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血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10.29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采集体会我院自2005年10月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足跟血,目的是通过对新生儿足跟部采血,进行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
我们发现在采样过程中常会遇到足跟部出血量不足,血斑渗透不彻底或滤纸片压迹明显等现象,因此影响血样检测质量,故对64例采样失败的新生儿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了采血的成功率和血樣的质量。
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我院自2005年10月~2006年11月共采样的新生儿440例,其中采血失败64例。
标准以不能1次成功采集标准血样为失败,采集者为同一组护士。
方法:根据失败的可能原因设计调查表,以打钩形式选项,可单选或多选,最后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64例采血失败者中采血部位不当的有44例(68.7%),手法不当有37例(57.8%),进针深浅不妥的20例(31.2%),婴儿足底太凉的12例(18.7%),哺乳不足的6例,婴儿采血体位不佳的6例(9.3%)。
讨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通过对新生儿足跟部采血,进行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筛查,筛查工作是防治儿童智力低下或疾病伤残的一项重要措施[1],筛查包括血样的采集、递送、实验室的检测,资料的储存等环节,其中血样的采集是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分析,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体会是:采血部位:选择正确的采血部位是预防失败的第一步,可以用目测或划痕确定婴儿的足跟内、外侧缘,取其末梢血,如果采血时部位不准确,偏离婴儿足跟内、外侧缘易造成采样失败。
采血方法:正确手法是大拇指于其他四指分开,合谷穴对应婴儿足跟。
示指于其他三指夹住踝关节压足跟部,范围不可过小,有节律的挤压,放松,1次挤压3~5秒,勿超过8秒,如果持续挤压,手势过重,时间过长会造成局部瘀血或软组织挫伤,如果用血卡抵触血滴,可造成血样不够或影响血样质量,可见正确采血手法的重要性。
进针深浅:采血时进针过深对婴儿足跟部损伤大,进针过浅不能采到足够的血样,实践告知我们一般以进针2~3mm为宜,即相当于一次性采血针,针头的全部刺入,手法轻而快。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及护理体会【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护理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针对一些严重危害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在新生儿期症状出现前用快速、简便、敏感的检测方法进行早期筛查。
以期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智力低下,避免机体组织器官发生损害。
若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患儿的身心发育大可达到正常同龄儿童的水平。
对防止残疾,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大意义,是防止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之。
我院开展的新筛项目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苯丙酮尿症[kpu]自开展新筛工作以来,我认为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告知工作及采血前的解释工作是保证新筛率的重要前提。
而保证血片质量和提高采血技术是采集率的重要保障。
由于新筛是新开展的项目,我院受地域的限制起步较晚,有的产妇及家属由于缺乏对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危害的认识与了解,担心采血会给新生儿增加痛苦,甚至对新生儿会产生不良影响而拒绝采血。
护士应主动热情,耐心地向家长介绍筛查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及采血方法,并发放有关的健康宣传资料,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取得家属的信任与理解并乐于配合而接受筛查。
同时填写知情同意书,确保更多的新生儿得到筛查,同时告知家属网上查询地址及告知方式。
如有疑问,我们积极与疾病筛查中心联系并及时向家属反馈结果。
我院自2008年开展新筛工作,随着工作力度的不断深入,工作也逐步走向正轨,采集率在逐年上升。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出生儿童520人次,采集足跟血为32人次,采集率为6.2%,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出生儿童546人次,采集足跟血为175人次,采集率为32%。
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出生儿童619人次,采集足跟血为454人次,采集率为73%。
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出生儿童707人次,采集足跟血681人次,采集率已达到了95%以上,2012年8至2013年2月出生儿童407人,采集足跟血407人,采集率为100%。
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方法的改进与体会教研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研究报告(反思经验交流)关键词采血方法;疾病筛查;新生儿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一些代谢性、内分泌性疾病,在新生儿期症状未出现前,通过实验筛查出来,并得到及时治疗,以防止不可逆的机体的组织器官的损伤,从而减少残疾人,降低小儿的病死率,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1]。
