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二者关系的初步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397.63 KB
- 文档页数:5
对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关系的理解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资本论》的蓝图,也可说是拟好了图、已经勾勒出来的《资本论》,马克思在此手稿中第一次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通过对此概念的描述,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劳动解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自己的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
此稿标志着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飞跃,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手稿》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手稿》。
马克思肯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产生的根源是异化劳动,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状况,它贯穿于整个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最终随着私有制的扬弃使得异化劳动彻底消失,实现劳动解放。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社会经济基础方面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时指出:“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个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从对这个概念的分析表明,可以看出马克思肯定了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是外化劳动的结果,这种关系还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且马克思私下认为,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状况,它贯穿于整个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最终随着私有制的扬弃使得异化劳动彻底消失,实现全人类的劳动解放。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关系1、,它概括了劳动异化的三种主要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劳动异化现象的基础上,采用逻辑的方法,从劳动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把以前的抽象的异化理论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批判维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提纲。
马克思抓住了英法国民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现象的分析,并进一步揭示了其本质和根源,指出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
在对政治经济学现实问题解决途径的追问下深入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由现实问题的思考转入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整个哲学的批判,从而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原则——辩证法。
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体现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重维度,即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和辩证法。
标签:马克思;手稿;异化劳动;私有财产;辩证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份写就的三个有关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批判方面的笔记本片段,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初步阐述他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的一部早期文稿。
如同马克思在《序言》中所说,这部手稿是他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的前奏。
在《手稿》中,马克思根据英法国民经济学家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术语和研究结果展开了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并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基础开始对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同时,展开了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整个哲学的剖析,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不彻底性和消极意义。
正是在此意义上,《手稿》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提纲。
一、批判的第一维度:异化劳动在笔记本Ⅰ中,马克思按照国民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研究的术语,用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等作为论述的切入点,详细地引述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著作观点并作了批注。
国民经济学以英国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法国的让·巴蒂斯特·萨伊为主要代表。
马克思详细研读了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和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并指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观点,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但最后胜利一定属于资本家。
2023第12期·总第602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展现马克思早年哲学经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论意义重大。
在异化劳动论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私有财产、资本等概念串联起来做系统讲述,剖析异化劳动生成的背后原因和影响要素,深刻批判和预见了扬弃异化劳动的必要性以及促使其消亡的现实路径,这是马克思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生成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的欧洲社会,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资产阶级不断通过扩大的生产笼络财富,阶级矛盾日渐尖锐,社会关系错综交织,种种大环境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于《手稿》中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基于工人苦难生活的现实“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研究”(2023DJSJ0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印福,法学硕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教授;李佳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要: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异化劳动论扎根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生活状况,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深刻理论批判,对于异化劳动的含义、四种特有表现形式、与私有财产的密切联系,以及扬弃与批判所需条件等进行了具体阐述,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和深刻的现实性;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自然哲学体系,为马克思之后提出剩余价值论等相关政治经济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对当代中国注重劳动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扬弃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23)12-0023-07——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相关表述马克思主义研究023源”,〔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映射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社会劳工状况的一面镜子,也是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锐利武器。
对《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解读【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探讨了“异化劳动”概念。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对劳动的探讨、劳动的本质和异化、异化劳动对人的影响、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深入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劳动的现状,同时也可以对未来劳动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异化劳动导致工人与所生产的产品、与自己的劳动、与其他人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被割裂,从而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劳动的真正意义,以期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模式。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马克思、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未来发展、理解、影响、探讨、概念、重要性、深入、反思、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代表作之一。
