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8.47 MB
- 文档页数:89
白血病(leukemia白血病为重点内容)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
其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受抑制。
(一)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正常造血受抑制。
主要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贫血、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名词解释,考生需牢记)。
1.临床表现起病急缓不一,病人常有贫血、出血、感染、各种器官浸润表现。
(1)贫血往往是首起表现,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由于正常RBC生成减少。
(2)发热可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畏寒、出汗等。
较高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
感染可发生在各个部位,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致败血症。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他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也可出现真菌感染,病人免疫功能缺陷后易致病毒感染。
(3)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以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易并发DIC。
血小板减少是出血的最主要原因,颅内出血为白血病出血致死最主要原因。
(4)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①淋巴结和肝脾大淋巴结肿大以急淋白血病较多见。
轻度中度脾肿大,无红痛。
纵隔淋巴结肿大常见于T细胞急淋白血病。
可有轻至中度肝脾大。
非慢性粒细胞的病急性变可见巨脾。
②骨骼和关节胸骨下端局部压痛。
③眼部绿色瘤常累及骨膜以眼眶部最常见,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绿色瘤,很重要的名词解释)。
④口腔和皮肤急单和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使牙龈增生、肿胀;可出现蓝灰色斑丘疹或皮肤粒细胞肉瘤。
⑤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CNS—L常发生在缓解期。
以急淋白血病最常见,儿童患者尤甚。
临床上轻者表现头痛、头晕,重者有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第三章病例分析——白血病概述白血病是由于造血系统中某一系列细胞的异常肿瘤性增生,并在骨髓、肝、脾、淋巴结等各脏器广泛浸润,外周血中白细胞有质和量的异常,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临床表现的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如下:(一)正常血细胞减少症状指因白血病细胞增生,抑制了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生长,所引起的感染、贫血和出血等症状。
1.感染半数的病人以发热为早期表现。
感染最易发生在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交界处。
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扁桃体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2.出血出血可发生在身体各部,以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衄、月经过多为多见。
3.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贫血往往呈进行性发展。
半数病人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
(二)白血病细胞增多症状为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对器官和组织浸润所致的各种临床表现。
1.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淋巴结一般轻至中度肿大,无触痛和粘连,中等硬度。
肝脾肿大常为轻至中度。
2.骨骼和关节:胸骨下端局部压痛。
3.眼部:粒细胞肉瘤,也叫绿色瘤。
4.口腔和皮肤:牙龈增生、肿胀;皮肤蓝灰色斑丘疹或皮肤粒细胞肉瘤。
牙龈增生5.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6.睾丸: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性。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血象:大多数病人白细胞增多,部分病人白细胞正常或减低。
原始和(或)幼稚细胞一般占30%-90%。
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
血小板常减低。
约10%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
2.骨髓象: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主要是白血病性的原始和幼稚细胞,达20%以上。
可有“裂孔现象”。
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形态常有异常改变。
Auer小体较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不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uer 小体3.细胞化学4.免疫学检查5.染色体及基因改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即M3型)常有t(15;17)(q22;q21)染色体改变。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鉴别概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一种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主要发生在幼年儿童和年轻成人。
它是由原始淋巴细胞克隆增殖引起,并累及骨髓、外周血和其他组织。
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贫血、出血、感染和淋巴结肿大等。
临床特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1.贫血:由于骨髓代偿能力下降,患者出现乏力、疲劳和皮肤苍白等症状。
2.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患者容易出现鼻衄、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
3.感染:由于白细胞数量减少,患者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
4.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伴有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
5.骨痛:由于白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可导致骨骼疼痛和关节痛。
诊断依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学检查骨髓常规染色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的主要手段。
骨髓涂片检查可以发现大量原始或幼稚淋巴细胞。
免疫表型分析可以确定白血病细胞的类型和分化程度。
2. 组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检和脾脏活检可以帮助确定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存在和程度。
3. 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核型检查、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可以发现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如T或B细胞受体基因的克隆性重排。
4. 其他检查包括全身CT扫描、骨髓穿刺活检等辅助检查,用于评估疾病的分期和评估预后。
鉴别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涂片和免疫表型分析可以鉴别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不同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 巨核细胞白血病巨核细胞白血病常伴有明显的骨髓增生异常和血小板减少,可通过骨髓涂片和免疫组化染色来鉴别。
3.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以淋巴细胞增多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其淋巴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同。
急性白血病诊疗规范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由于骨髓中异常的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使正常造血受抑,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继发感染等。
临床病情凶险,必须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正常血细胞减少的表现(1)发热多数起病急剧。
发热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继而内脏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贫血进行性加重。
2.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表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
亦可表现其他部位浸润,如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象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白细胞数可低可高,分类计数可见幼稚细胞,血小板数减少。
2.骨髓象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增生明显活跃,白血病细胞230%。
3.细胞化学主要用于协助形态学鉴别各类白血病,如:过氧化酶、苏丹黑脂质、糖原染色、非特异性脂酶及氟化钠抑制试验。
4.有条件者,可做如下检测:①骨髓活检病理检测;②骨髓/血细胞免疫学分型;③骨髓/血细胞染色体检测;④骨髓/血细胞的有关基因检测。
(三)鉴别诊断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类白血病反应。
【治疗原则】(一)支持疗法1.防治感染(1)患者应尽量安置在相对无菌的病房中进行,加强基础护理,强调无菌操作。
化疗前尽可能清除病灶。
(2)白血病继发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
用药前,需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取送各种培养标本。
最常用的方案为:氨基糖苔类加抗绿脓杆菌的B-内酰氨类。
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老年患者)或有明显听力障碍患者,主张以第三代头抱类代替氨基糖苜类抗生素。
