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研究的若干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13.37 KB
- 文档页数:1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研究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两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
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对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梳理比较两人的翻译理论,以期对两住大师有个深刻的认识。
标签:翻译;动态对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尤金·奈达(Eugine A·Nida,1914-)是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可以说,“它是旗帜位置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1916-)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和现在,坦诚各家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八十年代初,王宗炎教授和刘重德教授分别把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介绍到中国,其后二十多年,其翻译思想不断的被译介列国内。
同作为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与比较。
本文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关于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关于研究方法无论是奈达还是纽马克,他们从事翻译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即他们的研究都摆脱了评点式、印象式的传统翻译研究的束缚,本着对语言结构研究的科学态度,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奈达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是语言学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
他的翻译理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所指意义与内涵意义理论。
同时他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理论也使人感受到有文艺理论中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影子。
而纽马克坚持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
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
因此他将格语法,文体论,话语分析以及符号学理论融入了翻译研究。
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研究作者:郭勤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04期摘要: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是西方两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
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对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梳理比较两人的翻译理论,以期对两住大师有个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翻译;动态对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中图分类号:F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233-01尤金·奈达(Eugine A·Nida,1914-)是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翻译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介绍到中国大陆,在国内译界曾一度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
可以说,“它是旗帜位置美国翻译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也是当代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1916-)是英国当代翻译家,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他潜心研究西方翻译的过去和现在,坦诚各家之言,广泛论述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八十年代初,王宗炎教授和刘重德教授分别把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介绍到中国,其后二十多年,其翻译思想不断的被译介列国内。
同作为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与比较。
本文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关于可译性的认识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1关于研究方法无论是奈达还是纽马克,他们从事翻译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即他们的研究都摆脱了评点式、印象式的传统翻译研究的束缚,本着对语言结构研究的科学态度,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奈达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是语言学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
他的翻译理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所指意义与内涵意义理论。
同时他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理论也使人感受到有文艺理论中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影子。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摘要: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 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葛浩文先生编写(或与人合编)了一些中国文学选集,这些书籍也成为在海外的中国文学学习者、研究者的重要文献。
葛浩文丰硕的翻译成果经常会使人忽略或忘记他也是一位学者。
在印第安纳大学做博士论文时,他选择自己非常喜欢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经他整理后作为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出版,题名《萧红评传》。
这部专著为萧红研究者和学者们提供了非常详实和权威的文献资料和史料。
作为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者,葛浩文还发表了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例如评论过黄春明笔下的乡村,鲁迅的读者接受情况,李昂作品中性描写以及莫言作品中的食人主义等。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
鉴于上述事实,本文对翻译家葛浩文及其译作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和评述,对学者们的关注内容进行一下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就国外关于葛浩文及其译作的最新文献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国外研究正如葛浩文在采访中谈到的那样,译者在海外并不受关注,尽管译者对于文学传播和交流具有关键的作用,然而译者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即便是海外的翻译研究也是大多关注翻译理论家,而非译者。
因此,葛浩文在海外的研究和关注度并不高。
但是在 20XX年,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期刊《今日中国文学》,作为海外中国文学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将葛浩文作为“特邀学者”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凝聚了文学与翻译学两个领域的精髓,其艺术性在翻译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美学视角深入研究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艺术思想及其对文学翻译的贡献。
