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作者: 王国盛 高源
作者机构: 吉林市档案馆
出版物刊名: 兰台内外
页码: 10-1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纸质档案 吉林省 汉文 书写格式 档案全宗 市档案馆 文书档案 形成时间
摘要:在吉林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吉林理事府",有一卷吉林省境内讫今为止最早的汉文纸质文书档案,题名为"吉林理事府户房为许陈氏呈控卢标欠银不偿案"(如图),这卷档案中的卢德容向许清雨借铺货银所立欠据,形成时间为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档案书写格式为从右向左竖向书写,毛笔行书,档案的制成材质为纸质,纸张形状为长方形。
清代吉林地方官兵额制沿革史料
佚名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98()2
【总页数】6页(P75-80)
【关键词】满洲;宁古塔;十七年;骁骑;双城;佐领;吉林将军;汉军;学习件;乌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清代西藏地方志序、跋的史料价值--读几部清代西藏地方志的序、跋 [J], 赵心愚
2.客家学之家族史料与地方史料相关议题研究——以清代台湾南兴庄杨氏家族为例[J], 邱荣裕;江长青
3.清代南方永佃制和额租制的关系问题 [J], 李三谋
4.清代在察哈尔部设置宗室“苏鲁克”制的满文史料及关于“苏鲁克”制论述 [J], 罗丽达
5.清代八旗官兵红白事赏赐银两史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中册)简评吉林省档案馆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于一九八一年编辑出版了《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辛亥革命”两个分册。
八二年编辑了“工业”、“蚕业”两个分册。
之后几年内还分别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专题陆续编辑出版若干分册。
1.主要内容《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主要选辑了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中清朝末期吉林电力工业及轻工业等方面的档案史料,共一百五十九件(其中包括民国时期三件),约十七万字。
读者能够较清晰地了解到吉林宝华电灯有限公司、吉林哈尔滨耀滨电灯有限公司、吉林旗务处、吉林实习工厂的创办与发展,使吉林省从一个“向不讲习制造之事”的狩猎牧放之地,一变而成为建有各类工厂之区,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选题《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汇编题目标示了档案文献记载的内容,具体地标示了选编的档案史料产生的时代是清代,文献记载的内容是吉林地方特色工业发展,非常具体,一目了然。
读者可以从选编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降低了档案利用上的困难,增加了档案文献编纂优越性的发挥。
同时,该选编是从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中选出,利用独有资源,具有地方特色,有效防止了“炒冷饭”。
3.选材第一,选编的档案真实可靠地反映了清代吉林工业的历史本来面貌。
所选的四家企业,作为典型材料,通过各企业的创办章程、机构人员及薪水,经费收支,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各有侧重的档案史料,紧紧围绕选题,较为全面、充分地反映清代末期吉林地方工业发展。
第二,在选材的时候,注意选那些比较完整的材料。
比如吉林官办电灯处为厘订章程表式的呈文及吉林行省的批复,有往有复,有头有尾,较完整的记载。
4.加工选编的史料大都全文发表,只有少数内容不相关涉又冗长之处,才略作删节。
凡删节处均注明(上略)(中略)(下略)字样。
忠于档案原文原意,保持和档案原件在文字和内容上的高度一致,保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档案文献的价值。
2019.10下兰台内外2019年8月,经省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邮驿研究”被确立为2019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委托项目)。
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20万卷件,卷帙浩繁,价值珍贵,被称为“国家资治的佐证”“学术研究的金矿”。
为传承好、保护好馆藏清代档案,更好地将这部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高质量的档案文化产品,使其在更广层面、更多领域发挥作用,2018年,吉林省档案馆在总结借鉴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馆藏清代档案编研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启动实施“清代吉林历史研究工程”。
“清代吉林邮驿研究”为该工程一期项目之一。
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吉林邮驿方面的档案较为丰富,1986年曾内部发行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吉林驿站》,1995年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驿站》邮集参加“第八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会”曾获银奖,2001年吉林省档案馆《吉林文报局》邮集参加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获大镀金奖和特别奖。
“清代吉林邮驿研究”项目将充分利用上述成果,同时积极吸纳学术界有关邮驿史和交通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对清代吉林邮驿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编研并重”原则,编纂出版《清代吉林邮驿及档案图录》一书。