这部手稿深入探讨了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异化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不公。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他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占有和控制,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和割裂。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迫进行机械重复的劳动,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控制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了对自身、对劳动、对社会和对自然的异化。
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思考,了解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
这部手稿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现状以及对未来劳动发展方向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2 概述“异化劳动”概念的重要性“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揭示了现代社会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失去人性的现象。
本次考试结束啦,您在此次考试客观题得分为90.0 分!您通过考试!正确答案:第一部分;判断题1.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这两大核心理论组成。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2.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异化(alienation),原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3.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俄文版第一次出现是在1932年。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答案分析: 无4.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异化是指主体活动的后果变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5.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由于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6.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人的解放问题。
错误×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答案分析: 无7.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费尔巴哈的“异化”是绝对精神的异化。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答案分析: 无8.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于马克思“两个转变”完成之前。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答案分析: 无9.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异化劳动是劳动的一般形式。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答案分析: 无10.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11.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恩格斯提出要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单靠伦理的、道德的谴责、咒骂是无济于事的。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结论产生的过程与原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本分析兼论.马克思对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的批判其实是对国民经济学的内在批判,也就是说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内在逻辑的批判,否定国民经济学。
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提出某一个新的理论或借用另一经济学概念,去对国民经济学进行外部的批判。
这样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不根本的,只有从其本身出发,最后回到其本身才能够触及根本,做到彻底的批判。
在这里,马克思其实受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主张从自身出发最后回到自身。
但同时也发展了其辩证批判的内容,主张“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辩证法在它的“合理形式”上,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国民经济学提出了私有制这个前提,那么马克思就从这个前提出发,指出在现实中与其理论矛盾不相符的地方,进而对私有制进行批判,使得国民经济学分崩离析。
1-10段文本复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是从国民经济学本身的前提出发的,属于是内在批判。
采用了国民经济学的语言和规律是第一个前提;将私有财产,劳动、资本、土地三者间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三者间的互相分离当作第二个前提;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的概念等等当作第三个前提。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内在语言(私有财产、分工竞争等等)指出,工人在现实中降低为了商品,而且是最低贱的商品(是第一个前提的结果);工人的贫困和生产成反比,他越生产反而越贫困(是第二个前提的结果);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资本在少数人中积累起来,导致垄断的惊人恢复(是第三个前提的结果);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就消失了,整个社会就分化为了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内在关系探析作者:王永战来源:《理论观察》2013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内在关系,并认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都具有历史性,它们都具有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经过历史的、充分的发展,就为自身的消除创造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共产主义就是其扬弃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07 — 0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同时又认为私有财产是永恒的东西,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矛盾。
马克思正是从这里出发,发现了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之间内在的联系。
一、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体现和结果古典经济学有一项重大发现,即劳动是一切财富、财产的价值源泉,价值产生的唯一原因就是人的劳动。
马克思对这一学说表示了认同,但他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既然承认了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那么劳动产品从理论上来讲就应该属于劳动者,但实际上劳动者得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劳动者不仅不能占有他们的劳动产品,相反他们自身却成了商品;他们生产了财富,却得到了贫穷。
这一现实和理论的矛盾使马克思开始对劳动和人的本质关系进行了思考。
马克思指出,劳动就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1〕P52人类的劳动就是对象化的、物化的、外化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人类创造出来一个对象化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人的意识、生活二重化的结果,它证实了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需要在具有创造性的、自由自主的劳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类本质力量,确证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劳动就是人类对象化的活动,人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产品来证实和丰富自己。
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作者:庞展鹏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04期摘要: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之后马克思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也是他阐述的中心问题。
本文从异化劳动和外化劳动的概念入手,深入剖析异化劳动的四个层次,详细阐释私有财产的出现过程和私有财产的本质,进而得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的关系。
关键词:异化;异化劳动;私有财产;马克思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91-02国民经济学并没有说清楚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它也不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把私有财产当做天经地义的事情,“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做规律。
”[1](P.50)所以关于拥有财产的资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在国民经济学中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当中就提出了由于人的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出现,社会将逐步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即拥有财产的资产阶级和没有财产的无产阶级。
本文试图从区分外化劳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概念入手,进一步阐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