采集新生儿足跟血主要用于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和苯丙酮尿症(PKU)等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标本要求采集2个直径≥8mm的血斑。
在筛查过程中,采集血标本是重要环节,在临床上常因采血量不足或采血困难而反复针刺,既增加了新生儿皮肤的损伤,也增加了医院财力及护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为提高采血成功率,我科选择了新生儿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代替常规新生儿足底定位直刺及右手握紧小腿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至6月在我科出生的新生儿400例,均系足月新生儿,无其他合并症,平均体重3300g,能正常哺乳6次以上的新生儿为检测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
1.2采血时间新生儿出生72h后,7天之内,并充分哺乳。
若在哺乳前无蛋白质负荷的情况下采血,会出现PKU筛查的假阳性,72h后血样可避免生理性促甲状腺素(TSH)上升,并可防止TSH上升延迟患儿的假阴性。
1.3采用方法观察组采用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
新生儿沐浴后,将新生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握住新生儿左足,暴露足底,右手轻轻按摩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
用75%酒精棉签消毒待干,右手持采血针沿新生儿足踝外侧向足底外侧缘做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为采血点,沿此点进针,针头与皮肤呈40°~45°斜刺进针,深度0.5~1.5mm,不要用力挤压,血液很快涌出聚成血珠,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血斑标本合格。
对照组采用足底定位直刺及右手握紧小腿法。
关于新生儿疾病筛查标本采集方法的几点体会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在新生儿群体中,用快捷,简便的检验方法对一些危及儿童生命,危害儿童生长发育,导致儿童残疾的先天性疾病及遗传性疾病进行群体筛查,从而使患儿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作出早期诊断,避免或减少智力残疾儿的发生,从而达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的最终目的。
我国目前主要筛查两种疾病,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而此项工作结果的准确性与新生儿采血方法非常重要。
血片质量直接影响实验室结果,质量不好导致假阴性引起筛查漏诊,假阴性过高造成不必要的复查,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在出生72小时之后、正常哺乳6次以上的新生儿、足跟内外侧部采血,采好的血滴到3个直径8-10毫米的既渗透又均匀的血片上。
如何在短时间内一次成功的采集到合格的血,是我们产科护理人员极为关系的问题,我们不断的努力寻求一针,一次采血合格,使孩子少受痛苦。
采血常规:1.采血的时间:前面就已经说了,必须是在出生后72小时之后至7天之内,正常哺乳6次以上。
如有早产儿,低体重儿适时延长采血时间。
最迟不宜超过20天。
2.知情同意:采血前一代要告知家长采血的重要性,告知筛查的病种,方法,准确性,并要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不同意采血也要签字。
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理想。
3.采血的部位:足跟内,外侧,此出血运丰富,皮肤组织较厚,损失最小,容易固定便于取血。
4.步骤:1)认真填写采血卡,尤其详细记录住址,电话号码(必须要2个)。
并告知家属电话有变化必须告诉我们,以免耽误异常的时候通知家属。
2)采血前热敷新生儿足跟,选定采血部位后用75%的酒精选定针刺部位,待酒精完全挥发后,使用一次性三棱针斜刺入足跟内或外侧,刺入深度2-3mm,用大拇指和食指轻微挤压针眼周围,使血液自行流出,用干棉球拭去滴一滴血,再次轻轻挤压,放松,再挤压,以形成较大的血滴,从第二滴血开始取样,滤纸圆圈对着流出的血滴,使血滴自然接触滤纸,不能用滤纸直接贴在足跟上,血液从滤纸的一面由中心向四周一次性滴入圆圈,并浸透至滤纸反面,确保滤纸正反面均浸透血液。
新生儿疾病筛查方法及体会1 采血前再次将卡片姓名与新生儿进行核对,避免差错,操作者清洗双手,佩带无滑石粉手套,要求每采完一个新生儿后更换一次手套。
2 新生儿采取头高脚低位,先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并用 75的酒精棉球或棉签消毒采血部位。
3 待酒精自然挥发或用无菌棉球擦掉多余酒精后再开始采血。
采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侧或外侧,刺入深度小于 3mm ,因第一滴血含有体液或皮肤碎片,应用消毒过的干棉球拭除,取第二滴血。
4 在距针眼较大范围处挤压(不允许挤压和揉搓针眼处),再放松,形成足够大的血滴,将滤纸片接触血滴(勿触及周围皮肤),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共需3个血斑,要求血斑直径大于 8mm,禁止1个圆圈处反复多次滴血。
5 手持消毒干棉签轻压采血部位。
6 将血片悬空平置清洁空气中自然干燥(一般需在 15-22 度空气中暴露3-4小时),呈深褐色,封口塑料袋内,保存于4C冰箱中。
干燥过程中注意将滤纸片平放,避免阳光直晒、紫外线照射、烘烤受潮、水浸及挥发性化学物质等污染,冬季避免放置在暖气上,血标本不宜放置在新装修的房间内,未晾干的血样不得重叠放置。
7 所有血片应当按照血性传染病标本对待,对特殊传染病标本,如艾滋病等应当做标识并单独包装。
采血后 5 个工作日内将血标本递送至新筛中心。
递送过程中尽量减少血片在室温中存留的时间,2.1 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反馈:在接到省筛查中心出具的可疑阳性报告后,立即电话或书面通知新生儿的监护人,督促其在 7天内到省筛查中心进行复查。
1.3.4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儿的跟踪、随访:对确诊患儿立即提出治疗意见,并转省治疗机构进行治疗。
