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改变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57记忆4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陈云在拨乱反正过程中以及后来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追寻这位历史人物在1978年秋冬时节的故事,是观察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绝佳视角。
提出并推动恢复邓小平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陈云、李先念等支持和推动下,党中央连续采取了多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举措,其中在组织建设方面有两条:一是大刀阔斧地平反冤假错案,让长期蒙受冤屈的老干部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二是坚定不移地破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大规模地选拔年轻干部,实现干部的新老合作和新老交替。
陈云是“文革”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文革”中被排除出中央政治局。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之后,由于“文革”遗留案件的复查、平反工作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1977年3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谈道:“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听说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
”当时情况下,邓小平出来重新工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
而陈云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怕冒风险,不怕被牵连,虽然会议简报没有刊发陈云的发言,但他的讲话精神和内容,得到与会同志广泛赞同。
同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
邓小平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复出主持工作,陈云功不可没。
在东北组发言扭转中央工作会议方向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开幕式上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宣布了3个议题:一、如何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讨论两个农业文件;二、商定1979年、198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三、讨论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工作会上的讲话。
在讨论这3个议题前,先讨论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从第二年1月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关于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调查报告绪论:建国以前,经过多年战乱,使得我国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一直停滞不前,处于世界落后的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如今,我国在各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的进展,现就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调查。
教育方面: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
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
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
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
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
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一、教育主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
全国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 20%左右。
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统计,1947年全国高等专科以上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5.5万人;1946年中等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87.85万人;小学仅有28.9万所,在校学生只有2368.35万人。
改革开放前后30年社会的变化及感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全面展开。
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政治制度越来越完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这都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成果,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使得它却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为了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社会的进步,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这就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也是解放思想,它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积极性,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为我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想知道关于改革开放前后所发生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从改革前后的日常生活水平来进行分析观察了。
这个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个方面来看,那就是衣食住行用这几个方面了。
衣:由暖到繁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生活贫困,买衣服都要凭借布票去买布,自己裁缝,能穿得暖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更别提什么花样了。
还记得历史课本上,那些时候的人们站在一起时,一眼望过去都是一个颜色,蓝灰蓝灰的,像一片暗蓝的海洋。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布票的使命就完结了,人们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服装,多姿多彩,风格各异,服装不在只是御寒遮羞的道具,变成了人们展示自我风格,展示自我魅力的方式。
随着人们穿衣选择的增多,人们穿衣观念的改变,衣服逐渐对个人形象产生无可比拟的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衣着质量明显提高。
食:由饱到好没有人会忘记,在改革开放前食不果腹的日子,特别是大跃进,大灾荒的那几年,人们几乎没有食物,甚至有人去食用观音土,不是胀死就是饿死。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新时期是这样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问题堆积如山,邓小平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为正确决策打下基础。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想;完成拨乱反正,部署并展开全面的改革开放,还进行了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二大第一次高举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规定20世纪末的目标是“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
新时期就是这样开始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许多人没有料想到的。
全世界都以惊异的眼光注视着它,议论它是怎么发生的,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中国有句老话:“万事开头难。
”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顺利环境下开始的,相反,倒是在异常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候,两大难题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一方面,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遗留的问题堆积如山,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一时仿佛还看不清该从哪里下手才能从这种困境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又不能只停留在应对当前种种迫切而棘手的问题,还要从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形成一条全新的思路,为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两个方面必须在不长时间内同步完成。
没有非凡的战略眼光、智慧和胆略,很难在这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局势下勇敢地作出历史性的决断。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中国走过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三中全会的前夜走上这样一条路实在不易。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夜,中国经历过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从危难中得到拯救。
接着,中央抓了两件事:一是揭批“四人帮”,二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那时,“四人帮”和一批他们的骨干分子已被隔离审查,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局势迅速得到控制,但他们多年经营的帮派势力遍布全国,有些还掌握着一定权力,如果不认真清理便会留下隐患。
中央采取果断措施,清查同“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始终保持着社会的稳定,没有出现动荡或混乱。
巨龙的飞腾中国发展进步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30个年头,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崛起的三十年,是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三十年。
青藏铁路、三峡工程,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龙芯、航天,我们的科技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民族顽强奋斗的三十年。
港澳回归、申奥成功、加入WTO、嫦娥工程。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渐提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面对灾难、接受考验的三十年。
1998年南方洪水、2003年非典横行、2008年南方雪灾、地震。
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坚不可摧,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将一切困难打倒,冷静地接受着考验。
