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背门设计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40.19 KB
- 文档页数:11
实用文档定位孔与定位面设计规范前言本标准是依据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编写而成,供设计参考。
目录一、定位孔设计规范31 定位孔数量要求 (3)2 定位孔形状要求 (3)3 定位孔之间的距离要求 (3)4 定位孔方向要求 (4)5 定位孔大小要求 (6)6 定位孔位置要求 (7)7 定位孔结构形式 (7)8 定位可行性 (8)二、定位面的选择91 夹具定位尽量采用与坐标系平行定位方式 (9)2 方案对比 (9)三、典型零部件的定位101 前罩内蒙皮定位孔规范 (10)2 微车和轿车前门、后门内蒙皮定位孔规范 (11)3 两厢车背门内蒙皮定位孔规范 (11)4 三厢车行李箱盖内蒙皮定位孔规范 (11)5 前地板、后地板定位孔规范 (18)6 侧围后三角窗定位 (22)7 顶盖的定位孔的设定 (23)8 侧围外蒙皮(后门是旋转开门结构)定位孔规范 (25)9 侧围外蒙皮(后门是滑门结构)定位孔规范 (28)10 焊接线车身定位孔规范 (28)一、定位孔设计规范1 定位孔数量要求每个零件上一般要求设计两个孔做夹、模、检具定位孔。
2 定位孔形状要求①圆孔(hole)+圆孔(hole)②圆孔(hole)+长圆孔(slot)3 定位孔之间的距离要求定位孔之间的距离要求尽量大,一般情况定位孔之间的距离最好不小于零件总长度的三分之二。
4 定位孔方向要求①定位孔所在型面一般要求是平面(如图方案二)。
②定位孔法线方向一般要求与车身坐标系的X、Y或Z方向平行。
③两个定位孔的法线方向一般要求平行。
④长圆孔(slot)的长、短轴一般要求与车身坐标系X、Y或Z方向平行。
如果D>d,则D方向为长轴方向,反之则d方向为长轴方向(图中D方向为长轴方向)。
5 定位孔大小要求①圆孔(hole)和长圆孔(slot)圆弧部位的直径大小一般要求一致。
②定位孔一般要求不小于Φ6,最好大于Φ8。
③长圆孔(slot)大小要求见下表:d Dd≤10 d+210<d≤20 d+4d>20 d+66 定位孔位置要求夹具基准孔的位置尽量采用不易变形的部位。
汽车电动侧滑门法规一、背景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侧滑门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门开启方式,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为了保障行人和乘客的安全,各国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规范电动侧滑门的生产和使用。
二、法规内容电动侧滑门的生产标准各国政府对于电动侧滑门的生产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些标准包括电动侧滑门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
制造商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和检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电动侧滑门的安装和使用要求在汽车上安装和使用电动侧滑门时,必须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例如,侧滑门的开关位置、开关方式、开门角度等都需要符合标准。
此外,侧滑门的操作方式也需要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以确保驾驶员和乘客能够方便、安全地操作。
电动侧滑门的维修和保养规定对于已经安装的电动侧滑门,制造商和维修人员需要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维修和保养。
这包括定期检查、更换零部件、清洁等。
同时,对于损坏的电动侧滑门,需要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报废和回收,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三、法规实施监管机构各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来负责监督和管理电动侧滑门的生产和使用。
这些机构对制造商和维修人员进行监管,确保他们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惩罚措施对于违反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造商和维修人员,监管机构将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这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刑事责任等。
这些惩罚措施将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
四、结论汽车电动侧滑门法规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可以规范电动侧滑门的生产和使用,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将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我们相信电动侧滑门法规将会更加完善和严格,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汽车出行体验。
