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简单逻辑推理问题(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21
《推理》课堂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推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在简单的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的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
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推理1.《爸爸去哪儿》中的五位小天使第一次来我们学校,还带来了礼物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依次出示两位小天使和两件礼物,教师介绍:这是田雨橙和王诗龄,他们每人带了一件礼物,胡巴和糖宝。
2.让学生猜一猜师:你能猜一猜他们俩分别带的是什么礼物吗?指生猜。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9单元《数学广角——推理(第1课
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
2.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理解何为推理,并能够灵活运用推理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方法解决较难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PPT。
2.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15分钟)
1.引入推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推理在数学中的应用。
2.介绍简单的推理方法,例如“找规律”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1.让学生分组完成几道简单的推理题目。
2.引导学生探讨解题思路及方法。
4. 练习和讨论(15分钟)
1.老师布置几道推理题目让学生课堂上解答。
2.学生互相讨论解题思路。
5. 拓展应用(10分钟)
1.老师带领学生思考推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尝试应用推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推理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册上关于推理的习题。
2.思考并记录一些生活中的推理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掌握推理的基本方法,
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
第五讲:简单的逻辑推理课前头脑风暴1、有一种水藻,每天成倍增长,如果在池塘中投入一棵水藻,第二天将有两棵,第三天将有4棵,第四天将有8棵,依次类推,则第25天可长满整个池塘。
如果在池塘中投入4棵水藻,那么多少天可以长满整个池塘?答:2、有一种水藻,每天成倍增长,如果在池塘中投入一棵水藻,第二天将有两棵,第三天将有4棵,第四天将有8棵,依次类推,则第20天长满整个池塘,那么长满整个池塘一半的水藻的时间是第几天?答:3、脑筋急转弯:开车的是坐车的儿子,坐车的却否认是开车的爸爸,这是怎么回事?答:探索乐园逻辑推理题不涉及数据,也没有几何图形,只涉及一些相互关联的条件。
它依据逻辑汇率,从一定的前提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推理来获取某种结论。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假设法、排除法、图解法和列表法等。
逻辑推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深入地理解条件和结论,分析关键所在,找到突破口,进行合情合理的推理,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推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交替运用“排除法”和“反正法”。
要善于借助表格,把已知条件和推出的中间结论及时填入表格内。
填表时,对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结果要及时注上“√”(或“×”),也可以分别用“1”或“0”代替,以免引起遗忘或混乱,从而影响推理的速度。
推理的过程,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或重复内的根据,并常常伴随着论证、推理,论证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逐渐锻炼、培养出来的。
例1:四年级有四个班,每个班都有正、副班长各一人。
平时召开年级班长会议时,各班都只有一人参加。
参加第一次回师的是小马、小张、小刘、小林;参加第二次会议的是小刘、小朱、小马、小宋;参加第三次会议的是小宋、小陈、小马、小张,小徐因有病,三次都没有参加。
你知道他们哪两个是同班的吗?由上表可知,小马三次参加会议,而小徐三次都没参加,他们是同一班级的。
小张和小朱是同班的,小刘和小陈是同班的,小林和小宋是同班的。
例2小王、小张和小李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教师,现在只知道: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小王与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小。
《探索乐园》集体备课及教学反思石家庄市草场街小学化萌本节课的教材上安排了4个探索内容,前三个都是来自六(1)班的问题,第四个是“助残”活动的事例。
通过这四个探索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借助集合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认识集合图。
本节课原本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这次要给五年级的同学进行讲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把最后一个难度较大的探索活动当作思考题,留为课后有余力的同学去尝试。
为了贴近五年级孩子的实际生活,我对教材进行了改编,结合五(2)班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人数、报名参加趣味运动会、班内订阅两种报刊的三个问题,分别讲解了包含关系,并列关系,相交关系的集合图,以及利用集合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在试讲的时候我们觉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就是整体设计总是“牵着孩子”去走,比如在进行这几个探索活动时,教学思路总是先出题,再分析题,再画集合图,最后根据图解决问题,总是分这样几步,思路有些呆板,没有变化。
因为我脑子里总是绷着一根弦,总觉着这是六年级的课,而且是探索乐园的内容,总怕我们五年级的孩子接受不了,所以设计的特别细,一步一步的,就显得“牵着走”的痕迹特别重。
后来经过集体研讨,我们认为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因为这次听课的基本上是我们班中上等以上水平的孩子,理解能力相对较好,有些孩子在奥班里都学过这些东西了,咱们放手试一试,所以就把第二个活动,也就是并列关系的那个活动综合了一下,出来题之后,没有过多的去分析题,而是放手让孩子们直接去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里讨论画图,解决问题,今天的课堂效果来看这样处理孩子们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还是有些拘谨,还是引得过多了,应该再放一放。
试讲时另一个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虽然把活动从四个改为三个,但时间还是不够充裕。
另外对于并列关系的例题有多种方法,部分学生对于第二种解法不是特别理解,还需要课下去消化,对于一题多解来说只要孩子们能掌握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即可,另外的谁能理解谁掌握,不做过多要求。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简单推理》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逻辑与推理》第三节《简单推理》。
主要内容包括:理解推理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一步推理,能够运用已知信息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简单推理的方法,能够运用已知信息进行一步推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推理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卡片、PPT、黑板、粉笔。
学具:幼儿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各种动物和水果。
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在这幅图片中看到了哪些动物和水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例题:“小猴喜欢香蕉,那么它不喜欢什么水果?”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答案。
然后,解释推理过程,让幼儿理解简单推理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简单推理的方法和运用。
5. 游戏环节(10分钟)组织一个简单的推理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简单推理的概念2. 简单推理的方法3. 例题解析4. 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30页第1、2题。
答案:(1)小猫喜欢鱼,那么它不喜欢什么食物?答案:小猫不喜欢骨头。
(2)小兔子喜欢胡萝卜,那么它不喜欢什么食物?答案:小兔子不喜欢巧克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作业,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运用简单推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探索乐园逻辑推理教学设计
李淼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94-95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利用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有根有据的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有循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
难点:仔细分析,寻找突破口,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板书设计:探索乐园逻辑推理
排除法假设法推理法。
课题:《推理》科目:数学版本:冀教版年级: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时:1课时授课老师:陈文静单位:河北省沧州市路华小学《逻辑推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逻辑推理》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探索乐园》第二节的主要内容。
数学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数学命题推出另一个未知命题的思维形式。
《标准(2011年版)》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主要的数学方法。
它与数学证明紧密关联,共同构成了数学最重要的基础,掌握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至为重要。
二、教学设计理念:“推理能力”是《2011新课程标准》指定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在《2011新课程标准》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往往把推理看成是一种严格的、通过充足的理由去证明和计算的逻辑思维形式,学生很少经历探索结论、提出猜想的活动过程。
经过多年的课改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也出现了另一方面的担忧,即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将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不加说明地作为普遍性结论使用,对学生产生了一定误导,这种情况应该引起重视。
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能综合运用假设、排除、推理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会进行有逻辑的推理。
2、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培养推理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养成乐于思考、积极与他人交流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