作为“90后”的我,对改革开放的关注是这几年才有的事情。
但单从自己生活的变化上,就能深深地体会到改革开放给自己、家庭带来了什么。
衣、食、住、行:简单中突显成就要定量的描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可以看GDP;要定性的描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那么国民的生活水平无疑是重要标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没有什么亲身经历。
亦或经历过,但由于年龄太小,也淡忘了。
我主要是从我父亲那里听来的一些事情。
记得我有次看电视,偶尔听到“中山装”这个词汇。
我不清楚是什么,后来才知道,那是过去国家领导人穿的一种服装,是很珍贵的。
的确,改革开放前的衣服大多是单一的灰色系、蓝色系,很少有色彩鲜艳一些的衣服。
但现在这一切都很平常了,且流行时装不说,就是平时穿的普通衣服也是做工精致、美丽大方。
过去“的确良”的兴盛,到现在“纳米”等新材料的出现。
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纯棉衣物,“纯棉”也再次兴盛起来。
现在的城市俨然成了巨大的时装发布会。
不仅是穿的衣服,我们的饮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粮票、布票、定量供应早已成为记忆,过去的票证,也只有在收藏市场才能见到了。
国营粮店、国营副食店,被如今的“易初莲花”“沃尔玛”“利群”取代。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的伟大历史转折★宋海庆一1978年我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
这二十年中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是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伟大历史转折带来的。
这一伟大转折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有其特定的历史性内涵:一是深刻性。
突出表现在它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中解脱出来,实行改革开放,其目标取向是要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种革命,不同于过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第一次革命,不是以暴力的方式进行的夺取政权式的革命,但就它引起的社会多方面深刻的变革和解放生产力来说,同样是有革命意义的,因此可称之为“第二次革命”。
二是全局性。
这种转折,不但是经济的转变,而且包括政治、生活、文化诸方面的转变;不仅涉及到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结构、经济调节结构、经济利益结构、经济管理结构,而且涉及到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
总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
正因为有这样广泛的变革,才使得这场历史大转折带有全局意义。
三是艰巨性。
在大转折中,中国社会充满革故鼎新的创造。
这种创新,是在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东方大国进行的,这使得整个转折经历着许多困难和艰辛。
在历史大转折中,我们在科学地把握时代特征和形势的基础上,在正确地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打破了旧的传统模式,开拓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能否在理论上得到正确回答,在实践中得到切实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
关于中国走上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家乡的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作者:*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逐渐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经济、教育、交通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生在身边的家乡的交通状况的日益改善使得我更加明确地意识到社会主义道路为我们带来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家乡的巨变、交通的改善学院:********班级:******学号:********姓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还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甭提轿车,就连自行车都是很多人所求之不得的,后来,就听说有人嫁娶时会买摩托车,也曾在街上见到那冒烟的电驴子,觉得好神奇。
记忆中当时就有公交车,但间隔时间长,车辆也特别少,车厢经常人满为患。
那时的出行还是主要靠自行车。
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时应该就是在那个年代最为典型。
但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家乡的交通情况便有了很大的改观,道路越修越宽,楼也越盖越高,公交车和地铁已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曾被视为“天价”的小车也渐渐驶入普通人家。
40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我觉得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随着祖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完善,我们的出行将会更畅通、更快捷、更实惠,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便利新农村60年变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历史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甘肃省公路交通系统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力争到1985年以前,把甘肃建设成为有稳固的农业基础,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为主要特点,农、轻、重协调发展的工业基地”以及交通部制定的“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公路建设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的开篇,以一连串数据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当然,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何更好的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越来越值得大家思考。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取得的成就1、GDP从占世界1.8%升至6%,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万亿元,年均增长9.8%,而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只有3.0%。
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2、国家财政收入从1132亿到5.1万亿元,财政家底愈发厚实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1979年至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2%。
国家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3、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
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
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3倍。
关于改革开放的调查报告院系班级:小组:目录第一页、封面第二页、目录第三页、调查基本情况第四页、调查分工情况第五页、前言第六页、正文一、在校大学生对改革开放认识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二、经济发展-三、政治改革四、文化教育五、总体看法六、未来趋势七、结束语第二十三页、参考文献调查基本情况调查时间:11月3号~11月19号调查地点:南阳理工学院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调查目的:胡锦涛主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校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雨露的滋润下成长的,对于改革开放有着切身的体会。
通过就改革开放课题对在校大学生展开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知情况,认识近年来改革开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带来的影响。
调查分工情况10月25号~11月2号选题:小组所有成员11月3号~11月14号展开调查:制作表格:11月20号~11月26号总结调查报告:小组成员(共30人):前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如光芒四射的灯塔,指引人民共和国的巨轮乘风破浪,驶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十三亿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由温饱水平过渡到小康水平。
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在校大学生对改革开放认识的基本情况的调查第1题(本题为单选)■改革开放是从()开始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改变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的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
时间:2010年5月————2010年7月
过程:(1)确定报告内容(2)采访和访问老一辈,上网查找资料(3)整理信息和资料(4)作出报告
调查对象:年长的亲友,社区老人等。
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采用计划经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模式,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领导思想。
人民生活简朴,吃食种类比较单一,不求健康,只求温饱!穿着简单朴素,多为绿军装和“干部服”,颜色和款式趋于单调。
多为蓝、绿、白、黑。
通讯条件也是很不方便,只有少数人有电话和打印机。
人民生活非常单一,条件极差!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由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工业方面由单一公有制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
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了社会现代化建设,改变了一切不适应的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思想方式和活动方式。
调整商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总体提高!表现是:由从只求温饱到营养膳食、均衡膳食。
衣服款式也有多样变成款式时尚,样式多样,颜色五彩缤纷。
通讯条件大大改善,人人都有手机,家家有电脑!互联网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发达。
住的是小康楼和大瓦房,出行也很方便,生活大大改善。
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明白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性,是他决定了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体会:通过本次调查和所得的资料,使我知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也拉开了序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奔向小康,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