思想介绍、历史背景资料等;4. 网络资源:有关孟子民本思想的论述、论文等。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4寡人之于国也学案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古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河内凶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请以战喻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 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1.“直”通“只”;“无”通“毋”;“颁”通“斑”;“涂”通“途”。
2.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古义指黄河;今泛指河流。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1.孟子和梁惠王谈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中心问题是: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即: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了,可为什么人口劳力却没有增多?2.孟子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回答?从两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
首先指出“民不加多”问题的症结(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
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提出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
3.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五十者可以衣帛。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下列每对词语,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A.摇曳/拉拽饿殍/战俘沧海一粟/追本溯源B.狗彘/窒息庠序/飨客衣帛食肉/锦上添花C.鸡豚/追逐孝悌/递补养生丧死/丧家之犬D.鱼鳖/憋屈数罟/猝然六畜兴旺/养精蓄锐2.对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①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有时。
②请以战喻喻:比喻。
B.①谷不可胜食也胜:完,尽。
②数罟不入洿池数:多个。
C.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
②勿夺其时夺:耽误。
D.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发现。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填然鼓之A.寡人之于国也 B.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D.邻国之民不加少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未之有也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C.无乃尔是过与 D.又闻子规啼夜月5.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穷.且益坚 B.弃甲曳兵而走.C.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养生..丧死无憾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在中国古代,“小康”是和“大同”相对应的一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①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所描述的图景就是当时的小康标准: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黎民不饥不寒。
”②大同社会是儒生的理想世界,只存在于谁也没有见过的“三代”(即尧舜禹),它也是儒生们治国平天下的愿景。
③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不能离开具体的内容而泛泛而谈。
④目及当下,古今小康的指标虽有差异,但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譬如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等等。
⑤“小康”则更为现实。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弃甲曳兵而走兵:武器。
B.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
C.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抢夺。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开仓救济。
2.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尽心焉耳矣②不可,直不百步耳B.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①无如寡人去用心者②王如知此D.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孟子“保民而王”思想的一组是①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②⑤⑥4.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尽心尽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地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万章)曰:“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侯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注】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
②暴:公开介绍。
③而:如果。
1.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主:掌管。
B.舜相尧二十有八载相:观察。
C.不之尧之子而之舜之:去,往。
D.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而:如果。
2.下列各项中,对上面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章对売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内心存在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伟大如尧。
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2)《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1.C【解析】A项,依次读yâ/zhuài,piǎo/fú,sù/sù;B项,依次读zhì/zhì,xiáng/xiǎng,bó/jǐn;C项,依次读tún/zhú,tì/dì,sāng/sàng;D项,依次读biē/biē,cù/cù,chù/xù。
2.C【解析】A项“或”,有的人;B项“数”,细密的;D项“发”,打开粮仓救济。
3.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衬字,无实义;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项为代词,代指刘邦;D项为结构助词,的。
4.C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A穷,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没有钱,穷困。
B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D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6.②⑤①④③【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
在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抓提示性词语可以完成此题。
根据给出的开头,首先要阐明什么是“大同”,所以②应在第一位;后面具体介绍“小康”的内容。
⑤中“现实”对应②中的“愿景”,①进一步解释孟子“小康”的内涵,④由古及今,③小结古今“小康”的共性。
(一)1.C【解析】C项,“夺”,耽误。
2.D【解析】A项,“耳”,①表感叹语气,相当于“矣”;②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B项,“然”,①代词,这样;②补充音节,无实义。
C项,“如”,①动词,像;②连词,如果。
D项,"则",都是连词,那么。
3.B【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
①是梁惠王的做法;⑤是保民而王的结果;⑥是孟子对梁惠王展望保民而王的前景。
排除这三项即可。
4.D【解析】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王道之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