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小川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68.04 KB
- 文档页数:128
中共中央党校姜小川司法原理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一、专业的设置姜小川老师的司法原理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姜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法学理论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姜老师,姜老师同时也是法政治学方向的导师。
二、导师介绍姜小川,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政法教研部。
姜小川,1957年生,现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市高校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
曾为下乡插队知青,返城后系公安民警。
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
毕业后在基层、中级和高级法院从事刑事、经济审判、教学及领导工作十余年,并先后晋升为助教、讲师、副教授。
三、参考书目法学理论:1、《法理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孙国华、朱景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西方法律思想史》,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谷春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法制史》,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曾宪义、郑定著,天津教育出版社。
《宪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许崇德、胡锦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张正钊、李元起,人大出版社。
6、《刑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7、《民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商法总论》,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赵中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侵权行为法》,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
10、《刑事诉讼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程荣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系列讲座(三)——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姜小川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二0一四年十月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讲司法体制改革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基于十八大报告提了出来,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那么在这样一个提法的前提下,我们就讲一下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有关的几个问题。
我需要说明一下,我们只讲几个比较宏观的问题,至于涉及到具体怎么改革的一些具体问题,那么时间关系我们可能讲不了。
一、司法需要系统的理论研究(一)建立符合国情的司法体制改革理论我们先要的讲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创立一套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司法与司法体制改革的理论,这是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是因为任何的体制,任何的改革,如果理论不清,那么它必然改革是盲目的,因为理论它具有先导作用,理论上的不清,改革它就必然有许多问题,受到传统的或者是既有的这种理论它的阻碍以及影响,受到既有的司法体制或者这种制度,他的阻碍,所以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符合国情的这样一个理论,这是关于理论它的重要性。
(二)司法内涵的理论界定第二个问题,我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国家司法的理论实际是不清的,形式上好像很明确,实际上究竟什么是司法?司法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是不清楚的,这些问题首先要在理论上把外延内涵一定要切清楚,这样才好办。
(三)司法体制改革成效不显著第三个问题,我们司法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改革的成效尤其是在体制改革方面的成效不显著,有些真正体制改革,但是最终问题也难以兑现,比如说我们涉及到司法职业化,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应该说这是一个体制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虽然实行了。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通过司法资格考试的人,仍然很多人进不了司法机关,而司法机关的很多人,仍然没有考取司法资格,就这样的问题,所以会出现,我还是说理论不清,或者说缺乏基本的理论指导。
所以这些年我们的司法体制改革在形式上可谓轰轰烈烈,但是对很多重大的问题,包括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步骤、改革的方案、改革的设计,都缺乏深入系统全面而形成一整套的司法的理论,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理论来指导。
2017年3月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Mar.2017第 2 期总第110 期 THEJOURNAL O F HARBINCOM M ITTEESCHOOL O F THECCP No.2 Serial.110我国司法解释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姜小川(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摘要:0世纪80年代以来,司法解释作为裁判依据引发的多种问题广受社会关注,虽然近年 来对司法解释进行了清理,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影响了法律适用的统一,本文试图就 司法解释的问题及其原因予以分析。
关键词:司法解释;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 -8520(2017)02 -0007 -10司法即适用法律,解决诉讼纠纷的活动。
司法解释即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于司法活动中如何 具体运用法律所做的规范性说明。
由于社会不断 发展变化,而立法无法就所有可能出现的具体问 题面面倶到;由于法律自身固有的稳定性导致其 天然的滞后性;由于立法者拘囿自身的水平以及 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保证其制定的法律至善 至美……于是,司法解释运用而生,但由此派生的 问题也同时出现且与日倶增。
为保障司法的公 正,维持法治的统一,有必要就司法解释的问题及 其成因予以探讨。
一、我国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一)司法解释主体的问题1.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司法解释的主体这个问题尚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司法解释 说起。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审议 表决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31条规定:本 组织法的修改权,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 全体会议;在全体会议闭会期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本组织法的解释权,属于中央人民政 府委员会。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法院组织法》对司法解释工 作首次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对在审判中如何具 体运用法律、法令的问题进行解释”;1955年6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的《关于解释法律问题的决议》第2条规定:“凡是 对在审判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 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司法改革与实践法学杂志·年第期作者简介:姜小川(-),男,汉族,辽宁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法理教研室主任。
① 在我国,司法权除指法院行使审判权外,还包括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的权力。
本文所称司法权仅就法院行使审判权而言。
② [美]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年版,第页。
③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司法权基本属性之探析A n a l y s i s A b o u t 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O f J u d i c i a l P o w e r姜小川(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内容提要:通过对司法权基本属性的探讨分析,旨在明确司法权不同属性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划清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界限,从不同角度认识和把握司法权。
关键词:司法权 立法权 行政权 基本属性 现代意义上的司法,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法解决诉讼纠纷并以此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司法权主要是指法院以国家名义行使审判活动的权力①。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司法在国家的地位日显突出。
