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十年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615.02 KB
- 文档页数:20
自新中国建立起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由民主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加的自信和富有活力,但错误而且残酷的文革运动以及四人帮反革命团体使得我们这个新兴起来的国家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一次会议给我国带来了新的转机和发展。
这次会议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一场思想的解放和党的执政方式,方向的反思,20世纪中国发生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每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与二十年来所经历的思想解放休戚相关。
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最大潮”,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它解决的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要否定“文化大革命”,要平反冤假错案,解放干部,首先就要破除“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给社会造成巨大破坏,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且给人们的思想造成巨大的混乱,是非扭曲。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两个凡是”的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去掉了精神桎梏。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辟了道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他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为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在分组讨论中,陈云率先提出,为实现党内的安定团结,需要由中央考虑和决定,解决一些“文化大革命”遗留的和历史遗留的问题,平反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这一建议得到与会同志的响应,引起广泛热烈的讨论。
在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35年来的历届三中全会回顾作者:时文来源:《时代报告》2013年第12期35年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扬起了改革之帆。
中国,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改革征程。
此后,中国共产党又多次召开三中全会,而历届党代表大会之后的三中全会往往具有特殊意义,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决策,都是在三中全会上做出的,这既体现该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又为五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布署了任务。
35年后,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拿来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
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而此次全会出台的总体改革方案,将是化解社会深层矛盾、纾解内部压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药方”。
如同35年前一样,它必将为整个国家新一轮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此,我们对35年来历届三中全会作一个回顾和梳理,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时点上力求早日实现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时间: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议题: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意义:随着揭批林彪、“四人帮”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是我国革命道路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自此,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时间:1984年10月20日。
议题: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
意义: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在深刻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最近几年城乡经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表明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评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导言:1978年12月18日,即将迎来冬至的北京异常寒冷,此时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春天的大门,中国再次站到了历史拐点上。
改革开放,这是刚走出浩劫不久的中国做出的抉择。
从此,中国的思想开始波澜壮阔的解放,中国的经济开始奇迹般的腾飞,这是中国命运的大转折。
1978年因此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在其后的30年间,中国开始书写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并日益深刻的影响着世界。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处在新世纪的我们,周围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就把对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写下来。
(一)体制机制跨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创造财富的活力奔涌而出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非凡跨越。
对社会主义到底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进行真正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为起点的。
“在探索和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矛盾过程中,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改革开放春潮涌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朝着完善的目标迈进。
“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创举。
这是改革开放30年发展中最关键的变革,最重要的跨越。
”厉以宁说。
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其他各项改革也在有序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为生产力的解放、财富的创造打开更广阔的通途和空间。
中共十三大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1,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场讨论,是延续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1978年11月10日至197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
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
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跨越时空的改革坐标——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35年前,发端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大地,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从那时起,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自己每届的三中全会上,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宏观战略的重大决策。
也正因此,在中国的政治语汇中,“三中全会”几乎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
时代脚步疾速前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幕即将开启。
35年,弹指挥间,8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词。
35年,栉风沐雨,一路高歌奋进,改革开放,成为中华大地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
冲破樊篱伟大转折“这速度真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
”35岁的卢丽今年国庆节去泰山旅游,坐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只用1个多小时就从北京到了山东。
卢丽并不知道,在她出生的1978年,中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3公里。
那时的中国,慢的远不只是火车的时速。
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中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贫困人口高达2.5亿,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个沉重的问号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中国向何处去?危机的深处是转机。
197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
这次历时36天的会议原本准备讨论经济工作,最终开成了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的会议。
12月13日,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国内的困局,外部竞争的压力,促使我们必须要改革开放,要寻找一条新的建设社会主义、使国家繁荣富强的道路。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
1978年12月18日,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
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