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性淀粉用作混凝土减水剂研究报告进展

改性淀粉用作混凝土减水剂研究报告进展

改性淀粉用作混凝土减水剂研究报告进展
改性淀粉用作混凝土减水剂研究报告进展

改性淀粉用作混凝土减水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混凝土减水剂的发展状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淀粉的结构、改性淀粉如羧甲基淀粉、磺化淀粉和淀粉丁二酸单酯等的合成方法,以及改性淀粉用作混凝土减水剂的分散机理。

关键词:淀粉;改性淀粉;分散机理;混凝土;减水剂

从材料过程工程学角度来看,混凝土减水剂

淀粉是自然界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多糖类天然高聚物,它以冷水不溶的微小颗粒<直径为1 pm~100 pm或者更大)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的种子、块茎、果实、根部甚至叶子中,目前全世界的年产量约为3600万t 〔1〕。由于淀粉原料来源广泛,种类多,产量丰富,特别是在以农产品生产为主的我国,资源极为丰富,且十分廉价,因此,对淀粉的研究及其应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淀粉除用于纺织、造纸、塑料等传统行业外,还在食品化工、日用化工、医药、建筑、油田化学与生物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利用。近年来,对淀粉改性制备水泥分散剂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1混凝土减水剂发展简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木质素磺酸钙的研制成功掀起了国内混凝土减水剂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始研制萘系和三聚氰胺系高效减水剂。1975年萘系减水剂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减水剂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和三聚氰胺减水剂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国内减水剂的主要生产企业大多生产的是萘系产品,三聚氰胺系减水剂生产企业有二十多家,但都为1000~2000 t/a的小规模生产。木质素类减水剂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年产总计约8万t。

虽然国内萘系减水剂的使用量占减水剂使用总量的90%以上〔2〕,但由于萘系减水剂流动度损失较快,难以满足工程上的施工要求,且原材料供应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氨基磺酸系和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在我国的开发只是刚刚起步,并未进入实用阶段。因此,如何进一步有效地利用地球上储量巨大、可再生的淀粉资源,开拓淀粉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领域中的充分利用,已经成为众多研究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2 淀粉的结构

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淀粉,最主要的不同点是其化学结构的差异。从化学上讲,淀粉是一种高聚糖,主要由葡萄糖残基的糖环通过a-D-

支链淀粉的微观结构<见图2)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其分子比直链淀粉大得多,分子量在百万数量级。

3 改性淀粉

为了克服天然原淀粉的缺点,改善它的性能并扩大它在工业中的应用范围,目前的研究重点纷纷转移到淀粉的可转化利用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淀粉的改性研究。从广义上讲,凡是改变天然原淀粉的化学、物理性能的任何产品都可认为是改性过的。因此,利用物理、化学或酶法处理天然淀粉,增加淀粉的某些功能性或者引进新的特性,使其更适合于一些应用的要求,所得的产品就称为改性淀粉。

对淀粉进行改性的方法中,以化学法最为主要,用化学法改性加工制成的淀粉在应用上也最为广泛。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化学法生产改性淀粉的比例约为80%,物理改性的比例约为14%,其次为生物法。由于淀粉的葡萄糖残基上有很多可反应的羟基,所以通过对淀粉分子进行较低程度的酯化、醚化、交联、氧化以及其它羟基的反应,就能够极大地改善淀粉的物理化学性能,因而人们对淀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方法上。下面将对用作减水剂的改性淀粉分别作一介绍。

3.1酸解淀粉

酸改性淀粉提供了许多新的物理方面的性能。如酸改性淀粉颗粒受热后不是膨胀而是裂解,易被水分散,流度越高、越易分散于水中。而近年来关于酸改性淀粉的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生产其他淀粉衍生物的预处理步骤,随后可进行酯化等其它化学改性,以使处理后的淀粉的性质尤其是物理性质能满足更为广泛的要求〔3〕。在减水剂分散机理中,静电斥力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是决定减水剂性能最主要的两个因素,而淀粉衍生物作为水泥减水剂的机

理研究中,空间位阻占主导作用〔4-6〕,因此分子量对性能的影响很大。张东方〔7〕指出,交联度高<高粘度)的淀粉硫酸酯由于分子链间相互缠绕程度较大,在溶液中形成的网络结构庞大,抱水性较强,导致体系中游离水大幅度减少,因此它对水泥颗粒不具有分散效果,表现为水泥净浆流动度<<65 mm)比空白还要低、甚至无法测量。而以原淀粉和降解淀粉合成的淀粉硫酸酯由于分子链较短,其水溶液粘度很低<<35 mPa.s),从而具有对水泥颗粒的分散性能,表现为水泥净浆流动度较高<>226 mm)。因此,低粘度是淀粉硫酸酯作为水泥分散剂使用的前提条件。何禄〔3〕指出,交联的淀粉顺丁烯二酸单酯,分子量大,粘度较大,在溶液中自身能吸水膨胀,从而导致水泥浆体系中的游离水大幅度减少,体系粘度较高,因此加入高粘度产品的水泥净浆流动度比不加样品的还要低<<65 mm),甚至根本没有流动性,而无法测量。以降解淀粉制备的淀粉顺丁烯二酸单酯分子链较短,粘度较低,减水效果表现为较好的流动性,当用2M的酸降解的淀粉表现为最好的流动性,掺量为0.5%时,流动性就达到224 mm。而当降解酸浓度加强时,淀粉分子量降解更厉害,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上的淀粉衍生物所产生的空间位阻更小,水泥净浆流动度呈下降趋势。

3.2醚化淀粉<羧甲基淀粉)

羧甲基淀粉的制备是利用淀粉分子葡萄糖残基上C2、C3和C6上的羟基所具有的醚化反应能力,在以有机媒质做分散剂的情况下,与氯乙酸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反应分为两步进行:

<1)碱化反应:

St-OH+NaOH葑StONa+H2ONaOH使葡萄糖残基上羟基变成氧负离子,提高其亲核性,所生成的淀粉钠盐是进行醚化反应的活性中心。

<2)醚化反应:

St-ONa+ClCH2COOH NaOH St-OCH2COONa+NaCl+H2O

同时存在如下副反应:

ClCH2COOH

NaOH

H2O

HOCH2COONa+NaCl

张东方〔8〕研究了不同交联度的影响:交联羧甲基淀粉的抗剪切性能、贮存稳定性和抱水性能随着交联度的增大而增加,但交联度对交联羧甲基淀粉的抗盐性和抗酸碱性影响不大。对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淀粉和0.06%的交联羧甲基淀粉的粘度性能和抱水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取代度的增加,羧甲基

淀粉的抗剪切性能、贮存稳定性、抱水性和抗酸碱性及抗盐性均有所提高。并且,以酸解淀粉为原料合成的羧甲基淀粉具有低粘度特征,为其在水泥分散剂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羧甲基淀粉作为水泥分散剂使用时,降解度和取代度对产品分散性能影响很大。其中降解度2 M,取代度为0.5左右的产品分散性能最好。

3.3酯化淀粉

3.3.1淀粉硫酸酯

最近程发等〔9〕采用半干法以淀粉为原料,将淀粉磺化后制备了无毒、无污染的淀粉硫酸酯混凝土减水剂,实验证明该减水剂能够达到高效减水剂的效果。作者提出该类减水剂可将不溶于水的葡萄糖环视为疏水基,亲水性强的磺酸基作为亲水基团,使硫酸酯化淀粉具备了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结构。该作者研究了基于淀粉的减水剂在水泥净浆中的应用性能,但是未见有在砂浆、混凝土中应用性能方面的相关报道。

3.3.2淀粉丁二酸单酯

淀粉丁二酸单酯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价值。常用的淀粉丁二酸单酯的合成方法包括湿法、溶剂法、干法。其中,干法作为一种绿色的合成工艺,由于其操作简单、能耗少、无污染、成本低等特点,目前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反应机理为酯化反应,即淀粉与二元羧酸通过酯化可在淀粉上引入一个阴离子基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亲水性能。反应方程式如下:

干法制备淀粉丁二酸单酯的最佳反应条件是:淀粉与丁二酸酐摩尔比为1.0∶1.0,温度为140℃,反应时间为4 h,淀粉含水量为13.6%,产品的取代度和反应效率分别达0.51和51.0%,产率为80.6%。张东方〔7〕考察了不同原料淀粉合成的淀粉丁二酸单酯的取代度对其水溶液粘度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淀粉丁二酸单酯在合成过程中淀粉分子链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断裂,因此不论是以交联淀粉、原淀粉或降解淀粉合成的产品的粘度均低于100 mPa.s,且随着丁二酰基取代度的增加,产品粘度呈缓慢下降趋势。根据淀粉丁二酸单酯的低粘度特征将其开发用作水泥分散剂,分散性能最好的是以原淀粉为合成原料,取代度为0.51的产品。

4 分散机理

由于改性作为混凝土减水剂的机理研究中,空间位阻占主导作用〔4-6〕,下面只对减水剂机理中的空间位阻理论和反应性高分子缓慢释放理

论作一介绍。

<1)空间位阻理论

Collepardi、Uchilawa等研究表明,虽然羧酸系减水剂

<2)反应性高分子缓慢释放理论

所谓反应性高分子是分子主链上带有内酯、酸酐、酰胺、酰氯等基团的聚合物,它一般不溶于水,但可以在水泥碱性成分的作用下生成水溶性的减水剂。由于这种化学反应是在界面上发生的减水剂产物的溶解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这样不断生成的可溶性减水剂分子就可以及时补充

水泥拌制过程中减水剂的损失,从而起到有效抑制流动度损失的作用,这就是反应性高分子缓慢释放理论〔9-11〕。羧甲基淀粉和淀粉硫酸酯分子中具有较多的支链和极性的侧链,呈树枝状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上,因此其分散机理主要是空间位阻而不是静电斥力。但它们的吸附模式却不相同,相比之下羧甲基淀粉在水泥颗粒表面上倾向于“立式”吸附,而淀粉硫酸酯倾向“躺式”吸附。与静电斥力分散机理相比,由空间位阻作用产生的分散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淀粉丁二酸单酯用作水泥分散剂时,具有反应性高分子的特征。其分散机理主要来自空间位阻作用,极性侧链的长度对产品分子产生的空间位阻具有一定贡献,因此淀粉丁二酸单酯的分散性能和分散稳定性都优于羧甲基淀粉。

5 结语

对基于改性淀粉减水剂的上述综述表明,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采用适当的反应条件,改性淀粉均有希望制备成混凝土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由于天然高分子本身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开发研究基于淀粉的新型混凝土减水剂,提高天然高分子的利用效率,扩大天然高分子应用领域非常必要。

