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18.54 KB
- 文档页数:9
苏绣的传承与发展苏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之一,起源于江苏省苏州市,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誉为"东方刺绣艺术明珠"。
苏绣以其精美细腻的刺绣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在当代社会,苏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苏绣的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需要由一代代绣工和爱好者共同承担。
传统的苏绣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掌握,这对于绣工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正是这种传统的技艺传承,使得苏绣得以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为了推动苏绣技艺的传承,许多机构和组织都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如举办培训班、展览等,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苏绣的行列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苏绣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传统的苏绣图案多以花鸟虫鱼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而现代的苏绣作品则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各种风格和主题,如城市风光、动漫人物等。
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创新,为苏绣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苏绣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地更新,如采用数字化设计、电脑刺绣等技术,使苏绣制作更加高效和精准。
苏绣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一项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苏绣作为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发展苏绣这一瑰宝,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在当代社会,苏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快消费也给苏绣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使得苏绣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总的来说,苏绣作为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传承与发展,苏绣可以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芒,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苏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时代的长河中永葆青春!。
出神入化的苏绣艺术苏绣是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的灿烂明珠,相传古吴越带有截短头发,身绘花纹,以避蛟龙之害的风俗。
《左传》云:“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
”后其孙根据文身的图案,在衣服上行针穿刺,绣成五色彩缤纷的图案衣服。
经仲雍倡导,这种服饰取代了文身,最初的苏绣也就这样产生了。
宋时,苏州已成为著名的丝绸之乡,机房鳞次,夫络妻织,刺绣盛行。
朝廷在这里设立了“绣庄”,城内有“绣线巷”、“滚绣坊”、“绣衣坊”、“绣花弄”等坊巷。
刺绣也逐渐从日用品发展为观赏品。
明代的苏州,又为我国丝织业的中心。
清代的苏绣,可以说达到了全盛时期,它已成为绣坛盟主,皇室使用的绣品几乎都出于苏州。
清代的苏州有“绣市”之誉,苏绣产品以陈设性装饰品及室内装饰用品为主,特点是劈丝匀细,用色秀丽雅洁,针法丰富,针脚平齐。
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能得深邃之体,人物能具瞻眺之情,花鸟能极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的色彩和针法都要求很高,一幅画稿需要的色彩变化万千,艺人从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劈丝拼色”的技法,不但有丰富的色彩,而且表现出不同形象的质感、神态和内在结构。
因此,尽管画稿大都出于画家,但一经刺绣艺人的再创作,往往能收到“为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
我国刺绣素有“南绣”与“北绣”之分,美术界又把两者的艺术风格称为“南秀北壮”。
南绣柔丽优美,设色和顺,绣线劈绒纤细。
被誉为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其发展和苏州的自然条件及文化渊源有密切关系,其兴衰和国家兴衰相始终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绣艺术继承和发扬了其优良传统,技艺针法发展到40多种,并把历史上尖端绣种“双面绣”、“乱针绣”、“发绣”,推进到新的阶段。
在苏绣艺术中,双面绣是它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集中体现了苏绣的.技艺水平。
双面绣虽早在北宋初期已出现,但在历史上只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双面绣欣赏品。
