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 格式:doc
- 大小:23.90 KB
- 文档页数:23
白血病确诊标准
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术等。
1. 临床症状: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通常与家族遗传、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等原因有关,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出血、贫血等症状。
2. 血常规检查:患者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
3. 骨髓穿刺术:骨髓穿刺术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医生通过骨髓穿刺术,可以观察骨髓中的细胞形态,明确疾病类型。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细胞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等检查明确诊断。
如果确诊患有白血病,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注射用环磷酰胺、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
必要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手术治疗。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身体不适请尽快前往医院就医。
白血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一、病因: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肿瘤。
其发生与多种遗传和获得性的影响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通过家族聚集性观察发现,白血病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
例如,下丘脑垂体肿瘤患者中易合并白血病。
此外,在某些先天性遗传异常中也可见到高发白血病。
2. 染色体异常:患者染色体变异很普遍,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中频率更高。
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t(9;22)(q34;q11) (Ph+), t(v;11q23), t(8;21)(q22;q22), t(15;17)(q24;q21)等,这些染色体异常会改变人体内基因结构与功能,参与致癌过程。
3. 环境暴露:长期接触放射线、化学物质如苯、对苯二胺和工业毒物等,也被认为是白血病发生的诱因。
这些环境暴露会引起机体DNA的损伤,从而导致细胞分裂异常和恶性克隆增殖。
二、治疗方法:白血病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化疗、放疗、干细胞移植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其中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不同类型和分期的白血病来确定。
1.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多种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杀伤作用的药物来消灭恶性克隆细胞。
化学药物可分为单药或联合应用,并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态、分型以及有无并发感染等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常用的药物有吉西他滨、氟达拉滨、阿霉素等。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主要应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以及白血病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情况。
通过使用高能射线(X射线或γ射线)来杀伤癌细胞和控制恶性克隆增殖。
3.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失效化疗或复发的患者。
它通常包括自体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种方式。
通过重新注入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来替代被白血病侵犯的异常造血。
4. 靶向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成为近年来白血病治疗领域的新突破,该类药物以分子靶点为目标,抑制白血病特定信号传导路径并削弱肿瘤生长与转移能力。
白血病名词解释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其特点是体内的造血系统产生了大量异常的白细胞(也称为白血球)。
这些异常白细胞无法正常发挥免疫功能,也会占据正常白细胞的位置,导致体内正常造血功能受到影响。
白血病通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白血病病在短时间内进展迅速,而慢性白血病病程较长,进展缓慢。
根据白细胞类型的不同,白血病可以分为多种亚型,最常见的是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的症状包括疲劳、乏力、贫血、易出血和感染等。
诊断通常需要进行血液检查、骨髓穿刺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等。
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化学治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学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放疗则利用高能量射线来杀死白血病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以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方法。
总的来说,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在现代医学的支持下,许多患者可以通过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法获得有效的治疗,并取得长期的生存效果。
白血病的注意事项
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疾病,需要特殊的注意事项和护理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
1. 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白血病的治疗通常包括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患者应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或接受治疗。
2. 定期复诊和检查:定期复诊和检查是白血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医生监测疾病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3. 避免感染:白血病患者因为免疫功能受损,容易感染。
家属和患者本人需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有传染性的病人接触,并定期接种疫苗。
4. 饮食均衡、营养丰富:白血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贫血或食欲不振等问题,应该注意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身体健康。
5. 密切观察身体变化:白血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身体变化,及时告知医生。
6. 保持良好的心情: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低落和抑郁,可以适当参与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听音乐、看电影等。