一、思想源流1.1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许渊冲将自己的翻译观点纳入美学范畴,认为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转化的机械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美学视角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美感,将源语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传达到目标语中。
1.2 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许渊冲将个人体验与观念的融合看作是翻译的必然过程。
他提倡翻译过程中主体的主导性,认为翻译家应该以自己的审美意识来进行诠释和重构,使译文在传达源语作品的同时,具备翻译家自身的审美特色和个人风格。
二、美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意义2.1 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许渊冲认为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翻译作品的重新创作和塑造,翻译家可以在目标语言中重现源语作品所呈现的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源语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艺术氛围。
2.2 促进文学翻译与目标文化的融合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要求译者了解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审美情趣。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应该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需求,进行合适的调整和加工,以便更好地吸引目标读者。
通过这种融合,文学翻译能够更好地传递源语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得以实现。
2.3 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注重译文的美学效果,通过精心的翻译和诠释,打破了传统翻译的功利化和工具性,更加注重译文的审美品质。
这种翻译观念不仅提高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也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审美素养,提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许渊冲的翻译实践3.1 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许渊冲在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将美学视角应用于翻译过程中。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学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文学翻译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文学和翻译学等学科,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
下面将就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作进一步探讨。
一、语言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互译问题。
字面翻译往往无法将原作精髓完整传达,因此需要有广泛的文学、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支持。
在语言层面的研究中,需要考虑作者的语言风格、语言文化差异、句式和词汇的选择等方面。
翻译者需要积极学习原著的语言及相关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将原著中的情感、情境和语言特点传递给读者。
二、文学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还需要考虑作品整体的文学美感,翻译不仅需要传达原作的内容,还需要尽可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在文学层面的研究中,需要考虑诗歌的韵律、叙事的结构、语言与情境的契合等方面。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同样的写作素养,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三、文化层面的研究文化差异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学翻译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表达和传达原作中的情感和情节。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翻译需要考虑文化内涵、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等因素。
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背景,以便能够准确、恰当地将原作转化成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文化形式。
四、社会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经常涉及到社会问题与文学作品的分析。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作中议题的时效性、政治性等因素。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观念、认识和价值观念,以便更好地将原作中的观点传达给读者。
五、心理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情感和思想,因此,翻译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把握原作中的情感表达。
在心理层面的研究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著作者的心理状态、角色性格、情感表达等因素。
只有对原作中的心理表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领悟,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成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
·争鸣与商榷·什么是翻译学(translatology)?翻译科学(science of translating)?———对翻译理论研究“沉寂期”的思考劳 陇 1996年拙文《丢掉幻想·联系实际———揭破“翻译(科)学的迷梦”》(《中国翻译》1992/2期)发表后,据林璋先生《1996年中国翻译学研究综述》(《中国翻译》1997/3期)文中说,“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翻译学”热。
各地翻译家纷纷撰文探讨这一问题。
讨论的范围很广,涉及翻译学的含义,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方法,译文的标准,翻译研究的途径,翻译的跨学科性,等等复杂的问题。
各位翻译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各抒高论,言之成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译论工作者面对着这许多错综复杂的论点,是非难辨,茫然不知所从。
译论研究工作迷失了方向,遂陷于停滞状态。
因此,有些译界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译论研究工作,已陷入了一个“沉寂期”(或称“寂静期”)。
这是有道理的。
这“寂静期”三字,首先是1996年刘宓庆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国翻译》1996年6期)中提出来的。
迄今历时已将三年,而我国译论研究情况,“沉寂”依然如故,未见转机。
不能不令人感到忧虑。
尤其因为,正如林克难先生所说(《中国翻译》1998年6期),西方译论研究正蓬勃开展,惟独我国的译论研究工作陷于“沉寂”之中。
其原因何在?更值得我们深思。
“沉寂期”的根源我国译论研究之所以陷入“沉寂期”,其原因甚多,极为复杂,有历史的,社会的,思想的,语言文化的,各方面的因素。
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与探索,远非我微薄的知识和能力所及。
我只能,在翻译理论的范围内,指出形成“沉寂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国某些译论家混淆了“翻译学”和“翻译科学”两个不同的概念,造成思想混乱,指引了一条错误的,走不通的道路,致使翻译理论研究停滞不前,陷于“沉寂”之中。
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区别“翻译学”与“翻译科学”两个不同的概念。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关键词:研究传统思路规定性中心性封闭性XX摘要:在梳理中西传统译论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翻译研究思路可概括为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XX一、翻译研究的必要性XX翻译是人类跨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进步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
对我国的学者而言,尤其要注意到翻译对文化的重要性,已故的季羡林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若拿河流来作比,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