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双面绣欣赏品,只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两幅双面绣仕女屏。
其中一幅为两仕女相随而行,图左有一株桃树,树上悬挂成熟的桃子三五枚,天空飘着两朵图案形的云纹与两只飞翔的仙鹤,寓以“福寿双全”的含意。
苏绣阅读理解苏绣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针绣工艺,最早可追溯到宋朝以前,苏绣的独特的工艺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且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苏绣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科目,需要细心观察、把握细节的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针绣是一个细节把控的活动,需要把握好比例、关系、色彩、光影来绘制图案,以及正确使用多种针法和线法。
在针绣工艺中,设计师需要把握色彩和光影,结合文化内涵,绘制叙事或其他图案,且中国传统针绣也有着特殊的灵性,所以针绣工艺的设计、施工、维修都是极其复杂的。
自宋朝以来,苏绣技法从普通的仿花绣转变为创新的彩色绘画,以及融合传统的图案,让苏绣技艺越发精湛高超。
苏绣不仅仅是装饰性,而是一种有着独特文化意蕴的艺术品。
传统苏绣包括汉绣、吴绣、湘绣、苏绣等,汉绣以苏绣的技艺融入汉族文化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汉绣以娇美花鸟为主,其以精致的刺绣绘制出传神的花鸟风景,令人回味无穷。
吴绣以锦绣节奏和细腻画质为特色,反映出江南地区的本土文化。
湘绣以鲜艳的画质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著称,具有明显的湖南地方特色。
苏绣以它特制的刺绣技法、精湛的运用绣花技巧,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
苏绣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且它的技艺不断演化,今日的苏绣已经以各种新的变体出现。
苏绣的发展以及它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今天,传统艺术如苏绣,遭到了西方文化和机械绣花机的巨大冲击,苏绣手工技艺也受到了挑战。
有意思的是,尽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苏绣也依然与现代文化交融,演变出诸多新的变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苏绣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现。
苏绣的阅读有助于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了解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今,苏绣有着广大的市场,让更多的人通过苏绣去领略中国文化,以此来增强文化自信,宣传中华文化并传承下去。
苏绣,说不尽的民俗故事作者: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3年第11期苏绣,简单说来就是苏州地方刺绣,它最初起源于苏州吴县一带,后来慢慢发展,如今已遍及常州、无锡、扬州、宿迁等地,是我国四大刺绣之一。
苏绣产生的时间,最早一说是春秋时代。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春秋吴国贵族“绣饰华丽”,日常衣物甚至陈设饰品都用丝绣点缀。
据说,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
迄今为止,苏绣可以看到的历史大约在1100年——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苏州的几幅南宋苏绣经袱就是明证。
《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
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南宋以后数百年,苏绣进入鼎盛,无数的苏绣名家如群星璀璨,金淑芳、凌杼、薛素素、沈寿……每个名字都是苏绣的一段历史、一段传奇。
苏绣里的“情感”刺绣曾长期是吴地人民的生活根本,它与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旧时,刺绣配饰在风俗时尚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根据文献资料可知,人们很讲究配挂的物品如手巾、抹布、小刀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小型工具,又是侍奉长辈时的礼仪性标志。
当时的年轻人往父母、舅姑那里去时,随身都要腰佩带香囊,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有趣的是,还要求“未及笄者”佩戴“容臭”。
“容臭”是盛装香料的容器,具有辟邪的作用,是后世广泛流行的香囊的前身。
旧时,苏州姑娘出嫁之前,必须亲自绣好成套的陪嫁绣品,才能出嫁成婚。
结婚当天,穿上绣凤穿牡丹图案的花衣、花裙和绣有秀丽高雅的梅花图案或双喜字样的绣花鞋。
喜堂所用的堂幔、桌围、椅披都是刺绣品。
新床四周系上刺绣床围,床上铺满了绣花被、绣花枕头。
洞房或卧室内的挂件也多是刺绣精品,有时是一连串地吊垂下来,其本身就象征了衍生不息、子孙万代的思想。
过门以后,需要把姑娘习绣以来的小品送给公婆以及叔姑姐弟。
有赠送给男亲的名片袋、香囊、褡裢、扇袋等刺绣配饰,有赠送女眷的镜套、油面塌、粉盒、绣花鞋等。
苏绣有关知识
苏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之一,源于江苏省苏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有关苏绣的知识:
1. 历史和起源:
苏绣起源于中国南部,具有近2000年的历史。
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苏州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刺绣的重要产地,而苏绣则在当地形成独特的风格。
2. 特点和风格:
精湛技艺:苏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刺绣而闻名,以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为特点。
独特风格:苏绣在刺绣风格上注重写实性,追求画面的精致和传神。
3. 材料和工艺:
绣线:采用上等的绣线,通常有丝、棉、金银线等,以保证刺绣的质感和光泽。
绣布:常用的绣布有细密的丝绸或其他高质纺织品,以便更好地展现刺绣的细腻度。
4. 主题和图案:
传统题材:苏绣的图案常取材于传统文学、诗词、山水画等,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花鸟虫鱼:典型的苏绣图案包括花鸟虫鱼,如牡丹花、百花齐放、孔雀等。
5. 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手工艺。
培训和教育:为了确保苏绣的传承,各种培训和教育项目在苏州地区得到了推动和支持。
6. 艺术欣赏和市场:
艺术品和礼品:苏绣制品常常被视为高档的工艺品和礼品,深受国内外收藏家和消费者的喜爱。
博物馆展览:苏绣作品也常常参与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苏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在现代,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手工艺传统,各种措施都在积极推进。
介绍苏绣的意义摘要:一、苏绣的定义与起源二、苏绣的艺术特点三、苏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四、苏绣的实用性及价值五、苏绣的传承与创新正文:苏绣,起源于我国江苏地区的一种传统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精湛的技艺、细腻的针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苏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一、苏绣的定义与起源苏绣,又称苏州刺绣,是指采用针线在绸、缎、棉、麻等面料上进行装饰性刺绣的一种技艺。
苏绣起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苏绣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二、苏绣的艺术特点1.细腻精湛:苏绣的针法繁多,有齐针、散套针、乱针、抢针等,每种针法都在细腻程度上有着极高的要求。
2.色彩丰富:苏绣善于运用各种颜色,作品色彩斑斓、层次分明,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3.形象生动:苏绣作品注重线条、构图和形象的刻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生动感。
4.寓意深远:苏绣作品通常包含丰富的寓意,如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苏绣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曾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其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成为皇家御用之物,被誉为"宫廷艺术"。
同时,苏绣还广泛应用于宗教、民间、宫廷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四、苏绣的实用性及价值1.实用性:苏绣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性。
如衣物、鞋帽、家纺等日常用品,以及屏风、挂画等装饰品。
2.收藏价值:苏绣精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一些古代苏绣作品已成为国宝级文物。
3.礼品价值:苏绣作品常被用作礼品,表达对亲朋好友的敬意和祝福。
五、苏绣的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苏绣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如今的苏绣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具有现代的气息。
新一代苏绣艺术家们将苏绣与油画、国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的作品,让苏绣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苏绣传统文化介绍苏绣: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苏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以其精美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源于苏州地区,因此被称为“苏绣”。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苏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苏绣的历史渊源苏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苏州地区的手工艺人已经开始使用丝线进行刺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手艺。
在唐朝时期,苏绣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苏绣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皇家贵族的专属品。
二、苏绣的艺术特点苏绣以其细腻、精美、富有层次感的艺术特点而著称。
