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天津金融档案史料出版研讨会在津召开

近代天津金融档案史料出版研讨会在津召开

近代天津金融档案史料出版研讨会在津召开

红楼梦之探春生日研究

贾探春生日之研究 每当谈起《红楼梦》后40回“续作说”的荒诞无稽时,总有聪明人态度横蛮地断言“明眼人稍稍一看就能判别后40回是续作”云云;能言善辩者还振振有词地罗列“证据”,指责后40回没有按照前80回的“伏线”展开情节,而其中最明显或者最重要的一个例证就是探春远嫁并不是第5回判词所暗示的“清明时节”。 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以下一系列客观可验证的文本事实: (1)现存120回小说情节之下隐藏了一条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这个真实年代序列被作者用历法特征、元旦朝贺、皇家殡葬、黄河决口以及科举考试等情节暗示出来,小说就是按照这个真实的年代序列展开逐年叙事; (2)作者用错误的八字命理暗示了元春及其原型人物曹佳氏真实的生日“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这个生日在清宫档案《娶妻册》上有着明文记载; (3)作者用一明一暗、一真一假的两套时间叙述系统共同指出甄贾宝玉的原型人物、作者本人曹頫生于1706年(丙戌年)。 至于说到第5回关于探春的判词,本篇专栏将要向大家展示,聪明的“明眼人”们从未看出来,这首判词根本不是在暗示探春于“清明时节”出嫁,而是在暗示探春生于“清明节”。《红楼梦》第5回写到,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一幅画——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小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有四句判词: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关于这首判词,从“红学”专家到一般红楼发烧友,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这是对小说重要人物探春结局的暗示——探春于清明时节远嫁他乡。 小说第102回写探春出嫁,时间并不明确。但根据上下文来看,此时宝玉和宝钗已经“圆房”,按照孝制和贾母等人的安排,元春死于立春后一日,而宝玉“圆房”已经过了为姐姐元春守孝的“九个月的功服”;另外,第99回写道:“所以园内的只有李纨、探春、惜春了。贾母还要将李纨等挪进来,为着元妃薨后,家中事情接二连三,也无暇及此。现今天气一天热似一天,园里尚可住得,等到秋天再挪。”第102回则写道:“园中人少,况兼天气寒冷,李纨姊妹、探春、惜春等俱挪回旧所。”由这些情节来判断,探春出嫁必定是在深秋初冬时节。于是聪明的“明眼人”指出——后40回的描写跟第5回判词给出的“伏线”完全对不上。真是这样吗?我建议大家认真仔细地研究一下探春的年龄和生日问题。为了准确了解探春的年龄,大家可以方便地根据贾环和贾兰的年龄进行推算。 小说第4回写道:“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根据我所推定“还原”的《红楼梦》真实年代序列,此时为1714年(甲午年),故贾兰生于1709年(己丑年),比叔叔贾宝玉小3岁。 小说第78回,根据我所推定“还原”的《红楼梦》真实年代序列,此时为1722年(壬寅年)秋,贾兰作七言绝句《姽婳词》,众幕宾看了大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源,真不诬矣。” 第78回又写到了贾环的年龄。贾环作诗后,众人夸奖说:“三爷才大不多几岁,俱在未冠之时。如此用心做去,再过几年,怕不是大阮小阮了么?”请问大家,贾环比贾兰究竟大几岁呢? 如果贾环比贾兰大两岁,则他应生于1707年(丁亥年)。但是贾环的胞姐探春是“三月初三”生日(第70回),探春虽是庶出,但不可能比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宝玉还大。 关于探春的生日,小说第70回写得很清楚: 说起诗社,大家议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黛玉为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中册)简评 吉林省档案馆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于一九八一年编辑出版了《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辛亥革命”两个分册。八二年编辑了“工业”、“蚕业”两个分册。之后几年内还分别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专题陆续编辑出版若干分册。 1.主要内容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主要选辑了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中清朝末期吉林电力工业及轻工业等方面的档案史料,共一百五十九件(其中包括民国时期三件),约十七万字。读者能够较清晰地了解到吉林宝华电灯有限公司、吉林哈尔滨耀滨电灯有限公司、吉林旗务处、吉林实习工厂的创办与发展,使吉林省从一个“向不讲习制造之事”的狩猎牧放之地,一变而成为建有各类工厂之区,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选题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汇编题目标示了档案文献记载的内容,具体地标示了选编的档案史料产生的时代是清代,文献记载的内容是吉林地方特色工业发展,非常具体,一目了然。读者可以从选编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降低了档案利用上的困难,增加了档案文献编纂优越性的发挥。同时,该选编是从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中选出,利用独有资源,具有地方特色,有效防止了“炒冷饭”。 3.选材 第一,选编的档案真实可靠地反映了清代吉林工业的历史本来面貌。所选的四家企业,作为典型材料,通过各企业的创办章程、机构人员及薪水,经费收支,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各有侧重的档案史料,紧紧围绕选题,较为全面、充分地反映清代末期吉林地方工业发展。第二,在选材的时候,注意选那些比较完整的材料。比如吉林官办电灯处为厘订章程表式的呈文及吉林行省的批复,有往有复,有头有尾,较完整的记载。 4.加工 选编的史料大都全文发表,只有少数内容不相关涉又冗长之处,才略作删节。凡删节处均注明(上略)(中略)(下略)字样。忠于档案原文原意,保持和档案原件在文字和内容上的高度一致,保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档案文献的价值。 其正文的加工过程包括了转录、标点、分段、校勘、拟标题几项工作。 第一、编者采取原文转录形式,将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繁体竖排转录为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从左至右的简体横排,将一些于今日读者无用的行款格式转录为现在通行的格式,如上款下款、并书的转录。 第二、通过编者自身对原始档案信息内容的解读为原始档案逐一加标点和分段落,今日读者阅读档案文献比较方便易懂。 第三、校勘是处理档案原件在文字上存在的讹、夺、衍、倒等现象。该选编对于残卷的漏字或难辨字,用□顶位。但极少见到对讹文衍文倒文夺文存疑的校勘。 第四、对没有标题的档案原件进行了标题的重新拟制,便于读者对档案文献各要素一目了然,帮助读者准确判断其内容。经过加工整理的档案信息不仅保留了原文原意,而且还提高了其可读性和易读性,提高了档案信息内容的利用效率。 该选编的编排体例为类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题目的内容,便于读者阅读和