同时,通知妇幼保健机构对患儿开展跟踪随访和定期的体格及职能发育评估。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体会虽然我院从 2021 年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由于未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宣传不到位, 2021 年、2021 年、2021 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率都不足 30,未达到州卫生局规定的60,从 20__ 年开始我院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由专人管理, 20__年达到90、20__ 年达到 96。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样采集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的筛查率,提高采血成功率和标本质量,确保筛查准确率。
方法对出生72h的新生儿应用无菌技术采集足跟末梢血,将血吸于干净标准滤纸上,采集3~4个直径>8mm的血斑,把滤纸血卡送至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通过实验查出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疾病,并对健康宣教、采血前的准备、足跟血采集技巧、护理注意事项、制度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
结论认真进行采血前准备,正确进行血标本采集,严格做好各项细节化管理,才能确保疾病筛查质量,减轻新生儿的痛苦。
【关键词】新生儿足跟血采血疾病筛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新生儿筛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早期通过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对危及儿童生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智力低下的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进行群体筛查。
目的在于早诊断、早治疗,防治儿童智力低下,保障儿童成长健康。
1 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宣教及知情权落实是首要环节,严防漏查高度重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充分利用母乳喂养培训班讲解,健康宣教,门诊发放相关资料等形式宣传。
使产妇及家属充分理解疾病筛查的意义和开展的项目及采集方法,明白拒绝检查的严重后果。
采血前采血员应向新生儿的监护人进行知情告知并签字,派发筛查证明,认真填写采血卡片,卡片的内容包括采血单位、床号、住院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新生儿是否使用抗生素及碘剂,出生日期、采血时间、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采血员签名,做到字迹清楚,登记完整,并与监护人相互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2 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新生儿疾病筛查最起始的工作就是血样采集,血样采集是保障筛查质量最基本的要求。
采血质量对筛查结果会有重要影响,因此,掌握正确的采血方法,综合运用新的采血技巧,不仅能保证血标本的质量、缩短采血时间,减少对新生儿的损伤,还减少了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而且还直接影响筛查的结果及筛查率的提高,这是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
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血标采集的体会背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Newborn Genetic Metabolic Diseases, NGMDs)是指由于特定代谢途径上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类遗传性疾病,常见的有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卟啉症、酮酸代谢障碍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如果未能及早进行筛查和治疗,可能会导致儿童智力、行为、身体功能等方面的损害,或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都在积极推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工作,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血液中有关物质的检测,及早发现患病情况,争取早期治疗和干预,有效防止了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血标采集过程作为一名医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工作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血标采集的一些体会。
普通医疗机构未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可以到专门的筛查机构进行采血,也可以到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开展。
在采血前,需要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检查,检查除常规体格外尤其要注意口唇肌色、皮肤色、呼吸频率、体温与是否镇静等情况。
由于新生儿的各项生理指标都比较脆弱,因此采集血标时需要特别小心和细致。
一般情况下,采血部位为脚跟或手背处,必须保证采血的部位干净、消毒和无菌,并且需要用棉签及时压迫止血。
采集的血标以干片为主,这样便于运输和检测。
采血后需要注意观察新生儿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
