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
- 格式:rtf
- 大小:15.38 KB
- 文档页数:2
作为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历时最长的一个军种,陆军的历史与军队的历史一样漫长,而人民陆军的历史则与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一样悠久。
在革命战争年代,陆军是人民军队中唯一的军种,其中步兵又成为绝对主体。
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军迅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但在很长时间里,陆军仍占有绝对优势的比例,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陆军”之说便是这一状况的反映。
新形势下,陆军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经历着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陆军的传奇故事,也是人民解放军光辉历史的一道缩影。
沿革篇:从中国工农红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1927年8月1日凌晨,江西南昌城起义的枪声,宣告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
起义军虽然沿用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却是中国共产党所掌握和影响的一支武装力量。
9月11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因此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词中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之句。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民起义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同年5月,中共中央制定的《军事工作大纲》中首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建军设想,规定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提出了关于红军的决议案,并确定集中各地红军组建正规军团,加强军队正规建设。
这次大会后,各地红军先后集中整编,主力部队建立了方面军和军团,主要有红1军团(总指挥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红3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红2军团(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周逸群)等。
1930年8月下旬,红1、红3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
鄂豫皖苏区的主力红军则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在此前后,军队指挥机关逐步建立和发展,炮兵、工兵、通信兵等技术兵种也从无到有创立起来,各地红军在胜利进行历次反“围剿”斗争中得到很大发展。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从中国⼯农⾰命军到中国⼯农红军1927年8⽉1⽇,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在江西南昌举⾏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地领导武装⽃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国民⾰命军第⼆⽅⾯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9⽇,⽑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和⾰命⼠兵举⾏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部队编成“中国⼯农⾰命军第⼀军第⼀师”。
这是我党第⼀次公开打出“⼯农⾰命军”的旗帜。
1928年4⽉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同⽑泽东同志领导的⼯农⾰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农⾰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25⽇,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农⾰命军⼀律改称“中国⼯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起,各⾰命根据地的⼯农⾰命军及其他⼯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1936年7⽉,红军⼜先后编成了红⼀、红四、红⼆⽅⾯军。
1933年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农红军到⼋路军、新四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将红军主⼒部队改名为国民⾰命第⼋路军,简称“⼋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五、第⼀⼆0、第⼀⼆九师和直属队。
全军共4. 6万⼈。
同年9⽉1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路军改为国民⾰命军第⼗⼋集团军,属第⼆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六年级国防教育备课第一课:勿忘百年国耻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绚丽的中华文明。
当历史滑向19世纪,这个古老的民族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挑战。
当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后,东方的中华民族为她的沉睡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当前前后后八个国家武装侵略中国,十几个国家先后与腐朽的晚清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遭受到了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民族浩劫。
从此中华民族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百年国耻,从1840年开始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不完全,文章陆续加入)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8.29)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虎门条约》(1843.10.08)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1844.07.03)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即《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10.24)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上海租地章程》(1845.11.29)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08.06)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07.05)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1858.05.28)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天津条约》(1858.06.13)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美天津条约》(1858.06.18)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1858.06.26)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858.06.27)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北京条约》(1860.10.14)第二课:我的家乡第三课:光辉历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命名为工农革命军★1933年7月11日“八一”成为我军建军节★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19日长征结束★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40年8月至12月“百团大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9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组成★1950年3月上旬海南岛战役★1950年3月进军西藏★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195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岛★1955年9月军衔制度实行★1966年7月二炮领导机关成立★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1974年1月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至1989年10月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87年8月新的军衔制度实行★1997年7月1日我驻港部队顺利进驻香港★1999年10月1日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1999年12月21日我驻澳部队顺利进驻澳门光荣的称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历史演变中国人民解放军至今已走过了72年的光辉历程,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称谓并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诞生就有的,这一称谓同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一样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人民解放军称号来历沿用至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称谓,究竟什么时候被第一次提出?何时被正式使用?早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八路军、新四军曾一度使用“解放军”的称谓。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郭芳认为,刘少奇同志是最早提出“解放军”称谓的人。
在1944年8月2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军委高干会议上,刘少奇说:“正规军、游击队合起来叫‘解放军’,或加之为国民革命军解放军。