疲劳与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进展

疲劳与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6-06T16:00:10.5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作者:周艳霞1 谢波1 [导读] 桥梁、公路、海洋平台等混凝土结构在实际服役环境中经历着荷载与环境共同作用。 中核新能核工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桥梁、公路、海洋平台等混凝土结构在实际服役环境中经历着荷载与环境共同作用。对疲劳荷载加载方式、疲劳荷载对混凝土碳化及氯离子侵蚀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混凝土;疲劳荷载;碳化;氯离子 Review Progress on Durability of Concrete under Fatigue and Environment Zhou yanxia1,Xie bo1 (CNNC Xinneng Nuclear Engineering Co.,Ltd,Taiyuan 030012,China) Abstract:Concrete structures such as bridges,highways,and offshore platforms experienc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load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actual service environment.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loading methods of fatigue,the effects of fatigue load on carbonation of concrete and chloride ion erosion,and points out issues that need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Key words:concrete;fatigue load;carbonation;chloride ion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现代化不断发展,高铁、地铁、机场、道路、桥梁等工程建设迎来了高峰期。混凝土结构因其取材容易、性能稳定、耐火性能好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上述工程。在实际服役过程中,此类混凝土结构不仅经历着环境作用(空气中CO2碳化作用、腐蚀性离子侵蚀、冻融作用等),同时还经历着循环往复的交通运输荷载(即疲劳荷载),在诸多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微裂缝不断萌生、扩展、汇合,直至混凝土试件失稳破坏。混凝土碳化及氯离子侵蚀均是CO2、Cl-1通过混凝土孔隙、裂缝进入内部并发生作用。处于海洋环境、除冰盐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在混凝土碳化、氯离子侵蚀与疲劳荷载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性能会加剧劣化,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能否满足正常使用要求、能否达到预定的服役年限,甚至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1]。 鉴于公路、铁路、桥梁等混凝土结构在疲劳荷载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将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退化和过早劣化,将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着重论述疲劳荷载与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现状,并讨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1.疲劳荷载的加载方式 疲劳荷载可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加载,获得不同疲劳损伤程度混凝土试件用于研究。 宋玉普[2,3]等通过自行改造的MTS疲劳试验机实现混凝土在定侧压下等幅和变幅抗压疲劳。杨健辉[4]等通过大连理工大学研制的大型三轴试验机实现混凝土试件在双向侧压作用下受拉疲劳。吕培印[5]基于室内试验,设计了在等幅和变幅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轴拉疲劳试验。易成[6]、石小平[7]、王晶[8]利用三分点加载的方式实现混凝土试件弯曲疲劳。 2.疲劳荷载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 混凝土碳化是大气环境中的CO2气体通过混凝土内部孔隙、裂缝与混凝土中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疲劳荷载作用会造成混凝土内部产生更多的裂缝,促使裂缝和孔隙贯穿连通,为环境中CO2提供更多通道向混凝土内部扩散,所以疲劳荷载大小和形式一定会影响混凝土碳化性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碳化性能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胡刚等[9]通过对使用年限不同的实际工程结构在疲劳荷载作用下,对其耐久性性能退化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了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碳化性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疲劳荷载加速了CO2在混凝土中的扩散能力,加快了混凝土碳化速率,同时也加剧了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程度。蒋金洋等[10]研究了疲劳荷载作用下超高程泵送钢纤维混凝土碳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疲劳荷载对混凝土碳化性能劣化存在临界值,一旦疲劳循环次数超过相应的临界值,SFRC试件的抗碳化性能就会随着疲劳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王晶等[8]研究了不同疲劳损伤度混凝土的耐久性性能变化规律,综合分析了疲劳损伤对相对动弹模、混凝土碳化深度、空气渗透性、裂缝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碳化深度随疲劳损伤度的增大而增大。 3.疲劳荷载对氯离子侵蚀的影响 在实际工程中,处于海洋环境中或除冰盐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研究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氯离子侵蚀性能具有重大的实际工程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氯离子侵蚀性能已开展了不少研究。 张武满等[13]研究了在抗压疲劳荷载作用下,GGBFS和SF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影响。分析表明,氯离子渗透速率随应力水平增高而增大;GGBFS掺量不大于30%、SF掺量不大于10%时,可有效抑制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性速率。 李炜等[14]采用轴向压缩疲劳加载方式,通过控制应力水平、加载循环次数,确定不同疲劳损伤度混凝土试件,研究了疲劳荷载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疲劳损伤的增加而增大,该规律在高应力水平下更为明显,但未给出定量表达式。 孙培华[15]通过轴向压缩进行疲劳加载,对不同疲劳损伤程度混凝土进行了氯离子侵蚀试验。结果表明,在疲劳荷载下,氯离子的侵蚀速率和侵蚀深度明显提高,特别当疲劳荷载水平超过0.6fu时,氯离子的侵蚀速率和侵蚀深度显著提高。不足的是该研究未建立考虑疲劳荷载影响的氯离子扩散模型。 Saito等[16]研究了循环压缩荷载对混凝土氯离子侵蚀性能影响。分析得出,当循环压缩荷载水平大于60%时,混凝土中氯离子侵蚀速度显著增大;氯离子侵蚀速率随混凝土残余应变的增大而增大;但未提出定量公式。Xi等[17]利用微观监测方法,研究了轴心抗压疲劳与氯离子扩散交互作用下混凝土的氯离子传输性能,也得出了与Saito等[16]一致的结论。 Xiang等[18]利用数值模拟和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疲劳损伤度混凝土氯离子扩散速率随时间变化规律,得出了以疲劳损伤度为

改性淀粉的研究及应用

改性淀粉的研究及应用 刘兴孝 (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兰州,730124)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改性淀粉的特点,阐述了改性淀粉的研究及应用,展望了改性淀粉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改性淀粉;研究应用;发展前景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hibitions of modified starch Xingxiao Liu (Chem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730124)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ified starch, elaborates modified starch’s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s. Keywords modified starch;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前言 淀粉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可降解的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再生的物质。天然淀粉经过适当化学处理,引入某些化学基团使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生成淀粉衍生物。未改性的淀粉结构通常有两种: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是聚合的多糖类物质。通常因为水溶性差,故往往是采用改性淀粉,即水溶性淀粉。可溶性淀粉是经不同方法处理得到的一类改性淀粉衍生物,不溶于冷水、乙醇和乙醚,溶于或分散于沸水中,形成胶体溶液或乳状液体。改性淀粉以天然淀粉为原料经过特定的化学方法、物理方法、酶处理法。改良其原有性能的淀粉, 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皮革、铸造、造纸、纺织、水处理等行业。 改性淀粉的特点 变性淀粉的品种、规格达两千多种,变性淀粉的分类一般是根据处理方式来进行。加工精白淀粉,必须选用淀粉含量高的白薯品种。经加工后的淀粉虽选用了天然原料,但经人为加工,改性淀粉也就不可能算是天然的了。食用类的专用变性淀粉是不会对身体有副作用的。

