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新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9
彼得纽马克翻译新观念概述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新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强调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而,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际的过程。
因此,他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一新观念,强调翻译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在彼得纽马克的理论中,翻译新观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语篇分析: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应该从语篇整体的角度出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源语言的语篇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语言使用、文化背景、交际目的等方面。
这种语篇分析的方法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为翻译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交际翻译: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应该注重交际的效果。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任务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
因此,译者需要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文化信息,确保交际的畅通。
这种交际翻译的方法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跨文化意识,使译文更具有文化多样性和可读性。
对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新观念,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反思:优点:彼得纽马克的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传播和交际的过程。
这使得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加注重文化背景的差异,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同时,交际翻译的理念也激发了译者的主体性和跨文化意识,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不足:虽然彼得纽马克的翻译观念具有创新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跨文化意识,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主观性,影响译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使用习惯不同,一些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可能难以在目标语言中完全再现。
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新观念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和提升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学翻译研究新视野思索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语言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学翻译逐渐成为一种应用性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把文本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简单工作,更是一种文化、艺术和语言相融合的跨学科研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回顾和反思传统文学翻译研究,探索新的视野和思路,不断推动文学翻译研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语言文化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一、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承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需要深入了解原始文化,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意义,并通过翻译把这种意义再现出来。
因此,对于翻译人来说,了解原始文化的背景以及作品的历史印记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对原始文化和作者意图的忠实,从而真正实现文化传承。
二、文学翻译和语言学研究文学翻译是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需要关注语言的语法、语义、音韵等各个方面,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而且,在文学翻译中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也是需要注意的内容。
因此,文学翻译研究对于语言学的发展和应用推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需要关注原文的创作技巧、语言风格和心理描写等等方面,这也可以为自己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在文学创作中,了解文学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可以使创作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境界。
四、文学翻译与科技创新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移动工具的普及,文学翻译的方式和规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机器翻译、云翻译、人工智能翻译等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翻译的效率和智能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科技创新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研究领域。
总之,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研究不仅仅是语言的学问,更是文化和艺术的交流,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桥梁和纽带。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
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
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
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
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代表了主流。
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
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的路向作了展望。
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
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
”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
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
文化研究中国翻译发展新理念刘傲然 贾珍霞(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各国文化之间互相交流与传播,中国翻译思想同样受到了西方理论的影响。
但是无论是传统翻译思想还是当代翻译理论,其实质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创新。
本文将对中国翻译思想发展进行研究,重新解读,诠释中国翻译思想发展的新理念。
关键词:翻译思想;发展;新理念翻译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纵观整个翻译发展历史,翻译思想从最初的“求真、求俗”、“善译”到后来的“信达雅”、“神似和化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翻译事业同样迎来了新繁荣。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翻译事业也因此取得了蓬勃发展,翻译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那么中国传统译论有何现代意义呢?如何才能使中国译论在新时代下继续蓬勃发展呢?笔者将借用“五大发展理念”之名,对中国翻译思想的发展进行解读,诠释翻译发展的新理念。
一、创新创新,即翻译不仅要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推陈出新。
创新是中国翻译思想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名著重译是翻译界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学者对此也持有不同的态度。
笔者认为名著重译亦是一种创新。
许均教授(1994)曾言“新译本的出现,贵在其新。
创新是最重要的一点”。
一部作品真正的价值在于能为读者所接受。
而语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读者的语言特点、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习俗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改变。
古代的正统文体是文言文,而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文学的提倡,白话文逐步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取代文言文。