参考序号车系PX供应商零件数量1套/台年产量生命周期时间计划生产日期开始生产年份终止生产年份材料麻纤板+海绵+PVC 蒙皮+出风格栅(材料PP )制造/装配过程挤出、模压物流假定单件目标成本:前门/滑门/后背门/前门内扶手目标模具费用前门护板850mm×450mm 前门护板:0.918kg 滑门护板715mm*440mm滑门护板:0.862后背门护板:1.45Kg背门护板1120mm*450mm专利情况描述零件号C3610160003A0C3610160004A0右前门内护板C3640160001A0左滑门内护板C3640160002A0右滑门内护板C3630160002A0背门内饰板左前门内护板描述零件号描述全车门内饰板总成系统/零件DCS重量目标车型描述1600车身内护板备注:(对零部件的材料、结构、尺寸等信息进行详细描述)1、定义:遮挡钣金及车门零部件,美化汽车内饰效果;2、组成:麻纤板+海绵+PVC 蒙皮 ,背多一个通风框;3、安装位置:通过1卡扣固定在车门内板钣金上;4、功能要求:物理机械性能PVC 蒙皮性能水平燃烧特性材料的熔化特性垂直燃烧特性散发性要求5、 材料要求:满足国标GB/T19515材料回收利用要求,装饰板均为麻维板+PVC 蒙皮,所有零件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轻量化、经济化设计;6、 需满足的试验:麻纤板的静曲强度、冲击强度、硬度、耐冷热交变性、高低温尺寸变化率、剥离强度、含水率、密度、装饰面料物理机械性能、耐污渍性能、水平燃烧特性、气味性、voc 排放要求大概尺寸说明:前门内护板滑门内护板背门内护板总成2023/7/26R2010/5410.F1。
前言本标准是为我公司汽车产品全车锁系统的规范设计而编制的,标准中对设计程序、参数的输入、参照标准、结构设计、技术要求、试验要求以及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规定,以此作为今后全车锁设计时参考的规范性指导文件。
锁系统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设计的汽车四门锁、背门锁、发动机罩锁等与整车的匹配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11568 汽车罩(盖)锁系统GB/T 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 循环)GB/T 5270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GB/T 9797-2005 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GB/T 9800 电镀锌和电镀镉层的铬酸盐转化膜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GB/T 19350-2003 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为减少氢脆危险的涂覆后钢铁的处理GB/T 6461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QC/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ISO 7637-1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器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力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DIN 50017 气候及其技术应用,冷凝水试验气候DIN 50021 盐雾试验DIN 53157 油漆硬度测试硬度—摆锤QJ/ZX 01.15 汽车零部件标识、认证标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门锁 door lock锁止车门的机构。
电动背门设计规范电动背门设计规范1. 概述1.1 规范的主要目的通过本次电动背门规范的整理和总结,梳理出电动背门共性结构设计及规范要求,引导车身电动背门的设计与布置,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降低设计过程中失误,达到提升产品品质目的。
1.2 规范的主要内容该规范主要是对现有新车型的电动背门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积累概括,为今后开发车型提供设计指导,通过规范电动背门设计注意事项、结构设计一般性流程,设计校核及实验要求等,系统、全面地检查电动背门在设计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整改。
2. 电动背门的功能与结构定义2.1电动背门系统的概念汽车电动背门,也就是电动后备箱,指汽车后备箱采用电驱动的方式,通过车内(背门)按钮或遥控钥匙控制其自动开启或关闭。
2.2电动背门系统的功能规范2.2.1自动启闭功能:通过按钮开关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汽车背门。
2.2.2遥控功能:遥控开启和遥控关闭汽车背门。
2.2.3智能防夹和防撞:在电动背门开启或关闭过程中碰到人员或障碍物时,控制模块会指令背门停止运行,并向反方向运动(或停止),防止背门关闭时夹伤人员,防止背门在开启时撞伤人员,同时避免损害背门系统或车辆,该功能有防夹感应条及霍尔防夹两种方式。
2.2.4暂停功能: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任意位置暂停。