VI改性淀粉胶黏剂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谢文娟,改性淀粉胶黏剂的研究概况及展望V o.l 30.N o .2,2008 收稿日期:2007-09-10 作者简介:谢文娟(1981-),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方向:可食性包装材料。 改性淀粉胶黏剂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谢文娟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摘要:淀粉以其绿色环保的优点在胶黏剂领域中的应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单一的淀粉胶黏剂有很多不足之处,满足不了各个领域的多方面需求,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经过物理、化学或者生物方法对其进行有限度的改性,研制出了各种具有优良性能的改性淀粉胶黏剂并且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很好的推广应用。根据淀粉胶黏剂在改性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概况,综合介绍了几种改性淀粉胶黏剂的产物性能及其在包装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情况,最后指出了淀粉胶黏剂改性的优势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淀粉胶黏剂;改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TQ 4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17(2008)02-0052-03 Survey and Pr ospect of Study on M od ifi e d Starch Adhesi v e XI E W en-j uan (T i an ji n Universit y of S cie n ce and T ec hn ology,T ian ji n 300222,Ch ina ) Abstract :In t h e fi el d of adhes i ve ,starch has a key pos i ti on f or its environm ent fri end l y .Bu t si ngle s t arch adh es i ve has m any d is advan tages ,and f a il s to m eet t he requ ire m en t i n vari ou s fiel ds .Theref ore t h em od ifi ed starch adhesive w it h vari ou s good properti es i s developed by physica,l che m ical or b i ologicalm et hod under cert ain cond iti ons ,and t h ese adhesi ves are app lied w ell in m any fiel ds .The app licati on i n t he fiel d of pack i ng and perf or m ance of several k i nds modifi ed starch adh esive are i n trodu ced based on the d evelopm ent s urvey and st udy on m odifi cati on of t h e s t arch adhesi ve .In t he end ,t h e advan t ages and devel op m en t d irecti on ofm od ified starch adhesi ve i n the f u t ure are poi n ted . K ey w ords :Starch adhesive ;m od if y ;d evelopm ent 前 言 淀粉是一种廉价的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材料, 无毒,易生物降解,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如何从深度和广度开发应用淀粉资源,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淀粉以其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再生性强,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受到人们重视。但是其作为胶黏剂流动性及渗透性较差,而且直接作为胶黏剂则其性能极差。若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对淀粉进行有限度的改性,改变其分子结构和性能,便可控制淀粉的溶解度和黏度,淀粉分子中含有糖苷键和易于发生化学反应的羟基,所以淀粉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一性质是制备性能优异的胶黏剂的理论基础。一直以来在纺织、造纸、医 药、食品、包装纸箱、瓦楞纸板等行业大量应用[1] ,所以针对改性后的淀粉胶黏剂各方面性能要求也日益增高:像高强快干性、高黏性、耐水性、稳定性、环保型等满足各行业的需要。 近些年来针对生产瓦楞纸板行业也在淀粉胶黏 剂改性上创新,因为制造瓦楞纸箱都是自动化高速生产,它的特点是:用各种设备将整个瓦楞纸板生产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把整个瓦楞纸板生产工艺联接在一起,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这样要达到生产出来的瓦楞纸板平整、含水量低、楞型挺括、质量好、速度快,更重要的是为纸箱成型后道工序提供良好的质量保证的要求,只有研发性能优良的改性淀粉胶黏剂。 1 淀粉胶黏剂改性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上分析,淀粉胶黏剂耐水性差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淀粉颗粒是由小部分的直链淀粉和大部分的支链淀粉组成,但不论是直链淀粉还是支链淀粉,其高聚物大分子都是由葡萄糖单位(C 6H 10O 5)通过糖苷键(C-O -C )以800~3000不等的聚合度聚合而成。在每个葡萄糖单位的C2、C3和C6上各有一个羟基(-OH ),因而在一个淀粉链状高聚物分子上就有成千上万个羟基,而每个淀粉颗粒又是由数不清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子链以结晶区 52

SBS改性沥青路面的施工全过程

1、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1.1根据拌和楼和摊铺机生产能力以及运距计算车辆数,保证摊铺机摊铺时前面常保存有4~5辆待卸车,运输车辆采用大吨位运输车,保证运力满足要求。 1.2运输前对车辆性能进行检修,应使用性能良好的运输车,防止运料过程中车坏。 1.3运输车辆的车厢应清扫干净,并洗刷油水混合物,严禁有泥沙或其它杂物残留车厢;为防止沥青混合料与车厢板粘结,在车厢侧板和底部涂1:3的柴油水混合液。 1.4装料过程中,为减少沥青混合料的粗细颗粒离析现象,应缩短出料口到车厢的装料距离,往车厢内装一斗料,车就移动一次位置。 1.5不管是否刮风、下雨,运料车均应用完好的双层蓬布覆盖设施,以便保温、防雨或避免污染环境。 1.6运料途中运料车不得随意停驶,尽量匀速行进,避免突然加速和急刹车。 1.7采用数字显示插入式热电偶温度计检测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和运到现场的温度,插入深度大于150㎜,在运料车侧面中部设专用检测孔,孔口距车厢底面约300㎜. 1.8在摊铺现场应凭运料单收料,并检查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检查混合料的颜色是否一致,有无花白料,有无结团或严重离析现