因此如果名著没有重译,那么现代读者就会难以接受。
因此名著重译是一种创新,而且是一种必然。
名著重译是对作品的再次剖析,会得出新的理解与阐释;名著重译是时代的选择,会生产出符合当代读者审美新作品。
翻译标准研究新视角:“善译”伦理阐释作者:谭华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20年第02期内容摘要: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研究聚焦其规范性,但这并非其全部属性,翻译标准也有描述性的一面。
从伦理视角考查翻译标准,正是规范与描写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善”既有对本体的规范属性,也含主体的描述属性,正与翻译标准的伦理属性对应。
本文借马建忠之“善译”说,以“善”之伦理思想观为中心,探讨翻译标准问题,从“本体”、“主体”、和“客体”三个维度探讨了“善译”翻译标准之伦理关系。
关键词:翻译标准;“善译”;伦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规范性与描述性Abstract: Translation Criteria is a key issue in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ditional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prescriptive element of criteria. However, criteria shows its descriptive side. Discussing the issue from ethics perspective is an attempt to combine its prescriptivity and descriptivity. Ma Jianzhong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Shan Y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Shan” reveals both the ontological prescriptive nature of the being and the descriptive nature of the subject, corresponding to the ethical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goodness to address the ethics of “Shan Yi” in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its ethical relations are also reveal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i.e. the ontological,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ides.Key words:translation criteria; “Shan Yi”; ethics;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prescriptivity and descriptivity引言倫理是对人际关系的社会规约,“既包括人际关系应该如何,又包括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王大智,《翻译与翻译伦理》 5)。
专业的翻译理念翻译是一项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不仅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文化交流、商务合作和学术研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专业的翻译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几个关键的专业翻译理念。
第一,准确传达信息。
翻译的首要目标是准确传达源语言的意思。
一个优秀的翻译不仅仅是把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成目标语言,还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传达出原文的内涵。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全面理解原文的意图,并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完全理解并接受翻译稿的内容。
第二,保持原文风格与风味。
每个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点。
在翻译时,译者应该尽力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风味,使翻译稿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呈现。
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理解并准确表达各种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以确保读者在接受翻译稿时,能够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和特点。
第三,注重专业知识与背景。
翻译工作涉及到各个领域的内容,译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背景。
无论是医学、法律、技术还是文化,译者需要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概念,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译者还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持续积累专业知识和背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翻译需求。
第四,使用适当的翻译工具。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翻译工具和软件应运而生。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译者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但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译者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翻译工具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灵活使用,并在需要时进行二次编辑和校对,以确保翻译结果的质量。
第五,注重保密和道德。
翻译工作常涉及到各类机密文件和敏感信息。
译者需要遵守相关的保密协议和道德准则,确保客户的信息不被泄露。
此外,译者还需要尊重原文作者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总结:专业的翻译理念是翻译工作的核心,它涵盖了准确传达信息、保持原文风格与风味、注重专业知识与背景、使用适当的翻译工具以及注重保密和道德等方面。
译者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翻译能力,为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而努力。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作者:李沛青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8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国际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
翻译作为连接两种不同语言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翻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发展时间较短,但是,研究学者一直很注重对翻译方法的研究,认知翻译学是翻译学科中比较重要的翻译方法。
因此,加强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认知翻译学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认知翻译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以及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为我国翻译学科的发展献出一份薄力。
关键词:认知;翻译;范式;认知翻译学前言:从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翻译学的发展,翻译界开始将认知科学的概念与方法运用到研究翻译者的心理过程当中,认知科学为翻译者提供了翻译的方法、灵感以及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
因此,认知学科与翻译学相结合成为了翻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一种突破性的发展,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范式,为翻译学者甚至整个翻译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一、认知翻译学的介绍认知翻译学主要是指将认知科学作为研究基础,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在翻译研究当中的运用,研究者通过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对翻译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翻译现象进行阐述,从而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以此来帮助翻译者进行更好的研究[1]。
认知科学是信息科学、自然科学等科学交叉、互相融合的共同产物,目前,对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主要采取认知科学研究法,而认知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科学。
因此,一些研究者将这些学科进行结合,最终出现了认知科学这一具有综合交叉特点的学科。
针对认知翻译研究主要是利用认知心理学以及语言学这两大学科内容。