2.2.5高度设定功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动设定开启高度。
2.2.6手动关闭功能:可手动关闭背门,闭锁器自动锁闭;手拉后启动自动关闭模式。
2.2.7感应启闭功能:通过传感器自动识别踢腿动作,自动开启或关闭背门。
2.2.8 重启功能:电动背门系统断电或拔插RMD插接件后,系统应回到初始化状态。
2.3电动背门系统的结构形式规范2.3.1电动背门系统的组成电动背门系统大致有如下零部件组成:2.3.2电动背门系统的结构形式电动背门系统的结构形式大致分为铰链自带电机式、摇臂式以及电撑杆式三种(如下表所示),其中电撑杆式分为并行和串行两种。
我司目前除B01(三厢车)所用电动背门为并行式电撑杆外,其余车型(B11A/B、B12、B15、B17)都配备串行电撑杆,该结构形式也是目前市场上主流形式,故本文主要针对串行电撑杆式电动背门进行规范。
电动小门质量要求标准电动小门作为现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要求标准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和遵守相关的质量标准,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还可以提升电动小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下文将针对电动小门的质量要求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一、材料要求1. 门扇材料应选用优质的钢材或铝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满足门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
2. 电动门的传动系统应选用高强度、低噪音的齿轮传动装置,以确保门体开合的平稳性和可靠性。
3. 门体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和耐候性喷涂,以保证门体长期使用不生锈、不易褪色,并且易于清洁和保养。
二、结构要求1. 电动小门的结构设计应合理稳固,能够承受一定的风压和外力冲击,保证门体在风大的情况下不易变形或损坏。
2. 门扇、门框、传动系统等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必须牢固可靠,不存在松动或脱落现象,以确保电动小门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隐患。
三、安全要求1. 电动小门应配备行人、车辆等感应装置,并且具备反向运行功能,以确保在门体关闭过程中能及时检测到人员或物体,避免造成伤害或损坏。
2. 电动小门应配备有效的防夹指保护装置,能够在门体关闭时及时检测到夹人情况并停止关闭动作,降低夹伤风险。
四、操作要求1. 电动小门的开合速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既要保证开关的效率,又要避免因过快的速度造成危险。
2. 电动小门应具备手动紧急开启装置,以应对断电或其他突发情况,保证人员相关安全。
五、使用寿命要求1. 电动小门的设计寿命应不低于15年,能够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和持续安全使用。
2. 电动小门的各零部件应具备一定的抗疲劳、耐久性能,经过长期使用后不易出现故障或损坏。
六、环境适应性要求1. 电动小门的设计应考虑适应不同气候环境条件,能够在不同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正常运作。
2. 电动小门应具备一定的抗风压能力,能够在风大的情况下稳定安全地开合。
Q/ZT缓冲块设计规范2015-08-01发布2015-08-15实施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前言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车型管理科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小飞。
缓冲块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结合众泰汽车现有车型缓冲块的型号及应用情况,规定了缓冲块的术语、材料、成本、种类规格、设计原则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众泰汽车设计生产的所有车型的缓冲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ZTB 07.005 汽车密封用EPDM材料要求Q/ZTB 07.021 聚酰胺(PA)类材料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缓冲块本标准中的缓冲块是指布置于车门和车身之间、发动机盖与车身之间、背门(行李箱盖)与车身之间、加油口盖与车身之间,在车门、发动机盖、背门(行李箱盖)、加油口盖关闭时,通过弹性压缩形式吸收门盖关闭时传送到车身上的冲击载荷,起到防过关作用的弹性体,其中发动机盖缓冲块和背门(行李箱盖)缓冲块还可以起到支撑发动机盖和背门(行李箱盖)的作用。
3.2 缓冲块的有效高度缓冲块的有效高度是指在缓冲块安装到钣金并调节完成之后,缓冲块露出部分末端平面到安装面之间的距离。
3.3 卡入式缓冲块缓冲块通过卡入钣金孔来固定,其与钣金的配合关系如图1所示。
一般卡入式缓冲块高度不可调节,通用性较差,但是安装后可靠性好,通常用于车门缓冲块上。
图1 卡入式缓冲块与钣金的配合关系图2 旋入式缓冲块与钣金的配合关系缓冲块通过螺纹旋入钣金孔来固定,其与钣金的配合关系如图2所示,旋入式缓冲块不需太复杂的结构即可调整安装高度,具有更好的通用性。
