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国家的民族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15.66 KB
- 文档页数:4
东南亚的文化差异东南亚是一个多元、充满活力的地区,拥有丰富而多样的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不同国家与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东南亚地区几个主要国家的文化差异,包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
一、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族群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
不同族群拥有自己的宗教、语言和传统。
马来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他们有着严格的宗教规范和习俗。
华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重视家庭价值观和孝道。
印度人则以印度教为主要信仰,他们热衷于庆祝传统节日和参加宗教仪式。
在饮食方面,马来西亚有着丰富多样的选择。
马来人喜欢辣味食物,经常以米饭和辣椒酱为主食。
华人则擅长烹饪各式中菜,包括炒粿条、糖醋排骨等。
印度人则以咖喱菜和香料为特色。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马来西亚的美食变得独一无二。
二、泰国泰国是一个以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它对于文化、宗教和王室的尊重是泰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观。
泰国人民非常信奉他们的国王,尊敬和爱戴他们的王室家族。
此外,泰国各地充满着寺庙和佛塔,供人们诵经祈福。
泰国的食物也非常有特色。
泰国菜以其辛辣和香料丰富的口味而闻名,例如著名的泰式绿咖喱和冬阴功汤。
此外,泰国的街头小吃也是一大亮点,例如炸春卷、炒河粉和烤肉串等。
在餐桌上,泰国人喜欢共享美食,强调社交和互相之间的亲密感。
三、菲律宾菲律宾是一个由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文化遗产。
菲律宾人民深受西班牙和美国的文化影响,在文化上的独特性也体现在他们的语言、宗教和传统中。
菲律宾人主要信奉天主教,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地位和亲子关系。
菲律宾的音乐和舞蹈也相当有特色,民族舞蹈是菲律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他们的波利尼西亚舞、满族舞和古代舞蹈等,直观地展示了菲律宾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四、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国家,拥有多元的文化和宗教。
除了主要的马来、华人和印度人群体外,新加坡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许多移民。
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有华裔、马来人、印度人、泰族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东南亚的民族认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
一、华裔文化和民族认同华裔在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已经成为了这些国家中最重要的民族之一。
华裔文化在东南亚地区扎根已久,也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在新加坡,很多年轻人都穿着传统的中式衣服去参加婚礼、节日等宴会。
他们也会弹奏古筝、演奏二胡等传统乐器。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并且获得了认可和喜爱。
东南亚的华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珍爱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展现华裔的民族认同。
二、马来文化和民族认同马来人是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马来人喜欢穿着传统的马来服装,这种服装像一种独特的标志,彰显着马来人的民族认同。
马来人还有许多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都反映了马来人独特的文化。
马来语是这个地区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它是官方语言之一。
马来人在这里还保留了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向长辈行礼、尊重老年人等等。
这些特点都在传递着马来人深厚的民族认同。
三、印度文化和民族认同印度人在东南亚地区定居已经有了两个世纪,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印度人的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而且已经融入东南亚的文化中。
印度人在东南亚的阿育吠陀和瑜伽课程非常受欢迎,他们还会传授自己的印度菜谱,这些菜品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被广泛传播。
印度音乐在东南亚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像印度歌舞片等多种印度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东南亚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都展示了印度人对东南亚文化的认同。
四、泰族文化和民族认同泰族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泰国的文化在这个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播。
缅甸冲突背景下的民主发展问题缅甸,作为东南亚国家之一,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冲突和民主发展问题。
自独立以来,该国就一直处于冲突的边缘,种族、宗教以及政治纷争不断。
这些冲突给缅甸的民主进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缅甸冲突背景下的民主发展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冲突的根源缅甸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国内存在多个冲突地区。
其中最为严重的冲突是政府军与少数民族武装的对抗,涉及的少数民族包括克钦族、克耶族和罗兴亚族等。
这些冲突背后,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土地权益、民主权利以及宗教信仰等问题日益加剧,加剧了冲突的复杂性。