一、异化劳动的四个层次“异化”与“外化”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词,异化劳动与外化劳动当然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异化是指行为结果和自身相反对、相疏远。
异化劳动是指人们的劳动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一种外在的压力而不得不从事劳动,当压力一旦解除之时,人们会立即停止这种劳动。
外化是指人的本质力量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出来,并且注入对象产品之中,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外化活动。
外化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产品上看到了对其力量的确认。
黑格尔最早对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有深刻的剖析,他把异化解释为人与自己的财产发生了分离。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人将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外化在自己的财产之上时,就有可能因为失去财产而发生自我异化。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试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理论难点一、概述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了异化,即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本身相分离,这种异化导致了劳动者的不自由和受剥削的状态。
同时,马克思也深入探讨了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指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同时也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来试解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似乎陷入了一个循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的产生,而私有财产又进一步加剧了劳动的异化。
这种循环使得我们难以找到一个明确的出路来摆脱资本主义的困境。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手稿》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来探讨马克思如何在早期思想中处理这一理论难点。
我们将分析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理解,以及他如何试图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马克思的后续理论发展是如何超越这一难点的,从而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视角。
1. 简要介绍马克思及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背景与重要性。
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革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示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以及提出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但他的思想起源和早期发展也在其早期的著作中有所体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写下的重要文稿,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他的“早期马克思”或“青年马克思”时期。
这部手稿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据了关键位置,因为它标志着马克思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同时也是他提出异化劳动理论的开端。
《手稿》的背景与重要性在于它反映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步批判,特别是对工人所受剥削的深刻关注。
038文化纵横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马克思在研究了一般商品生产的异化问题之后, 在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而完整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但在当时由于种种原因 ,手稿并未发表, 直到1932年手稿才得以公开问世。
但在马克思之前就有了异化这种现象,从黑格尔提出以异化为中介阐述自我意识发展的开始,把自我意识的外化理解为异化,“自我意识”被认为是异化的出发点,体现了他异化理论的唯心主义特征,同时历史的局限性在他的理论中显现出来。
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讨论了异化理论。
但他描述的只是宗教方面,也就是说他认为是人创造了上帝,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马克思对前辈们提出的异化理论中不足的方面进行了批判,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最能代表同时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异化理论内容。
在马克思提出异化理论之前,大家都认为异化现象是神秘的,因此集体陷入利益化现象的外部描述。
马克思能把确定的异化现象的实质性找出来,也就是说他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的将“异化劳动”的观点作为了他自己异化概念的出发点。
马克思哲学的异化理论为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个任务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也进一步构成了马克思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依据。
私有财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关系进行了分析,首先写到私有财产的起源及其与异化劳动的关系。
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
马克思对这一事实作了精辟的分析,问题在于:人是这样使自己的劳动外化、异化的?这种异化优势怎样由人的发展的本质引起的?马克思明确认为,“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成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
”马克思从工人方面考察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产生的关系,这一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作者:武丽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8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着马克思丰富而宝贵的人学思想。
我们大致可以把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架构概括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复归”。
这三个层次之间有着紧密联系,且关于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蕴含在第二个层次中。
对这四个规定的讨论对于充分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人学思想;异化劳动;四个规定;私有财产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对前人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扬弃,把一种唯心的、抽象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异化概念拉回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中来,并将其合理地运用于经济生活的运行中,由此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具体地,“异化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含义:指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及其结果与之相离异,并作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奴役和支配工人。
二、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一)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变为廉价的商品”[1],这是二者之间的不正常关系。
工人通过自己的生产创造出劳动产品,而这种本应属于工人的劳动产品现在却不属于工人,它作为异己的力量与自己相对立,并且工人付出的劳动越多,他的自主性就越丧失,他创造的商品越多,作为异己力量的商品对自己的统治就越彻底,工人也就变得越来越廉价。
(二)劳动过程与工人相异化“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2]劳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成为一种满足劳动以外需要的手段。
劳动虽然是人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只要劳动,只要做出这种行为,它便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活动,人对它不能加以控制,因为它已属于另一个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的力量,并且这个异己方通过这种力量控制着人对他的劳动的关系,支配着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
(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及其意义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及其意义研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涉及到了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考。
本文将对其异化劳动思想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的异化概念。
他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活动,通过劳动人们能够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
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却变得异化了。
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即人们的劳动成果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变成了资本家的财富,工人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占有。
