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简介
- 格式:pptx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9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理解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1月25日至12月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和基本原则;就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就实行“四项基本原则”作出要求;就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健全国家政治体制提出新观点;就实行五项重大文化事业提出重要指示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论述,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被定义为:“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国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建设快速推向前进,以实现祖国统一、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目标。
”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会议,它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一方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发表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并且提出“四个基本原则”,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使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国家迈步进入了今天的发展中大国。
另一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定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文革”邪恶思想,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保证了经济发展不受太大冲击,它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道路。
总而言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发展打开了大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为什么需要请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解决中国1979年以来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重要会议。
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确立新的改革发展方向,明确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国有制和多种所有制混合为载体的经济体制,对改革开放做出了总体安排;2. 各方面改革都以“计划经济转至市场经济”为核心,实行改革开放,出台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措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3. 开创中国全面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方向,保障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步伐,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走向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
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
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
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虽然那时的我还很小,但是在我的成长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了农村改革,把现代化建设作为改革的重点。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指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举行的中国共
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十一届第三次全体会议。
这次全会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具体内容包括:
1. 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改革口号,并批评了过去保守主义和错误政策的思想。
2. 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
这一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 修改了国有经济的管理体制,鼓励国有企业进行自主经营,并开展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4. 推行外向型经济政策,鼓励外国投资和技术引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通过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5. 改革教育体制,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改革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推行了分权和科学决策原则,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这次全会的决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并开启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1.加强领导和建立领导机构:实行中央统一领导,设立中共中央决策咨询委员会,充实国际政治联系室,改善领导组织、工作机制。
2.国家机构改革: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贯彻到每一层次,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重组国家各级机构。
3.解决私有财产问题: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确立公众财产所有制,发展家庭联营企业,改善农民的经济利益。
4.推进农业改革:改革种田制度,鼓励农民自主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施农民合作化经营,改变农作物定价办法。
5.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和教育,深化集体领导制度改革,强化统一战线建设。
6.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实行联产承负责制,改革国有企业财务制度,应用股份制,开展汇率改革,实施重组机制。
7.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高文化水平,发展先进文化,实行国家文化计划,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文物保护和新闻出版活动。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1.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国际政治合作,改革国家机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
2.国家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定,树立了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重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3.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解决了私有财产问题,综合发展新农村,鼓励农民自主经营等改革措施,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中国今后的社会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
4.推动全国统一改革:通过推进领导结构改革、加强党的领导,推进生产力改革与私有财产问题处理,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大力发展国有企业,推动全国改革开放步入正轨。
5.促进国际政治合作:十一届三中全会扩大对外政治联系,开展对外扩大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正义事业的坚定支持,使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合作,在国际舞台上站立更高的个体地位。
结合现实,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伟大历史意义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被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三中全会涉及了多个领域的改革,以下将详细介绍其内容及伟大历史意义。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滞后、社会主义建设遇到困难等问题。
邓小平等领导人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推动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二、内容1. 农村经济改革:取消农业包产到户限制,允许农民自由经营土地,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2. 城市经济改革:开放城市的个体经济,允许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 对外开放: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4. 政治体制改革:明确了经济发展是党的中心任务,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要义,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三、伟大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邓小平1. 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基础,从而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2.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经济发展是党的中心,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要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4.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改革,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为中国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它为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借鉴与指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指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立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方向:会议决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
可以自主经营土地,灵活调整农业生产,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解封和活
跃。
2.推动了城市经济改革:会议决定允许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自由流动,取
消了城乡劳动力之间的严格划分,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劳动力资源。
3.改革国有企业:会议决定实行"包产到户、工资挂钩"的工作责任制,激
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企业效益。
4.推动对外开放:会议决定开放经济,吸引外资,并允许国内企业与外资
合作,推进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这次全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这次全会的决策内容为中国的改革开
放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2.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改革,激发了
经济的内生动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为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条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外
资和技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4.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和推动
农村经济改革,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转折点,其决策内容和实施效果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简介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关键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一、内容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三个方面:农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农村经济改革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
会议决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了集体所有制,允许农民自愿租赁土地和经营自留地,引导农民发展家庭经济。
这一决策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活力。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也是本次会议的重点议题。
会议决定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引入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机制。
这一决策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鼓励企业自主经营,提高了效益和生产力。
最后,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
会议决定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社会经济成员的范围。
这一决策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意义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
通过推动农村、国有企业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封闭和落后状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型。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为中国人民的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再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对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日益崛起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一员,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语通过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次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
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和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
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认真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
当我们回首这次被称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重要会议时,却会发现,这只有5天的短短会议中确定的一切,都是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在之前两年的荡涤和酝酿中已经确定的。
平反冤假错案,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发展经济成为工作重心……拥有巨大威望的邓小平复出,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了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之后,尚未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定局。
这是“文革”结束后的中国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历史出口。
时代、人心和政治领袖的决断,在排除了“两个凡是”的最后一点干扰后,终于从“文革”的深渊中将中国带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主要内容:
1.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2.政治上:果断停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
3.组织上: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以及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1.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3.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
4.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故答案为:
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过程和会议内容。
一、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是在1978年12月召开的。
本次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二、会议过程1. 会议背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外部上,世界各国开始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冲击。
内部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并存,亟需进行改革。
2. 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历时11天,是我国历史上开会时间最长的一次。
会议召开地点位于北京市。
全会由主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军委和以及中央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3. 会议讨论在全会上,各级代表就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和总的任务等都进行了认真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会议内容1. 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确定了党的总纲,在这个总纲中确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这一方针指出,我们党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地利用各种资源,吸取各种有用的社会力量,进行各种改革,并且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总纲中明确提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使得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3. 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次全会决定,在城市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市场调节价格,扩大企业自主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为推进我国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回顾本次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它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总体方向和具体内容,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本人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它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委员169名,候补中央委员112名。
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
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会议在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时,着重强调要从科学体系上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
否则,党和国家就会失去生机,就要亡党亡国。
全会指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第二,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哪一年召开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
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
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也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
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
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
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共中央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