北京市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采集方案

北京市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采集方案 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 (2004年12月) 为做好北京市建国后档案目录采集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建国后档案检索体系,促进档案信息的交流,实现全市档案资源共享,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规定了报送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的工作目标、报送范围、方法步骤和要求。 本方案适用于全市各级档案馆及市属有关单位的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报送工作。 1. 工作目标 1.1 到2008年,完成北京市档案馆、各区县档案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和部分市属单位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案卷级目录的采集工作并提供利用,完成部分重要的、利用频繁的档案文件级目录的采集工作并提供利用。 1.2 到2008年,将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建设成为各级档案馆和市、区县所属单位共同建设、利益共享的北京市档案信息服务中心。 2. 报送范围 全市各级档案馆及市属有关单位保存的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 3. 目录加工方法和要求

3.1 目录加工使用标准及工具 3.1.1 全宗概览以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制定的《北京市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数据采集标准》为报送目录制作依据。 3.1.2 案卷级目录以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制定的《北京市建国后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采集标准》为报送目录制作依据。 3.1.3 文件级目录以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制定的《北京市建国后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采集标准》为报送目录制作依据。 3.2 根据北京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制定的《北京市建国后档案全宗概览数据采集标准》、《北京市建国后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采集标准》和《北京市建国后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采集标准》进行过规范处理的目录,录入磁(光)盘。 4. 报目时间与步骤 4.1 报目工作从2005年开始,至2008年结束。 4.2 至2005年6月底前,北京市档案馆、各区县档案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完成建国后全部馆藏档案全宗概览的编制报送工作。 至2006年底前,北京市档案馆、各区县档案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完成建国后全部馆藏档案案卷级目录采集报送工作。 至2008年底前,北京市档案馆完成建国后25万卷档案的文件级目录采集报送工作;各区县档案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完成全部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采集报送工作。 各区县档案馆同时负责本区县所属单位建国后档案目录采集工作,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每两年将年度计划上报市档案资

