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word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13
汉中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斑斓寥阔苍茫竞自由B. 嘻笑绿树成阴谍血叱咤风云C. 桀骜作揖绿草如茵殒身不恤D. 博闻强记交结仪式步履颓圮【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项,寥阔——寥廓;B项,嘻笑——嬉笑,谍血——喋血;D项,交结仪式——交接仪式。
故选C。
2.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
C. 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 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是指祖先”错误。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语境为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故选B。
3. 给下面一首五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高树荫柴扉,青苔照落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前饭何有,白薤露中肥。
①老叟扶童望②荷锄山月上③寻径野烟微④羸牛带犊归A. ③①②④B. ②③①④C. ④①②③D. ①④②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可以综合运用律诗押韵、对仗、平仄等知识,结合时间先后、与上下文的连贯来解决类似题目。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分值:150分第I卷表达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8分)1.填空题(6分,每空1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2)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诗经·》)(3)东晋陶渊明是一位精神上超脱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诗人,在《饮酒》中他写了“,”的诗句,表达自己身居世间而对争名逐利的官场冷漠和疏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
2.选择题: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
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的所在。
A.界限举世瞩目 B.界限举足轻重C.范畴举足轻重D.范畴举世瞩目二、阅读(62分)(一)阅读下文,回答3-7题。
(15分)(1)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
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
提到尊严,英文是"dignity",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
(2)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都可能受到如此当众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
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
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
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
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
到了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在屁股上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
(3)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厕所里也挤了人。
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团,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
广西融水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段考试题(二)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来,《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相继登上热播榜首。
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传奇,叙事布局环环相扣,人物形象立体饱满。
然而它们最引人注意的闪光点却不是这些,而是结尾时主人公之间关于信仰、生命和爱的对白。
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标志着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战争文艺作品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自信力,才会产生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就战争题材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回望性的思考,但在创作主旨、审美理念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八十年代之后,战争文艺创作开始摆脱单一性态势,出现了新历史主义和国家民族形象意识较强的重构型作品,如《红河谷》等作品。
新世纪以来至今,人们开始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哲理反思型的战争文艺创作逐步成熟,如《集结号》等。
这类作品对生命个体的战争体验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追问,对宏大战争历史进行了本质性的探索,具有浓郁的生命哲学思考和理性精神叩问的色彩,达到了中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的新高度。
《无问西东》等作品能做到在叙述历史、表现战争的同时,既真切再现了战争年代的惨烈风云,又在再现时拥有着足够的自信,对战争双方的个体都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达到了从容自信、包容悲悯的哲思之境。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既在经济层面上走向了繁荣与富足,在国际事务中呈现出底气十足的大国自信,更在文化领域建构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
这一体系接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在开放化、多元化的语境中确认了前行的思想资源。
这一种以“推己及人”“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思想,使得文艺作品具备了超越性的自我生长力,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哲理反思品质奠定了思想资源。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
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
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
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
《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
黑龙江2019-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适应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查字典语文网高一语文试题栏目为大家收集了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来帮助大家更好的把握考点,希望大家可以在本次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果。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解并描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解并描述亲身经验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它们转化为听众的阅历;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闻,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洁差异外,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分并不明显,经验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解并描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验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验和遭受,《》中的故事是的行侠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闻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的小说供应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密切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的区分清楚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肯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或许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一生,积攒下多数的见闻、或趣事,当他晚年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解并描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解并描述目的。
武冈二中2018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时量:120分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上学期高一语文科半期考考试卷 一、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2、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3、在雨中哀怨,______________。
(戴望舒《雨巷》) 4、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_____________。
(戴望舒《雨巷》) 5、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6、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7、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柯刺秦王》) 8、复为慷慨之声,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荆柯刺秦王》) 9、惨象, 。
(《纪念刘和珍君》) 10、 ,就在沉默中灭亡。
(《纪念刘和珍君》) 二、课内文言文(每小题2分,共12分) 1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凡的日子 且贰于楚也 贰:两次 B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大行不顾细谨 行:年级 班级 座号 姓名………………………………………………………………………………………………………………………………………………………………………C、颓圮的篱墙颓圮:破败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D、怅寥廓寥廓:宇宙的广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略微12、下列句子中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令将军与臣有郤B.张良出,要项伯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卒惶急,不知所为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焉用亡郑以陪邻13、下列画线词语都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为之奈何 B.荆卿岂无意哉行李之往来C.而听细说复为慷慨羽声D.约为婚姻人不敢与忤视1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吾其还也 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C.以其无礼于晋 D.其意常在沛公也第1页共6页15、下列特殊句式跟例句一致的是( )例句:群臣侍殿上者?A.燕王拜送于庭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吾属今为之虏矣 D.沛公安在16、下列画横线的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组:( )⑴晋军函陵⑵越国以鄙远⑶若不阙秦⑷越国以鄙远⑸又前而⑹使使以闻大王⑺太子迟之⑻沛公今事有急⑼箕踞而骂曰⑽籍吏民,封府库⑾项伯杀人,臣活之⑿常以身翼蔽沛公A、⑴⑽/⑵⑺/⑶⑹⑾/⑷⑻/⑸⑼⑿B、⑴⑶⑽/⑵⑺/⑹⑾/⑷⑻/⑸⑼⑿C、⑴⑸⑽/⑵⑺/⑶⑹⑾/⑷⑻/⑼⑿D、⑴⑸/⑵⑺/⑶⑹⑾/⑷⑻/⑼⑽⑿三、诗歌鉴赏题(共6分)晚望周昂[注]烟抹平林水退沙,碧山西畔夕阳家。