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
注人的次数大小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就是翻译。
”(许钧《翻译思考录》,2021)毫无疑问,人类的进步,离不开译者进行积极的翻译.而翻译研究较之于翻译,其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翻译理论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研究翻译理论,可为解决翻译中遇到的**种困难提供某些解决的办法。
换言之,翻译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能用来翻译,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I.A。
理查兹(IvorArmstrongRichrads)曾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
它的复杂性必然对我们的研究构成挑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断地向纵深的方向并且有所创新。
然而,长期以来,译论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当然,这并不说明翻译没有理论研究的必要,刘宓庆就曾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的绪论中阐述了译论的三个职能:认知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启蒙作用;执行职能,也就是翻译的能动性和性;校**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
”这些,在为翻译理论正名的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XX二、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很久以来,对翻译的研究是伴随着翻译活动产生的点滴思考与经验体会,但事实是,无论中外,自翻译产生之日起,翻译研究一直存在,而且源远流长。
“发源于不同文化土壤和生态中的西方译论与传统译论必然沿着**自的轨迹,向前推进”。
《互文性:翻译研究中的发散性思维》摘要:互文性的翻译研究将研究对象从文本与文本引向了文本与读者、文本与译者,也引向了文本、作者、读者、译者与文学、与外部社会历史语境的对话之场,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单一的局面,使翻译研究呈现出多元趋势,Willis: The Poetics of Translation: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Oxford, UK ; Cambridge, Mass., USA : Blackwell. 1993【摘要】互文性理论以其丰富的阐释空间与无穷的生命力吸引了理论界众多学者的重视,把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有助于翻译研究者拓宽视野,用开放、多元、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探讨翻译。
本文对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进行了梳理,继而指出了互文性视角下翻译研究和翻译家研究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研究;翻译家研究一、互文性理论简介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也译作文本间性、间文本性、文本互涉等等,是由法国批评家、符号学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任何文本都像是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互文性理论产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大潮之中,涉及文学的意义生成、文本的阅读与阐释、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批评家的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主要代表人物有克里斯蒂娃(J•Kristeva)、巴特(R•Barthes)、热奈特(G.Genette)和里法泰尔(M•Riffaterre)等。
其缘起与发展主要经历了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巴赫金的语言观、克里斯蒂娃的互文观、巴尔特的互文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互文观等五个阶段。
现代中国作家兼翻译家现象研究--翻译文学、现代汉语与现代
文学互动关系考察(之一)
徐鹏绪;陈霞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翻译和创作共同促动了汉语的现代化进程,而以翻译为功更高;考察现代中国语言与文学的现代化,必须注意到一个特殊现象--许多人兼作家、翻译家于一身,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个领域辛勤劳作,推进了现代汉语的形成.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切入对现代文学和现代汉语的研究,揭示出在现代民族国家创建初期,语言和文学的现代化就是由这样一批一身二任的人推动的.他们的功绩值得后人尊敬,他们的教训值得后人借鉴.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徐鹏绪;陈霞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
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版本研究刍议——兼谈翻译家傅东华研究中若干版本问题 [J], 陆颖
2.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复杂性与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的作用 [J], 李齐鑫
3.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关系的复杂性及现代文学观念在其中的作用 [J], 泓峻
4.再论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从翻译伦理分析"五四"翻译文学的影响[J], 彭薇
5.古语词分布状况和使用频率考察──兼评《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收词 [J], 刘延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最近,翻译研究被广泛关注,它的健全发展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
“当下翻译研究的困惑与思考”是一个热门话题,翻译学者们正不断探索新的理论,设法解决多种思想和技术的矛盾,其中也包括很多未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的是,翻译研究是一项多方面复杂的领域,它包括语言学、文学学论、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尤其是语言学与文化学。
因此,读者在比较不同翻译作品时,除了特指文本上的内容,还应注重文化学、社会学等其它方面。
文化学研究涉及到文化、民族、历史等,而社会学则涉及到社会结构、实践问题、政治政策等,这些这些对对翻译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翻译本质上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即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社会性活动,它不同于把语言应用在其它领域的行为,它的实践体现了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
翻译需要研究者同时考虑变量的多样性、翻译过程与其结果之间的关联及其互斥性,詹姆斯巴特尔斯特拉托夫(James Bartolomeo)也曾指出,文本源与目标中文本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
然而,尽管翻译研究的复杂性显而易见,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完全把握这种复杂性,从理论上表达出来,有一些困惑未被解决,比如:文化翻译的可能性有多少?文化翻译本质上是什么样的?文化翻译如何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翻译学习的视角来看,翻译学习的方法有哪些?翻译学习如何自我完善?有些学者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把目光转向文化因素,用文化因素来解释文本之间的差异,这样研究可以更好地改善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
尽管文化翻译是一个有待商榷的话题,但大部分翻译学者都认同文化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必不可少,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从而完成更准确的翻译。
此外,由于技术发展,翻译研究中还出现了机器翻译这类技术的应用,机器翻译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传统翻译的方式,甚至会替代人工翻译。
但机器翻译有其局限性,它难以真正把握句子的复杂性,语义的理解也不如人为翻译,还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复杂性等,因此,翻译研究中当前面临着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矛盾,如何整合两者,发挥最大效用,仍是有待探索的课题。