心得体会在实践中,对于血标采集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和建议: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和采血方式。
采取脚跟或手背处,较为稳定和容易取得血液,但采血量要适当,避免过多引起新生儿失血量过大。
由于新生儿的皮肤薄嫩、压痕易造成疼痛不适,应该尽量采用小器械、小手法和快速操作的方法,避免煎熬新生儿。
其次,需要严格执行消毒、无菌和止血措施,确保采集的血标无污染、无感染、可靠有效。
在采血过程中,与新生儿的接触尽量减少,保持良好的洁净度,并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压迫,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婴幼儿静脉采血方法的护理体会静脉采血是一项常见而重要的医疗技术,尤其在婴幼儿领域。
由于婴幼儿的皮肤细嫩、肌肉发育不完全,以及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对于婴幼儿的静脉采血需要更加细致和谨慎。
作为一名护士,我在实践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并感受到了静脉采血对婴幼儿健康的重要性。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于婴幼儿静脉采血方法的护理体会。
1. 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婴幼儿静脉采血之前,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护士应该检查所需器材的完整性和清洁度,确保它们符合卫生要求。
这包括静脉穿刺针、适量的采血管和试管、消毒剂等。
其次,护士需要准备好说服婴幼儿家长,并充分解释采血的必要性和流程。
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减少婴幼儿的恐惧感。
2. 心理疏导与舒适环境婴幼儿是脆弱而敏感的,对异常环境和刺激有很强的适应性。
因此,在静脉采血过程中,护士需要提供一个舒适和安静的环境。
这可以通过调节采血室的温度和湿度、选择轻柔音乐来实现。
此外,护士的温暖体贴和熟练的沟通技巧也能帮助婴幼儿放松情绪,减少痛苦感。
3.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对于婴幼儿的静脉采血,正确选择穿刺部位非常重要。
常用的部位包括手背、手腕和脚背。
在选定部位时,护士需要仔细观察婴幼儿的皮肤状况,尽量选择肌肉发育良好、表皮厚度适中,并且较为平整的部位。
避免选择过于脆弱或者皮肤异常的部位,以免给婴幼儿带来更多的不适。
4. 视察和护理穿刺部位在仔细选择穿刺部位之后,护理穿刺部位的工作也尤为重要。
护士应该对穿刺部位进行缓慢的清洁和消毒,并注意保持患者的皮肤干燥。
使用无菌盖带或透明敷料来覆盖穿刺点,以防止感染和渗血。
护士还应该定期观察穿刺部位,确保没有红肿、渗液或其他异常症状出现。
5. 安全和快速的静脉穿刺技巧静脉穿刺是静脉采血的核心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护士应该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针,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手部的稳定和准确。
针头的进入角度和深度需要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和体重而定。
护士应该有熟练的技术和足够的经验,以避免造成多次穿刺和出血。
1400例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护理体会作为一名护士,我有幸参与了1400例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工作,这期间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护理体会。
首先,对于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护士们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要了解不同疾病的筛查项目和操作步骤,掌握采血的技巧和方法,还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婴儿的生理特点和疾病风险,以便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采血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我们要与家长沟通,解释筛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不同筛查项目的信息和检测方法,让他们明白筛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要检查婴儿的体征和状况,确保他们处于合适的状态,为采血提供有利条件。
在采血过程中,我们必须保证操作规范和安全。
首先,要认真消毒和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其次,要合理选择采血部位,通常我们选择婴儿的脚跟进行采血,因为这里的血管较为丰富,便于采集足够的血液。
然而,新生儿的血管较小且脆弱,采血时要注意力度和技巧,以免伤害到婴儿。
在采血完成后,我们要及时为婴儿进行护理。
首先,用纱布轻轻按压采血部位,避免血液渗出。
接着,给婴儿更换衣物,以保持其温暖。
同时,要观察婴儿的反应和情况,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如呕吐、哭闹、颜色异常等。
除了技术和操作,与家长的沟通和关心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要及时向家长反馈采血结果,并解释结果的含义和可能影响,帮助他们理解和面对可能的问题。
此外,我们要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提供相关的健康指导和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婴儿。
通过这次经历,我认识到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婴儿提供安全和质量的护理。
与此同时,在采血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耐心和细心,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更多的新生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