观察48〜72小时,若体温下降,可继续用原抗生素治疗;若病原菌肯定,则立即更换敏感的抗生素,若病因仍不明,体温亦不降,则需更换或加用其他抗生素,高热持续一周,要注意真菌、厌氧菌感染。
2.纠正贫血:严重的贫血可输注红细胞悬液,尽量使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60g∕1.以上,以免脏器组织产生明显缺氧症状。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一种由淋巴母细胞发展而来的白血病。
在临床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十分关键,因为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以下将介绍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方法。
临床表现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贫血•骨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倾向等这些临床表现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常常表现较为明显,但并不具有特异性。
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外周血象中常见淋巴细胞增多,伴有异常的淋巴细胞形态。
2.骨髓象:骨髓象是确诊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金标准,常见的特点包括骨髓内淋巴母细胞增多和异常。
3.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的白血病类型,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影像学检查1.肝脾B超:检查肝脾的大小和形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肝脾肿大。
2.淋巴结CT:了解淋巴结的大小、密度和形态,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要点1.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区分:急性髓系白血病在骨髓象中可见幼稚粒细胞增多,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则以淋巴母细胞为主。
2.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区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淋巴细胞增多,但病程较长,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所不同。
结语综上所述,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只有明确诊断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重视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工作。
急性白血病【概述】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或多种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恶变,失去正常的增殖、分化及成熟能力,无控制的持续增殖,逐步取代骨髓并经血液侵润至全身组织及器官。
【诊断】一、病史及症状⑴病史提问:注意:①起病情况。
②是否接触放射线、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
③是否应用过瘤可宁、马法兰、氮芥等烷化剂。
④是否患有Bloom综合征、Fanconi贫血及Down综合征等疾病。
⑵临床症状:一般贫血症状,鼻衄、牙龈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发热,骨痛、关节痛,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出现头疼、恶心、呕吐、抽搐、大小便失尽,甚至昏迷。
二、体检发现贫血外貌,皮肤可见瘀点、瘀斑,牙龈渗血或伴牙龈增生,淋巴结肿大,胸骨中下段压痛,肝脾轻、中度肿大。
三、辅助检查血象: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减少,分类可见原始或幼稚细胞。
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可伴骨髓纤维化或骨髓坏死。
按增生细胞的系列不同,分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其骨髓特点如下:⑴ ANLL :① M1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原粒细胞≥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少见,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可见Auer小体。
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
② M2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粒系明显增生,可见Auer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
根据粒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为:M2a型:原粒细胞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M2b型: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但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核浆发育明显不平衡,此类细胞>30%。
③ M3型(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此类细胞>30%(非红系细胞);易见Auer小体;红系、巨核细胞系增生受抑。
根据粒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又分为:M3a型(粗颗粒型):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诊断及分型(一) ALL基本诊断依据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可发现不等数量的原、幼淋巴细胞或未见原、幼淋巴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
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必须≥30%才可确诊为ALL。
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化酶(POX)、糖原(PAS) 、非特异性酯酶(NSE)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鉴别。
(二) ALL的M IC分型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诊断以外,还应该用单克隆抗体作免疫分型(I)及细胞遗传学C)检查,即M I C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遗传学/融合基因(molecular genetics,M ) 检测, 即M ICM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淋巴细胞型按FAB分型标准分为L1、2 和L3 型,但L1、2 型之间已不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
2、免疫分型:分为T、B型二大系列: (1) 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具有阳性的T淋巴细胞标志,如CD1、CD2、CyCD3、CD4、CD5、CD7、CD8 以及TdT等。
(2) 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系ALL) :根据其对B系淋巴细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标志反应的表现临床分为3个亚型: ①早期前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Pre B2ALL) , CD79a、CD19和(或) CyCD22、CD10及HLA2DR 阳性, Sm Ig、CyIg阴性; ②前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 B2ALL) , CyIg阳性, Sm Ig阴性,其他B系标志CD79a、CD19、CD20、CD10、CyCD22以及HLA2DR常为阳性; ③成熟B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2ALL) , Sm Ig阳性, 其他B 系标志CD79a、CD19、CD22、CD10、CD20以及HLA2DR 常为阳性。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肿瘤,其特征是在骨髓中出现过多成熟和未成熟的骨髓粒细胞,尤其是粒细胞。
在CML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同时伴有骨髓的增生,常导致脾脏肿大。
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CML患者的临床表现往往比较隐匿,症状可能包括疲劳、贫血、淋巴结肿大、出血倾向等。
在中晚期的CML患者中,还可能出现脾脏肿大和腹部不适等症状。
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1.血液检查:CML患者的外周血常常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伴有成熟和未成熟的粒细胞增多。
2.骨髓检查:通过骨髓检查可以观察到骨髓中过多的粒细胞,也可进行染色体分析,检测BCR-ABL融合基因。
3.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CT等检查,用于评估脾脏肿大情况。
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在进行CML的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 白血病的其他亚型:如急性白血病、慢性髓样白血病等,通过血液学、骨髓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2.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进行鉴别。
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变异型:部分CML患者可能经变异后演变成急性白血病,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
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CML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靶向治疗和骨髓移植等。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干扰素、酌情使用酪激酶抑制剂等。
靶向治疗主要是通过干扰BCR-ABL融合基因的信号传导来抑制癌细胞增殖。
对于部分患者,骨髓移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结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合理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详细的临床检查和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CML,并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