象,温度是否在容许的范围内。如混合料的温度过高或过低,应该废弃不用,已结块或已遭雨淋的混合料也应废弃不用。 1.9卸料后,对残余的混合料应及时清除,防止结硬。 2、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2.1处理下承层,下承层的清扫、修补、处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必须予以重视。该项工作应在摊铺前1天完成,并验收确认。具体要求如下: 1)彻底清扫、冲洗下承层的污染物,砂浆和其它浮渣应用钢刷擦清。 2)下承层的坑槽、松散和其它病害应按规定用沥青混合料修补。 3)对下承层的标高、横坡、平整度要进行检测,对影响质量且无法在上面层消除的缺陷地段进行调平。 2.2洒布粘层油。由于本工程下承层已受到一定污染,为确保上面层与下承层粘结完好,在摊铺沥青混合料前,应对下承层、横缝接口、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路缘石、雨水进水口、检查井等的侧面,均喷洒一层粘层油。其质量控制要点如下: 1)粘层油质量应满足规范要求; 2)粘层油用量控制在0.3~0.4㎏/㎡之间,且应洒布均匀,局部少洒或多洒的地段应用人工补洒或予以刮除; 3)路面有脏物尘土时应清除干净。当有沾粘的土块时,应用水刷净,待表面干燥后浇洒;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其自身较普通沥青混凝土有更高的高温稳定性、更好的低温抗裂性和良好的耐久性,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特别是路面上面层中得到广泛使用。 1 工艺特点 成套大型机械施工,循环往复式作业,质量容易得到保证。 2 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主干道和机场跑道等改性沥青路面表面层施工。 3 工艺原理 将搅拌设备拌和的沥青混合料热料,经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摊铺,并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压实和整形,再由各种组合的压路机充分碾压,成为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的路面结构。 4 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5 操作要点 5.1 施工准备 1) 材料 沥青混合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2) 作业条件 (1) 正式施工前应准备好需用的改性沥青混合料 生产、运输、摊铺、压实等设备,并进行必要的校验 调试工作。 (2) 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前,应检查下承层的质 量,检查合格方可铺筑沥青混合料。路缘石与沥青混 合料接触面应涂刷粘结油。 (3) 在旧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改性 沥青面层时,应修补破损的路面、填补坑洞、封填裂 缝或失效的水泥路面接缝;松动的水泥混凝土板应清 除或进行稳定处理;表面应平整,摊铺前应清扫干净, 喷洒粘层油。 (4) 夜间施工时,必须有充足良好的照明条件。 (5) 施工前对各种施工机具做全面检查,经调试证明处于性能良好状态,机械设备数量应足够,施工能力应配套,关键设备宜有备用设备或应急方案。 (6) 当气温低于10℃时,不得进行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 3) 技术准备 (1) 对参与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 (2) 提前对现场情况进行调查,并制定出详细的试验段摊铺、碾压方案、质量保证措施和预防措施。选定试验段进行施工,试验段长度宜为100~200m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合理的机械组合、 图1施工工艺流程图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现状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合了钢筋抗拉与混凝土抗压的优点,表现出良好的受力性能,成为应用最普遍最广泛的结构形式,近年对水工结构、港工结构、桥梁结构、建筑结构的大量工程调查显示,钢筋混凝土结构表现出了严重的耐久性问题,许多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往往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就需要进行加固修复,其中耐久性的降低是一大影响因素。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日益突出,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的重视。 耐久性是指在确定的环境和维修、使用条件下,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保持适用性、安全性的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其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腐蚀和损伤,降低了构件的耐久性和结构的可靠度,导致工程的实际使用寿命往往短于设计使用年限。 影响耐久性的因素,混凝土的碳化,钢筋锈蚀,混凝土的冻融,碱-骨料反应等。 我国在钢筋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上尚缺少全国性的系统资料,但从一些调查资料和发表的有关文献来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问题也是极其严重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调查表明,我国现役工业建筑物损坏严重,其结构的使用寿命一般不能保证50年,多数在25-30年左右就必须进行大修或加固。1994年铁路部门的统计表明,我国铁路存在有病害的钢筋混凝土桥2675座,其中的722座发生裂损;仅使用20年的北京西直门立交桥,由于长期在冬季使用化冰盐,部分梁柱锈蚀严重,现己拆除重建。从发达国家所取得的经验来看,钢筋混凝土耐久性问题造成的损失己是惊人的。美国标准局(NBS)1975年的调查表明,美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各种损失为700多亿美元,蚀破坏的修复费,1998年度就需要2500亿美元。英国为解决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与防护问题和修复已损伤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年耗资将近200亿英镑,而日本引以为自豪的新干线,在运行10年后也出现大面积的混凝土开裂、剥蚀现象,日本运输省曾检查了其103座混凝土港口码头,发现使用20年以上的都有大量的顺筋裂缝,目前日本每年用于房屋结构维修的费用就达400亿日元。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降低首先起源于材料性能劣化,继而引起混凝土构件强度、刚度衰减,最后影响整个结构安全。由于客观条件,很多研究基于一般假设,如先钢筋锈蚀后加载试验,忽略荷载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劣化影响。在实际工程中绝大多数混凝土结构经受荷载和环境因素同时作用,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时,混凝土本身力学性能退化;同时对钢筋保护作用降低,加速钢筋锈蚀,有效钢筋截面面积减小致使构件承载力降低,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退化使得钢筋塑性不能充分发挥,降低结构延性。混凝土结构经受荷载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荷载与环境等各因素产生的交互作用使得实际服役混凝土结构破坏过程复杂。研究荷载与环境综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对实际工程更具有意义。 混凝土结构在荷载与一般大气环境综合作用下,荷载对混凝土碳化影响不容忽视,混凝土碳化与荷载大小(应力水平)和荷载形式(拉、压应力)等有关。当荷载应力抑制混凝土内部微裂缝发展时,混凝土碳化减缓; 而当荷载应力扩展混凝土内部微裂缝时,混凝土碳化加速。 荷载与特定大气环境( 如人工气候环境、盐雾大气环境、海洋大气环境等) 综合作用下构件耐久性研究成果甚少。张俊芝等试验研究了人工气候环境下承受荷载作用混凝土梁受压

