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觉醒(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78.50 KB
- 文档页数:18
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民族觉醒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建设与民族觉醒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重要方面。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了国家民族的危机,开始追求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觉醒。
1840年,鸦片战争成为近代中国国家建设和民族觉醒的起点。
由于长期受到闭关锁国政策的束缚,中国的军事技术和工业水平大幅度落后于西方列强,这给中国在战争中造成了极大的劣势。
面对强大的西方列强,中国必须进行一场全面的国家建设,以提高自身实力和民族觉醒的能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国发生了社会变革的思潮。
知识分子开始追求科学、民主和自由的理念,他们认识到只有强国富民才能实现国家建设和民族觉醒。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科技书籍、工业企业和教育机构开始引进西方最新的科学技术,培养人才,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中国工业的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新兴产业。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为民族觉醒提供了工具和平台。
此外,国家建设和民族觉醒还得以通过文化传统的振兴来实现。
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同时也开始更加重视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他们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精华,用以鼓舞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国家建设和民族觉醒。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建设和民族觉醒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事件都是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然而,这些事件也成为了近代中国的转折点和催化剂,推动了中国国家建设和民族觉醒的进程。
近代中国国家建设和民族觉醒的进程是一段曲折而崎岖的历程,但也是一段充满斗志和奋斗的历程。
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觉醒,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争。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充满挑战的时期。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挑战,中国人民意识到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发展壮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的压迫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威胁。
这一时期,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命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新式理论家提出了"废除封建,救亡图存"的主张,呼吁中国人民觉醒并寻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尊。
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还体现在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挖掘。
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和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倡导中国人民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自信心。
在这方面,翁同龢、胡适、梁漱溟等学者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们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解读,使中国人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底蕴,并对外界文化有了更加理性的看法。
此外,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还体现在了对外界文化的批判与吸收中。
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要保持民族独立和文化自信,就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
为此,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积极吸收外国文化,并在吸收中坚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
这种对外和自主相结合的思想,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实现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
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体现在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中。
茅山学社、光复会、航海学社等各种运动组织和团体的兴起,显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关注和追求。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更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激励了无数中国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梦想。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也与教育的改革息息相关。
新式教育的兴起使得中国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有了明确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孙中山的教育改革思想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使得中国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觉醒》说课稿一、说课标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6—5在民办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3—1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二、说教材中国人民救国救民的探索史,其实也是对西方工业文明认识、学习、再认识过程。
从1840以开始,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人士“师夷长技以制夷”萌芽、再过二十年以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自强与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结果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枪炮救不了中国。
于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了政治改革,维新变法由此兴起,戊戌六君子以血的代价告诉中国,资本主义改良在中国行不通,绝望的资产阶级被迫走向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没有把中国推向革命的最终胜利。
深受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等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发现历史告诉我们:枪炮、政治改革、革命,最终都在于人,而人最终来源于思想。
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打倒孔家店,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白话文、《狂人日记》等以史无前列冲击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桎梏。
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初步解放。
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点燃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学生、工人等社会各阶层纷纷起来斗争,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由少数的资产阶级变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广大劳苦大众。
可以这么说,新文化运动是干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是火星,五四运动是高高的火焰。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及贡献,以及五四运动的口号、成果,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体会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新陈代谢之近代中国社会众所周知,所谓近代史,就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
而这个时期又以“五四”运动(1919)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前八十年和后三十年。