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是将信息加工作为研究核心,重点研究人类感知系统等认知能力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强调翻译者的外在行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将两种语言互相比较,找到语言中的认知机制,并通过认知机制寻找规律,进一步认识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重视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这一理念是在当前社会对生态环境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背景下提出的,致力于将这些价值观融入翻译实践中,以实现生态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翻译学强调“生态生”。
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翻译者应当关注源语和目的语中的生态概念、术语和表达方式,准确传达生态信息,并尽可能采用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翻译策略。
对于涉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领域的文本,翻译者应当选择适合生态价值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增强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生态翻译学倡导“生态生活”。
这意味着翻译工作应当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翻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时要注重生态伦理和生态文化,尊重自然和人类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费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努力传递生态友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在翻译与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等领域相关的文本时,翻译者应当注意传达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读者采取环保行为,共同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世界”是生态翻译学的理念之一,其核心是推动全球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翻译者在进行跨文化交流中要关注全球生态环境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对自然的理解和体验,通过翻译促进各国间的环保合作和文化交流。
在进行国际环保组织的文件翻译时,翻译者应当把握全球环保合作的主题和理念,促使翻译成果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有效传播和应用,推动全球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共同发展。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是推动环保和文化传承的翻译新理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全球环保和生态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当下,生态翻译学为翻译与传播生态信息和价值观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范式,为推进全球生态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翻译学者和翻译工作者积极倡导和践行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化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翻译理论的革新:语用学的引入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然而翻译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如“语言和文化”的矛盾问题。
我们认为,“语用翻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本文简要介绍了翻译学中的两对矛盾,对目前翻译学中比较新的领域——“语用翻译”及其观点作了分析和说明,并指出它的优势和不足。
标签:翻译理论语用学语用翻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世界各国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著各种各样的外事活动和经济文化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起着重要作用,只要涉及到跨语言的交流就不可能离开翻译。
目前,国际社会对翻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国际需求和翻译实践的积累促进了翻译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以此为背景,翻译也由最初单纯的实践活动发展为如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我们知道,脱离了理论的实践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翻译理论的更新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
本文将对翻译学中新的理论“语用翻译”作简要的介绍。
一、翻译学理论的碰撞20世纪是翻译学蓬勃发展的世纪,社会需求催生出许多翻译学理论,各种翻译理论激烈地碰撞,从而形成许多翻译学派。
尽管目前翻译学派的划分还没有定论,但总的来说,翻译与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和文化学等学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学科中新观点的出现不断为翻译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
翻译学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学派:以语言为核心,认为翻译要使语言各要素“对等”的语言学派;把目光转向目标文本,解除了语言学派“对等论”束缚的功能目的学派;从文化层面审视翻译现象的文化学派;认为翻译要结合文本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精神的阐释学派;否定传统翻译观,突出译者作用的解构学派;认为翻译是殖民的工具,对翻译在殖民活动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唤醒民族意识为己任的后殖民学派。
除了强调作用和结果胜于强调过程和手段的后殖民学派以外,其他翻译学派都或多或少涉及到“原文和译文以何种方式互相连接”的问题以及“处在连接两极的两种文本及其连接过程中诸多要素之间孰轻孰重”的问题,即“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和“语言还是文化”的问题。
专业的翻译学研究与创新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语言转换过程与策略,旨在实现准确、准确和流畅的表达。
翻译学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专业的翻译学研究与创新,以期进一步提高翻译品质和效率。
一、翻译学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翻译学作为学科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跨语言的连结和沟通工具,更是思想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方式。
翻译学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等。
无论是在国际贸易中的商务翻译,还是在国际会议中的口译服务,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都对于信息传递至关重要。
二、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翻译学研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最早的词汇翻译到语篇翻译,再到今天的文化翻译和跨文化研究,翻译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辅助翻译(CAT)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翻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三、翻译学创新与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CAT技术通过数据库和记忆译工具,能够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机器翻译(MT)技术的发展也对翻译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尽管机器翻译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但与人工翻译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因此,翻译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以实现更高质量的翻译。
四、翻译学创新的重要方法和原则在翻译学研究中,创新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面对复杂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时,翻译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方法。
首先,翻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深入了解待翻译文本所涉及的领域和文化背景。
其次,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加译等,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此外,与专业人士合作,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也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翻译难题。
五、专业的翻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专业的翻译学研究对于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提升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研究新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并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考辨