此次“清代吉林邮驿研究”被确立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对于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编研开发工作而言,既是肯定,也是激励。
吉林省档案馆将积极把握实施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的机遇,通过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省内在清代吉林邮驿历史研究方面尚无专著的空白,促进吉林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传播交流,增强吉林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在做好馆藏档案资源发掘研究的同时,努力提升档案人员的研究能力,为实现新时期档案馆工作提质增效培养和储备人才力量。
(吉林省档案馆研究室段兴丽)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邮驿研究”喜获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七十载壮阔征程一甲子兰台逐梦———吉林省档案馆建国70周年主题编研工作侧记兰台之窗2019年对于吉林档案人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这一年祖国迎来了七十华诞,巍巍长白山见证着黑土地上70年的沧桑巨变;这一年也是吉林省档案馆建馆60周年,浩浩松江水聆听着兰台人一甲子的铿锵足音。
2009年9月第19卷 第3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 h i n a's B o r d e r l a n dH i s t o r y a n d G e o g r a p h y S t u d i e sS e p.2009V o l.19N o.3 60年来东北边疆研究论衡于逢春 从学术史的视角对东北边疆史①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早在20年前就有学者进行,傅朗云、马大正、赵云田、李治亭、厉声、刘信君等均有此方面的论说。
②但这些论文大都着眼于某一时段或某一专题,比较全面地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东北地方史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史梳理的当推李治亭先生。
本文拟在参考李治亭等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基础研究、③考古研究、档案文献典籍整理及翻译、研究机构及相关杂志等方面入手,对60年来东北边疆研究成果予以概述,对今后予以展望。
一、基础研究1949—1969年的20年,东北边疆研究显得异常沉寂。
196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分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编写的《近代东北人民革命运动史》。
这是一部从近代东北地区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视角立论的著述,是上个世纪60年代硕果仅存的东北地方史专著。
同期,1958年龙门联合书局出版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196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马长寿《乌桓与鲜卑》,均涉及东北古代民族。
另外,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④等专著,也涉及东北边疆史。
当时,边疆作为敏感的地区,事涉外交、民族等重要问题,事实上是研究禁区。
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两国交恶,边境冲突迭起,从1970年开始,我国学术界掀起了①②③作为地理概念上的“东北”一词出现较晚,清代及清代以前大都将今日东北地方称为“辽东”,1820年伴随着《嘉庆重修一统志》及所附“皇舆全图”将清朝领域予以确定,东北边疆也被最终奠定。
本文所指称的东北边疆,即以1820年的疆域为基础,同时鉴于东北边疆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本文在评介相关研究成果时,既会将该区域历史上溯到元代以前,也会下追到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签订后的东北疆域。
清代吉林地方火灾对档案文献的影响文/王忠欢宣晓林东北地区被视为清王朝的“肇邦之地”,有着特殊的地位。
清代吉林地处东北中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白山松水、人杰地灵、物产富饶、历史悠久。
顺治九年(1652)八月,清廷命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统兵守卫宁古塔地方。
顺治十年(1653)五月初九,晋升梅勒章京沙尔虎达为宁古塔“amba janggin”(昂邦章京),镇守宁古塔地方。
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将军奉旨移驻船厂。
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十九日,宁古塔将军衙门及所属部门关防,一律改铸“船厂”字样,“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改称“镇守船厂等处将军”。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二十三日,“镇守船厂等处将军”改称“镇守吉林等处将军”,吉林地方将军镇守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末。
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管理体制及地方官制进行改革,设立吉林行省,吉林将军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吉林将军的裁撤,标志着吉林“军府制”时代的结束。