它采用丝线、棉线等不同材质的线材,通过针法、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苏绣的图案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同时,苏绣还注重针法的运用,不同的针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三、苏绣的文化价值苏绣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通过欣赏苏绣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苏绣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载体,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四、苏绣的传承与发展虽然苏绣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专家学者和手工艺人都在努力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发展路径。
他们通过挖掘历史资料、整理传统技艺、创新设计理念等方式,推动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苏绣产业的扶持力度,为苏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五、结语苏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苏绣的传承与发展
苏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的象征,其优雅的纹理深深地影响了几千年来无数的中国人,也应该说苏绣到今天还保持着它的经典特色,在不断地发展着。
苏绣是一种以宋代为最初,汉族传统演变而来的艺术,源于宋代,是在宋朝江南一带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宋刺绣、明刺绣、吴郡绣等传统技艺,形成了以苏、吴、浙的地域发展而成的独特苏绣技艺,以它精美的绣图、绣法、绣色、绣技更是苏绣的精髓。
苏绣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源远流长,以优雅的风格被追捧,经过悠久的历史的岁月洗礼,苏绣技术至今也没有停止的迹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苏绣的传承和发展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苏绣的传承者把它传播开来,让它得到更多的人们的欣赏和喜爱。
除了传统苏绣,当今社会也有许多新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苏绣在当今社会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从早期的传统苏绣发展至今,苏绣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如新式的针法、材料,以及古色调、个性化和大胆的色彩,让苏绣的发展更加具有创新意义,更具有现代气息。
以芭蕾舞演示出来的苏绣艺术,也令传统的苏绣艺术发挥出更多充满现代感的内涵。
现代苏绣以其精美的设计和复杂的针法,使它的独特性和持续性大大增强。
苏绣是一个永恒的艺术,它将在不断的发展和推进中继续传播,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无尽的魅力,也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美丽动人的艺术形式。
苏绣不仅仅是一种优雅的纹理,而是更新的、
有活力的艺术,它将会永恒地存在于中国文化的河流之中。
苏绣历史故事苏绣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精彩的故事,涉及到了绣品制作技艺、艺人走向名利的前途、民族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为读者朋友详细介绍这些与苏绣相关的传奇故事。
1.苏绣的起源传说南朝梁武帝为夫人修建寺庙时,邀请了一位来自广州的女子,在寺庙墙壁上绣了一幅图案。
由于这幅图案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被人们争相模仿,逐渐演变成为苏绣的起源传说。
2.苏绣传承的艰辛历程17世纪,苏州绣艺突破性地发展,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民间艺术品。
但到了20世纪,苏绣制作技艺逐渐丧失,原因在于民间绣艺传承不足,且市场需求转向了机械绣花。
后来,有一批民间传统苏绣技艺人士,在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成苏州市苏绣学院传承苏绣技艺,让苏绣得以代代相传。
3.苏绣工匠几近中断的人生故事苏绣工艺在民间得到普及后,许多女子开始在家中制作苏绣。
但由于匠人们只能以兼职工作的方式生存,收入微薄,被迫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技艺。
有一位名叫张清荣的苏绣工匠,在一次“中国工艺之光”展览上展示了自己出色的苏绣作品,因而被推广成为了名人,使苏绣工匠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走向了名利双收的前程。
4.苏绣的知名品种故事在苏绣的多个品种中,有一种叫做“十三针”的绣法备受青睐。
这种绣法运用了十三种不同针法,可以表现出各种复杂的图案和色彩。
由于这种绣法难度大、要求绣匠的技巧和时间都高,因此被誉为苏绣中的代表品种之一。
通过以上对苏绣历史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苏绣艺术品的价值深远,乃至于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并传承这种艺术形式,以便将其延续到未来的世世代代之中。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四大名绣之苏绣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其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
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苏绣特点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
苏绣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
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
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