更重要的是,劳动的异化还表现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即人们再也无法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个性和自由,而是成为了资本的奴隶。
其次,马克思认为,劳动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商品化,工人只是一种生产工具,而不再是志愿参与劳动的主体。
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
此外,劳动的异化也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变得扭曲,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解决劳动的异化问题。
然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异化劳动的思想提醒我们关注工人的权益。
在当今社会,工人的权益仍旧存在被侵犯的问题,如劳动力过剩导致工资低下、劳动条件恶劣等。
通过关注劳动者的利益,我们能够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实现劳动者的尊严和权益。
其次,学习和借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现代技术带来的新的异化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异化现象并未消失。
网络劳动、平台经济等新兴行业中,工人面临着虚拟劳动、无法掌控时间的问题。
这些形式的异化劳动同样需要我们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王峰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试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理论难点[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本质规定”和“现实表现”两个不同层面分别考察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
在前一层面,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基础和根据,相反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而在后一层面,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则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
如果说后者呈现为“发生学”意义上的引起与被引起、产生与被产生的“时间关系”,那么前者则显示出“解释学”意义上的理解与被理解、说明与被说明的“逻辑关系”。
这并不表明马克思陷入了所谓的“循环论证”,而是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所特有的“科学抽象”方法的最初萌发。
[关键词]本质规定现实表现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作者简介]王峰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问题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就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在结束对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的分析后,马克思作了以下两点总结性说明。
其一,“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其二,“因此,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1很明显,马克思在此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形成的原因,相反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这一立场随后又得到进一步确认: “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
”2问题出现在马克思接下来讲的一段话中:“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 这一概念。
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
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3正是以此为根据,国内外学界一直存在着这种看法,即马克思在这里陷入了所谓的“循环论证”。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辨析作者:王彪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2期[摘 ;要: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其中“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说”“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说”两种观点的对立格外引人注目。
但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马克思始终站在人的生命存在与社会存在本体契合的基础上,重视人文弘扬与伦理关怀,认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的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关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的哲学观转变的重要节点,在这本书中,马克思深入论述了人学思想、生态思想、共产主义理论、异化劳动理论等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整体的思想观点。
其中,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是关涉马克思思想主题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马克思国民经济学分析与批判的理论起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如何呈现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间的逻辑关联,学界曾经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
我们在马克思的阐述中似乎看不到马克思对此问题有一以贯之地态度,甚至前后相矛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邏辑理路,甚至陷入了循环论证。
做出这种判断的人通常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思想过渡时期不成熟的作品,马克思本人在论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时遵循的是两条不同的逻辑主线,一条是历史的、经验的分析方式,由此得出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的结论;一条是逻辑的、本质主义的分析方式,由此得出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的结论,因此陷入了循环论证。
下面分别对两种主要论断进行分析和评论。
一、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说这一论点有非常明确的原文出处:“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马克思此处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来源,即是外化劳动的产物,私有财产只是外化劳动的外在表现,也揭示了国民经济学家所主张的私有财产观念只是建构在虚构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具体规定-文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具体规定一、对“异化”概念的各种解释“异化”概念是近代欧洲哲学的概念。
霍布斯第一个用异化来说明社会政治问题。
他在《利维坦》里说:“因为由于国家里每个个别的人所给予他(指君主)的这种权威,他就可以使用每个人转让给他的足够的权力和力量,凭首这种权力和力量所引起的恐惧,把大家的意志都引向国内和平和互相帮助,来反对国外敌人。
”[1]这里所说的权力转让,原文是estrangement,可译为异化。
黑格尔是第一个从严格的哲学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的人。
他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自然哲学》中指出:“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
”[2]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隐秘就在于:“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的、转换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
这就是宗教之秘密。
”[3]费尔巴哈还认为黑格尔哲学也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绝对哲学就是这样将人固有的本质和固有的活动外化了和异化了,这就产生出这个哲学加给我们精神的压迫和束缚。
”[3]与资产阶级学者不同的是,马克思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内容充实和阐发了异化概念。
异化,主要是指人作为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亲手创造出来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或隔阂,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
马克思把哲学的“异化”概念与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合并起来,构成“异化劳动”的概念。
主要含义是:“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4]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以及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即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
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
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
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
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9。
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
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
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对此则用外部情况来说明。
至于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国民经济学根本没有向我们讲明。
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
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①]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
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