二、冲突对民主发展的影响缅甸冲突的存在对国家的民主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冲突导致国家治理瘫痪,无法建立起稳定的政府体系。
政府难以掌控全国范围内的军事和行政权力,导致治理能力严重削弱。
其次,冲突导致大量的内部流离失所者和难民,加剧了社会和经济的不稳定。
再次,冲突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最重要的是,冲突削弱了公民对民主制度的信任,使得民主发展变得更加困难。
三、解决冲突的途径为了实现缅甸的民主发展,必须解决冲突问题。
首先,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整,缩小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
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减轻地区间经济矛盾,为缓解冲突创造条件。
其次,政府应加强民族和宗教关系的建设,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和解与合作。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教育培训等活动,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为和平共处奠定基础。
再次,政府应采取有效的军事和政治手段来解决冲突。
既要对暴力行为进行严惩,又要通过政治对话和妥协,推动冲突的解决。
最后,国际社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人道援助和政治支持,协助缅甸解决冲突,推进民主发展。
四、民主发展的前景尽管缅甸目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仍然存在着民主发展的前景。
随着政府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缅甸逐渐向民主化迈进。
政治改革和国家和解进程的推动,为缅甸的民主发展带来了希望。
民族融合与冲突——东南亚历史研究东南亚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习俗的地区。
3000多年来,东南亚各民族和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流、融合、传承,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文化传统,并且历史上也存在过多个冲突的时期。
本文将围绕民族融合和冲突这两个主题,探讨东南亚历史中的相关问题。
一、民族融合东南亚地区的民族融合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世纪,占南越地区的高望王国就曾与中国汉朝的使臣、国家贸易代表打交道,进行文化、技术、商品等方面的交流,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此后,从4世纪到13世纪,由于东南亚地区与南亚和中国地区的交往,渐渐形成了印度教和佛教文化的传播,借助商业和贸易的机会,这些文化教义在东南亚地区得以广泛传播。
印度教和佛教不仅完全融入了东南亚社会生活中的宗教实践、道德规范等方面,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同时,东南亚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风格也与这些文化进行了交往和融合。
例如,印度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并与东南亚各民族的风格融合后,形成了东南亚独有的文化现象——舞蹈艺术和乐器艺术。
在此基础上,东南亚崛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和民族,如3世纪的琉球国,4世纪的苏禄王国,9世纪的加冷王国,13世纪的暹罗王国,14世纪的吴哥窟城邦等。
二、民族冲突然而,东南亚历史上也存在过民族冲突的时期。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越南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抗法战争和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时期的种族大屠杀。
在这些事件中,序幕或最终解决方案的关键成分之一就是民族因素。
越南抗法战争发生在1946年至1954年间,长达8年,是越南人民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战争。
抗战中越南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斗争,但最终取得了胜利,来到了复兴之路。
这场战争的胜利依赖于民族精神的统一,以及越南人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协议。
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时期的种族大屠杀发生于1975年至1979年间,主要在红色高棉政权统治下的柬埔寨境内的人民之间。
在此期间,红色高棉政权的四面楚歌,反感和批判外来文明的意识想要把皮肤比较浅的人类“排挤”出境,这使得许多人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大量受害者被镇压,甚至被杀害,最终导致了柬埔寨的整个社会体系的瓦解和极大的人口伤亡。
印度尼西亚的民族独立运动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的一个多民族国家,由17000多个岛屿组成。
在历史上,印度尼西亚曾经是欧洲殖民帝国的一部分。
在荷兰殖民统治下,印度尼西亚经历了苦难的时期。
20世纪早期,印度尼西亚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这场运动为印度尼西亚赢得了独立,也成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标志之一。
1. 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荷兰在17世纪初开始向印度尼西亚进行殖民扩张。
19世纪时,荷兰已经控制了整个印度尼西亚。
荷兰殖民者强迫印度尼西亚人种植商品作物,如橡胶、茶和咖啡豆。
他们取消了许多当地的传统习俗,破坏了印尼人的文化传统。
荷兰统治者还将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用作奴隶,被强制劳动于种植园和工厂。
2. 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印度尼西亚的知识分子开始反对荷兰殖民统治,呼吁印度尼西亚获得独立。
在1912年,印度尼西亚共和党成立,他们的目标是结束荷兰的殖民统治并实现独立。
在1928年,苏加诺和哈达良成立了印度尼西亚国民党,该党倡导印度尼西亚人的自由和平等。
他们呼吁全国追求民族独立,反对荷兰殖民统治。
3. 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在1942年,日本攻占了印度尼西亚,结束了荷兰殖民统治。
日本人并不想让印尼人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而是将印度尼西亚当作其势力范围的一部分来治理。