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中国的四大名绣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
刺绣苏绣知识点总结苏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于世,它以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为基础,在选材、刺绣技巧和图案构图都有其独特之处。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绣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苏绣的美妙之处。
一、苏绣的历史苏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政权覆灭,官员和艺人纷纷流亡到苏州,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也带来了刺绣技艺。
苏绣在宋代最初以丝线绣制,当时的苏绣多为细密的小花卉和山水图案,属于民间手工艺,对于社会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代时期,苏绣逐渐兴盛,成为贵族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装饰品,贵族们喜欢用苏绣来装饰自己的衣服和家具,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明代苏绣的特点是线色绚丽、线法多样、图案精致。
清代时期,苏绣更加繁荣,其工艺技巧和图案构图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苏绣的传统技艺也得以继承和发扬。
清代苏绣的特点是独特的色彩、精细的线条以及变化多端的图案。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提高,苏绣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传统的刺绣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国苏绣也逐渐走向了世界。
二、苏绣的特点1. 独特的色彩苏绣以其独特的色调和绚丽的线条而广受赞誉,它综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理论,将红、黄、蓝、绿、白、黑等六种基本色巧妙运用,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色彩风格。
苏绣的色彩浓烈、对比强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2. 精细的线条苏绣的线条处理非常精致,线条的粗细、长短、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使得绣品的质感更加丰富,线条层次感更加明显。
3. 多样的技法苏绣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绣法和刺绣技巧,如平绣、针法绣、扁绣、缕线绣、绒线绣等,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产生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4. 精美的图案苏绣的图案构图非常精致,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
苏绣的图案多为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主题广泛,内容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5. 应用广泛苏绣不仅用于装饰衣服、家具等日常用品,还用于绣制屏风、壁挂、地毯等大型工艺品,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具有重要的装饰和实用价值。
苏绣设计基础知识点苏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苏绣以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和绚丽多彩的图案受到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要想学习和掌握苏绣的设计技巧,有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苏绣设计的基础知识点。
一、苏绣的起源与发展苏绣起源于中国苏州地区,创始于2,0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苏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苏绣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宫廷贵族的珍贵饰品。
近代以来,苏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世界刺绣艺术的瑰宝。
二、苏绣的特点与风格苏绣以其精细入微的工艺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而著称。
它追求图案的真实性和细腻性,善于运用色彩的层次与对比,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苏绣作品通常具有典雅精致的风格,以花卉、鸟兽、人物等为主题,形象鲜明、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同时,苏绣注重细节处理,借助针线表现出画家笔触的效果,给人以逼真感。
三、苏绣设计的基本要素苏绣设计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 图案构思:苏绣设计的起点是一个具体的图案构思。
设计师需要根据绣品的用途和主题确定内容,通过对形象、色彩、线条等的处理,提炼出具有艺术价值的图案。
2. 线条结构:线条是苏绣的基本构成元素,它不仅承载着图案的形象,还体现了绣品的整体结构和美感。
设计师需要灵活运用线条,通过细细粗粗、长短参差等处理,使得线条更富有变化和张力。
3. 色彩运用:色彩是苏绣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它能够给作品带来丰富多样的效果。