纳米SiO_2疏水改性研究及应用进展

纳米SiO2疏水改性研究及应用进展 王 倩1,刘 莉2,张 琴1 (1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610065;2 广州吉必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广州510510) 摘要 由于与有机基体之间存在良好相容性,疏水纳米SiO2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材料中的重要无机纳米填料。介绍了纳米SiO2疏水改性的原理方法,综述了纳米SiO2疏水改性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硅橡胶、涂料、塑料、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纳米SiO2 疏水 改性 中图分类号:TQ424.26 文献标识码:B R 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H ydrophobic N ano Silica WAN G Qian1,L IU Li2,ZHAN G Qin1 (1 College of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65; 2 Guangzhou G BS High2Tech&Industry Co.Ltd.,Guangzhou510510) Abstract For the fairly good compatibility with organic matrix,hydrophobic nano silica is now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organic nano fillers widely used in organic materials.The mechanism of hydrophobic modification of nano silica is introduced.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silicone rubbers,coatings,plastics and cosmetics,etc are summarized.Some advices for civil researchers are put forward. K ey w ords nano silica,hydrophobic,modification   纳米SiO2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隧道效应、特殊光电性等特点,是一种无毒、化学稳定、耐高温的无机纳米填料,在橡胶、塑料、涂料、油墨、化妆品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1]。纳米SiO2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气相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2,3]、水解沉淀法(Hydrolysis2precipitation)[4~8]、溶胶2凝胶法(Sol2gel)[9]和微乳液法(Micro2emulsion)[10],其中气相法属于干法,其余方法属于湿法。气相法与水解沉淀法是工业上纳米SiO2成熟的生产方法。由于表面大量存在硅羟基,纳米SiO2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易团聚,难分散,在有机基体中的分散性和浸润性尤其不好。为改善和拓宽纳米SiO2的应用领域,必须设法减少其表面硅羟基数量浓度,使之由强亲水性转为一定程度的疏水性,从而与有机基体之间具有良好相容性。疏水处理后的纳米SiO2具有明显的特点:既能通过疏水基团在有机相良好分散,又能通过硅羟基与有机相形成强相互作用,从而在本不相容的无机相与有机相之间建立稳固联系,达到补强目的[11]。本文就纳米SiO2的疏水原理、国内外疏水纳米SiO2的研发现状及其在橡胶、涂料、塑料、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以期对国内的研发与生产有所帮助。 1 疏水改性原理及方法 纳米SiO2因为粒度极小,表面能极高,且表面有大量硅羟基,故极易团聚。无论何种方法制备的纳米SiO2均含3种结构:①粒径仅十几纳米的原生粒子;②原生粒子相互粘接、缩聚而成的数百纳米大小的聚集体;③聚集体彼此依附而成的微米级的附聚体。原生粒子由于极高的表面能和强烈的缩聚趋势,在成品纳米SiO2中基本不存在;靠微弱范德华力维系而存在的附聚体结构十分疏松,受外力作用很容易分散;而聚集体是原生粒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而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结构,不易破坏。故一般认为聚集体是纳米SiO2在填充体系中最终能够保持的状态。 为解决纳米SiO2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分散问题,提高与有机基体之间的相容性,采用氯硅烷、硅氮烷、硅氧烷和醇等对其表面硅羟基进行部分或全面“屏蔽”,使之由亲水转为一定程度的疏水甚至完全疏水,同时达到抑制粒径增长、提高分散性的目的,此为疏水改性原理。疏水改性方法分为两种:传统的成品疏水改性法(即对由干法或湿法制得的成品纳米SiO2进行疏水改性)和原位疏水改性法(即在纳米SiO2的制备过程中原位进行疏水改性)。疏水改性处理的作用在于使纳米SiO2的表面结构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既减少亲水硅羟基的数量,又通过疏水基在纳米SiO2表面形成空间位阻,从而阻止颗粒之间相邻硅羟基因缔合而形成结构紧凑的聚集体,达到控制粒度的目的。成品疏水改性的对象是附聚体和聚集体,而原位疏水改性的对象则是初生成的原生粒子和正在生长中的聚集体,故一般认为原位疏水更有利于抑制聚集体增长、改善分散、控制粒度及粒度分布。 2 疏水改性研究进展 粒径与表面性质是决定纳米SiO2应用性能的基本属性。  王倩:女,1975年生,博士生,工程师,主要从事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Tel:028********* E2mail:salicyl@1631com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1.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重要性 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合了钢筋与混凝土的优点,造价较低,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耐久性的结构形式,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然而,从混凝土应用于建筑工程至今的150年间,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服役年限。这其中有的是由于结构设计的抗力不足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使用荷载的不利变化造成的,但更多的是由于结构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特别是沿海及近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钢筋的锈蚀而造成结构的早期损坏,丧失了结构的耐久性能,已成为实际工程中的重要问题。早期损坏的结构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进行维修补强,甚至造成停工停产的巨大经济损失。耐久性失效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由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病害而导致的损失是巨大的,并且耐久性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构耐久性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了人们的估计。国外学者曾用“五倍定律”形象地描述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重要性,即设计阶段对钢筋防护方面节省1美元,那么就意味着:发现钢筋锈蚀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5美元;混凝土表面顺筋开裂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25美元;严重破坏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125美元。 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也是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开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一方面能对已有的建筑结构物进行科学的耐久性评定和剩余寿命预测,以选择对其正确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可对新建项目进行耐久性设计,揭示影响结构寿命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从而提高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因此,它既有服务于服役结构的现实意义,又有指导待建结构进行耐久性设计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丰富和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正因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问题如此重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均越来越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众多的研究者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展开了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而材料层面的成果尤为显著。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本章将着重介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中成熟的相关研究成果。 图1-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框架 ?????????????????????????????????????????????????耐久性评估耐久性设计结构层次构件承载力的变化粘结性能衰退模型混凝土锈胀开裂模型构件层次钢筋锈蚀碱-集料反应冻融破坏氯盐腐蚀混凝土碳化材料层次工业环境土壤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环境层次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沥青路面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混合料拌→混合料运输→摊铺→碾压→接缝处理→开放交通→检验 1.2操作要点 1.2.1 施工准备 1) 根据批准的目标配合比对拌和机进行调试,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 2) 经检验,下承层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即可进行普通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摊铺。 3)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沥青路面的施工,严禁在10℃以下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4) 透层油宜采用高渗透性透层油,用量为1.0~1.2kg/m2(沥青含量50%)。 5) 粘层油宜采用SBS改性乳化沥青,应保证路面均匀满布粘层油,用量0.5~0.7 kg/m2(沥青含量50%)。 1.2.2实验室操作规定 所有操作规程完全按《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进行,有部分注意事项如下1)、混合料拌和注意事项: (1)按常规方法准备相应的各种集料、矿料、沥青;各种集料、矿料加热温度:180-195℃,基质沥青加 热温度155-165℃; (2)将加热后的集料倒入拌和锅中,加入按比例设计好的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样品,干拌90s;再加入 (按级配设计最佳沥青用量的)设计好的沥青用量,一起湿拌90s;最后加入矿粉拌和90s; (3)用小铲将拌合好的混合料铲入容器内,进行简单的手工拌合,使混合料中各种粗细集料能均匀分布。 2)、马歇尔击实成型、车辙件成型及养护要求: (1)马歇尔击实成型温度170±5℃,车辙成型温度170±5℃; (2)在成型倒料时,请注意集料的均匀性,禁止直接倒入,应用小铲将混合料均匀沿试模由边至中铲入试 模内,然后按试验规程④进行夯实; (3)成型试件密度应符合马歇尔标准击实试样密度100±1%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是先试压4次(8个来回),然后调转方向再压24次(48个来回); (4)成型后,连同试模一起在常温条件下放置时间48h为宜; 备注: ①手工搅拌时请注意保持温度应不低于车辙或马歇尔试件成型温度; ②拌合时由于集料大小差别较大,机器拌完后大粒径的在拌合锅上面,为确保集料能均匀分布,请进行简 单拌合; ③指《JTG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