7. 避免紧张和过度劳累: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紧张的情绪和身体疲劳。
请注意,以上是一些建议性的注意事项,具体的护理和管理措施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白血病是怎么引起的姜华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 200081)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会影响人体的造血系统,导致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的白细胞大量涌入血液中,危及患者生命。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其与遗传、环境、化学物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白血病的病因。
什么是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中异常增生的白细胞导致的恶性肿瘤疾病。
虽然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数量过多,但这些白细胞并不完全正常,无法完成正常的免疫功能,且会持续增生,最终会影响到正常造血和其他器官的功能。
白血病可以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种类型。
急性白血病是指白细胞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导致白细胞数量迅速增加,而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则急剧下降。
急性白血病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症状包括疲劳、发热、淋巴结肿大、出血和贫血等。
急性白血病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慢性白血病是指白细胞增长缓慢,常见于老年人,症状包括疲劳、贫血、失眠、食欲不振等。
慢性白血病的发展相对缓慢,可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
引起白血病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1)染色体异常:是引起白血病最常见的遗传因素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会发生异常,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突变,从而引起白血病。
例如,某些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中存在Philadelphia染色体,这是由于染色体9和22之间的基因交换所致。
(2)遗传突变:一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例如,Down综合征患者患白血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倍。
这类患者通常携带三个21号染色体,可能导致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
(3)家族遗传:如果一个人的亲属中有人患有白血病,那么他患白血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这表明,一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在家族中传递,并增加患白血病的风险。
化学因素研究表明,与下列化学物质长期接触的人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数倍。
(1)苯: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在石油化工、印刷、染料等行业中广泛应用。
白血病的治疗方法白血病是一种危险的血液疾病,其主要原因是体内恶性白血病细胞过度增生而导致的。
目前,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都是用化疗(化学治疗)来治疗的。
虽然化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它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来对抗白血病。
传统治疗方法:化疗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一种传统方法,通过给患者注射药物来杀死恶性细胞以防止其扩散。
虽然化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它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脱发、恶心、呕吐、肝毒性、骨髓抑制等。
其中最严重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因为骨髓细胞是造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疗会对骨髓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新型治疗方法:慢性骨髓炎痛疗法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型治疗方法——慢性骨髓炎痛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白血病。
该治疗法是基于一种草药“千层膜”的成分“骨常素”。
这种物质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促进脂质代谢,从而促进骨髓功能的恢复。
慢性骨髓炎痛疗法是通过口服骨常素来治疗。
该疗法既具有治疗功效,又不会出现传统化疗的副作用,因为它是由天然草药提取的成分。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白血病的新方式。
它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抗白血病细胞,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目前免疫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免疫抑制剂,它是一种可抑制、减少或甚至停止免疫系统活动的治疗方法。
另一种是使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它使用特殊的药物与恶性白血病细胞结合,从而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清除恶性白血病细胞。
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验来确定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但是免疫治疗的优点在于它不会带来化疗的副作用,能够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因此被认为是未来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虽然化疗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传统方法,但是它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型治疗方法,如慢性骨髓炎痛疗法和免疫治疗,不仅有效治疗白血病,而且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较小。
{'\n'}。
引起白血病的常见原因简介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中恶性增生的白细胞导致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虽然白血病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经确定了一些常见的引起白血病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引起白血病的原因,并提供一些相关的预防措施。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白血病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遗传突变可以导致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变,成为白血病细胞。