设计师需要准确选择和组合颜色,以达到表现图案主题和情感的目的。
同时,色彩的冷暖、明暗也会影响绣品的整体效果。
四、苏绣设计的工具与材料苏绣设计需要一些专用的工具和材料,包括绣花针、绣架、绣线、绣布等。
绣花针是设计师进行绣制的主要工具,绣架可以固定绣布,方便刺绣;绣线是苏绣的原材料,有各种颜色和材质可供选择;绣布是绣制基础,也有不同的材质和质地可选。
苏绣的演变苏绣的演变苏绣产生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位于长江下游江苏南部的苏州,为什么这一民间工艺会产生于这一地区,她是如何得以兴盛的,这一问题似乎很少有人去探索,要么囿于苏州历史谈苏绣工艺,抑或流于泛泛而谈苏绣历史,很少甚至没有人从中国这一长河历史中,从文化的视角去穷究她的历史发展脉络。
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会上获得的传统和生活方式,包括已成模式的、重复的思想方法,感情和动作。
这里所谈的文化,是从广义而言的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可以讲,从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一切东西均含有当时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知识,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作为苏绣工艺当然也不会例外。
一、针、缝纫、织具等文化标识形成,为苏绣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绣花针的始祖发现在距今至少约二万到五万年之久的山顶洞人居住遗址。
1993年,北平郊区的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考古家发现了一枚骨针。
这骨针长度为82毫米,最粗处直径约3.3毫米,是属于体积粗长型的针,应是用于缝制兽皮衣物。
它尖端锐利、针身圆滑、尾部穿孔。
这样的工具的发明标志着缝纫时代的开始。
在新石器时代,据最早的文献记载,当时已出现先进的纺织工具,织物并且开始染色。
这时,因技术条件的限制,工艺作品以简约的表现形式,突出其形象的特征。
针法以坚固耐用,有实用价值为上乘。
进入夏商时期,由于商代是典型的鬼神迷信时代,当时农业及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有专门的纺织业和缝纫工业,丝织品受王室重视,商王室设专管蚕事的文官“女蚕”。
针法以锁绣类及其变化针法为主,加上少数平绣类针法。
受宗教影响,当时主要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工艺装的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到西周时期,染织工艺已有专门的分工,并开始运用色彩,刺绣技术成熟及广泛运用。
颜色加上优美花纹的手法,强调礼治社会中,工艺制作的式样具有固定的规格,装饰布上反映显著的次序感。
根据文献记载,苏绣起源于苏州的年代也很早,而且也是始于服饰。
据查考,晋平公的使节访问吴国时,苏州已是吴国国都。
这说明,在公元前6 世纪,苏州已经有“绣衣”“锦衣”了。
之后,见于记载的有齐梁建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
从历史的记载可知,这时的苏绣范围已经不限于苏州地区了,在广大江南地区发展了。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多元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多彩强锦渐趋兴盛,刺绣工艺进入成熟阶段,成品达到实用性与装饰性高度合一,不仅有精美刺绣,而且有刺绣服饰销各地,如山东齐鲁的细薄丝织和五彩绣品闻名全国,有“冠带衣履天下”的比喻。
这时的针法主要为辫绣,局部间以平绣,壮丽雄魄的风格表现,色彩对比强烈,刚柔曲直变化至极的线条。
所绣的图腾主要是龙凤虎、与神话或民间信仰有关的动物猛兽等。
二、国家统一、体制健全、文化发达,为苏绣实现从工艺到艺术的转变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文化基础。
秦灭六国,国家统一。
随着政治稳定,经济体制、度量衡、文字等得到统一,重农亦商的倾向使商品生产也开始标准化。
汉代都城长安设织室管理纺、织、染手工业,刺绣工艺有飞跃的发展。
刺绣在生活中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除服饰之外亦有家居品及装饰宫室车舆、帐帷等用品。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及文化的交流。
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佛教文化也在中国盛行,在此背景下,大量刺绣佛像随而产生,从此,以观赏为主的刺绣工艺有了新的开端。
刺绣主题从鸟兽花草扩展至人物描摹、发原文字、山地理、星辰天象等,写实刺绣增多。
开始有二三色渐浓渐淡的绣线相间,以达宣染效果。
由于三百年间社会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刺绣工艺局部地区及局部品类受到战乱的摧残,如南朝时的江南地区发展起来,以及三国时的蜀锦著名于世。
隋唐五代的针法有了新的发展,是一个技术运用和艺术表现融合的发展时期。
刺绣工艺发展为绣制生活用品以及观赏性艺术品两个方向。
在服饰上,刺绣与彩绘、金银线绣、珠绣、印染等相结合,使服饰无比华美,在贵族间争奇斗艳,奢靡炫耀。
在这一时期的色彩善用分层退晕抢针方法设色。
装饰题材以花草禽鸟搭配而成的图案,其构思风格融合壮丽与秀美、传统与当代、本民族与外民族的图纹。
北宋初,封建士大夫粉饰太平,生活奢华,崇尚刺绣。
后期于京城设立文绣院,绣工约三百人。
宁徽宗年间,设有绣画专科,绣画成为专业而独立的艺术创作:有山水、楼阁、花鸟、人物等分类。
刺绣向欣赏品发展,绣画及绣法书流行,两宁花鸟绣画达成熟期。
南宋时于苏州、杭州、成都等设立锦院,工匠达千人,官营丝织业中心移向南方。
金代时,由于统治者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女真族,在刺绣服饰上出现独角兽、熊、鹿、山林等特殊图腾。
这时的绣品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昂贵。
绣画受院体画影响,构图简练,形象生动,设色精妙。
进入元代,大都设有文绣局。
