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透镜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25
教案:4.2 透镜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2节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透镜的性质和特点。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形状、对光线的作用以及焦点和焦距的概念。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透镜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形状。
2. 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包括会聚和发散。
3. 理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简单情况下的焦距。
4.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透镜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形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实验验证透镜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尺子、实验台。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尺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幻灯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凸透镜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讲解: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形状,解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包括会聚和发散。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焦点和焦距。
4. 讲解:讲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教授计算方法。
5. 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解答有关透镜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4.2 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形状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形状中间薄,边缘厚。
焦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或发散作用所在的点。
焦距: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凸透镜的焦距。
答案:根据公式,焦距等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2. 题目:解释为什么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
答案: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为它能使光线通过后聚焦于一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幻灯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实验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透镜的性质。
但在讲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考虑在课后提供更多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透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认识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经历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估;3.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
【重点难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会利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景引入:“听话的小狗”让小狗“向右看齐”图一图二图三在两只小狗前放置两个试管(一个距离小狗较近,另外一个距离稍远),向试管中加水看到的像如图三,通过较近较近的试管观察到放大的像,较远的试管观察到的像是倒立的。
从视觉感官角度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出加水的试管相当于透镜,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透镜的奥秘引入新课。
二、初识透镜1.学生活动:观察透镜的外观,隔着纸巾触摸镜片,比较每个透镜不同部位的薄厚特点,从而得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中央厚边缘薄称为凸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称为凹透镜。
2.学生练习:辨别下列透镜:3.学生活动:将透镜靠近书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1)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缩小)的。
(2)通过凹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缩小)的。
4.学生活动:让光通过透镜光路将会发生什么改变探究方法:让一束平行光分别正对着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并用笔在白板上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5.教师演示:在三维立体中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折射后光的实际传播路径6.学生自学透镜的相关概念,教师点拨凸透镜有2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光心:透镜的中心。
主光轴:经过光心与透镜垂直的直线。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通过透镜后会聚于一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7.(1)准备老花镜和近视镜,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法辨别老花镜和近视镜的镜片,它们分别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2)小组讨论哪种辨别方法好方法1:“摸”厚薄部位方法2:“看”成像大小方法3:“照”光路聚散教师总结: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方便辨别就好8.学生活动:试用一种简易的方法辨别圆环内的水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轻轻甩去少量的水(保持水膜完好),结果又会怎样?9.教师演示:光通过三棱镜后的传播路径,得出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向三棱镜底边偏折。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2 透镜一、教学内容1.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及形状特点。
2.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和发散。
3.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和焦点概念。
4. 透镜的应用实例: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及其形状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应用。
3. 学生能够了解透镜的焦距和焦点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应用。
2.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及其形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线演示仪、幻灯机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具、透镜模板、光线追踪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幻灯机、放大镜等实际应用产品,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作用和特点。
2. 理论讲解: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形状特点以及焦距和焦点概念。
3. 实验演示:利用光线演示仪,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4. 实例分析:分析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实际应用产品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透镜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透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焦距: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
焦点:光线经过透镜后汇聚或发散的点。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及其对光线的作用。
2. 解释焦距和焦点概念,并给出一个实际例子说明。
3. 完成随堂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应用产品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透镜的作用和特点,通过实验演示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性质以及对光线的作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焦距和焦点的讲解可能不够详细,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巩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眼镜、相机等,并探索凸透镜和凹透镜在实际问题中的组合应用。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 4.2透镜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应用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与透镜有关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透镜的成像规律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应用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透镜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首先,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即透明介质的两个曲面或一个曲面和一个平面的界面。
然后,解释透镜的性质,如折射、反射和散射等。
2.2 透镜的分类及其特点介绍透镜的分类,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
解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如焦点、光的收敛和发散等。
3. 实验演示(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演示,通过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并记录透镜成像的特点。
领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透镜的成像规律。
4. 讲解透镜的成像规律(1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透镜的成像规律,包括物体距离、透镜焦距和成像距离之间的关系。
讲解物理规律和透镜成像规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透镜的工作原理。
5. 讲解应用(10分钟)讲解透镜的应用,如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等,并介绍它们的原理和用途。
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相关的实物或图片。
6. 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透镜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和互相帮助,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7.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强调透镜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四、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讲解中的案例分析题。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2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第四章第二节,主要涉及透镜的相关知识。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还包括了透镜焦距的概念和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特点,能够识别各种透镜。
2. 使学生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能够解释透镜成像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特点以及对光线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白屏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以便进行观察和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清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是如何得到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透镜在成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讲解: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特点,讲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通过示例和图示,解释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透镜成像的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4. 练习: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成像,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四章第二节透镜一、凸透镜1. 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2. 特点:对光线有会聚作用3. 焦距:透镜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二、凹透镜1. 定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2. 特点: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面给出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并解释原因。
例题:一块中间厚,边缘薄的玻璃片,一块中间薄,边缘厚的玻璃片。
答案:中间厚,边缘薄的玻璃片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玻璃片是凹透镜。
2. 题目: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并解释原因。
例题: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处,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
答案:成的像是虚像。
4.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2)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3)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放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动,为了快速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选填“左”“右”“上”或“下”)移动适当距离;(4)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2cm刻度线处,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
为了观察此时成像的特点,接下来的操作是。
【答案】10 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右取走光屏,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看烛焰的像【详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图甲中凸透镜的焦距f=60cm-50cm=10cm(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现在光屏的中心。
(3)由图乙可知,物距u=50cm-35cm=15cm焦距为1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为了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v大于二倍焦距,故光屏应向右移动。
(4)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2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42cm=8cm此时物距小于焦距,在凸透镜的左侧成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所以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
为了能观察此时成像的特点,应取走光屏,从光屏一侧用眼睛透过凸透镜观看烛焰的像。
2.用F为焦点,探究焦距为f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验中;(1)发光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光屏未画出,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在图中(填数字序号)区域,像的箭头方向是竖直向的,像的大小比发光物体要;(2)将光屏放在凸透镜右侧,发光物体放在A处,发现无论怎样调整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都无法得到发光物体的像。
教案:苏科版八上物理 4.2 透镜一、教学内容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2. 透镜的特性:焦距、焦距公式、放大倍数。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透镜的分类和特性,能够正确识别各种透镜。
2. 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透镜的分类、特性和应用。
2. 难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凹透镜、玻璃板、光具座、白纸。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用于观察和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等透镜应用产品,引导学生关注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知识讲解:(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 透镜的特性:焦距、焦距公式、放大倍数。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3. 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进行观察和实验。
(2) 实验一: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区分它们的特点。
(3) 实验二:测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距,验证焦距公式。
(4) 实验三:观察透镜的放大倍数,了解放大倍数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4. 课堂练习:(1) 根据焦距公式,计算给定物距下的像距和放大倍数。
(2) 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如眼镜、相机等。
六、板书设计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2. 透镜的特性:焦距、焦距公式、放大倍数。
3. 透镜的应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 根据给定物距,计算像距和放大倍数。
(3) 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如眼镜、相机等。
2. 答案:(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 根据焦距公式计算。
(3) 眼镜:凸透镜,用于矫正近视或远视;相机:透镜,用于成像;放大镜:凸透镜,用于放大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