然而,二战后,荷兰试图重新夺回对印度尼西亚的控制。
印度尼西亚国民党领导人苏加诺和哈达良在1945年8月17日宣布了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战争开始后,印度尼西亚独立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困难。
荷兰政府拥有军队和武器,而印度尼西亚缺乏强有力的军队。
武器和弹药不足,燃料不足,食物供应也很困难。
然而,印度尼西亚人民不甘心被荷兰政府统治,他们通过游击战争的方式进行抵抗。
苏加诺、哈达良和其他独立领导人被荷兰政府的军队逮捕。
荷兰最终俘虏了苏加诺和哈达良,并将他们关押在荷兰境内的监狱里。
然而,印度尼西亚人民没有放弃抗争。
他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抵抗,包括游击战争、民族歌曲和文艺作品、书籍和报纸等。
缅甸冲突中的少数民族问题研究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国自独立以来一直存在着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冲突问题。
本文旨在对缅甸冲突中的少数民族问题进行研究,探究其中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一、背景介绍缅甸位于东南亚,拥有135个不同的民族,华人、印度人、克钦族、克伦族等少数民族在该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长期以来,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一直存在。
这些冲突包括土地、资源、自治权和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二、冲突原因1.历史遗留问题缅甸历史上的殖民统治、内战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不公平待遇等问题导致了冲突的逐渐升级。
在过去几十年里,缅甸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统一整个国家,忽略了少数民族的权益。
2.土地和资源争夺缅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木材和稀有金属等。
政府和少数民族经常因为这些资源的分配问题而产生冲突。
政府往往将资源开采权授予大型外国企业,而少数民族则面临着丧失土地和资源的风险。
3.文化和宗教差异缅甸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佛教是主要宗教,而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
因此,在文化和宗教差异的背景下,政府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三、解决途径1.政治解决政府和冲突各方之间进行政治对话是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制定包容性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和自治权,可以缓解冲突并建立信任。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减少冲突。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尤其是让少数民族从中受益。
此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将有助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减少不满情绪。
3.文化交流和教育通过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共存。
政府应该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同时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家的凝聚力。
四、结论缅甸冲突中的少数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国家的持久和平,政府和各个冲突各方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治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途径来解决和缓解冲突。
东南亚的宗教交融与民族多样性研究东南亚地区以其丰富的宗教文化和多样的民族构成而闻名于世。
这个地区拥有众多的宗教信仰,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同时也拥有众多的民族群体,如汉族、马来族、印度尼西亚族群等。
这种宗教交融与民族多样性的研究对于了解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东南亚地区的宗教交融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例如,印度教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与佛教和伊斯兰教产生了深刻的交融。
许多佛教寺庙和伊斯兰教清真寺中都可以看到印度教的影响,如雕塑、壁画等。
这种宗教交融不仅丰富了东南亚地区的宗教文化,也促进了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共处。
其次,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多样性是其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这个地区,不同的民族群体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这种民族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口构成上,也体现在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
例如,在马来西亚,马来族、华人、印度人等不同民族群体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中,各自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这种多元化的民族构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动力。
此外,东南亚地区的宗教交融与民族多样性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宗教旅游成为了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产业。
许多人慕名而来,探寻不同宗教信仰的文化遗产,体验宗教活动的独特魅力。
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同时,民族多样性也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宗教交融与民族多样性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历史上,东南亚地区曾发生过宗教冲突和暴力事件,如印尼的宗教冲突和缅甸的种族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对当地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对宗教和民族和谐造成了威胁。