例如,特定的染色体畸变,如Philadelphia染色体 (Ph+),可导致慢性髓性白血病(CML)。
这些遗传突变通常是从父母传递给子女的,但也有一部分白血病患者并没有家族史。
暴露于致癌物质许多致癌物质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关。
长期暴露于这些物质会增加白血病的患病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致癌物质:1.阿霉素:一种常见的化疗药物,虽然可以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但长期使用也会增加白血病的风险。
2.长期暴露于放射线或高剂量的X射线:这种暴露可以导致遗传物质基因突变,进而引发白血病。
3.环境污染物:一些化学物质,如苯,是常见的环境致癌物质。
长期接触这些污染物也会增加白血病的风险。
预防措施:避免接触上述致癌物质,如必要时需做好防护措施、佩戴防护装备,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早发现病变。
病毒感染一些病毒感染也被认为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与白血病相关的病毒感染:1.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这种病毒感染与T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
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针具等途径。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种病毒可导致艾滋病,而艾滋病患者有较高的白血病发病风险。
预防措施:预防这些病毒感染的关键是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与病毒感染者共用针具等。
免疫系统问题免疫系统的异常被认为是引起某些类型的白血病的原因之一。
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导致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存活,进而引发白血病。
例如,下列情况可能增加白血病的风险:1.先天性免疫缺陷:某些先天性缺陷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进而增加白血病的患病风险。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的克隆性恶性疾病。
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同时使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及各器官浸润症状。
根据国外统计,白血病约占肿瘤总发病率的3%左右,是儿童和青年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白血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中,欧洲和北美发病率最高,其死亡率为3.2-7.4/10万人口。
亚洲和南美洲发病率较低,死亡率为2.8-4.5/10万人口。
发病原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的病因学已从群体医学、细胞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尽管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发生有关,但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
目前在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方面,仍然认为与感染,放射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有关。
高发人群(1)近亲结婚所生子女:近亲结婚的后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的后代高出150倍,这些孩子经常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因此更容易得上白血病。
(2)具有化学药物、毒物接触史:生活在油田、化工厂附近,或长期接触化工制剂的人群更易患病。
(3)与汽油长期接触:汽车驾驶员与含苯的汽油长期接触,造成患白血病的几率高。
因此,长期开车的人应经常到医院验验血常规,如果过去血常规正常,在开车后出现白细胞下降,又不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就说明对苯很敏感,要格外小心。
(4)长期接触染发剂:临床上发现,白血病病人通常有长期染发的历史。
在这点上,儿童、老年人与怀孕妇女尤其需要注意。
(5)有用违禁药物治疗牛皮癣、类风湿史:很多治疗牛皮癣类风湿的所谓“祖传秘方”中,都含有大量的乙亚胺、乙双吗啉,它们也是诱发白血病的罪魁祸首。
(6)长期滥用减肥药物: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为了追求苗条,会大量服用配方不明的减肥药物。
(7)大量吸入装修污染气体:据检测,各种板材、乳胶漆和新的家具等,都含有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可逐渐释放出有毒气体。
这也是长期生活在新装修的环境里,容易发生白血病的原因。
(8)曾受到过辐射者:照射X线或伽马射线后,由于接受大量放射性元素,也会诱发白血病。
疾病分类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一、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来源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
临床以感染、出血、贫血和髓外组织器官浸润为主要表现,病情进展迅速,自然病程仅有数周至数月。
一般可根据白血病细胞系列归属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两大类。
(一)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分型1.FAB分型:M0:未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1:部分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2:分化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3: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4:粒单细胞性白血病M5:单核细胞性白血病M6:红白血病M7:巨核细胞性白血病2.WH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相关前驱细胞肿瘤2008分类1997年来自美、欧、亚等各大洲的国际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临床医师委员会与病理学家共同讨论,提出血液肿瘤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的新分类方法。
在白血病FAB、MIC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WHO分类法,经过2年的临床试用后,于1999年及2000年对新分类修定,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认定,形成WHO 2000分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2008分类。
(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分型ALL根据免疫表型不同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两大类。
2000WHO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为三种亚型:(1)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亚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 (q23;p13);(E2A/PBX1);t(12;21) (p12;q22),(ETV/CBFα)。
(2)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3)Burkitt细胞白血病。