宣统元年(1909)四月,五城副都统裁撤,旗系管理体制彻底解体。
纵观清代吉林历史,从“军府制”到“行省制”,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封建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均趋于成熟,加之吉林作为边疆多民族聚居省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本应留存卷帙浩繁的珍贵的满文、汉文、满汉合璧及其他文字的档案史料,但据统计,整个吉林地区现存清代档案数量仅35万卷(件),档案数量与吉林地方机构体系不成比例且断代严重,这与吉林地方的数次大火有直接关系,很多珍贵档案文献资料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有清一代,吉林地方整个区域森林广布、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房屋结构均为木质,致使火灾频发,“火烧船厂”的传说作为关东三大传说流传至今。
清代吉林地方有史料记载的火灾高达18次之多,这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基础较好的吉林城来说,无疑损失惨重。
数次大火不仅使清代吉林经济、文化、民生受到惨重打击,对清代档案文献也造成了致命的损失。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第39卷第9期Vol.39 No.92020年9月Sep.2020:吉林外记》版本述略陆颖琦,谷颖(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32)[摘要]《吉林外记》又名《吉林外纪》《吉林统志》,是吉林地区的第一部志书。
《吉林外记》主要版本可分为四类,即吉林市博物馆藏咸丰元年《吉林外纪》钞本、光绪二十一年《渐西村舍汇刊》刻本、光绪二十三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铅印本、光绪二十六年《广雅书局丛书》刻本。
除此之外,关于《吉林外记》版本的记载还有很多。
本文通过对《吉林外记》版本的介绍和分析,综合探讨各版本的优缺点及价值。
[关键词]《吉林外记》;萨英额;版本[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7602(2020)09 -0073 -04《吉林外记》是吉林地区第一部汉语方志。
全书共十卷,约九万字[1]14,记载了吉林地区的疆域、山川、城 池、沿革和学校等内容,是研究吉林地区相关问题的重要史料。
作者萨英额(生卒年不详)在序中记载:“吉林 为我朝发祥根本之地,并无记载,岂非阙典?”⑵13可见当时吉林地区并没有专门的地方志,故吉林将军富俊命 萨英额编撰《吉林外记》。
《吉林外记》的主要版本可分为四类,即吉林市博物馆藏咸丰元年(1851)《吉林外纪》钞本、光绪二十一年 (1895 )《渐西村舍汇刊》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铅印本、光绪二十六年(1897 )《广雅 书局丛书》刻本。
一、咸丰元年吉林市博物馆藏《吉林外纪》钞本咸丰元年(1851)钞本是《吉林外记》现存最早的钞本,现藏于吉林市博物馆。
1986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 版的《长白丛书》初集,就是以咸丰元年钞本为底本,“参照《渐西村舍汇刊》本、《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 铅印本、《广雅书局丛书》本以及《吉林通志》《旧唐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等史书进行校勘”⑶1 并整理出版的点校本。
清末吉林省旗务改革史料介绍作者:赵伟丽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3期摘要: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在吉林设置行省,裁撤将军,设置吉林全省旗务处来管理全省旗人事务,谋划旗人生计问题以及祭祀、贡品的筹办事务。
吉林全省旗务处存续时间虽不长,但也为清末旗人生计问题的改善、消除满汉界限、推动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晚清;吉林;旗务处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独创的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在为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后的大大小小战争中做出巨大的贡献。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王朝内忧外患,旗人生计问题也日趋严峻,统治者不得不通过立宪改制变法图强,推行新政。
其中取消旗人特权,令旗人自谋生计,消除满汉民族界限的旗务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举措。
但是国内史学界对旗务改革的研究并不多见,其中旗务改革研究多集中于盛京处或者只作为研究旗人生计中的一小章节,专门针对吉林省旗务改革的研究是少之又少。
以下是笔者搜集的关于清末吉林省旗务改革的一些史料,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论从史出,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现有的有关清末吉林旗务改革的相关史料分为历史档案、官书政书、地方史志,因地方史志中有一定程度的讹误,所以本文只将地方史志作为旁证来帮助论证观点。
1 官书政书“东三省吏治因循,民生困苦,亟应认规整顿,以除积弊而专责成。
盛京将军著改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随时分驻三省行台。
奉天吉林黑龙江各设巡抚一缺,以资治理。
徐世昌著补授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并授为钦差大臣,奉天巡抚著唐绍仪补授,朱家宝著署理吉林巡抚,段芝贵著赏给布政使衔,署理黑龙江巡抚。
”①“更定东三省官制,奉天、吉林、黑龙江各设行省公署,以总督为长官,巡抚为次官,置左右参赞,分领承宣、谘议两厅,分设交涉、旗务、民政、提学、度支、劝业、蒙务七司,各置司使,及提法使、督练处等官。