缅甸冲突中的难民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缅甸是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内部冲突的困扰。
这些冲突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导致了大量的难民涌入周边国家。
本文将重点探讨缅甸冲突中的难民问题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一、缅甸冲突的背景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数十个不同的民族组成。
这些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且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
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引发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敌对情绪,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冲突。
缅甸冲突主要涉及两个问题:种族冲突和政治冲突。
种族冲突主要发生在边境地区,涉及的民族包括克钦族、罗兴亚族等等。
这些种族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土地争夺和资源分配的矛盾,导致了频繁的冲突和流离失所的人口增加。
政治冲突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各个民族武装之间,各民族武装对政府的控制和管理权产生了不满,因此展开武装斗争。
二、缅甸难民问题的严重性缅甸冲突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的人口被迫流离失所。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报告,截至2020年底,缅甸难民已超过100万人,其中包括国内流离失所的人口和跨境流离失所的难民。
这些难民面临着严重的人权侵害和生存困境。
他们失去了家园和生计,遭受暴力和迫害。
很多难民生活在贫困和不安全的环境中,面临缺乏食物、水源和医疗等基本生存条件。
尤其是罗兴亚族难民,在2017年因军事行动而被迫逃离缅甸,目前数量已超过70万人,面临着被迫害、歧视和贫困的困境。
三、解决缅甸难民问题的途径1. 和平解决冲突和平解决冲突是解决缅甸难民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该与各民族武装开展对话,寻求和解和共赢的机会。
通过对话和妥协,可以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避免更多的人口流离失所。
2. 促进民族和解为了缓解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敌对情绪,缅甸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促进民族和解。
这包括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政府还应该加强民族平等和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确保每个民族都能够享受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1.东盟各国的人口构成、民族构成?东盟(ASEAN)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以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
民族构成主要以爪哇族、马来人、高棉族、老挝族、缅族、泰族、主要宗教有佛教,天主教、和好教和高台教等。
2.东盟各国有哪些民族问题?柬埔寨民族和越南民族的矛盾除了历史恩怨之外,外海一些岛屿的主权争端也仍然存在。
其中柬埔寨又是一个主体民族占绝对优势的国家,主要宗教信仰为中国传入的大乘佛教和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一线传入的小乘佛教。
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的占族信奉伊斯兰教。
占族就是建立占城国的那个民族,军政府的执政合法性问题。
其中泰国也有军政府执政时期,但是缅甸貌似在东盟内部是一个比越南更大的异类。
泰国除了上述与柬埔寨的古寺争端以外与缅甸的关系也很紧张。
而马来西亚的马来人民族对南沙部分岛礁宣称主权,并且开发了不少油气田。
但是由于都是在自己的大陆架上,因此马来西亚和越南,菲律宾以及文莱有领土争议。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以及印尼的岛屿纠纷,相比于这三个国家相互之间的敌视心态。
3.试分析新加坡多元化民族政策的成功之处。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多元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年轻的移民社会。
其国内虽然存在复杂的种族、民族关系,但是总体和谐稳定,被新加坡的多元族群政策在确保各族群享有平等权利、提高各族群的整体素质,以及培养新加坡人意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保证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即使华人主体在新加坡学握了国家政权,也从未出现过华人利益至上的情况,论是华人还是其他种族的新加坡公民均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的才干进入到政府。
承认存在于民族间的差别,着力提高落后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其在国家、社会中的竞争与生存能力,从而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平等。
东南亚国家的民族问题
关键词:东南亚民族关系民族问题
摘要:东南亚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东南亚国家除泰国之外,均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由于殖民者对东南亚不同民族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再加上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曾受西方古典民族主义思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的影响,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独立之后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引发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甚至产生民族分离意识。