这一百多年中,特别是前八十年,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不断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和改变,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
笔者认为,民族意识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它始终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历史和时代的大舞台。
从来在西方眼中就是朦胧一团的中国,使得西方人对中国充满着模糊的想象。
然而,历史终究不会留下这个悬念,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也只能是过去的过去。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毫不留情的踏碎了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天朝物产丰盈,无不所有,愿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276,页13)的闭关也终究挺不住炮口下的震撼。
战争失败了,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要说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首先绝对不得不提这个人——林则徐,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他,深刻体会到中西之间武力的差距,对这word 编辑版.种压力的目睹身受,使他终不能去怀。
他给朋友写过一封信,对中西武器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而“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勓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68-569页)。
中华民族的觉醒章群峰因为课文中关于中国近代的部分已经隔了好多课,所以我准备先对前面的课进行一个简单的复习。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国将不国。
为了挽救当时的中国,各阶层都在做着自己的努力。
因为是学过的东西,那么我相信大家这些都是能够随口报出来的。
那么我们来试一下。
首先是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它发动了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希望从器物层面来挽救中国。
其次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它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建立君主立宪制再次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它发动了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他们两者是希望从制度层面来挽救中国。
我们说,虽然他们都很努力,但是我们知道,结果都失败了。
那么,他们的教训告诉我们,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资产阶级由于自己软弱性和妥协性,也不能救中国。
辛亥革命虽然使民主和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中华民族并没有真正的觉醒。
那么,我们这堂课的目的,就是来让大家了解中华民族的觉醒。
对于刚刚的那句话,大家可能并不是特别的了解,那句话呢,就是我说,中华民族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真正的觉醒。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句话,我们来看这么几幅图片。
袁世凯祭孔祭天。
孔子,是中国古代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
袁世凯拜孔子,说明了,袁世凯想当皇帝。
第二幅图,百姓过年的时候家门口挂的对联,对联的意思是,皇帝的恩德比天地还大,皇帝的恩泽比雨露还深。
看了这两幅图,我想问,你觉得当时的中国人觉醒了么?什么地方没有觉醒?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最好是举手,如果没有举手的话,那我就只好来抽学号了。
对专制皇权依然十分的留恋。
我们再来看两幅图片。
第一幅是裹小脚的女人。
裹小脚是封建社会的陋习,当时的人们认为摧残女性的裹小脚是一种美。
女性从四五岁开始就要裹小脚,一直裹到嫁人,有的甚至裹一辈子。
第二幅图,是鲁迅的一篇文章《药》的片段。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其实就是肺结核,然后他觉得人血可以治痨病,然后就去刑场用馒头沾了烈士的鲜血给儿子吃····结果很明显,儿子最后当然是死了。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与社会运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
伴随着国家的落后和外来势力的侵略,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探索民族意识和发起各种社会运动。
这些运动无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正义和尊严的权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和社会运动。
首先,我们可以从思想启蒙运动的角度来探索这个话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和教育的普及,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主义思想家和改革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通过翻译西方文化经典和倡导自强自立的思想,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他们提出了许多改革的理念和倡议,如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宪政等,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其次,民族意识觉醒还表现在中国人民对外来势力的反抗和抵抗上。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次的反侵略战争。
这些战争不仅是对外来势力的抵抗,更是中国人民自觉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国家的弱点和不足,逐渐认识到只有强大起来才能保卫家园和民族的尊严。
这种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为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篇章。
此外,社会运动在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开始涌现出各种社会运动,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五卅运动等。
这些运动的共同点是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动,它不仅是反对外国势力的爱国行动,更是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运动。
这些运动的发生和推动,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认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社会运动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贫困是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动力。
19世纪末,中国的经济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饱受苦难。
面对这种状况,中国人民开始觉醒,意识到只有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摆脱外来势力的控制。
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与国家独立近代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与国家独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
19世纪末,中国正面临着来自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的双重挑战。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断的内部动荡引起了广大中国人的觉醒,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运动,并最终推动了中国的国家独立。
面对列强入侵的威胁,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遭受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失败,这些战争使得中国人民对列强的侵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中国学者和思想家开始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是否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于是崇尚学习西方文化的“洋务运动”兴起。
同时,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开始涌现出来。
一些启蒙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提倡中国的民族自强和国家独立。
他们认为,中国的衰落要追溯到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束缚,主张借鉴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来实现国家的振兴。
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了近代中国的主流思潮,并对未来的革命运动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转折点。
辛亥革命的推翻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逐渐形成的革命思潮和不断增长的反清情绪为这次革命提供了动力。