从南宋偏安江南,元王朝建立后,读书人或苟安为官或隐居园林,于中国南方兴起地主文化,纯欣赏性刺绣流派以仿绣书画为长,与民间刺绣工艺分离,与绘画艺术结合。
这时出现了画家供稿,艺人刺绣成为精品趋势。
三、苏绣的创新发展来自多种材料和运用、画稿设计的参与和西学东渐潮流的汇合。
明代于北京设有刺绣作坊。
因染织技术精练,发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丝。
妇人多擅长女红,绣制家庭所需绣品,收藏和鉴赏精妙绣品成为上层社会风尚。
明代的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
苏州的丝织业更是日趋发达,苏州城东城为苏州丝织业的中心。
与此同时,民间家家养蚕,户户刺绣,豪门贵族的小组也“畴女红”,以此消磨时日,陶冶性情,据说,苏绣全盛时苏州出现的绣工达四万人。
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
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制作,所绣佳作如生笔韵的发展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比美争艳。
民间顾绣脱离生活实用独立的欣赏工艺。
江苏露香园顾家发扬宋元绣画技法,以古今名人书画作品为底稿,运用各式材料入绣画,如蒲草、胎儿细发等。
其构思讲究、用材精妙天成,绣工善美,吸收西方浪漫主义突显透视的效果,风格得以闻名于世、名噪一时。
清代织绣工艺仍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种形式,官营设在南京、苏州和杭州,称为江南三织造,以最精良的技术生产帝王官员用品,因而产生技术水平惊人的作品。
城市中出现经营绣工艺的行庄,许多画家参与刺绣画稿的设计工作,刺绣品类万千,日用品为刺绣主流,刺绣商品出口至日本、南洋及欧美等地。
此时,全国形成了地方特色的刺绣系统:苏绣、蜀绣、绣、湘绣四大名绣。
清朝道光元年出刊有史以来第一本刺绣专书《绣谱》。
这时,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等方面。
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
史载吴县的钱慧、曹文华等腰人的刺绣佳作,皆中响一时。
特别是清末民初,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苗头。
清末西学东渐,沈寿融会西方写实表现,创“仿真绣”,针法多变且富立体感,开创了绣崭新的一页。
光绪十三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她和她男人。
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业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大奖,售价高达13000美元。
沈寿同时也是杰出的刺绣教育家以及艺术理论家,口述著撰《雪宦绣谱》。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
她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
其时著名艺人华基、唐义直、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等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四、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程度提高,流通渠道畅通,苏绣创新空间有更大发展。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冲击,苏绣的发展一度十分缓慢甚至停止,苏绣作为革命对象被扫地出门,而一些国有单位,由于传统体制影响和束缚下,苏绣只是作为产品也不是作为商品生产,而严重的大锅饭思想,造成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强,开拓力也不强,闯劲严重大足,而广大农村大搞人民公社化,集体劳动,农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中苏绣生产,有的只是冒着被扣上“小资产阶级思想”则偷偷摸摸的进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改革的序幕从农村拉开。
在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的同时,首先在农村进行了一场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
从此,生产方式开始有不新的大变化,农民逐步从土地上解放发出来,种田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有了更多支配自己时间和行为的权力。
随着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开放度增加了,对外的联系也增多了,东西方文化逐步在中国包括农村融会并开始被农民们所接受,并试着自身闯入市场。
这时,一批绣娘从田里走了出来,并将平时母手师心传承的刺绣技术拿出来,光明正大地作为一份手艺开起张来。
于是,跑供销的跑供销,专门进行制作的制作,苏绣作为商品在进入社会化过程中,有了明确的分工。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上当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刺绣技艺的创新不断涌现。
双面绣、三面绣的出现正是这种创新的结果,双面绣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的一种绣法。
它和单面绣不同,单面的绣法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针脚线路如何则可能不管,而双面绣则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
在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去年底,苏绣首次表现科学实验现象获得成功,这是通过刺绣技艺表现在美国长岛超级对撞机上进行的一次重要实验。
在这幅刺绣上,以深雪青色为基调,展现了色彩绚丽的呈放射关闪烁的密集线条,逼真地再现了金核子碰撞瞬间的奇妙景象,对促进了刺绣艺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