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理论的英语情感隐喻系统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基于隐喻理论下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研究郭铭珅(华北理工大学 研究生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认知语言学概念中的隐喻理论包含着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两个重要特性是系统性和连贯性。
因为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着重研究概念隐喻的这两个特性,从它的四个基本要素入手,讨论它们的基本含义,深入讨论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与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最后用具体实例说明概念隐喻对某些语言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由此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非抽象化的感知。
关键词:概念隐喻;系统性;连贯性;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也是人们思考和谈论抽象概念的一种认知工具。
乔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能时刻体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而且还深刻存在于我们的想法和活动中。
这种想法从本质上讲就是隐喻,而这种隐喻又被称为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有四个要素,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经验基础的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也就是说,隐喻可以让我们通过更为我们所熟知的具体概念来理解,思考和感受我们难以认知的抽象概念。
所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含义及内部联系,然后才能进一步理清概念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是如何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要素(一)原始域和目标域原始域和目标域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两个最为关键也最为基本的元素。
一般我们认为原始域的内容更为具体,目标域则更为抽象。
正如同拉科夫所认为的“如果一个域是隐喻的起源,那么它的理解就必须独立于隐喻。
”那样,显然非隐喻和隐喻是区分这两个域的关键。
例如,当我们识别香蕉的颜色时,如果只认准黄色是香蕉的标志,那么我们会认为所有黄色的水果都是香蕉。
问题由此产生。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只使用隐喻,那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香蕉”这个概念。
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个概念域通过映射来识别它,因此我们认为“香蕉”这一部分的概念是非隐喻的。
浅析认知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摘要:隐喻频繁地出现于高中英语教材及历年高考英语试题中。
因此探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如何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增强其阅读能力对阅读教学意义重大。
在英语中,语法隐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形成了一定障碍。
对英语语法隐喻在阅读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主要可从建立英语思维方式、提升语篇分析能力、增强语体意识、培养元语言能力、营造阅读意境、增强想象力等六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认知隐喻理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我国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对阅读教学与语法隐喻的结合还处于研究阶段,但英语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无可厚非,且目前我国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整体水平不高。
而语法隐喻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对高中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英语阅读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其具备语篇意识。
隐喻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简单地被视为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只简单地出现在某些句子中或由某些单词呈现。
实际上,概念隐喻体系体现了思维与语言的系统性,正如莱考夫所言,“隐喻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处角落,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而且体现在思维和行动中。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能反映出人类的思维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隐喻能力的内涵包括辨认、理解、使用和生成隐喻的能力,而形成这些能力的前提是概念隐喻系统性知识了解掌握。
阅读教学是以了解文章主旨情感、培养学习者思维能力为目标,由字到句,由句到段,由段成篇的完整讲解过程,词汇和语篇的讲解是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隐喻知识的主要有效方式,对提高学习者隐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之一就是英语。
在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英语词汇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隐喻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论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英语论文【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1、引言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
2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易子裕 华南理工大学摘要: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则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主张隐喻是深入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探讨了认知隐喻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总结了五种翻译过程中隐喻的处理方式,希望能够在认知隐喻的翻译研究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技巧一、引言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在人类日常思维和话语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隐喻的翻译则毫无疑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处理过程,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和翻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隐喻化的翻译过程则能达到创新性与解释性的统一,因为二者都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
本文针对英汉互译中隐喻与翻译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总结了五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对认知隐喻翻译的认识与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在传统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看来,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且与日常生活中规约化的语言背道而驰。
蓝纯[6:111]认为,认知隐喻是映射隐喻,它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词语,是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使用隐喻,仅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发展,语言学家们对于隐喻的研究渐渐上升到认知层面,直到莱考夫和约翰逊(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2003)问世,才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昔日传统语言学的藩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从认知角度出发的研究隐喻的道路。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具有普遍性。
莱考夫[3:3]等学者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隐喻包含于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之中。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的翻译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是基于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认知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同样适用。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结合自身认知语境,找出最佳关联,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及翻译难点1. 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汉语中隐喻的运用更为广泛。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2. 翻译难点:由于文化背景、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在表达方式和理解上存在障碍。
如何将汉语中的隐喻准确、生动地翻译成英语,是口译中的一大难点。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又要确保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 文化背景的传递: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通过解释、注释等方法,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3. 语境推断与补全:由于口译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隐含信息。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隐喻时,可以通过询问、补充等方式,明确信息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 意群划分与断句:在翻译长句时,需要根据意思划分意群,采用断句的方式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
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序,确保译文的连贯性。
五、实证分析本部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选取若干典型的汉英口译案例,分析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背景传递、语境推断与补全以及意群划分与断句等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应用研究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