辛亥革命的成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自由平等的愿望,为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独立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内部的觉醒,还需要综合利用外部力量。
当时,列强在中国的侵略势头很猛。
不仅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租界和势力范围逐渐扩大,日本也在中国东北部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者不得不寻求外部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爱国者密切关注世界格局的演变,寻求各国间的平衡和利益最大化。
中国的觉醒者普遍认识到,只有站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利用外部势力,才能够在强敌面前实现国家独立的目标。
因此,中国早期的爱国运动包括了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外交斗争,通过与列强谈判和外交手段争取国家利益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对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认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就像一场沉睡后的大梦初醒,那是一种从心底里涌起的力量,一种对自身身份、文化和命运的深刻认知。
咱就说啊,以前呢,就像一群羊在草原上各自吃草,虽然都是羊,可没有那种团结起来对抗狼群的劲儿。
大家可能只知道自己的小家,自己的那点小日子。
可是慢慢地啊,有些事儿就像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
比如说吧,当年列强侵略咱们的时候,就像强盗闯进自己家,抢东西、砸东西,还欺负家里人。
这时候啊,大家开始意识到,咱们是一个整体啊,这是咱们共同的家,怎么能让外人这么欺负呢?就好像一棵大树,以前大家只关心自己那片树叶,现在发现树干要是倒了,树叶也都得完蛋。
这就是民族意识觉醒的开端,大家开始从各自为战变得想要抱团取暖。
再看看文化这方面。
咱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像一个大宝库,里面什么宝贝都有。
以前啊,有些人可能觉得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外国的文化都是好的。
可慢慢地,大家回过味儿来了。
咱自家的文化那是独一无二的,像京剧的唱腔,婉转悠扬,就像那山间的清泉流淌在心田;像书法,一笔一划那都是功夫,写出来的字就像有灵魂一样。
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这文化宝藏要是丢了,咱就不是完整的中国人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要是丢了自己的灵魂,那还算是个人吗?还有啊,在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中,教育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
教育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大家心里那片懵懂的地方。
以前很多人没文化,不知道国家大事,也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有多么伟大。
后来啊,随着教育的普及,就像春风吹过大地,大家的眼界开阔了。
知道了咱老祖宗的丰功伟绩,知道了咱们民族的伟大历史。
这时候的人们啊,就像一群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的人,突然看到了光明,那种兴奋和激动是无法言表的。
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也发挥了巨大的力量。
你看啊,那些普普通通的工匠,就像一颗颗螺丝钉,虽然小,但是缺了他们,机器就转不动。
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手艺,传承着民族的技艺,这也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
他们知道自己做的事儿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为了让民族的东西传下去。
中华民族的觉醒二、教材分析本课时着重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新变化,主题是民族觉醒。
本课时选择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来凸现民族觉醒这一主题。
辛亥革命后,儒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为此,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同时,教材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结合在一起,妥当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四运动中,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了这场爱国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又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中华民族觉醒的表现,举例说明先进知识分子为促进民族觉醒而作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要不要彻底打倒儒家思想的辩论,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
学会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及对两个以上的具有可比性的事件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关注现实,树立民主和科学意识和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对中华民族觉醒的理解,何谓“觉醒”?教学难点:如何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五、教学与学习的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资料。
七、教学流程整体构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音乐《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与哪一时代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 学生唱,然后回答。
利用学生身边熟知事物,激发学习兴趣,作情感铺垫。
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引导学生感受:五四时代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时代?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自学课本材料进行说明。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摘要: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意识。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不断的觉醒,特别是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与认识并觉悟的自我体认。
大体来说,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之后的国民性反思与觉醒浪潮的涌起,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新的阶段,五四时期的飞跃发展和抗战时期的高峰。
这也是我们民族针砭劣根性、解剖病源,构建新的民族精神即新国民性的过程。
关键词: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民族精神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汇的人是梁启超,与此相伴生的,就是中国这一现代国家概念。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概念,没有受到严重的挑战,直到西方人出现,才向中国传统的国家概念发出致命的挑战和威胁,渐渐的中华民族意识才不断显露出来。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伴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9年间,是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奋起反击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意识,民族精神逐步发展,日益觉醒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在辛亥革命时期,有的人曾把这种觉醒着的民族精神称为“国魂”。
那么,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也可以说是研究在一个几乎要亡国灭种的危亟时世中,我们的“国魂”是如何融铸,如何营造的过程。
“国魂”,直白一点说,就是国家的灵魂,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自己的灵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
那么,近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魂是怎样锻铸的呢?这是在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中产生,积聚和发展的。
而我们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性反思与觉醒浪潮的涌起,辛亥革命时期的发展,五四时期的飞跃和抗战时期的高峰。
浅议中国近代社会我民族之觉醒作者:李长达袁伟达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7期摘要:19世纪中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清王朝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逐渐走向没落,以满清贵族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此时的西方世界,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经济,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对中国进行了疯狂的原料掠夺和市场倾销。