”这是迄今为止,所见档案资料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军”的称谓。
但在各地区,“解放军”这一称谓在使用时,多在前面冠以地名,如:“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山东解放军”等。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国共两党进行的重庆谈判中,焦点是人民军队整编和解放区政权存在的问题。
出于战略和政略上的考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没有继续对自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提出和使用“解放军”的称谓。
真正第一次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是在1946年。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爆发。
“人民解放军”的称谓被重新提出。
1946年9月12日,《解放日报》在社论中再次使用“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随后,在毛泽东和新华社发表的文章中,也多次公开出现“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1946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在《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的社论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这是全军性改称“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
到1948年初,全军各部队均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团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2018年大学生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解放军称谓的历史演变关键词:士兵提干大学毕业生士兵张为臻提干考试军事知识解放军解放军称谓的历史演变中国人民解放军名称诞生于1927年8月1日,诞生以来曾先后使用过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名称。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革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冈山,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红军又先后编成了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部队改名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三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事概念,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
在中国古代,三军是军队的统称,泛指数量大的军队。
随着时代演进,三军的编制和称谓也发生了变化。
在唐、宋代以后,三军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分为前军、中军和后军,分别担任不同的作战任务。
前军是先锋部队,负责开路、侦察和应付小规模的战斗;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现代,三军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的三军是指陆、海、空三军,分别负责陆地、海上和空中的军事行动。
这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总之,三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事概念,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三军都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同时期称谓的演变作者:陈大勇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3年第10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有同学问起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等称谓有什么区别。
若不明白这些称谓的区别就会导致在做题时经常犯错误。
有的同学甚至会把《亮剑》中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说成是新四军独立团团长,还浑然不知这是明显的历史知识性错误,这也从侧面说明其军事史常识非常欠缺,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不应忽视军事史教学。
作为历史教师,我感到非常有必要对此知识点加以说明,希望广大师生能更清楚明白,以避免在考试中再犯类似错误。
2013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6周年纪念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光荣称谓并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诞生就有的,在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它有着不同的称谓。
其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则是从抗日战争后期开始逐步确立起来的。
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的人民军队,简称“红军”。
1927年8月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湖北东部等地区的起义。
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陆续称为“红军”。
1931年后,均统一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等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
全国红军最多时达到30万人。
但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中国军衔制军衔制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
20世纪初,晚清军队引入世界通用的军衔制。
此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几个时期实行的军衔制,基本上都是在清末军衔制基础上的发展和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先后两次实行军衔制,并进行了多次修改。
晚清军衔制清朝在灭亡前,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衔体系。
当时,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清军战斗力的脆弱,在面对列强的战争中已暴露无遗。
一些大臣、督抚纷纷上书,条陈时务,要求清廷迅速建立一支新式武装。
清朝皇室也痛感中国兵制过于陈旧,已不合时宜。
为了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必须改革兵制。
于是采纳众议,决定效法西洋,训练一支新式陆军,以取代旧式绿营军队。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
清朝的新军,在编制、装备和操法上,完全仿效西方,而在人事制度上,基本上还是采用过去绿营制的一套老办法。
在编练新军过程中,遇到许多矛盾,对推行新制障碍重重。
因此,清政府进一步采取改革措施,继续在所有方面进行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移植西欧式军衔制,试图通过军衔制度来改变当时“重文轻武”的流弊,振奋士气,提高军队的社会地位,改变官职与官衔之间严重失调的状况;改革官兵制服与识别标志,既整肃军容,亦适应操战;实行国际上大体统一的衔级制度,以利于国际交往。
清政府从1904年开始,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
1904年12月,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
1905年3月,练兵处、兵部设计出军官军服和军衔标志的第一个图案式样。
8月,练兵处提出军官授衔的标准、条件、程序和要求。
12月经清政府批准,陆军军官开始按新官制评定等级,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军衔等级:上等第一级,正都统;上等第二级,副都统;上等第三级,协都统;中等第一级,正参领;中等第二级,副参领;中等第三级,协参领;次等第一级,正军校;次等第二级,副军校;次等第三级,协军校;1909年11月,军咨处又奏请朝廷在军阶第一等第一级内正都统之上增设“大将军”、“将军”两衔,与正都统同为上等第一级;设立军士衔三级,即上士、中士、下士;在军官和军士之间增设“额外军官”衔一级。
中国⼈民解放军称谓的演变2019-09-29今年8⽉1⽇,是中国⼈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
中国⼈民解放军从⽆到有,从⼩到⼤,由弱到强,如今已⾛过80年的光辉历程,逐步成长为⼀⽀⾰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的⽂明之师、威武之师。
但“中国⼈民解放军”这⼀光荣称谓并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军队⼀诞⽣就有的,在不同的⾰命历史阶段,它有着不同的称谓。
⼯农⾰命军、红军、中国⼯农红军称谓的由来在⼟地⾰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军队开始主要称⼯农⾰命军,后相继改称红军、中国⼯农红军。
⼯农⾰命军1927年⼤⾰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腥屠杀所吓倒,相反,中共中央决定举⾏武装起义。
同年8⽉1⽇,在以为⾸的前敌委员会领导下,、叶挺、、等率领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及受其影响的部分国民⾰命军2万余⼈在江西举⾏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从⽽打响了中国⼈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领导武装⽃争、创建⼈民军队的新篇章。
1933年7⽉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以每年8⽉1⽇作为中国⼯农红军成⽴纪念⽇。
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签发的《关于“⼋⼀”纪念运动的决议》称:“中国⼯农红军即由南昌暴动开始,逐渐在⽃争中⽣长起来”,特批准“以每年‘⼋⼀’为中国⼯农红军纪念⽇”。
这便是中国⼈民解放军建军节的由来。
此后,每年的8⽉1⽇便成为中国⼈民解放军建军纪念⽇。
南昌起义后的第六天,即8⽉7⽇,中共中央在汉⼝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七会议”),确定了实⾏⼟地⾰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针,并把有计划地在⼴⼤地区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在湘、鄂、赣、粤⼴⼤农村⽴即发动秋收起义作为全党当时最主要的任务。
