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固体物理 - 4 -磁场作用下电子的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8
固体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固体物理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固体物理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深入理解。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固体物理的核心概念、实验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固体物理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2. 熟悉固体的晶体结构和缺陷状况;3. 理解固体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4. 学习固体材料的力学行为和热传导特性;5. 培养工程实践中解决固体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章:晶体结构- 1.1 原子与晶体结构基本概念- 1.2 晶体的晶格结构- 1.3 晶体缺陷与点阵缺陷- 1.4 晶体的形貌与表面结构2. 第二章:固体的电学性质- 2.1 电导现象与欧姆定律- 2.2 半导体与导体- 2.3 极化与介电材料- 2.4 超导电性3. 第三章:固体的磁学性质- 3.1 磁介质与磁性材料- 3.2 磁场与磁化强度- 3.3 磁性材料的磁性行为- 3.4 磁性材料的应用与技术4. 第四章:固体的光学性质- 4.1 光的传播与折射- 4.2 光与固体材料的相互作用 - 4.3 固体的吸收与发射- 4.4 材料的光学性质与应用5. 第五章:固体的力学行为- 5.1 弹性与塑性行为- 5.2 多晶体的力学行为- 5.3 固体的蠕变现象- 5.4 特殊力学性质与应用6. 第六章:固体的热传导特性- 6.1 热传导基本原理- 6.2 热电材料与热电效应- 6.3 热导率的测量与表征- 6.4 热传导的现象与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授课方式: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概念与原理;3. 论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拓宽知识面;4. 课程设计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项目,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5. 网络资源利用:推荐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深入学习与研究。
电科固体物理第四章第五章思考题和作业题一、基本概念1. 电子云交叠排斥作用、2. 晶体的内聚能、3. 原子的负电性、4. 电子的共有化、5. 瞬时电偶极矩、6. 氢键、7. 简谐近似、8. 玻恩-卡门边界条件、9. 声频支格波、10. 光频支格波、11. 声子、12. 声子态密度二、思考题1. 如何理解库仑力是原子结合的动力?2. 原子间的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有何关系?起主导作用的范围是什么?3. 共价键为什么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4. 为什么许多金属为密堆积结构?5. 电子云之间交叠有两种情形:共价结合时,两原子电子云交叠产生吸引作用;而在其他情形下,电子云交叠又会产生排斥作用。
如何解释?6. 依据什么条件来判断二元化合物晶体是离子晶体还是共价晶体?7. 长光学支格波和长声学支格波在本质上有何差别?8. 晶体中声子数目是否守恒?9. 高温时,频率为ω的格波的声子数与温度有何关系?10. 对同一个振动模式,温度高时的声子数目和温度低时的声子数目相比较,结果怎样? 11. 爱因斯坦模型在低温下与实验存在偏差的根源是什么?12. 在绝对零度时还有格波存在吗?若存在,格波间还有能量交换吗?三、作业题1. 一维原子链,正负离子间距为a ,试证:马德隆常数为2ln 2=μ。
2. 计算面心立方简单格子的A 6和A 12(分别近似到次近邻和次次近邻)。
3. 只计及最近邻间的排斥作用时,一离子晶体间的互作用势可表示为⎩⎨⎧±−=−最近邻以外最近邻,,//)(22/r e R e e r u R ρλ,式中λ,ρ是常数,R 是最近邻距离,设离子总数目为2N 。
求晶体平衡时原子间总的互作用势。
4. 两原子间互作用势为82)(r r r u βα+−=,当两原子构成一稳定分子时,核间距为3Å,解离能为4eV ,求α和β。
5. 在同类原子组成的一维点阵中,若假设原子所受的作用力左右不同,其力常数相间变化,且21ββ>,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