档案学 分类参考

档案学分类参考 ◆档案学学科:档案学原理,档案术语学,档案法规学,比较档案学,档案史学,档案史料学,档案事业管理学,档案管理学,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学,档案统计学,档案目录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学史,档案事业史等。 ◆档案的种类(专项档案):国家档案全宗,档案分类,公共档案,历史档案,文书档案,专门档案,科学技术档案,石刻档案,泥板档案,纸草档案,甲骨档案,金文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羊皮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缩微品档案,机读档案,立法档案,行政档案,诉讼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艺术档案,教学档案,书稿档案,企业经营档案,商标档案,专利档案,地名档案,地名档案,人口普查档案,名人档案,家谱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农业技术档案,工业技术档案,交通运输技术档案,基本建设档案,城市建设档案,设备仪器档案,医疗卫生档案,地质档案,测绘档案,气象档案,天文档案,水文档案,地震档案,环境保护档案等。 ◆档案事业管理 *档案事业:档案事业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等。 *档案法规*档案开放*档案统计*档案局 *档案馆:档案馆网,国家档案网,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档案馆,科学技术档案馆,城市建设档案馆等。 *文件中心 *档案室:联合档案室,科学技术档案室。

*档案咨询机构 *档案专业教育:国际档案讲习班等。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 档案宣传出版 *国际档案学术交流:国际档案理事会,国际档案大会,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亚洲史料指南地区协调委员会等。 *档案工作者:档案工作者协会等。 ◆档案管理 *档案收集 *档案整理:事由原则,来源原则,立档单位,全宗(联合全宗,汇集全宗,人物全宗,档案汇集),文件组合,档案组合,全宗群,档案十进分类法,全宗内档案分类(年度分类法,组织机构分类法,问题分类法),案卷,档号等。 *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期限表 *档案保管:全宗卷,档案存放位置索引等。 *档案编目:《档案著录规则》, 档案目录(案卷目录,档案专题目录,档案分类卡片),全宗指南,专题档案指南,档案馆指南等。 *档案检索:《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档案主题词表》等. *档案提供利用*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统计 ◆科学技术档案管理:科学技术文件材料,科学技术档案收集,科学技术档案分类,科学技术档案鉴定,科学技术档案编研,中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 ◆档案保护技术:档案制成材料,档案存储环境,档案保护技术措施,档案有害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周育民(旧稿) 一、什么是口述史料? 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观其母冢,良然。”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 i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财政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财政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 行) 【法规类别】会计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财会管字[87]31号、京档局字[87]6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财政局 【发布日期】1987.01.15 【实施日期】1987.01.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北京市财政局、市档案局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发布日期:1998年11月13日实施日期:1999年1月1日)废止 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财政局会计档案 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财会管字[87]31号、京档局字[87]6号1987年1月15日) 为了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制发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章管理原则

第一条会计档案是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它既是本单位档案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全部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则上应由本单位的档案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第二条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把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单位会计档案工作的日常领导应由办公室主任或会计部门负责人负责。各单位要根据本细则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第三条各单位所形成的会计档案,由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负责整理立卷,一般不交主管部门集中管理。按规定将应归档的会计档案向本单位档案部门归档。档案部门必须按期接收,对整理不合乎要求的会计档案,不予接收。 各单位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在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保管1至5年,(但每年先向档案部门移交案卷目录一份)期满后,半年内移交档案部门。 没有设立档案部门的单位,会计档案暂由财务会计部门统一保管。 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要设专人负责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如有变动,必须办好交接手续。 第四条各区、县,市属各局(总公司)的会计档案工作,由同级财政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共同进行业务指导、检查和监督。各级主管部门负责对各直属单位会计档案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二章归档范围