2 018学年度余姚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第一学期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基础知识(共37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按捺.(nà)笔杆.(gān)不屈不挠.(náo)B.雾霭.(ǎi)眷.顾(juàn)慰藉.(jí)熠熠..闪光(yì)C.脊.骨(jǐ)瞳.孔(tóng)悲怆.(chuàng)什刹.海(chà)D.黏.合(niān)饿殍.(piǎo)亘.古(gèn)剥.花生(bāo)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虽然那里也有空旷净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B.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期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淹死于激流、摔死于山崖。
C.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份;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D.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铁人中学2019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哺育了自己的家乡的酷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同流合污。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志向,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准备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找寻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终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志向。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需头脑醒悟,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同流合污。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备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原来就自相冲突。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接受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肯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牢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
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
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
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
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
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
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
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
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D.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对东南亚等地区影响深远,阻挡了西方文化进入东亚、东南亚地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分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原因入手,阐述了中原核心区崛起的独特的经济、政治因素。
B.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如第四段用“细胞壁”比喻半月带所起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C.文章引用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的观点,作为文章关于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补充论据。
D.文章以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为立论的前提,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原文明战胜长江流域文明,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和谐、适应环境的文明更有生命力。
B.半月带从欧亚贸易的媒介转为东西方自由交流的障碍,使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形成。
C.如果中原夏商周三代的先进技术和政治观念没有被禁止西传,可以缩小东西文化的差异。
D.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与中原政权对东西方的亲疏观念有密切关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如果大雪封门徐则臣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
他父亲来把他接回去了。
我和行健、米梦坚持待在北京。
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
就是在纸上、墙上、马路牙子上和电线杆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如果你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停车证、身份证、结婚证,护照以及这世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证件,拨打这个电话,洪三万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有天中午我去洪三万那里拿墨水,经过中关村大街,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在欢快的人和鸽子群里看见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缩进了大衣领子里,我走到他面前,说:“一袋鸽粮。
”他叫林慧聪。
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比我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
去年结束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
材料是,一人一年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云云,挺诗意,题目是《如果……》。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
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看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
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
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
一百五十分的卷子,他对半都没考到。
父亲问他:“怎么说?”他说:“我去北京。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告诉你,北京。
林慧聪也想去,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到冬天下大雪是什么样子。
他想去北京也是因为他叔叔在北京。
很多年前林家老二用刀捅了人,以为出了人命,吓得当夜扒火车来了北京。
他是个养殖员,因为跟别人斗鸡斗红了眼,顺手把刀子拔出来了。
来了就没回去,偶尔寄点钱回去,让家里人都以为他发大了。
林慧聪他爹自豪地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没有想象中那样西装革履地来接他,穿得甚至比老家人还随意,衣服上有星星点点可疑的灰白点子,林慧聪出溜两下鼻子,问:“这是鸡屎?”“不,鸽屎!”二叔吐口唾沫到手指上,细心地擦掉老头衫上的一粒鸽子屎,“这玩意儿干净!”林家老二在北京干过不少杂活,发现还是老本行最可靠,由养鸡变成了养鸽子的。
不知道他走了什么狗屎运,弄到了放广场鸽的差事。
他负责养鸽子,定时定点往北京的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供市民和游客赏玩。
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了正好,他给他两笼,别的不管,他只拿鸽粮的提成,一袋他拿五毛,剩下都归慧聪。
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
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
”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
那房子说凑合是抬举它了,暖气不行,也是平房,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
她暖和了就不管房客。
“我就是怕冷。
”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
”大雪总会下的。
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
不过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大部分时候你也搞不清他们究竟在说哪个地方。
但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不下雪的冬天叫什么冬天。
完全是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梦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和我们一起住。
我们屋里的暖气好。
慧聪很想和我们一起住,但他无论如何舍不得用鸽子做见面礼,他情愿送我们一只老母鸡。
他还是来了。
天气预报,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上落下来。
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
夜空看上去极度的忧伤和沉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
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对他们三个喊:“快,快,大雪封门!”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这样的天,麻雀和鸽子都该待在窝里哪也不去的。
这群鸽子不,一刻也不闲着,能落的地方都落,能挠的地方都挠,就是它们把我们的房门抓得嗤嗤啦啦直响。
但看见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大雪盖住了木盒子。
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
我们要庆祝一下北京三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
收音机里就这么说的,这一夜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下了三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
(节编自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以宝来被打傻的情节奠定全文沉重的基调,全文展现从乡村来到北京的底层人物的命运,表现作者关注底层人物命运的人文情怀。
B.小说主要叙述方式是顺叙,也用了插叙的手法,例如交代林慧聪来北京的原因等,插叙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手法富有变化。
C.小说中的“鸽子”有象征意味,它们在当代商城门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象征着人物短暂的快乐,在大雪降临时的死亡象征着悲剧的必然性。
D.小说在阴暗寒冷的基调中不乏暖色,如“我们”接纳寒冷环境中的林慧聪同住,大雪中林慧聪充满激情地赤脚踩雪等,这些情节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5.作者在小说中写到“我”这个人物,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小说中多次写到“雪”,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A级和A级两个技术等级。
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
按照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AA级绿色食品等同于有机食品。
A级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摘编自360百科、百度百科)材料二:材料三:10月30日,第16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进入第二天,西安市曲江会展中心的A、B3、B4三个展馆人头攒动。
西安展团农产品上贴着的“二维码”信息,让许多人对绿色食品有了新的认识,只需扫一下,便可知道农产品的身份信息。
“葡萄在离开园区时便进行了检验检测,数据就写入了监管平台,通过二维码方便消费者查询。
对企业来说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这个小小的贴标却起到了防伪的大作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西安荣华农业一位负责人说。
(摘编自赵辉《陕西:绿色农产品也有“户口簿”》,2015年11月2日《西安晚报》)材料四:绿色、有机农产品颇受市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