”②“三十三年建行省,改将军为巡抚,尽裁副都统等。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1. 引言说到清代吉林,那可是一个有趣的时代啊!想象一下,满族的旗袍、热腾腾的锅包肉,还有那些藏在老档案里的故事,简直让人垂涎欲滴!吉林这个地方,不光是个地理名词,它还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宝地。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有风土人情,更有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趣事。
2. 吉林的历史背景2.1 地理与人文吉林啊,坐落在东北,那可是个神奇的地方。
春天花开得灿烂,夏天绿树成荫,秋冬的雪景就更是一绝。
那些冰天雪地里飘落的雪花,犹如一张张白色的信纸,把人们的心都染白了。
而且,这里可不仅仅是好看,更是历史的长河。
早在清朝时期,吉林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和商业中心。
2.2 满族文化说到吉林,就不能不提满族文化。
那可是独具一格啊!满族的传统习俗、节庆活动,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你见过满族的祭祖大典吗?场面宏大得不得了,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而那些用心制作的手工艺品,简直就是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带回家去。
3. 档案的重要性3.1 文化的瑰宝聊到吉林的档案,很多人可能会皱眉头,觉得档案就是一堆无聊的文字。
其实,档案就像一个个时光机,带我们穿越回那个年代!想想看,里面有多少生动的故事,有多少人间百态。
这些档案记录了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简直是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好好珍藏。
3.2 研究的基础不仅如此,档案在历史研究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管是做论文还是写书,档案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
有句话说得好,“不见棺材不落泪”,没读过那些档案,怎么能真正理解历史呢?就像是没有吃过锅包肉,你永远不知道那种酸甜可口的滋味。
4. 真实的故事4.1 乡土风情有一个档案就记载了一位农民的故事。
他在吉林的某个村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想象一下,他每天在田间地头忙碌,额头上的汗水滴滴落下,像是一首动人的田园曲。
而晚上,他和家人围着火锅,讲述一天的趣事,那种温馨的场景,真让人向往。
4.2 英雄事迹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当时的一位抗击敌人的英雄。
吉林市图书馆藏明柯维熊本《史记》的递藏源流考略
明柯维熊本《史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被誉为史学宝库。
吉林市图书馆藏有该书,其递藏源流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下面就对其递藏源流进行考略。
明柯维熊本《史记》是由清末学者明柯维所撰写的史学著作,全书共分为十卷,系统地记录了中国秦汉以来近2000年的历史。
这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影响,被誉为中国历史研究的里程碑。
递藏源流的考证可从吉林市图书馆的书籍收藏历史着手。
吉林市图书馆成立于19世纪末,最初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满足当地知识分子对文化知识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馆藏逐步扩大,从最初的少量书籍到后来的大规模收藏。
史学类图书一直是吉林市图书馆的重点收藏内容之一。
吉林市图书馆还可能通过捐赠的方式获得明柯维熊本《史记》。
众所周知,图书馆在收藏和典藏方面有很多合作机制,比如接受个人、团体或机构的捐赠。
在民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为了推动国内古籍的数字化工作,纷纷捐赠珍贵古籍给图书馆,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
吉林市图书馆很有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明柯维熊本《史记》的版本。
吉林市图书馆藏有明柯维熊本《史记》,其递藏源流与吉林地区的学术需求以及民国时期对历史研究的推动密切相关。
无论是通过购买还是捐赠,这本重要的历史著作得以保存下来,并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吉林市图书馆通过递藏这本著作,为该地区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Vol.41 No.1Feb. 2020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41卷 第1期2020年02月《吉林通志》清乾隆年间三姓副都统正黄旗舒通阿考补王文轶(大连大学 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622)摘 要:据《吉林通志》记载,清乾隆三十年十一月,时任三姓副都统舒通阿被内召回京,此前曾历任阿勒楚喀副都统和熊岳副都统,为正黄旗人。
在内召七年之后,舒通阿再任三姓副都统,并于次年十二月调赴库尔喀喇(乌苏)。
通过考证,于乾隆三十年内召回京的正黄旗舒通阿(以下简称“正黄旗舒通阿”),在任阿勒楚喀副都统之前,还曾先后出任广西庆远协副将和广西右江镇总兵,但与乾隆三十七年任三姓副都统及乾隆三十八年调赴库尔喀喇乌苏的舒通阿实为不同之二人,是为编纂者因重名混淆所致,当予以勘误。
关键词:《吉林通志》;副都统;舒通阿中图分类号:K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20)01-0116-06收稿日期:2019-10-25作者简介:王文轶(1981-),男,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东北古代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