038《清代档案中直隶布政使司为知照修例事宜咨研究》 载北京档案史料》2001年第1期

清代档案中《直隶布政使司为知照修例事宜咨》研究 苏州大学档案系副教授王铭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永定河道”卷中,留存有《直隶布政使司为知照修例事宜咨》一文。它是反映清代纂修则例、废除旧例及谋求例、案划一的第一手资料;对考证清代公文特定专门用语,也有一定研究价值。但迄今为止,尚无专文论及。本文试从古文书学角度加以探讨。 一、《直隶布政使司为知照修例事宜咨》结构层次 钦命直隶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十级纪录二十次方 嘉庆十七年九月十六日蒙总督部堂温宪牌:?嘉庆十七年八月二十七日准吏部咨:‘文选司案呈:嘉庆十六年遵旨清查例案。本部议复:?自十二年修例以后起,至本年止,逐一查出题、咨各成案。有例所未备而办理尚属允协将来应遵照者,即于稿内注明应存字样,另立册档,逐件载入,以便援引照办。俟修例时,分别增注入例。其与例未协者,将原稿即行销毁。仍造册注明事由,钤印存贮,嗣后永不许援引比照。其应销之案,摘叙事由,开单知照京内外衙门:嗣后均不许援照;亦不得因案已查销,将从前议结缘由藉词声请改议。至十二年修例以前旧案,悉令贮库钤封,不许再为引用。庶自此例、案(画)[划]一,可以永绝弊端?等因。奉旨:?依议?钦此。相应将应销各案摘叙事由,开单知照各直省遵照。本部现在开馆纂修则例,俟告成后,再为通行颁发,悉遵定例办理可也’等因到本部堂。准此,拟合就行。为此,仰司官吏,即转行各属一体遵照办理,仍饬该经历刊刷例本,通颁各属。并[另备]六十番,呈送本部堂衙门备查。毋违?等因到司。 蒙此,除移、[饬]遵照并刊刷例本另行颁发、呈送外,拟合就移。为此,合咨贵道,希即转行各属一体遵照办理施行。 计移抄咨一本。 正文依现段落分为三层:(1)事由。以前衔和表达行文目的的“为知照事”组成。(2)缘由。引述牌文,叙明事之缘起。(3 该文内容单纯,缘由部分构成该文主体文字。缘由段采用层层装叙的表述方法。(1)布政使司咨文,引用了总督牌文。(2)总督牌文,基本上全引了吏部咨文。(3)吏部咨文,就是装叙文选司案呈。到“可也”为止,装叙的案呈结束,吏部咨文也同时结束。(4)案呈中, 就上述运转过程各自标明的日期考察:(1)吏部咨直隶总督为八月二十七日,总督用《牌文》转达为九月十六日,相隔二十天,已欠迅速。(2)直隶布政使司咨永定河道,则为十一 二、《直隶布政使司为知照修例事宜咨》文种考证 其一,咨文种源流考证。 咨,是地位相当的高级官署间相互行文时使用的平行公文文种。 咨的本义是商量、询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谋事曰咨。”在唐以前,是作为一种行为,未发展为公文。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2018江苏苏锡二模)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 的参加殿试,下等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1917)》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所求,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致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学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2分) 2.(2019江苏南京模拟)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北京市区档案馆档案利用 工作管理办法

北京市区档案馆档案利用工作管理办法(初稿)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市区档案馆档案利用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的有关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档案利用工作应遵循依法、便捷和规范的原则。 第三条各区档案馆对所有到开放期限的档案,应组织鉴定小组及时进行鉴定,凡按国家有关规定无需继续保密或控制使用的,均可由档案馆报本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开放,必要者报本级政府审批。按国家有关规定需继续保密或控制使用的,需报北京市档案局进行审批。 第四条各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必须经过系统整理,开放的档案应编有供利用者自行检索的案卷或文件级开放目录。破损或字迹褪变、扩散的档案,均应经过修复保护。 第五条利用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应优先提供档案数字化副本;古老、珍贵和重要档案应以复制件代替原件提供利用。 第六条各区档案馆应当采取设立阅览室、档案网站等多种方式,配备必要的阅览和复制设备,向社会提供已开放档案、文件查询服务。 第七条各区档案馆应当向社会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并将档案利用服务的内容、时间、手续、方式等基本服务信息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因

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按规定不予公开的档案外,各区档案馆应当向社会开放下列馆藏档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成的档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形成的、时间已满30年的档案; (三)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 (四)属于已作为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档案; 各区档案馆开放个人捐赠、寄存的档案,应当征得捐赠人、寄存人同意。 第九条公民和社会组织可以持身份证、工作证等合法证件,在区档案馆查阅、复制或者摘录已开放的档案、文件及其他相关信息资料。 第十条各区档案馆开放档案的利用手续是: (一)大陆公民持有身份证或工作证、介绍信,可直接到区档案馆利用。 (二)台、港、澳同胞和华侨如查取本人及其亲属历史证明,可持本人回乡证或身份证等有效证件,直接到区档案馆利用;利用其它开放档案,须经大陆邀请单位、合作单位或接待单位介绍,提前三十天向区档案局(馆)提出申请,说明自己的身份和利用档案的目的与范围以及其它有关情况。 (三)外国组织和个人的利用手续按《外国组织和个人利用我国档案试行办法》办理。 第十一条各区档案馆未开放档案的利用手续是: (一)婚姻登记类档案。