生态翻译学派号召我们认识并合理诠释多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和实现翻译的有益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要追求的是文化间
的良性交流,促进对彼此的尊重,寻求一种更积极的文化翻译方式。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学术理论,强调翻译过程本身应是一种复杂的人文活动,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活动。
它的核心理论思
想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翻译应当考虑时代、社会和社会环境,因而给出不同的译文。
因此,翻译不仅仅是字面翻译,而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翻译,它具有更广泛
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洞察力。
2、翻译过程应处于一个开放的循环系统中,这意味着翻译者必须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的翻译网络,以便实时发现和跟踪翻
译进程中的新概念。
3、翻译应当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改善译者面对不同文化环境中面临的问题,帮助彼此了解和谅解,最终实现和谐共生的目标。
因此,重要的是要让生态翻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运用这种理念来解
决日益复杂而不断变化的翻译问题。
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被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因而明显地带有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
(2)打破了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互不交流的局面。
现代西欧和美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派:(1)布拉格派;(2)伦敦派;(3)美国结构派;(4)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46)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c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1896--1982)。
后来,布拉格派成为一个含义广泛的名称,统指所有赞同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观点的语言学者,其中包括法国、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雅可布逊和后来的列维、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等人都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是:(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逊。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次大战期间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
他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写过大量有关语言学的论文和论著。
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
该文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该文自1959年以来一直为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作品之一。
雅可布逊对翻译理论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五点•1.1 翻译分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生态翻译理论
生态翻译理论(Eco-translatology)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
它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
理论基础:
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立论基础是其客观性、存在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前提和理据。
其中的逻辑理路是:如果没有“关联序链”的启示和指向,那么,就不可能思考翻译活动(翻译生态)与自然界(自然生态)关联和共通问题。
如果没有翻译活动(翻译生态)与自然界(自然生态)类似性和同构性问题的进一步研究,那么,就不可能将适用
于自然界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到翻译学的研究中去;如果没有将“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学研究,那么,就不可能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体系。
如果没有以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体系为基础,那么,就不可能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宏观生态理念、中观本体理论、微观文本操作的生态翻译学的“三层次”研究。
摘要:本文从本体论出发,提出翻译的源头应是人的文化精神在特定的语言边界中的“自返”,即“元翻译”。
“反翻译”不断为“自返”设定障碍,使之局限在更小的范围之中直至停止;而“非翻译”则超脱于两种倾向之上,保证人的生命活力对翻译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元翻译;反翻译;非翻译缘起笔者曾在提交给“第二届亚洲翻译家论坛”的论文里提出“元翻译”、“反翻译”和“非翻译”这三个概念(Cai,1998)。
经过几年的思考,仍然觉得它们对翻译学研究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所以再作此文,重新对它们进行了界定和探讨。
盼方家正之。
精神改变自我的可能性:“元翻译”人们用言语的多元性建构语言的单一性及完整性。
言语的现实总是因此背离语言的理想或概念状态,但在语言那里存在着人们对一种集体意识的寄托——文化在语言的统一性中成为整体,并且印证着人们在整体中的那种身份标记,即拥有共同语言的现实表现。
这样,拥有共同语言首先意味着已经进入一种共同的文化,即处于共同的思想倾向的意向化现实中;其次,这样的意向化现实消除任何偏离它的思想动态,即它将人们的精神运动收缩在它自身的范围中,并且试图用这个范围代替人们的精神的运动范围;再次,由于语言总是以理念、理想或理性取代复杂的言语表现和多元状态、或简化这样的表现或状态,人们的精神运动总是处于语言的简化与言语的多重性之间存在的张力和矛盾之中;最后,精神在其根本处则总是倾向于一种对自身的不同性的印证,即它总是不断更新、或以不同形态来表现它自身及其更新。
除了它自身之外,它不认同的态度对一切都一贯有效。
人的精神不仅以它自身为中心,而且在保护这个中心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它的任何一个“现在”:即不断改变它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存在状态及形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言语总是以疑问一切的姿态追问语言的整体统一性,并以它来不断重建统一性的原因:语言在言语的追问与质疑中也总是顺应精神的要求,并且使它的概念体系适宜精神的存在或运动的自由。
所以,“我的语言界限是我的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语)。
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考辨近年来,“生态翻译学”概念的兴起受到了很多专家的关注。
在讨论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研究其影响语言翻译、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核心理念。
本文旨在从新视角出发,对目前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做出一番研究和考辨,以期为语言翻译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首先,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首先要明确的是,生态翻译学的出发点是将文化发展看作一个生态体系,尤其是将翻译文化看作一个可以演变的生态体系。
其次,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思想是以生态群落的视角重新定义翻译文化,并把翻译活动理解为生态群落的一种变化,以此促进翻译文化的发展。
最后,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支持以下思想:翻译文化应该根据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环境而定,它们应该结合不同社会环境,具备多样性,形成多元文化;翻译文化应作为一种变化自然动态进行,多样性是不断变化和变化的一部分;翻译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涉及到多种文化交流的活动;翻译文化应该支持翻译实践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即当地社区应能从更多语言文字中获得启示。
针对上述的核心理念,我们可以在当下开展一些实践性的翻译文化活动,以提升翻译文化的多样性和水平。
其一,要以一种友好的方式接受外来文化,尊重语言文字和文化多样性,维护其历史价值,而不是把它们看做无关紧要的东西;其二,要激发文化的融合,开展更多的跨文化对话,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其三,要培养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保护不同文化传统的尊严,教育大众尊重文化多样性;其四,要鼓励社会成员参与翻译实践,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技术或职业,以促进翻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有关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考辨的一些思考。
从新的角度出发对生态翻译学理念的考辨,实际上是对翻译文化的认知,并从中找到新的发展思路。