正确认识司法权的基本属性,对实现司法为民,加快法治国家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司法权具有中立性这是就纠纷解决者在冲突各方间的态度和立场而言的,它将直接影响法院对纠纷的审理。
总体上讲,司法中立性是司法本质和司法目的的双重要求。
司法的本质就是法院对各类纠纷进行判断,这就要求法院在争执各方间保持中立的身份和地位,避免将自己卷入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之中,只有如此,司法的过程及裁判的结果才能赢得争执双方和社会公众的认同。
司法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纠纷的裁判,进而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因为争执的产生就是由于案件双方在何谓公平的认识上产生了分歧,所以,只有通过居中的公正者来主持公道,才能使案件得以公正处理。
司法的中立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要求法院在司法过程中,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控辩双方。
居安思危镜鉴国外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当今世界是政党政治的时代,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不论其大小、贫富,其政治体制的架构和政治进程的发展均与政党政治紧密相连。
今天,在多彩的政党世界中,最令我们关注的不是那些仍在各国政治舞台上摇旗呐喊,呼风唤雨的执政党,而是几个曾在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连续单独执掌政权,而后丧失执政地位的大党、老党。
因为,这些党的兴衰成败,它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
本套讲座即是姜跃教授多年授课精华之结晶,涵蕴深厚,案例丰富,思路清晰,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引人思考。
相信对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提升治国理政的科学化水平,必定有所裨益;对广大热心观众了解世情党情国情,必定有所镜鉴。
讲师简介姜跃,现任中央党校党建部政党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副主任。
长期为中央党校中高级领导干部班等主体班次和部委分校、行政学院、地方党校及机关单位、高校、企业,主讲党建主题的相关课程。
曾受聘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经常受派参与世界政党党际交流活动,考察访问过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蒙古、老挝、东欧等国,对东西方政党政治状况颇有研究。
曾于1988年至1993年,公派到前苏联留学五年,攻读政治学专业,获政治学博士学位。
期间刚好亲身经历了苏东剧变,因而对苏共亡党亡国的教训有切身感受和深入思考。
姜跃教授一直致力于政党理论和世界政党的比较研究和教学工作。
撰写有专著和合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其中,代表性著作有《政党多棱镜——国外政党建设比较研究》、《莫斯科落日》、《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世界政党比较概论》、《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等。
曾荣获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科研优秀奖等奖项。
目录:第一讲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1、如何面对社会变化,巩固和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争取更广泛的支持2、如何面对意识形态的困境,强化以政策和政绩获取民心3、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如何拓展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提高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5、如何防腐倡廉,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众形象第二讲国外廉政建设的经验教训1、重视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净化执政、从政环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 护国家安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当中,并提出一系 列新思路新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 向。
领导干部如何强化法治思维,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强了匕法洽恧雉官d 新基层社会洽理夕杨小军赵博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 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 理。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社会治理新格 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重要一环,领导干部如何强化法治思维,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领导干部强Tt :法治恧维的 重耍胜法治思维是提升领导干部管理能力、 建立法治政府的先决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 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己 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 穷,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矛盾日益凸 显。
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化解矛盾,己成为领导干部在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
领导干部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开展工作、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才能更好 地坚持和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解决社会治理 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领导干部要真正形成想问题、作决策、 办事情找法依法的法治思维,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情,需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事的能力。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 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 要内容,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
我国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制定了大 量惠民政策,但这些政策最终的实施效果如 何,关键在于基层落实得好不好。
这就要求 领导干部强化法治思维,切实抓好制度的 执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 定》对加强制度执行作出部署,提出“各级 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 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 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 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学法、守法、用法推进依法治理(上)姜小川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我们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学法、守法、用法推进依法治理。
我打算讲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依法治理是进行法治的必然要求。
第二,当代中国法制之基础与法治发展。
第三个,依法治理的核心对象是治人。
第四个,依法治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依法治理是进行法治的必然要求(一)法治的含义及其发展下边我们讲第一个问题。
依法治理是法制的必然要求,这里边首先要有一个概念就是法治,法治的含义及其发展,这个问题我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法治概念以及标志。
所谓的法治是相对于人治来讲的,法治这个词所意味着是一种法律的统治,它不是一种人的统治。
法治和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方式。
历史上来看,作为统治国家,治理国家的方式一种是法治,一种是人治。
从法治的角度来讲,最主要的标志是两个。
第一个标志,它要有良好的法律;第二个,良好的法律得到社会所有人的普遍遵守,这个时候实现法治的要求的。
两句话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
良法,什么是良法?法律体系都齐了,它未必是良法的,为什么?因为它的内容不一定是良法。
我举一个例子,《刑法》里边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从法律条文来讲好像意思很清楚,但是仔细一琢磨,司法机关对一个罪犯执行枪决也好,注射死刑也好,它也是一种故意杀人。
法律从良法的角度来讲具有一定的问题,它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处死刑、无期徒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类似这样的问题,在法律里边非常多。
一个法律一个条文的表述可能不是良法,法律条文和条文之间,此法和彼法之间都不能协调,这些也就构不成一个良法。
至于普遍遵守,毫无例外地普遍遵守,这是第二句话,这就更难,从古代讲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一直到今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复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翻一翻我们若干的实体法和诉讼法,宪法的一个原则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每一个法都写依据宪法制定本法,但是每一个法里边有重复的原则,这个问题要反复讲,因为不平等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