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出版概述

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出版概述 庄建平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发展很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史料发掘整理与出版工作,是中国近代史学科繁荣的起点和保障。 从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间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思想、教育、社会、民俗诸多方面;形式非常多样,有公文档案、函电、奏议、文集、日记、报刊、当事人回忆录、碑传以及外文资料,还有近代修撰的地方志书等等,数量非常庞大,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公文档案非一般人所能看到,即使文集奏议这类资料,因多系私人刻版刊印,印数极少,流传不广。斯时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屈指可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发掘整理中国近代史资料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广大史学工作者身上。现将50年来中国近代史资料的出版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编辑出版丛刊资料,奠定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础。 50年代初,在中国史学会的倡导和支持下,史学工作者开始了大规模的近代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编辑出版工作。论其规模与 ? ? 2 1 9

影响,首推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①。这部丛刊 由北京等地各大院校及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分工协作,通力编纂,先后出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回民起义》、《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专题资料11部,共68册,2758万字。同时,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的《近代史资料》期刊也于1954年创刊问世。45年来,该刊已出版100期,还编辑出版专刊22种,总计2700多万字。“丛刊”、期刊的出版,对中国近代史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始终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在活跃在史学界的一批著名的近代史专家学者,就是从研读这些专题史料的基础上开始起步的。前几年有美国学者说,他们利用这套“丛刊”,培养了数百名汉学博士,其影响与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同一时期,一批经济学家也开始编辑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影响较大的有4种丛刊或丛编。一是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包括《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旧中国公债史资料》。二是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共10种,如《中国海关与滇缅问题》、《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中国海关与义和团》等。三是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丛刊”,包括《北京瑞蚨祥》、《上海民族橡胶工业》、《上海市棉布商? 292?《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①本文所引述的重点史料集的编者、出版单位、出版年月,均可从《中国档案文献辞典》等书中查到,为节省篇幅,一律不作注释。特此说明。

020明成祖朱棣北京宫殿告成诏研究 载《北京档案史料》2002年第2

明成祖朱棣《北京宫殿告成诏》研究 王 铭 (苏州大学档案系副教授 215021) 摘要 本文通过疏考明代档案文件《北京宫殿告成诏》,研究了诏书的文种源流、类型、历史沿革、用语演变;分析了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政洽、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及弊失。 关键词 明代 迁都 北京 诏书 一、《北京宫殿告成诏》疏释 其一,题解 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始封燕王,建藩北平。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厉行“削藩”政策。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南下。经四年争战,于1402年 6 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瓦剌、鞑靼等部南侵,朱棣于1406年下诏,营造北京宫殿,作迁都准备,迄至1420年12月落成。因颁此诏,正式迁都北京。 其二,文字疏正 兴王之本,肇兴王业的根本。 继体,后嗣。 经国之宜,常指治国方略。此处“宜”字指便利。 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江右,古长江的下游,经由从芜湖到南京一线,为南北走向。按古地理说法,以该地区长江西岸为江右、东岸为江左。后虽水道改向,但仍习旧称,将这一带江北地区称为江右、江南地区称江左。因朱元璋发迹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红巾军,故称创立江右。 永图,久远之计。 眷,眷怀,遥想。在北京宫殿营造过程中,朱棣常留居于此。因正式都城还是南京,故所颁诏书中,用怀念以前长期在北方生活的口气,是谓“眷”。 道里,距离。 适均,指各地到北京距离适中、远近平均。 卜、筮,古代用龟甲占卜和拈蓍草来判定人之行止吉凶休咎的方式。 攸,所。 舆,地。引申为居下者。舆情,遂指民心。 郊社,祭祀天地的场所 继承。 贻,留给。 巡狩,通常指帝王离开国都,巡行境内。 景,景仰。引申为派使赡仰、庆贺。 贶,赐予。引申为馈赠。 诞,创立。 地理,此指皇朝版图。 古今,古往今来。 全盛,国土广阔、国力强盛。 其三,今译大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开创王朝基业,以建立王朝根据地为急务;子孙承守现成基业,则以便于治理尤其重要。昔年,朕先父太祖高皇帝明确承受天命,君临天下为华夷共主。于江右起事,由此开启国基。故而,朕继承皇位后,致力弘扬大业,一心专注于皇朝永固的大计 遥想北京,实在是都会之所,地势雄壮,四周山川为天然屏障;地处四方万国的交通要冲,往来各地均感方便。此乃上天之所属意,连卜、筮结果都相同。(因此,)朕仿古制,循民意,立南、北两京。建置郊社宗庙,营建北京皇城。(这样做),上承先父太祖高皇帝曾欲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基创业兴王之本为先继体守成经国之宜尤重昔朕皇考 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君主华夷创立江右以肇邦基肆朕缵承天统恢弘鸿业惟怀永图眷兹北京实为都会地势雄壮山川巩固四方万国道里适均惟天意之所属实卜筮之攸同仿古制循舆情立两京置郊社宗庙创建宫室上以绍皇考 太祖高皇帝之先志下以 贻子孙万世之弘规且于巡狩驻守实有便焉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工已告成选以永乐十九年正月朔旦御奉天殿朝百官诞新地理用致雍熙於戏天地清宁衍宗社万年之福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内蒙古近代史料