有清一代,曾在东北地区的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之下先后设立了19个副都统衙门。
其中,三姓副都统衙门驻于三姓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为吉林将军所属副都统之中管辖区域最大者。
据《三姓应入会典事项清册》载,乾隆十九年(1754)三姓副都统衙门上报的辖区四至为:“往三姓城南至鸠梅佛痕二百九十里,与宁古塔接界;东二千一百里处为入乌苏里江之瑚叶河口,从瑚鲁穆河直至入海之岳色河,与宁古塔接界;北面由三姓城至松花江南岸四里,北岸与黑龙江接界;西边至玛延河口一百八十里,与阿勒楚喀接界。
” [1]三姓副都统衙门自雍正十年(1732)设立到宣统年间裁撤的170多年间,为清廷长期控制和稳定东北边疆地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清代档案编纂研究赵彦昌;姜珊【摘要】东北地区因为历史原因保存着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清代档案,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历史档案的开放,东北地区的清代档案的编纂工作日益繁荣,编纂出版了众多的清代档案汇编,扩大了东北地区清代档案的利用范围,实现了其独有的档案价值.文章对东北地区清代档案汇编按照语言、主题与所属项目进行了详细总结与系统分类,探讨东北地区清代档案的编纂方法,以期对地方档案的整理与编纂提供有益的借鉴.【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46)006【总页数】10页(P193-202)【关键词】东北地区;清代档案;满文档案;档案编纂【作者】赵彦昌;姜珊【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75.1一、引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1980年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为契机,历史档案的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以发展,特别是清代档案的编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以编撰东北地区的清代档案为最。
“作为东北边陲地带,在此设立军督部堂、吉林将军衙门和黑龙江将军衙门等边疆机构,所保存下来的档案中,对清代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有翔实的记载,是我们研究清代地方官制机构设置沿革、组织制度等的重要材料。
”〔1〕的确,东北地区的清代档案数量众多且内容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通过编纂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能够使我们对清代的皇宫以及清朝东北三省的地方政府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农业生产结构等形成更加系统的认识,并对清前史暨满族史的深入研究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影响。
二、东北地区清代档案整理成果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的各档案馆积极参与了这些珍贵档案的整理工作,整理成果以书籍为主,据我们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46部400余册档案汇编问世,详见表1。
整理的单位主要以保存这些珍贵的清代档案的档案馆为主。
清末林伯渠吉林视学史料佚名【期刊名称】《历史档案》【年(卷),期】2001(14)4【摘要】林伯渠(1886-1960),又名林祖涵,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05年加入同盟会,开始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7年3月,中国同盟会东京总部鉴于长江流域起义屡遭挫折,决定在东北实施“边疆革命”的计划,林伯渠被同盟会派至东北从事联络工作,配合宋教仁等在东北建立据点,共谋边疆革命。
同年8月,林伯渠由吉林巡抚朱家宝举荐,被任命为吉林省劝学总所兼宣讲所会办,次年10月,被调任吉林提学司普通科科页。
1911年8月,林伯渠被同盟会中部总会召回上海,派往湘西参与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吉林提学司全宗,是林伯渠任职吉林提学司普通科科页期间,奉命视察吉林省伊通、磐石、桦甸、敦化等州县学务时,亲自撰写的报告和视学日记,详细记录了视学的经过,提出了改良教育的措施和办法。
可供研究林伯渠早年教育思想及晚清吉林教育史参考。
──编选者苏建新陶【总页数】16页(P64-79)【关键词】林伯渠;中国同盟会;反清革命;起义;史料;清末;边疆;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决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7.6;D231【相关文献】1.清末新式销售方式探析——基于清末各地官报等史料的分析 [J], 刘成虎;成艳萍2.清末士大夫的地方自治思想与地方自治政策之推行——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J], 郭绍敏;;3.清末吉林省旗务改革史料介绍 [J], 赵伟丽4.清末吉林省电影放映史料 [J],5.清末宪政改革中的地方自治——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J], 郭绍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吉林档案文献及其文化价值
常荣;衣保中
【期刊名称】《长白学刊》
【年(卷),期】1996(0)5
【摘要】清代吉林档案文献及其文化价值常荣,衣保中长白学刊一九九六年第五期.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信息资源,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地方档案资料的开放与公布,向称"东陲无文"的吉林省,向世人展现了一方文化宝库。
尤其卷帙浩...
