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类型判别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9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油气藏是聚集一定数量油气的圈闭,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当油气聚集的数量足以供工业开采时,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内,油气在其中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统一的压力系统。
油气藏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储集层岩性:根据储集层的岩石类型,油气藏可分为砂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页岩油气藏等。
圈闭类型: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主要类型有断层遮挡油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
孔隙类型:根据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油气藏可分为单一孔隙介质油气藏(如孔隙介质油藏)、双重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型介质油藏)、三重孔隙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孔隙型介质油藏)等。
流体性质:油藏按原油密度大小分为轻质油藏、中质油藏和重质油藏等;气藏根据凝析油含量的多少细分为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
此外,气藏还可按天然气组分中的酸性气体(主要是指H2S、CO2)含量来进行分类。
接触关系:根据油气藏与周围地层或水体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层状油藏、层状边水油藏等。
此外,油气藏还可按照纵向剖面上的生产层数分类,分为单层油气藏、多层油气藏;也可按照储层的形成方式分类,分为构造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混合型油气藏等。
总的来说,油气藏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油气储藏及其分类的详细信息和数据,建议查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按照《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SY/T 6098-2000)(表1)行业标准,当气藏处于开采初期或缺乏计算资料时,可根据该标准划定的气藏类型和相应的采收率取值范围,直接选取采收率值。
表1 天然气藏类型划分表Ⅰ类储层:这类储层孔~渗关系好,其孔隙度大于15%、平均渗透率4.50mD,岩石粒度较粗,为粗~中粒岩屑长石砂岩或长石岩屑砂岩,残余原生粒间孔发育。
压汞资料表明排驱压力低(<0.074MPa),饱和度中值压力也较低(<2.01MPa),喉道中值半径大(>0.37μm),孔喉频带分布宽,最大进汞饱和度可达96.67%,反映粗大孔喉较多而且分选较好,生产已经证实为易采储层。
Ⅱ类储层:孔隙度在15%~10%之间、平均渗透率为0.35mD,岩性为中粒岩屑长石砂岩或长石岩屑砂岩,残余粒间孔及粒间溶孔较发育(表2-10),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相对较低,喉道中值半径较大(0.07~0.67μm),孔喉频带分布宽,最大进汞饱和度可达98.50%,试油能获得工业油气流。
当有裂缝发育时可获高产,为可采储层。
Ⅲ类储层:孔隙度在10~6%、平均渗透率0.03mD,岩石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一般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杂基孔为主(表2-10),见石英次生加大。
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喉道中值半径较小(0.03~0.15μm),孔喉频带分布变窄,最大进汞饱和度可达96.74%,该类储层若钻遇裂缝或对储层进行加砂压裂改造,一般也可获得油气产能。
Ⅳ类储层:孔隙度小于6%、平均渗透率小于0.02mD,岩石为细~粉粒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一般以粒内溶孔、杂基孔为主(表2-10),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高,分别大于2.21MPa和22.04MPa,喉道中值半径小(多数小于0.05μm),由于喉道狭小不能形成有效渗流通道,最大进汞饱和度仅达92.98%,为非储层。
4.3.1 相图判别法(1)判断方法相图判别法根据各类油气藏相图特点和储层温度等温降压线位置(见图1)判别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对凝析气藏,若地层压力与露点接近或相等,往往可以预测凝析气藏是否有油环存在。
对于近临界态的凝析气藏或挥发性油藏,准确确定流体临界点是关键。
目前相态软件难以计算准确,最好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临界点。
图1 常见的流体类型相图(2)判断结果SN0114-19H井生产气油比为9000m3/m3,相图如下,根据相图可判断此气藏为常规凝析气藏。
图1 SN0114-19H井流体相图4.3.2 液体体积与无因压力关系曲线判别法(1)判断方法根据具体油气藏流体相态实验所取得的液体体积百分比(相对于饱和压力点体积)与无因次压力(相对于饱和压力)的关系曲线形态和所处的位置(见图2),可以大致判别油气藏类型。
图2 液体体积与无因压力关系曲线(2)判断结果SN0114-19H井生产气油比为9000m3/m3,根据液体体积与无因压力关系曲线判别法判断此气藏为常规凝析气藏。
图3 液体体积与无因压力关系曲线判别法(3)凝析油含量与饱和压力曲线法取井中产出的气和凝析油,在实验室中以不同气油比配制样品,分别测得各自的饱和压力,绘制成凝析油含量与饱和压力关系曲线(见图3),据此判别油气藏类型。
图3中A点为前苏联卡拉洽坎纳克油气样实验数据点,产层流体条件为:T=880C ;p=59. 2MPa;CS+含量C5+=770g/ms。
被判定为非饱和的近临界态凝析气藏。
由此判断该气藏为常规凝析气藏。
(4)C5+含量和C1/C5+判别法((1)判断方法该方法利用实验测得的C5+含量和C1/C5+的值判断凝析气藏是否含有油环,判断依据如下:无油环C5+<1.75mol%或C1/C5>52有油环C5+>1.75mol%或C1/C5<52515带油环C+C1/C5<52由此可知该气藏带油环(4)等级分类判别法(1)判断方法方法选用4项凝析气组分参数为特征参数(见表3),具体判别时,根据参数值大小确定其等级数,然后以各参数的等级数之和(SP)作为判别标准。
第六章圈闭及油气藏的类型6.1 油气藏的分类概述一、分类概述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各异。
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提出了上百种油气藏分类方案。
主要分类依据: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遮挡类型、储集层类型、储量及产量的大小、经济价值、烃类相态及流体性质。
