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ppt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8
二、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在地理上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中国的西南地区与“东南亚陆桥”连成一气,许多高山和大河向南伸延到中南半岛,形成山河纵列、峻岭与平原交错的地形,并伸入海洋形成许多岛屿。
奔流在这些山间的河流,大都发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如缅甸的萨尔温江上游是我国的怒江,伊洛瓦底江源于我国的龙川江,泰国的湄南河上游在云南,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的湄公河上源为我国的澜沧江,在越南入海的红河上游为元江,它们都是国际性的河流,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天然水道。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文化上有诸多的“亲缘关系”,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长期发展起来的水陆交通,把中国西南部与东南亚紧密联结在一起;二、越南属“汉字文化圈”,全面受到中国文化的薰染;三、华人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四、众多的跨境民族,与东南亚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五、佛教的传播,使中国与东南亚都进入了一个共同的文化圈。
1、中国与东南亚的交通发端很早,大抵有三途:一是南方丝绸之路,二是中国与南洋的海上交通;三是被称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
近代以来则有滇越铁路、滇缅公路及睦南关至越南河内的铁路,还有海运与航空。
在中国西南部有一条隐藏在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中的南方丝绸之路,它之所以鲜为人知,是因为它是一条民间开辟的道路,而且起点不在中原的京城。
南方丝绸之路由三条路段组成:一条是由蜀地(成都)经(宜宾)、汉阳(威宁)、味县(曲靖)至滇池、洱海的“五迟道”,另一条是由蜀地经邛都(西昌)渡金沙江抵叶榆(大理)的“灵关道”,两道合路后经永昌(保山)、滇越(腾冲)入缅甸的称“永昌道”。
这条道路长期是中国经缅甸达印度的古道。
通往南洋的海路始于汉代。
三国时吴国遣康泰等出使海南诸国,自晋代法显从海道归来高僧往来不绝,宋代海运至天竺国、狮子国,元明时期直航阿拉伯半岛,途中必经东南亚各国。
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产生了深远影响,船队到达占城、爪哇、真腊、旧港(印尼巨港)、进罗、满刺加(马六甲)、渤泥、苏门答腊、阿鲁等地,留下许多遗迹。
新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新形势下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在谈论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之前,我想应从一个更大一点的视野,即从目前我国的周边关系谈起。
前不久我作为一位高访学者在美国哈佛大学呆了一段时间。
访问期间,曾见过不少美国的专家与学者。
他们几乎都对我说:“你们中国的对外政策有了巨大变化,使得你们中国的周边关系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而我们国内的大多数人却认为:“我们的政策没有变,国外对我国的看法,对我国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论发生点什么事,都会来责怪我们,真是不公平。
”这两种看法如此不一样,如此对立,反差之大令我非常震惊。
这也促使我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应该做进一步深刻的分析。
实际上,国内对上述问题,分歧还是比较大的。
特别是对我们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国际环境、周边环境的看法很不一致。
且先后出了很多影响较大,足以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书。
大家都说中国崛起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们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这个时候,我们回顾历史,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但翅膀又不是特别硬朗的时期,有两个非常容易发生的危险情况:第一、高估自己力量;第二、错估外部形势。
面对这种形势,作为学者,特别是我们东南亚研究学者,确实值得深层次地从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来研究和分析这个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首先,我们对我国的周边关系做一个回顾:从历史上看,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一面镜子。
一般的规律是,中国强大的时候,与周边国家关系是好的。
中国衰弱的时候,和周边国家关系是不好的。
现在,应该说中国比较强大。
是不是与周边的关系已经出现一种逆转了呢?我们说,现在是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最好的时期,当然也不一定就用最好这个词,但肯定是个较好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周边关系问题上做出了三个方面的努力:当然,东盟的十个国家差别很大,与中国的关系也很不一样。
比如说越南,就抓住南中国海问题。
印尼,要重新做东盟的主导,担心中国在东盟有更大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