4 材料和成本缓冲块材料通常为EPDM,为了品相美观,我公司在新车型上开发了多款EPDM橡胶垫与PA66塑料底座复合装配的缓冲块,其典型结构如图3所示:图3新款缓冲块造型EPDM橡胶垫PA66塑料底座缓冲块的成本主要包括:1、人工成本2、材料成本 3、模具成本 4其它成本(能耗费、包装运输费+管理费+销售成本+税费),各部分成本所占比例大约如表1所示。
电动背门设计规范规范电动背门的结构形式应该符合以下要求:1.背门材料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日常使用和意外碰撞的冲击。
2.背门的密封性应该良好,能够有效防止雨水和灰尘进入车内。
3.背门的开启高度应该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车库和停车场的限制。
4.背门的开启角度应该足够大,能够方便用户装载和卸载物品。
5.背门的电动撑杆和摇臂应该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够支撑背门的重量和保持稳定。
6.背门的电子控制模块应该具有可靠的性能和稳定的工作,能够实现各种功能要求。
7.背门的防夹感应条和霍尔防夹装置应该能够有效防止夹伤人员和损坏背门系统。
8.背门的安装支架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牢固地固定背门于车身上。
9.背门的开启和关闭按钮应该易于使用,能够方便用户操作。
10.背门的感应启闭功能应该能够准确识别用户的动作,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背门的功能。
总之,电动背门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安全性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The structure of electric tailgate systems ___: hinge-mounted motor type。
rocker arm type。
and electric strut type (as shown in the table below)。
with electric ___。
our company's electric ___ (sedan) use series electric struts。
which are the mainstream structure in the market。
Therefore。
___.Number12Structure TypeHinge-___Rocker arm type___ and n modelsEmbedded in the rear roof beam cavity。
double-sided arrangement for Audi Q5Drive mechanism embedded in the rear side panel。
strut for Luxgen 7 MPVExposed。
single-sided arrangement for Audi A6LDS 5 (not yet mass-produced。
modified by 4S store)Parallel electric strutEmbedded in the rear side panel。
double-sided arrangement3.Electric Tailgate System Design Standards3.1 ___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electric tailgate system is shown in the figure below:3.1.1 ___ Struts___'s flow channel。
and are ___ and increase n space。
Q215B0816T1F38 internal hexagonal flower-shaped ___。
The design of the strut's movement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gas spring。
and a safety clearance of 10mm should be ___。
an 8mm clearance ___.The design stroke and n length of the electric ___ it ______:L伸The distance een the centers of the two ___ state of the electric strut;S: The stroke of the electric strut.3.1.2 Arrangement of Self-locking MechanismsThe self-locking mechanism is arranged een the inner and outer panels of the tailgate and can be either integral or split。
If it is a split structure。
the design should consider the assembly space for the final assembly。
and the locking mechanism should have a 10mm clearance with the inner and outer panels of the ___.3.1.3 ___ of ECU___ ___ and weight of the tailgate。
rity should be given to arranging it in the vehicle body side.3.2 ___The force ___ of the electric strut。