内蒙古近现代档案史料 (一)、通志 内蒙古十通 刊野、王新民:《旅蒙商通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刊野:《内蒙古文化大革命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刊野:《内蒙古轶闻旧事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刊野:《内蒙古民俗风情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刊野:《绥远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刊野:《内蒙古知识青年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刊野:《内蒙古旅游资源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刊野、宿梓枢:《呼和浩特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刊野:《内蒙古国土资源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刊野:《内蒙古自然灾害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二)、地方志 哲里木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哲里木盟志》方志出版社2000 呼伦贝尔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 呼和浩特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呼和浩特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兴安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兴安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包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包头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巴彦淖尔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巴彦淖尔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乌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海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锡林郭勒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锡林郭勒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赤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赤峰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阿拉善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伊克昭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伊克昭盟志》现代出版社1994 (三)、档案史料 牧人《内蒙古自治区盐业史料》内蒙古盐学会1997 林明《内蒙古的新生》内蒙古平明出版社1952 以下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 《兰台印记》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2009 《内蒙古统战史档案资料》档案出版社1987 《内蒙古自治区运联合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内蒙古文史竺书》档案出版社1986 《内蒙古民族团结革命史料》档案出版社1983 《绥远九一九起义<史料专辑>》内蒙古档案馆1986 《内蒙古农垦研究》内蒙古档案馆1986 《内蒙古水利档案史料》内蒙古档案馆1987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史料》内蒙古档案馆 《准格尔萨克衙门档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四)、论文 曹永年:《内蒙古历史渊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档案管理)北京市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

北京市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 (北京市档案局2007年2月2日印发,京档发〔2007〕3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全宗索引、文书档案、婚姻登记档案、招工档案、知青档案、房产档案、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结构、使用说明与数据交换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交换,专业档案馆和档案室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5418-94 档案分类标引规则 GB/T 11821-2002 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GB/T 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DA/T 13-1994 档号编制规则 DA/T 18-1999 档案著录规则 DA/T 19-1999 档案主题标引规则 DA/T 1-2000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 DA/T 22-2000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DA/T 33-2005 明清档案目录中心数据采集标准明清档案机读目录数据交换格式 3 定义 3.1档案目录 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条目汇集,是档案管理、检索和报道的工具。 3.2档案著录 在编制档案目录时,对档案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 3.3档案目录数据库 将档案目录信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3.4字段 描述著录条目中某一特定属性的数据单元。 3.5字段名称 目录著录项目的内容和显示的中文名称。 3.6字段名 字段名称的代码。 3.7字段类型 是指数据字段的基本属性。本标准使用两种字段类型:字符型和逻辑型。 3.8字段长度 是指字段所包含字符的最大个数。 3.9档案目录数据交换 是通过计算机实现数据在网络上或以磁带、光盘等作为载体所进行的跨平台、跨系统的交换。 4 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及使用说明 本标准对各数据库使用说明的解释如有相同,不再重复。 建库时,应包括表中所有所列字段名。 4.1全宗索引数据库结构及使用说明

上海档案史料研究 1

上海档案史料研究1-7辑 上海档案史料研究 第一辑 特稿 上海城市文明特点——海外学者关上海城市文明研究述论 专题研究 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与东西部经济关系 上海钱业公会为会员追讨欠款之案例分析 抗战时期上海银钱业关系初探 晚清时期法商沪经营活动述略(1847—1910) 国营与民营之问取舍——战后国民政府棉业政策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成立 宗教家庭社会:面向女性基督徒宣教——以《女铎》《女星》《女青年报》《妇女》为中心 上海会文学社与《普通百科全书》中史学译著 江南文与晚清上海报刊业 禁与反禁——1930年代处沪港夹缝中粤语电影 八三淞沪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战线——以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为例 建国初期上海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研究 口述历史 上海岁月:近代著名买办席锡蕃后回忆 回忆我上海银行工作经历 档案指南 秦火之余: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旧档案命运——以内务部档案为研究对象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近代上海港建设档案概况 档案架 近代上海同业公会业规选辑 上海战时壁报工作服务团史料选辑 20世纪40年代后期苏州河整治 建国初期上海游民改造史料选辑 后记 第二辑 专题研究工作 近代上海丝织企业的盛与衰——以物华丝织厂、美亚织绸厂为中心 抗战初期沪市金融的维护——从台湾典藏档案看上海金融史 西洋乐队在近代上海的印迹 20世纪前期好莱坞影片汉译传播初探 独立而不遗世的费穆 从翻译到教育宣传:晚清上海科学工作者社会角色演化 卜舫济与圣约翰大学