FAB分型中的急淋形态学亚型分型方法,因可重复性较差,现已基本放弃,不再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2、L3。
骨髓中幼稚细胞>25%时诊断采用ALL的名称,幼稚细胞≤25%称为母细胞淋巴瘤。
二、慢性白血病:其特征是有功能的已分化成熟细胞过度增生,因此慢性白血应是一种由于信号传导不良或细胞增殖失控所至的疾患,而非成熟障碍所至。
慢性白血病常见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
[1][2][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疾病诊断 1.症状和体征(1)发热:发热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继而内脏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贫血:进行性加重。
(4)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表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
亦可表现其他部位浸润,如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大部分患者均有贫血,多为中重度;白细胞计数可高可低,血涂片可见不同数量的白血病细胞;血小板计数大多数小于正常。
3.骨髓检查:形态学,活检(必要时)。
4.免疫分型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6.有条件时行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一般不难。
由于白血病类型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亦不尽相同,因此诊断成立后,应进一步分型。
此外,还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
但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到30%。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
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形态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
3.巨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有时可与急性红白血病混淆。
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幼红细胞PAS反应常为阴性。
4.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象与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可能混淆,但骨髓象检查可明确鉴别。
5.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在药物或某些感染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加。
但该症多有明确病因,血小板正常,早幼粒细胞中无Auer小体。
短期内骨髓成熟粒细胞恢复正常。
疾病治疗 1.支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一旦可以确立,接下来的24~48h通常为患者接受诱导化疗做准备,往往患者的一般情况越好对诱导化疗的耐受性越强,下述的情况在几乎所有的要接受诱导化疗的患者均会遇到的情况。
1)利尿和纠正电解质平衡:维持适当的尿量是预防由于细胞崩解而导致肾功衰竭的重要手段。
2)预防尿酸性肾病。
3)血制品的正确使用:许多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均伴有骨髓功能障碍,因此必须纠正症状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4)发热及感染的防治。
2.化学治疗(1)治疗的目的化学治疗的目的是清除白血病细胞克隆并重建骨髓正常造血功能。
两个重要的原则更需明确:(1)长期缓解的病例几乎只见于有完全缓解(CR)的病例;(2)除了骨髓移植可做为挽救性治疗的手段外,对于开始治疗的反应可以预测白血病病人的预后。
尽管白血病治疗的毒性较大,且感染是化疗期间引起亡的主要原因,但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白血病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3个月,绝大部分未经治疗的病例均死于骨髓功能障碍。
化疗的剂量并不应因细胞减少而降低,因为较低剂量仍会产生明显的骨髓抑制而改善骨髓功能方面帮助不大,但对于最大限度地清除白血病细胞克隆极为不利。
(2)化学治疗的种类1)诱导化疗是开始阶段的高强度化疗,其目的是清除白血病细胞克隆而取得完全缓解(CR)。
缓解后化疗:是真对经诱导化疗已取得完全缓解后的病人,为进一步消灭那些残留的白血病细胞。
目前诱导缓解的成功率较高,而治疗的关键在于改进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2)巩固治疗重复使用与诱导治疗时相同或相似的剂量的化疗方案,并在缓解后不久即给予。
3)强化治疗增加药物的剂量(如HD-Arc-C)或选用非交叉性耐药的方案,一般在取得缓解后马上给予。
3.骨髓移植(BMT)骨髓移植在AML治疗中作用的临床试验缺乏质量控制研究。
BMT在AML中的治疗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移植相关死亡率、年龄、和其他预后因素等均应加以考虑。
诊断时有预后良好因素的(如伴有t(8;21)、t(15;17),inv(16))患者,可不必考虑年龄因素使用标准的诱导缓解后治疗。
无预后良好因素者,尤其是骨髓细胞核型差的病例,应在第1次缓解后选择自体或异基因BMT。
第1次缓解后便采用无关供者的BMT的治疗,这种骨髓移植是否值得进行应慎重考虑,既便是对于治疗相关性AML或是继发于骨髓异常增生的AML均属临床研究性质。
(1)异基因骨髓移植:近年来有关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报导很多,但据估计最多有10%左右的AML患者真正适合进行配型相合的异基因骨髓移植。
异基因骨髓移植一般在40或45岁以下的患者进行,但许多中心年龄放宽到60岁。
第2次缓解的AML往往选择异基因BMT,因为该类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只有20%~30%。
最近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第一缓解后即行BMT与先行缓解后治疗当复发后第2次缓解后再行BMT两组之间生存率上无差异。
因此BMT应当用于2次缓解后的挽救治疗、诱导失败、早期复发、或某些高危病人。
但适合的病例仍应进入前瞻性临床研究以确定异基因BMT的效果。
(2)自体骨髓移植:采用骨髓或末梢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优点是无GVHD、不需要供者以及年长者耐受性好。
但明显的缺点是白血病细胞的再输入。
随着多种体外净化方法的改进,自体BMT可能会成为早期强化治疗的最佳方案。
4.靶向治疗(1)针对发病机制的分子靶向治疗最成功的是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STI571,格列卫)作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bcr/abl融合基因的产物P210融合蛋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已取得成功,对Ph1+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也有效果;它还有另一重要靶点就是II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成员C-kit(CD117)。
(2)针对表面分子的靶向治疗AML、正常粒系和单核系均高表达CD33,25%AML细胞表面也有表达,正常造血干细胞和非造血组织不表达。
单抗HUM195是重组人源化未结合抗CD33 IgG,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后可以迅速与靶细胞结合,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杀死靶细胞;药物结合型单抗Mylotarg为CD33单抗与抗癌抗生素-卡奇霉素免疫连接物,2000年5月获FDA批准用于治疗60岁以上的复发和难治性AML;抗CD33抗体还可以与放射性同位素偶联用于治疗复发和难治性AML 及联合白消安和环磷酰胺作为AML骨髓移植前预处理方案,获得较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