【总页数】3页(P91-93)
【关键词】省档案馆;档案文献;吉林市;吉林将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资料;地方历史文化;文化价值;清代档案
【作者】常荣;衣保中
【作者单位】吉林市档案馆,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3.4
【相关文献】
1.中国档案文献遗产选刊之二十三清代吉林公文邮递实寄邮件 [J],
2.吉林师范大学满学研究院与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清代文献(档案、家谱)整理与研究"研讨会 [J],
3.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清代吉林公文邮递实寄邮件 [J], ;
4.清代吉林地方火灾对档案文献的影响 [J], 王忠欢;宣晓林
5.吉林师范大学满学研究院与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清代文献(档案、家谱)整理与研究”研讨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中册)简评
吉林省档案馆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于一九八一年编辑出版了《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辛亥革命”两个分册。
八二年编辑了“工业”、“蚕业”两个分册。
之后几年内还分别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专题陆续编辑出版若干分册。
1.主要内容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主要选辑了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中清朝末期吉林电力工业及轻工业等方面的档案史料,共一百五十九件(其中包括民国时期三件),约十七万字。
读者能够较清晰地了解到吉林宝华电灯有限公司、吉林哈尔滨耀滨电灯有限公司、吉林旗务处、吉林实习工厂的创办与发展,使吉林省从一个“向不讲习制造之事”的狩猎牧放之地,一变而成为建有各类工厂之区,成为现代工业的先驱,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选题
《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工业》,汇编题目标示了档案文献记载的内容,具体地标示了选编的档案史料产生的时代是清代,文献记载的内容是吉林地方特色工业发展,非常具体,一目了然。
读者可以从选编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降低了档案利用上的困难,增加了档案文献编纂优越性的发挥。
同时,该选编是从吉林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中选出,利用独有资源,具有地方特色,有效防止了“炒冷饭”。
3.选材
第一,选编的档案真实可靠地反映了清代吉林工业的历史本来面貌。
所选的四家企业,作为典型材料,通过各企业的创办章程、机构人员及薪水,经费收支,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各有侧重的档案史料,紧紧围绕选题,较为全面、充分地反映清代末期吉林地方工业发展。
第二,在选材的时候,注意选那些比较完整的材料。
比如吉林官办电灯处为厘订章程表式的呈文及吉林行省的批复,有往有复,有头有尾,较完整的记载。
4.加工
选编的史料大都全文发表,只有少数内容不相关涉又冗长之处,才略作删节。
凡删节处均注明(上略)(中略)(下略)字样。
忠于档案原文原意,保持和档案原件在文字和内容上的高度一致,保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档案文献的价值。
其正文的加工过程包括了转录、标点、分段、校勘、拟标题几项工作。
第一、编者采取原文转录形式,将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繁体竖排转录为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从左至右的简体横排,将一些于今日读者无用的行款格式转录为现在通行的格式,如上款下款、并书的转录。
第二、通过编者自身对原始档案信息内容的解读为原始档案逐一加标点和分段落,今日读者阅读档案文献比较方便易懂。
第三、校勘是处理档案原件在文字上存在的讹、夺、衍、倒等现象。
该选编对于残卷的漏字或难辨字,用□顶位。
但极少见到对讹文衍文倒文夺文存疑的校勘。
第四、对没有标题的档案原件进行了标题的重新拟制,便于读者对档案文献各要素一目了然,帮助读者准确判断其内容。
经过加工整理的档案信息不仅保留了原文原意,而且还提高了其可读性和易读性,提高了档案信息内容的利用效率。
该选编的编排体例为类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题目的内容,便于读者阅读和
查找。
5.辅文的撰写
除了正文之外,该选编还有辅文的撰写,编辑说明,前言,目录。
编辑说明介绍了选编的出处和编者进行编辑加工的情况,帮助读者顺利阅读和利用档案文献。
前言介绍了所选辑的四家企业大概发展情况及历史意义,档案出处及编纂情况,对于读者理解档案文献起到提示及参考作用。
目录则便于读者检索信息。
该选编对了解清朝末期吉林电力工业及轻工业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重要材料。
对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东北经济史,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价值。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外。
其选辑的是清代档案,有些生冷偏僻的文字和费解的概念内容,未作注释,读者在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易造成困惑不解。
另外,个别标点有误,造成认识上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