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 1前言 随着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发展、施工设备性能的提高、施工技术规范和设计规范的修订,原工法(YJGF37-2004)有些条款已不适用现在施工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次工法的修订依托多个改性沥青路面工程项目,开展了《SBS 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工艺研究》、《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沥青路面拼接技术研究》等多项施工技术与工艺的研究,吸收了从混合料级配设计、拌和、运输、压实及离析控制等多项研究技术成果和专利,即将“贝雷法”纳入到改性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设计中,补充和完善了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应用大功率摊铺机和对摊铺机布料槽进行了改进,有效地的解决了混合料纵向、横向、竖向离析和温度离析;提出了复压完成温度的控制范围,有效提高压实质量;针对低温环境提出了相适应的施工控制参数,有利指导低温施工;提出接缝处理采用热接缝技术,增强了接缝处抗渗能力等。四项实用型专利是“新旧沥青路面拼接预热装置”、“沥青拌合站回收粉尘排放装置”、“一种设置在冷料仓下料口处控制冷料供给量的挡板”和“粉煤燃烧系统”。所引用的新技术通过了中国公路学会的技术鉴定,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本工法在我局下属各公司推广应用以来,所承建工程较多,不仅路面的施工质量较好,而且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3项,中囯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项,交通部优质工程一等奖10项,交通部优质工程二等奖4项。 2工法特点 本工法最突出特点就是工艺的大改进,控制措施准确、到位,工艺控制参数选择恰当,能成功的解决了摊铺时混合料纵向、横向及竖向离析;同时也将温度离析控制在允许范围。加之,配合比和压实度的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大大堤高,施工组织更加科学、合理。 本工法不考虑改性沥青现场加工,而是使用成品SBS改性沥青,工法只涉及成品检测、试验与储存保管方法。 3工法的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高等级公路的新建、改扩建、城市干道、厂矿道路、机场跑道等热拌SBS改性沥青密级配面层的铺筑施工。 4工艺原理 把粗、细集料经冷料按目标配合比进行配料,通过充分烘干,加热到规定温度,进行二次筛分,存于各热料仓,然后按生产配合比供料,再加热至规定温度和规定比例的SBS改性沥青、一定比例的填料,一并进入搅拌机中强制拌和,搅拌均匀后,运输车运至现场,采用具有振动夯、自动找平系统的大功率摊铺机进行摊铺作业,压路机碾压成型,使结构层达到使用功能要求。

聚氯乙烯的阻燃改性研究及应用

目录 1PVC 的组成结构 (3) 2PVC 改性方法 (4) 3PVC 改性的性能指标 (5) 3.1着色性 (5) 3.2迁移性 (5) 3.3耐候性 (6) 3.4稳定性 (6) 3.5电性能 (7) 4 阻燃PVC 的概述 (8) 4.1阻燃PVC的发展 (8) 4.2阻燃PVC 结构与特点 (8) 4.3阻燃PVC性能 (9) 4.4阻燃PVC 加工成型 (10) 4.5阻燃PVC应用 (10) 5PVC 共混阻燃改性材料研究 (12) 5.1二元共混阻燃材料 (12) 5.1.1 PVC/CPE (12) 5.1.2 PVC/CPVC (12) 5.1.3PVC/NBR (13) 5.1.4PVC/EVA (14) 5.2三元共混阻燃材料 (15) 6 结语 (16)