积贫积弱的中国在这场侵略战争中一败再败,致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不堪屈服的中华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顽强反抗,激起了各阶级和无数爱国仁人志士的救国狂潮。
关键词:近代社会社会背景觉醒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255-02一、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的中国,经历了康乾盛世、白莲教起义,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使昔日强大繁盛的清王朝日趋衰落,危机四伏。
政治上,君主集权专制达到顶峰,吏治腐败。
经济上,长期的闭关锁国阻断了同外界的经济往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社会的快速进步。
思想上,愚昧的道学思想禁锢着人们的自由解放。
文化上,文字狱、八股取士束缚着科学人才的培养。
军事上,军备废弛,以冷兵器为主的旧式军队战斗力明显不足。
而此时此刻的西方世界,正发生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沧桑巨变。
政治上,欧美国家相继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思想上,传统的封建神学不再钳制人们的思想,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深入人心。
军事上,以火器为主的新式军队战斗力顽强。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中西方的综合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一旦开战,结果可想而知。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对中国鸦片战争前夕的社会背景有相似论述。
他指出:到了19世纪,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科学不及人,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一、考情考向二、主干整合考点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民族危机加深【热点链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文化摆在重要的位置。
凸显了中央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决心。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厚重,要大力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搜集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李鸿章1864年材料二: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三:“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 (2)依据材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答案: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应取其精华,辩证、全面地对待孔子及孔教。
【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解读】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
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
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内障因素评析中华民族相较于欧美国家,其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觉醒较为缓慢。
这其中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展的阻挠是显著外因,而中华民族自身则存在着诸多内障因素。
如“牢不可破”专制政体的窒碍、“夷夏有别”思维观念的束缚、“以盗为师”情感价值的顾虑,“难堪境地”文明中心的边缘化等直接限制了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
标签:民族意识;觉醒;夷夏有别;以盗为师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饱受屈辱的民族抗争史,又是中华民族不断自强和觉醒的历史,在饱受屈辱与反抗中逐渐自省并强大起来。
随着侵略的加深而日益坚决,侵略越深,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越活越,民族觉醒的程度就越高。
然而,觉醒的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在不同阶段其觉醒的程度和状态是不一样的。
从甲午战争前部分士大夫为代表的精英人士的觉醒,到甲午战败后知识分子及士大夫阶层群体的觉醒,标志着民族觉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群体性阶段,而抗日战争则展现出了全民族的觉醒。
表现了民族觉醒由个别精英发展到某个阶层,从阶级觉醒进一步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觉醒,体现了从上至下,从核心向外延的扩展过程,范围越来越广,人数越来越多。
民族意识觉醒是民族觉醒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前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是如此的缓慢和复杂,前后历时一百多年才获得了民族独立。
外在原因在于资本帝国主义不希望封建的中国发展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对中华民族的觉醒采取打压的政策。
加之长期的国内战争等,严重的障碍了民族觉醒的进程。
日本与中国几乎是同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的,同样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境地,然而日本则是寻求知识于世界,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
鸦片战争后魏源、徐继畲等人编撰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等相继传入日本,影响到了日本一批改革家,如吉田松荫、西乡隆盛等,正所谓“墙里开花墙外红”。
如实准确的分析民族在觉醒过程中的内障因素,有利于我们正视自身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不足,有效廓清民族发展的新视界。
一、“牢不可破”专制政体的窒碍中华民族在农业经济为背景的政治中,千百年来秉承着大一统,高度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官僚垂直型政治结构,国家权力即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是其基本特征。
事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是指在近代中国,经历外国侵略、民族屈辱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逐渐唤醒并意识到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主权利。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背景中国近代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那个时候,中国正逐步走出封闭的传统社会,接触到外来文化和技术。
但与此同时,列强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面对外敌入侵和国家屈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二、戊戌变法与舆论引导19世纪末,中国爆发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君主制度受到质疑,知识分子开始提出对国家政治制度进行改革的要求。
同时,中国的新闻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舆论引导向民族意识觉醒方向发展。
各种报纸、杂志和刊物纷纷涌现,它们传播了民族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的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
三、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民族意识觉醒往往伴随着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历经多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斗,例如义和团运动、庚子拳争斗、辛亥革命等,这些运动都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
这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四、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意识觉醒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积极思考国家问题,作为社会改革的领军人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他们通过文化运动、教育改革等方式,引导中国人民重视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
五、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民族意识觉醒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团结了全国人民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其次,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此外,它还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制度变革,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六、总结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是一段充满磨难和奋斗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