上海华界地区公共交通近代化述论(1908—1937) 五省市交通委员会与东南地区交通建设 上海浦东同乡会的社会功能 中国近代海关与对外关系概论 早期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人物与书刊 口述历史 民间艺术“小热昏”记 回忆我在上海银行的工作经历(续) 档案指南 重庆市档案馆馆藏上海历史档案资料述评(一) 翁照垣将军和他的遗留资料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卫生档案 上海市档案馆新近开放档案情况介绍 档案架 许宝蘅《巢云移日记》选刊(一) 孙中山致梁长海、伍于簪函(附梁长海呈南京国民政府节略) 1923年筹议修筑环租界马路史料 馆藏红军长征档案二则 张嘉璈剪报资料辑录(1946—1948年) 一九五○年上海失业工人救济工作史料选 洋商在沪经营汽车情况调查 后记 第三辑 专题研究 19世纪亚洲视野中的中国香港和日本——兼论香港、上海、横滨近代城市发展比较 清季上海话语革新先驱林白水述论 早期道路交通建设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以英租界为中心的考察 上海潮糖业及其同业组织 南京同民政府时期上海华界公共卫生管理述论 近代上海公共浴室与市民阶层 近代上海银楼述略 海上论坛 上海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租界档案:近代上海城市环境研究价值及其应用 口述历史 永安企业口述史料 档案指南 不海市档案馆第十八批开放档案 上海百年名校档案概述 档案架 张元济来往书札之一 许宝蘅《巢云簃日记》选刊(二)

中国档案事业史

第一章我国档案的产生于夏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一、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我国历史上主要由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录方法。 2、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原始记事并非档案。 3、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夏朝档案的产生 上古文书的种类:典、谟、诰、训、誓,都是下行文 第二章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1、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也是现存最古老的历史档案。 2、甲骨档案集中保存于宗庙地区 3、世人将甲骨早期研究成绩最大者号称四堂:罗雪堂(罗振玉)、王观堂(王国维)、董彦堂(董作宾)、郭鼎堂(郭沫若) 4、近代史料五大发现:甲骨卜辞、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第三章西周王朝 1、我国历史上的史官记注制度奠定于西周 2、西周王朝各级官府政务文书包括:版图、盟约、人事文书、刑律 3、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库至今文献可考的以周代为最早,天府是现存最早的保管档案的库房 4、天府:是西周王朝保存重要档案正本的处所,具有中央档案馆的性质 5、副本制度是从西周开始建立的 6、金文档案:是继甲骨档案后我国历史上又一珍贵的特有的历史档案。青铜器上铭文铸字不自周始,在商朝就已经出现。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造青铜器,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为金文档案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 1、计书:这是战国时期的赋税档案,是封建国家向广大农民征收赋税的依据 2、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与档案的流散与利用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局面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 a)一方面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引起的各国养士风气的盛行,士这一阶层对档