As the power output unitof the system。
the strut replaces the gas spring to open and close the tailgate。
and its force ___:3.2.1 n Input ns3.Rear Tailgate n Analysis Parameters Input___Hand opening pointHand closing point______撑杆电机停止工作,同时发出警报提示用户。
用户需要检查后背门周围是否有障碍物,解除障碍后方可重新操作。
d)自动落锁功能:在后背门关闭到关门位置后,系统将自动启动背门自吸锁,确保车辆安全。
e)手动操作功能:在电动背门系统故障或电源故障时,用户可以通过后背门内部开关手动开启或关闭后背门。
f)异常处理功能:在电动背门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将自动停止工作并发出警报提示用户,同时记录异常代码,方便维修人员进行排查和修复。
以上是电动背门系统的电控规范,通过严格的控制逻辑和功能规范,确保后背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性。
停止后背门的撑杆动作,并蜂鸣提示。
ECU接收尾门关门按钮、遥控钥匙和操作面板上的关门按钮发出的指令信号。
ECU驱动蜂鸣报警,提示即将动作。
ECU驱动电动撑杆收缩到一档位位置,然后驱动自吸门锁执行闭锁动作。
尾门正常执行开门或关门动作过程。
ECU不间断采集撑杆状态,判断是否出现堵转。
如果出现堵转,系统延时50ms再次判断是否出现堵转,若还是出现堵转,则蜂鸣提示报警,停止撑杆当前动作,反方向执行撑杆一定行程。
在后背门开启状态下,手动拉动后背门到合适位置,持续按下关门按钮,系统会蜂鸣提示,在蜂鸣提示结束后松开关门按钮,此时系统将不会执行关门动作,记忆后背门当前的开启位置,然后再执行电动开门时,后背门将开启到用户设定位置。
开门状态下,用户手动向上或者向下调整尾门到合适高度。
ECU不间断检测记录当前撑杆位置信号。
如果检测到关门按钮没有按下,系统计时5S后再次检测是否按下。
如果检测到关门按钮按下,则执行关门动作。
ECU具备两个接插件,一个为12孔,负责驱动模块;一个为24孔负责通信模块。
12孔插接件管脚定义如下:左撑杆驱动1、NC、右撑杆驱动1、解锁电机驱动1、自吸电机驱动1、左撑杆驱动2、NC、右撑杆驱动2、供电电源负极、供电电源正极、解锁电机驱动2、自吸电机驱动2.额定电流为5A或30A,最小值为1.5,信号类型为导线截面积为2.5mm2.其他参数包括堵转瞬间和保留。
最后,将当前撑杆开启高度设定为最大开启位置,并写入非易失性存储器。
本文介绍了15A电机驱动和30A系统供电的相关信息,以及24孔插接件管脚定义和功能。
15A电机驱动有多种型号,其中5A和15A电机驱动是常用的。
这些电机驱动可以用于控制电机的速度和方向。
30A系统供电是一种电源系统,可以为电机驱动等设备提供电源。
该系统的额定电流为1.5A,最大值为30A。
24孔插接件管脚定义如下:门锁棘爪信号、门锁关门信号、左撑杆转速传感信号1、左撑杆转速传感信号2、右撑杆转速传感信号1、右撑杆转速传感信号2、CAN_HIGH信号、关门按钮信号、开门按钮信号、NC、蜂鸣器驱动、PAWL信号地、CATCH信号地、左撑杆转速电源地、左撑杆转速传感电源、右撑杆转速传感电源、右撑杆转速电源地、CAN_LOW 信号地、输出电源、GND、CAN通讯等。
每个管脚的额定电流和最小电流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线截面积。
同时,有些管脚需要注意内部限流和压降等参数。
在管脚定义中,还有一些预留的管脚,如蜂鸣器供电等。
这些管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使用。
总之,了解24孔插接件管脚定义和功能对于电机驱动和系统供电的设计和使用非常重要。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和参数,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删除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后,文章如下:电动背门系统性能规范定义如下:a。
系统防夹力定义为60~80N;b。
系统防夹停止后应反向回弹,回弹量50mm~100mm;c。
系统静态电流不大于1.5mA;d。
系统手动开关门力定义40~70N;e。
系统休眠策略应满足我司《ork_Management_V1.7》之规定;f。
系统诊断功能应满足我司《电控单元诊断开发的技术规范》之规定。
电动背门系统的设计流程如下:4.1 电动背门系统开发流程图:4.2 流程说明:4.2.1 项目组确定新车型配备电动背门系统后,由采购中心、专业部门共同收集供应商资源,并开展技术交流:车身部负责驱动、防夹模块的开发周期、结构形式、布置及实验等内容;电器电子部负责配合对电控系统、通讯方式等内容进行技术交流;采购负责开发费、单件成本等商务内容。
4.2.2 技术交流后,各专业部门需提交方案报告,由车身部组织协调各专业部门评审;若方案未通过,需与供应商沟通修改方案或重新寻找供应商,直至确定可行方案。
4.2.3 采购布点完成后,各专业工程师根据职责共同参与电动背门启闭系统技术协议编制;各部门第一责任人审批会签后,与供应商签订电动背门系统开发技术协议。
整个系统运行正常,经过跌落测试,产品未出现明显变形,只允许出现轻微划痕,通电使用功能正常。
在湿热试验中,产品经过6次循环测试后,依然正常运行,无明显破损、变形、开裂纹等异常现象。
耐候性试验和抗干扰性测试均符合相应的ISO和CISPR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