许钧《翻译论》读后思考许钧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同时,他专注于翻译理论研究,不断提出新见解和新思想。
2003年12月,他的新作《翻译论》的问世,再一次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我国翻译研究界所瞩目。
这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不仅是对我国老一辈翻译家的成果进行的抢救性整理,而且也是作者对自己近30年来学术研究的反思和总结,更是他对翻译理论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探索。
读后,学生对翻译研究有几点思考。
除绪论和结语之外,《翻译论》共分七章,一章一论,每一章又根据实际需要,分为四至六个长短不一的小节。
可以说,《翻译论》中的七论,几乎从宏观的角度囊括了译界的所有热门话题,从根本上回答了“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直译与意译的关系是什么?”、“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影响翻译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等敏感话题,使我们跟翻译“真理”的认识更接近了一步。
一、《翻译论》从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现象出发,深刻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翻译论》中的七大论,翻译的“本质论”是其关键和核心。
在有关翻译的“三个层次”和“三个层面”的论述中,作者紧紧围绕审美层次深刻揭示了文学的功能,也就是以美感为中心的动力系统,使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摆脱了“不忠”的犯罪感。
因为在许钧教授的眼里,成功的文学翻译是决不能忽视传达文学作品的美的,审美层次是文学翻译的最高而且是关键性的一个层次。
所谓翻译三层次是指翻译在思维、语义与审美三个层次有着相对独立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和规律,所谓翻译三层面是指翻译的意愿、现实和道德,认为“要怎么译”、“能怎么译”和“该怎么译”是翻译活动中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二、在论述“翻译主体性”的时候,作者大书特书,追根穷源。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面对文学翻译,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活动场。
但是,许钧教授不以为然,他借助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以及人类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边城》英译研究的现状分析与若干思考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由于边城本身具有文学价值,以及郭沫若作品研究的多种潜在优势,因此研究《边城》的英译本一直都是吸引翻译学与文学界的众多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分析边城英译研究的现状,总结出其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若干思考,以期更好地展示边城优秀的文学价值,促进英译研究的发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边城的英译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早期英译研究和后期英译研究两个阶段。
早期英译研究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就是1935年美国译者李李翰出版的《The Tale of the Hillside in the Middle Kingdom》,它是西方读者第一次认识边城的入口。
此外,在2008年美国著名翻译家Richard G. Wang发表了他的英译作品《Frontier Town》。
这两件作品中,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并得到某种程度成功的英译文本,笔者认为它们既是早期英译研究的成果,也是21世纪边城英译研究的基础和参照点。
尽管早期的英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边城英译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英译研究往往停留在表面翻译水平,没有深入研究边城的文学特征,从而,英译版《边城》缺乏深刻的文学认知和感悟,且难以将边城的文学特征充分地展现出来。
其次,英译研究通常把中国文化差异化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因此在英译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考虑中文文化差异的处理,最终导致英译文本的中文文化特色缺失或者被模糊化。
此外,缺乏对边城的多学科研究,而把英译研究限制在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内,也是边城英译研究的一大障碍。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些思考,以期更好地推动边城英译研究的发展。
首先,翻译者在改译边城时,需要更多地关注边城的艺术以及文学特征,并充分理解中国文学史,以便表达出边城原作的文学价值。
其次,需要探究边城英译的文化差异处理,并从多种学科角度地研究边城,包括语言学、文学理论、历史学等,以展示边城的完整性和多元性。
英语知识关于翻译研究翻译的学术研究之素质是什么?这个题目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 Nature of Academy”。
作者在文中所形貌的社会各阶级强加给学术的悲痛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
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水?学术怎样突破世俗屏障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题目。
这些题目,在这次讲习班的历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自出机杼的解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向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提倡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前进宽大翻译事情者的素质”,重在“头脑模式的革新”,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老师的陈诉中得到印证。
许老师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文句是怎样剪裁未作任何叙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品评等题目举行了宏观的剖解。
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履历,说明确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怎样引导门生和学界进入高条理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换的种种途径。
许钧教授是重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这次与他的偕行刘清静教授一同出如今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部署自己就意味深长:作为构造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突破学科研究的界限,寻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表如今这次讲习班对西席和讲题的选择上。
从西席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
各路好汉派别纷歧,看法精致纷呈。
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执法翻译、出现出多条理、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配置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
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要领,向学员们先容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组成,意在引导门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重要层面。
翻译家研究的若干思考
着眼于现代理论界,可以发现翻译史研究一直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翻译家无疑又是这一研究中的主要内容。
在翻译家研究方面,时下业已出版的翻译家词典由于受篇幅限制,只能简单介绍译家生平和主要译事,而翻译家传记也往往侧重于生平的介绍,大多没有从翻译理论角度去总结和探讨,因而难以把某一时期内有代表性的翻译家进行集中和系统的比较研究。
相对而言,文学翻译史中关于翻译家的评述和专题翻译家研究,在翻译家研究方面显得较为全面和深入,尤其是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前者在研究方面的不足,但时下的翻译家研究一般都缺乏一定的理论框架,似乎只是对史料的钩沉和整理,或者对翻译家思想的总结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