近代史料学总结

近代史料学总结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可以说,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以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史料学,是历史学中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其任务是为历史研究者提供研究史料的科学方法和详尽而可靠的具体史料,直接为历史研究服务。 第一讲中国近代史料学概论 一、中国近代史料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什么叫史料学? 研究史料的科学叫史料学。 史料学与历史学既有密切联系,也有重要区别,不能等同看待。史料学和史学的关系就象原材料和生产产品的关系。 史料学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能说是与史学同时出现。我国最早的史籍是秦以前约公元前十世纪成书的《尚书》。 公元八世纪初,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可算是研究史料的开端。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一史考异》、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都是研究史料的名著。 中国近代史料学就是运用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搜集、研究、编辑、说明中国近代史料的科学。 中国近代史料学研究的时间范围与中国近代史相同,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止。 本课程主要介绍近代前八十年的史料,包括清代末期71年和民国初期8年的史料。 二、中国近代史料学研究的意义 史料学研究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没有经过研究而获得准确可靠的史料,就没有科学的史学。 史学研究需要史料,史料需要搜集、考证、整理编辑,才能提供利用。 无论文字史料还是非文字史料,都存在不少问题。 1.阶级性。2.伪造。3.笔误和篡改。4.字误和断句错误。 史学研究需要充分掌握史料。有些史料比较集中,有些史料却是分散的。这就需要广泛搜集。 史学研究要以史料为依据,要凭史料说话,不能无根据瞎说、胡说,或凭空想象、主观臆测、草率论断。 三、中国近代史料学研究的方法 面对众多的史料记载,如何辨别其是非、真伪,如何搜集,如何利用?需要掌握方法。 (一)阶级分析和情感分析法 人都是阶级的人、有情感的人。他们所记的史料就必然具有阶级性、情感性。 (二)考证法 考证就是辨别史料的真伪虚实,做“辨伪正误”、“去伪存真”的工作。 第一、要考证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 第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考证过程。 方法:1.通常是根据初步掌握的不充分史料提出初步鉴定,再进一步搜求资料证实和检验这种鉴定。2.根据史料的来源、作者、记述年代进行分析辨别。3.根据版本鉴定。4.根据内容考证。5.根据文字考证。(三)校勘法 研究史料、辨别史料十分重要,一条史料的真伪或理解的准确与否可能影响一个人物的评价,影响一件事的评价,影响历史的编写。 四)史料的搜集和编辑 史料搜集是史料研究和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见到材料,才谈得上研究。只有把分散的史料搜集起来并加以整理、编辑,才便于研究利用。 史料搜集、编辑包括:一是搜集、编辑尚未见到的新材料;二是搜集、编辑尚未编辑过的专题材料。 四、中国近代史料的主要种类 对史料,前人有各种分类法。分类便于查阅和使用。

《史学月刊》中文文献注释规则说明

《史学月刊》中文文献注释规则说明 《史学月刊》现行注释,除“读史札记”栏目为“文中夹注”外,其他均采用页下注格式。现分图书、期刊、报纸、未刊文献、网络资料分别加以说明。凡作者投稿时,请按此规范之各项要求注释。 同一篇文章内,征引同一文献的注释重复出现时,从第二次出现开始,省略版本信息,仅注作者、书名、卷页。表示页码范围的连接号,用“~”号。 1 征引图书的基本项目及顺序:①责任者姓名与责任性质;②书名;③卷册数;④出版者及出版时间;⑤页码。第二次后征引同一著作时,省去出版者及出版时间,翻译图书同时省去作者国别和译 (1)责任者及责任性质。如果是撰著,在姓名后直接加冒号,如果是编、校注等其他形式,需在姓名后加编、校注等字样;责任性质不同的责任者,中间用逗号隔开;责任性质相同的两个或三个责任者,中间用顿号隔开;有三个以上责任者时,只取第一责任者名字,其后加一“等”字。责任者为机构、团体等时,表示方法与个人责任者同。外文著作的中译本须标明原著者的国别,用小括号表示, 例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 例2:朱维铮主编,李天纲、陆永玲、廖梅编校:《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例3: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原版权页题作者名为: 例4: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 例5.1:〔法〕A.施阿兰著,袁传璋、郑永慧译:《使华记(1893—1897)》,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 例5.2:A.施阿兰:《使华记(1893—1897)》,第5 (2)书名。书名内又含有书名,用单书名号标识;书名中有补充说明时间范围的文字,应放在书 例1: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 例2: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 例3: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 例4: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3 例: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4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 (4)出版者和出版时间。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出版的图书应标明出版地点。影印版的图书要标明是 例1:刘寿林编:《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本,第3页。 例2:冯玉祥:《我的读书生活》,三户图书刊行社,出版地点与时间不详,第12 (5)编辑作品(如论文集、作品集、书信集、文件汇编、档案资料选集等)。编辑作品要标注析出文献(文章)的作者名和析出文献的名称等,其格式为:①作者姓名;②篇名;③编辑者姓名;④书名;⑤卷册数;⑥出版者及出版时间;⑦页码。文章作者与书作者一致,后者可省去。征引文件、档案、书信,要在所引篇名后用小括号标注成文时间。日记集要在书名后标出所引内容的成文时间, 例1:《中共中央最近政治状况报告》(1927年10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