一、分类概述根据经济价值:经济性油气藏、非经济性油气藏。
经济性油气藏:具有一定储量规模,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值得开采并能够开采的油气藏。
非经济性油气藏: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不值得开采或者无法开采的油气藏。
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 (据孙志道简化,1996)油气藏相态类型原始气油比(m3/t)相态地面原油特征典型的烃组成(mol,%)大类细分类储层地面颜色相对密度粘度(mPa.s) C1C5气藏干气藏无油气相气相无油无油无油96 0.0 湿气藏>1500 气相气液透明0.6 <1.0 91.6 0.94 凝析气藏>1000 气相气液透明-淡黄0.6~0.8 <1.0 87 4.6油气藏近临界态凝析气藏600~1000 气相气液黄-桔黄0.76~0.81 1.0~2.0 70.4 11 临界态油气藏526 气液气液黄-桔黄0.76~0.82 1.0~4.0 59.7 14.5 近临界态油藏(高挥发性)350~650 液相气液桔黄-浅绿0.76~0.82 1.0~1.0 64 19.7油藏轻质油藏10~350 液相气液浅绿-褐色0.76~0.83 5~10 35 38.3 常规油藏35~ 250 液相气液黑色0.83~0.87 10~30 49 44.7 轻度重质油藏<35 液相气液黑色>0.87 30~100 20 71 中度重质油藏微量气液相气液黑色0.9~1.0 100~4000重度重质油藏基本无气液相气液黑色>1.0 >400沥青质油矿无气无液固相固相黑色>1.0 >90层状层状块状不规则状•根据油气藏中储集层形态划分的油气藏类型示意图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一、分类概述根据圈闭成因:(1)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混合油气藏;(2)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复合;(3)构造油气藏、非构造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及油气田分类圈闭油、气运移到储集层中以后,还不一定形成油气藏。
只有在运移的道路上遇到遮挡,阻止它继续前进时,才能集中起来,形成油、气藏。
这种由于遮挡而造成的适于油、气聚集的场所,通常称为圈闭。
圈闭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储集层,是具有储集油、气空间的岩层;二是盖层,它是紧邻储集层的不渗透岩层,起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作用;三是遮挡物,它是指从各方面阻止油、气逸散的封闭条件。
上述三方面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圈闭。
在不同的地质环境里,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的圈闭条件,根据圈闭成因,一般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三种类型。
油、气藏类型根据圈闭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油、气藏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
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点是聚集油、气的圈闭是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主要有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是指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岩性油气藏是由于沉积环境变迁,导致沉积物岩性变化,形成岩性尖灭体和透镜体圈闭,在这类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聚集。
常见的潜山油气藏是以地层圈闭为主,也有构造、岩性作用的复合成因的油气藏根据油气藏油层中有无固定隔层,可以将油气藏分为层状油气藏和块状油气藏。
层状油气藏是指油层呈层状分布,油气聚集受固定层位限制,上下都被不渗透层分隔的油气藏,各层具有不同的油(气)水系统。
块状油气藏是指油层顶部被不渗透岩层覆盖,而内部没有被不渗透岩层间隔,整个油层呈块状,具有统一油(气)水界面的油气藏。
根据地层中的原油性质,可以将油气藏分为稠油(重油)油藏、普通黑油油藏、挥发性油藏、凝析气藏和天然气藏。
稠油(重油)油藏是指地下原油粘度大于50毫帕秒(原油比重大于0.9,API重度小于25度)的油藏,液体颜色一般为粘稠黑色。
普通黑油油藏是指地下原油粘度低于50毫帕秒(原油比重在0.82~0.9之间,API重度在25~41度)的油藏,液体颜色一般为黑色。
第四章气藏类型识别方法深埋于地下的储集烃类物质的岩层统称为储集层,它通常又划分为含油层和含气层。
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含油层构成一个油藏,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含气层构成一个气藏。
油藏与气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石油烃被人采到地面之后,液态原油与气态天然气的比例大小不同。
从油藏中开采出来的烃类物质中液态烃(通常称为原油)比例较大,而从气藏中开采出来的烃类物质中液态烃(通常称为凝析油)比例较小,甚至无液态烃(如干气气藏)。
这种区别归究于油藏与气藏中的烃类物质的组成组分存在明显的差异。
正由于这一差异导致油藏与气藏的开发开采方法存在显著的不同。
因此,在开发烃类储集层时,首先确定出油气藏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气藏而言,通常又存在干气气藏、凝析气藏之分;或存在定容封闭性气藏、水驱气藏之分等。
在开发这些不同类型的气藏时,所采用的开发开采方案因气藏类型不同而不一样。
因此,在气田开发初期,识别出气藏类型,对制定气藏开发开采方案以及调整方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气藏判断方法一、分类依据目前对油气藏的分类方法较多,归纳起来按其分类依据不同而异。
1.按产状进行分类就其产状而言,天然气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如果气藏中原油含量极少,就称为非伴生气,也称为游离气(纯气田气)。
如果油藏中发现天然气,就称为溶解气或伴生气。
2.按组成进行分类根据天然气中C含量可将其分为干气(贫气)、富气(湿气)、凝析气藏等。
63.接压力系统进行分类根据气藏的压力系数(原始气藏压力除以静水压力)大小,可将气藏分为正常压力系统气藏和异常压力系统气藏(异常高压气藏和异常低压气藏,异常低压气藏非常罕见,而异常高压气藏常见)。
4.按流体分布进行分类根据气藏有无边底水侵人可将气藏分为定容封闭性气藏和水驱气藏(或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气驱气藏和水驱气藏)。
5.按经济价值进行分类根据目前经济、技术条件能否进行工业性开采,将天然气藏分为常规天然气藏(气田气和油田伴生气)和非常规天然气藏(如水溶性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