聚氯乙烯的阻燃改性研究及应用 摘要:PVC材料具有成本低、易加工、韧性好等优点, 被广泛使用在建筑中。但由于PVC材料在户外使用过程会受到紫外线照射而发生老化, 所以PVC材料的加工过程会添加一些增塑剂等助剂, 导致材料的阻燃性能降低, 而无法满足建筑材料防火阻燃等级的要求。因此通过添加阻燃剂来改善材料PVC的阻燃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PVC的主要结构其碳原子为SP3杂化,其次介绍了PVC的常用改性方法有:化学改性、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共混改性以及纳米复合改性,引申出了PVC的 阻燃改性的研究,其中阻燃PVC的性能研究当中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阻燃PVC的形态以及性能趋势。探究了二元共混阻燃材料与三元共混阻燃材料的区别,阐述了PVC阻燃改性 的重要性以及生活中应用在必要性。 关键词:阻燃改性PVC

改性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改性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班级:应101-2 姓名:刘婷 学号:201055501246 指导老师:贺君

摘要:本文介绍了改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阐述了改性淀粉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展望了改性淀粉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改性淀粉、食品工业、应用现状与应用、发展前景 变性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 变性淀粉,亦称改性淀粉,它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酶的手段来改变天然淀粉的性质。通过分子切断、重排、氧化或者在淀粉分子中引入取代基可制得性质发生变化、加强或具有新的性质的淀粉衍生物。 我国对变性淀粉的研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在纺织、造纸、食品、饲料、铸造、医药、建筑、石油等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变性淀粉的年消耗量已达20~30 万吨,全国大约有百余家生产企业,年产量35 万吨左右。从数量上讲,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状,但是,与实际需要和国外水平相比,我国在此领域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变性淀粉的种类、质量,还是应用范围,都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别。如果以我国目前各行业对变性淀粉的计算,年需求量在100~200 万吨之间。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变性淀粉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变性淀粉的使用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应进一步加大此领域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变性淀粉一般是按变性处理方法来进行分类的,包括物理变性淀粉、化学变性淀粉和酶法变性淀粉3 大类。物理变性淀粉包括:糊化淀粉、超高频辐射处理淀粉、烟熏淀粉等;化学变性淀粉包括糊精、酶变性淀粉、氧化淀粉、酯化淀粉、醚化淀粉、高联淀粉、接枝淀粉等;酶法变性淀粉包括直链淀粉、糊精、兰鲁布等。 不同的变性淀粉可以用在同一种食品之中,而同一种变性淀粉又可用于不同的食品;同一种食品,不同的生产厂家,又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即使是同一种变性淀粉,不同的变性程度,性能相差也很大。这就给变性淀粉在食品品质研究应用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造成了其历程的艰难。 食品名目繁多,加工贮藏方法多种多样,从传统的作坊式食品加工到现代化的机械、自动化工业生产,对食品辅料中的淀粉要求越来越高。食品中使用变性淀粉的优点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使用变性淀粉可以使其在高温、高剪切力和低PH条件下保持较高的粘度稳定性,从而保持其增稠能力。 二:通过变性处理可以使淀粉在室温或低温保藏过程中不易回生,从而避免食品凝沉或胶凝,形成水质分离。 三:通过变性处理提高淀粉糊的透明度,改善食品的外观,提高其光泽度。 四:通过变性处理改善乳化性能。原淀粉分子是没有什么乳化性的,不能用它来形成稳定的水油混合体系。如果在淀粉分子上接上亲水、亲油双重性质的

纤维素的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_罗成成

2015年第34卷第3期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767? 化工进 展 纤维素的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罗成成,王晖,陈勇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植物纤维素是天然的可再生资源,对纤维素的改性利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综述了纤维素的改性方法,包括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改性等,其中化学改性是最主要的方法,包括酯化、磺化、醚化、醚酯化、交联和接枝共聚等,通常涉及其结构中羟基的一系列反应。通过改性,引进了一系列离子型基团,有利于增强纤维素的亲水性。经改性后的纤维素与之前相比,结晶度和聚合度明显降低,可及度明显提高,无论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都表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其后回顾了纤维素衍生物在食品、造纸以及建筑行业中的一些研究应用成果,阐述了其在医药及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纤维素衍生物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纤维素;纤维素衍生物;化学改性 中图分类号:TQ0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6613(2015)03–0767–07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15.03.028 Progress in modification of cellulose and application LUO Chengcheng,WANG Hui,CHEN Yong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83,Hunan,China)Abstract:Plant cellulose is a natural renewable resource,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dified cellulose has been a research focus.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ellulose are described,and cellulose modification methods are reviewed,including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The main method is chemical modification,including esterification,sulfonation,etherification,ether esterification,crosslinking and graft copolymerization,which involve the reactions of hydroxyl groups in the cellulose.Hydrophilcity of cellulose could be enhanced by introduction of ionic groups. Compared with non-modified cellulose,crystallinity and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of modified cellulose decrease significantly,whereas accessibility is improved remarkably,with superio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Finally,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cellulose derivatives in food,paper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are reviewed.Research progresses in pharmaceuticals,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other areas are presented.Future applications of cellulose derivatives are prospected. Key words:cellulose;cellulose derivatives;chemical modification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自然界中分布甚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由于纤维素具有无毒无害、可生物降解、相容性好、价格低廉且可再生等优点,人类对纤维素的利用一直在不断推陈致新,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建筑、造纸、废水处理、印刷、电子、日化等各个方面,纤维素的消耗一直呈递增趋势。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加深,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推广应用还将继续成为热点。 1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纤维素环状结构是由D-吡喃葡萄糖环以β-1,4 收稿日期:2014-08-20;修改稿日期:2014-10-15。 第一作者:罗成成(1990—),女,硕士研究生。联系人:王晖,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huiwang1968@https://www.doczj.com/doc/885230593.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