在多民族国家里,缩小不同民族的经济差异、消除民族歧视、允许多种宗教和多元文化并存,是促进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
东南亚(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
该地区仅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2002年5月20日才正式成立),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给我们第一印象似乎是整个世界的冰山一角,那么的不起眼。
但是东南亚的民族风俗,政治却是“五彩缤纷”。
民族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群体关系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
东南亚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地区。
东南亚各国全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拥有100个以上民族的有印尼,90多个民族的有菲律宾,50多个民族的有越南,30多个民族的有缅甸。
就民族构成来看,东南亚
国家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存在着单一型的主体民族,即拥有一个占人口多数的主体民族,如越南(越族占89%)、柬埔寨(高棉族占80%)、新加坡(华族占75.9%)等。
二是存在着复合型的主体民族,即由两个较大的民族共同构成主体民族,但没有一个民族的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半数。
如菲律宾,比萨扬人和他加禄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2%和24%,二者共同构成主体民族。
三是存在着一个人口优势不大的主体(主要)民族,同时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总数与主体(主要)民族相差不大,甚至超过主体(主要)民族。
如印尼,主要民族爪哇族占47%,较大的少数民族有:巽他族(占15%)、马都拉族(占3.3%)、米南加保族(占2.7%)。
由于殖民者对东南亚不同民族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再加上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曾受西方古典民族主义思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的影响,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独立之后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引发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甚至产生民族分离意识。
由此可见,民族构成复杂是东南亚的一个显著特点。
而这使得当代东南亚的民族关系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各国的民族问题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
然而,透过繁复多样的民族关系,可以总结出各民族相处的基本模式,即“共存—分离”式矛盾统一体。
在这一模式中,共存是各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必然结果,而民族文化的两面性及民族间认知的错位则可能导致分离性民族关系的产生。
同时,除了和平相处与极端分离以外,亦有大量处于中间状态的民族关系。
这
几种民族关系模式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同时存在于当代东南亚社会。
东南亚的民族问题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民族问题复杂,5亿多人口的东南亚11国中,生活着约300个民族;二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贫困,经济落后;三是部分少数民族仍具强烈独立倾向,甚至仍在从事武装暴力活动。
东南亚的民族问题是从历史中走来的,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它深受殖民主义的影响,甚至就是被殖民主义所“塑造”。
美国著名的民族主义问题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深刻指出,在东南亚,民族主义不是对欧洲的模仿,而是被殖民主义所“形塑”。
直到今天,东南亚的民族问题仍深深地刻着冷战烙印。
当今美国试图改造其他文明的“传教士般”战略冲动,与东南亚地区民族问题的起伏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西方模式作为一张政治名片未必能带领东南亚走出民族问题的现实困境。
一个被分化的政府往往无法为走出民族纷争提供政治动力,民族地区局势完全失控的可能性在弱势政府治下则来得更大。
东南亚问题专家、澳大利亚学者约翰·芬斯顿在《东南亚政府与政治》一书中这样写道:“更好的治理,包括更高的民主被广泛看成是前进的方向,但它也不是许多人所信奉的灵丹妙药……更高的民主可能为各种极端主义者提供机会,甚至助长金钱政治。
”
伴随民族差异的文化差异不容忽视。
如果不能在文化隔阂与分歧的问题上,做一些认真的反思,尤其是从文化沟通的角度来认真检讨,进而在制度的设计上有所调控,使各民族都能够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并且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发展的进程中来,那么,民族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解决民族融合的问题同样需要有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基础。
没有发展,不会有民族问题的妥善解决;经济恶化,民族问题往往会更恶化。
经济发展了,民族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同步前进。
否则,民族问题解决不好,往往又会跳出来制约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东盟目前正处在大融合之中,局部的民族冲突会成为制约国家更积极参与区域整合的障碍。
这也是为什么东盟正试图在调解成员国民族冲突方面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
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占据核心主导地位。
民族问题的解决,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是寻找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重要一步,同样也是发展能否持续的关键问题。
东盟国家能够处理好民族问题,发展就能走得更稳。
在多民族国家里,缩小不同民族的经济差异、消除民族歧视、允许多种宗教和多元文化并存,是促进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