会议还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创建“真正⾰命的⼯农军队”、“真正⼈民的军队”的任务。
⾄于党将要创建的这⽀军队的名称,会议当时并未作出决定。
8⽉20⽇,受中共中央派遣到湖南负责领导秋收起义的在给中央的信中建议:国民党的旗帜不要了,要共产党;不要国民⾰命军,要⼯农⾰命军(南昌起义时,中国共产党没有公开打出⾃⼰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国民⾰命军的番号)。
委决定暂时增加准尉衔,以解决副排级干部的衔称问题。
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大将军衔。
谓由低至高为,初级士官:下士、中士;中级士官:上士、四级军士长;高级士官: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
[8]解放军现行军衔制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制,军官军衔共分3等10级,即: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武警军官警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武警”。
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还另设有文职干部与学员军衔。
士官军衔设置由低至高为:下士、中士、上士、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
武警部队还设有礼仪士兵军衔,分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2等5级。
将官1.上将陆军上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制中陆军最高军衔。
军衔条例规定,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一律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陆军上将还是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正大军区职包括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政委、总装备部部长、总装备部政委、大军区司令员、大军区政委等海军上将为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制中海军最高军衔,一般只授予海军司令员、海军政治委员。
空军上将为空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制中空军最高军衔。
空军上将军衔一般只授予空军司令员、空军政治委员。
武警上将为正大军区职警官的主要警衔,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制中武警部队最高警衔。
武警上将一般授予武警部队司令员、武警部队政治委员。
2.中将陆军中将是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副大军区职包括总后勤部副部长、副政委,大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大军区职军官。
此外,陆军中将还是正大军区职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海军中将为海军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此外,它还是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资深的海军正军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由来众所周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则是从抗日战争后期开始逐步确立起来的。
194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一年,解放区战场开始局部反攻。
然而,由于蒋介石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拒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联合政府主张,致使当年5月开始的长达数月的国共谈判失败。
在此形势下,8月20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军委高干会议上提出:解放区的“正规军、游击队合起来叫解放军,或加之为国民革命军解(放军)。
”9月22日,刘少奇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针对蒋介石拒绝改组国民政府,提出除成立解放区联合委员会外,还可成立解放军,八路军、新四军的名义已经不适用。
10月7日,在讨论河南军区成立问题时,他又提出河南军区受延安指挥,以河南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出现。
从此,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电报和内部指示中,在1945年8月朱德所发布的对日反攻的7道进军命令中以及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上,开始出现“解放军”、“河南人民解放军”、“山西解放军”和“华东人民解放军”等称谓。
不仅如此,华南抗日游击队还先后成立了“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山东军区将所属部队统一改编成山东解放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内外压力下被迫重开国共谈判,中国共产党为顺应国内外的和平潮流确立了争取和平民主的基本方针。
在此形势下,“解放军”的称谓停止使用,人民军队仍然称八路军、新四军,在东北则称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党的基本方针由争取和平民主向战争解决问题的过渡,人民军队又开始逐渐恢复“解放军”和“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延安八路军总部也改称人民解放军总部。
1946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在《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的社论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革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山,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红军又先后编成了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部队改名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师和直属队。
全军共4. 6万人。
同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第二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由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八路军这个名称已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国民政府令其改变番号,但一般情况下,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八路军。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和安徽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8年1月6日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为副参谋长,邓子恢为副主任。
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
全军共约1. 03万人。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为对抗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反动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中与国民党军谈判时被扣),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新四军新的军部在江苏盐城,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组成,并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全军9万余人,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
从八路军、新四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独占胜利果实,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蓄谋发动内战。
为适应国民党将要发动内战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各战略区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调整战略部署:由关内各解放军抽调11万主力部队及2万余名党政军干部挺进东北;浙江、苏南、皖南、皖中地区的新四军撤至长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国军(即八路路军南下支队)及我河南军区部队分别撤至以桐柏为中心的鄂豫解放军,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
1945年10月31日,由关内各解放区进入东北的部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
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
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中共中央在调整战略部署的同时,发出关于野战兵团的编组与指挥关系的指示,要求各战略区都应编有能够机动的突击力量,能够实行极大机动,即能够脱离本战略区域到其他区域作战。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战略区的部队都陆续进行整编,先后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等。
至1946年6月,全军共组成27个野战纵队(有的称师)及6个野战旅。
全部野战军61万人,另有地方军66万人。
1946年6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国共两党签定的《停战协定》,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各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
由于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从1946年9月中旬起,我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和彭德怀分别任正副总司令。
从此,我军一直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由于当时战事繁忙,各部队改称的时间不一,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
参考资料:/question/526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