在当下这个“文化交流”时代,提倡积极的翻译文化,努力实现文化的开放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只要我们坚持实践翻译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开展跨文化对话,尊重并保护不同文化传统,就能够发挥出翻译文化的积极作用,为构建美好的“文化交流”时代做出贡献。
英语知识关于翻译研究翻译的学术研究之素质是什么?这个题目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 Nature of Academy”。
作者在文中所形貌的社会各阶级强加给学术的悲痛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
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水?学术怎样突破世俗屏障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题目。
这些题目,在这次讲习班的历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自出机杼的解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向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提倡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前进宽大翻译事情者的素质”,重在“头脑模式的革新”,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老师的陈诉中得到印证。
许老师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文句是怎样剪裁未作任何叙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品评等题目举行了宏观的剖解。
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履历,说明确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怎样引导门生和学界进入高条理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换的种种途径。
许钧教授是重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这次与他的偕行刘清静教授一同出如今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部署自己就意味深长:作为构造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突破学科研究的界限,寻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表如今这次讲习班对西席和讲题的选择上。
从西席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
各路好汉派别纷歧,看法精致纷呈。
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执法翻译、出现出多条理、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配置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
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要领,向学员们先容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组成,意在引导门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重要层面。
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阐发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生长的路向作了预测。
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现在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举世化时期的翻译举行重新界说和定位,并对举世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
王宁以为:“翻译如今端庄历着一种转动:隶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渐渐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
”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看法遥相呼应。
搪塞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开发,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体系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先容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老师并团结“英华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题目: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现实相团结题目作了全新的解释和演绎。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效果。
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生长外貌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条理上的假象等值等题目作了理论与实践的阐发,说明确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申丹教授的门生王东风则议决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阐发,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寻思的征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辩说。
王教授以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照旧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评释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水平上差异于作家。
前者的语言战略具有信息取向,尔后者则是诗学取向。
”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战略提出了质疑。
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宽大学员举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这次研讨会的目的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革故鼎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寻衅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
这次讲习班突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
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效果以课本、板书或投影息争说相团结的要领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举行探究。
学员们不光可以与西席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效果,同时还作育了独立思考的本事。
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看法不停生长。
好比说,搪塞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题目,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奇特的看法。
刘老师以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华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尺度语言的一种寻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
这一看法令学员们疑心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战略要与汉译英有所差异?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题目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以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历程的作用。
他以为,看待差异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
孙艺风对要地本地的许多门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征象持否认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诲的牵引应以作育独立的头脑要领为重。
在这次大研讨的历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台甫家——许渊冲和江枫。
许老师以二十世纪可能革新未来人类面目的巨大成绩克隆技能为切入点,深入地叙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
许老师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即是“信达优”的译文。
而江枫老师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须要的知识”为主题,对许渊冲老师的“新译论”提出了品评。
这种沸腾的局面让宽大译界同仁有时机眼见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评释:学术研究的表现情势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偶然也会“硝烟弥漫”!题目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解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
这一点,我们大概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陈诉中得到一些开发。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