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
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
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
英汉“喜悦”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摘要:隐喻是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每时每刻都在为人们所使用。
情感隐喻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基本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身体体验,是人在对现实世界的反复体验后经过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结果。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充斥着对“喜悦”情感的隐喻表达,而由于中英文“喜悦”隐喻具有共同的和不同的认知原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共存,两种语言在表达“喜悦”隐喻有着共性和差异。
关键词:隐喻;喜悦;共性;差异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概念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行为中”。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而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过程,是人类思维的方式。
在使用隐喻的过程中,人们用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思想或概念去理解和感知复杂的、抽象的或不确定的概念,其方式就是把始发域或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种映射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发生的,实现映射的基础就是经验,这就是概念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成3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s)、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以及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其中,结构隐喻是指通过一种概念的结构去构建另外一种概念,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表达用于谈论另外一种概念。
而这两个概念分别属于各自的认知域,及源域和目标域,人们经常使用源域中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思想或者是概念去理解和感知目标域中复杂的、抽象的或不确定的概念。
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建构起来的一系列隐喻概念。
方位隐喻将上下、前后、里外、深浅、中心-边缘等具体的空间方位概念投射于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这些抽象的概念上。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马霜(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隐喻是一种较为含蓄的比喻形式,是通过表面上的意思来表达另一种深层次的意思,其不仅在中文中经 常使用,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在英语文章中,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经常出现隐喻,这些隐喻既有 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既有明显的也有非明显的。
站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将隐喻看作是人类重要的认知 方式之一,这就给英语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章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翻译隐喻属于比喻的范畴,可将其看作一种特殊的明喻,只是采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含蓄委婉。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英语隐喻翻译的时候会遇到诸多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而通过将认知语言学引入到英语隐喻翻译研究之中,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更加深入地了解隐喻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进行准确地翻译。
1英语隐喻的概述1.1隐喻的定义在英语中,对隐喻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a com parison b e tw e e n tw o th in g s,b a s e d on resem b lan ce or sim ilarity,w ithout using‘lik e’or‘a s’。
真正 把隐喻提升到认知层面的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者来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语言观”,这就把隐喻从纯语言的范畴上升到了思维认知的范畴。
来考夫强调隐喻存在于方方面面,不但出现在语言中,同时也隐藏于思维中,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之中,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他将隐喻概括为“跨概念域的映射”。
换种说法,隐喻是人们把特定领域的经验用于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类认知活动,是产生新语言意义的源头,本质上讲,隐喻就是借助另一种事物来解释某类事物,它是将不同概念有效联系起来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这 就是所谓的隐喻的认知现象。
情感隐喻认知与英语教学摘要: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和实体或人体本身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的共性和个性,提出在英语教学中,从认知的角度阐释隐喻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典故等的关系,可以加深学生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关键词:情感隐喻;认知;喜悦;英语教学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本形式。
LakoffG&JohnsonM.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隐喻不但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1]。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实际上是基本认知运作在语言中的体现,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隐喻的抽象概念和语言表达存在着差异[2]。
所谓情感是指人类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反应,涉及感觉、生理、行为、认知、经验、概念化等,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
任何民族、任何人种、任何人都有情感。
人类的认知影响情感,反过来情感也被认知所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对人类情感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
1英语“喜悦”隐喻认知共性分析(1)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和Kovecses研究,英语中表示“喜悦”时大多与空间方位有关,当人们形容喜悦和快乐时常用身体直立向上来表达,从而形成了“喜悦是上”(Happinessisup)的概念隐喻[3]15。
在英语中有许多具体的表达方式:I’mfeelingup.Theywereinhighsprits.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他们兴高彩烈。
她看起来情绪很高涨。
两种语言的这些表达法都说明,人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跟挺胸向上有关,是以人类自身的经验为基础的。
(2)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喜悦”时,有“喜悦是容器中的液体”(Happinessisfluidinacontainer)这样一个共同的概念隐喻。
论认知隐喻观及其翻译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采用认知隐喻相关研究材料,借助定义和分类法,从认知角度就认知隐喻的理解和翻译策略展开讨论,旨在探索认知语境对隐喻及其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境;翻译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一、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概念。
他们认为:“认知语境是人民互明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
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
”[2]学者彭建武在其《认知语言学研究》一书中补充说:“这种语境,亦可称为‘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是语言交际双方共享的前提,它不仅包括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还包括双方的各种期待、设想、信念、记忆等。
”[5]所以说,认知语境始终是在不断的变化更替着。
在话语交际的过程中,随着交际对象、内容、时空、场景等信息的变更,人们会选择某种的认知语境。
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话语交际环境中,特定的相关的信息或知识才在交际者的大脑中被激活并提取出来,用以理解当前的话语。
而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者在听到说者的话之后,在自己的认知语境中选择出与说者的交际意图相关联的信息或假设,从而推导出说者真正的信息意图。
也就是说隐喻的理解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认知语境的选定过程。
[3]二、认知隐喻观正因为有了认知语境的变化和选择,对隐喻的认识也不再停留在表层概念,而深入到认知体系。
在认知学界,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理解和定义被称为隐喻的认知观。
很多当代认知学家对此持有大相径庭的观点,其中,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对隐喻认知观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其基本观点为: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文诗歌鉴赏成都理工大学/夏粮霞 兰红梅【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当前用来研究自然语言的的新趋势,其发展速度快并且成为当前语言学领域关注的热门话题。
同时,随着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很多学者认为隐喻是一种帮诗人理解自然及人类本身的一种认知模式。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研究的角度对英文诗歌进行鉴赏,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对英文诗歌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认知语言 隐喻 英文诗歌一、引言尽管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在其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隐喻的修辞手法,但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却很少。
隐喻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无隐喻无诗歌”。
诗歌富有凝炼美,精炼的言语,无穷的意境,是文学艺术的集大成者,但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并不喜欢去鉴赏英文诗歌,觉得英文诗歌晦涩难懂。
本文从认知隐喻角度出发,对英文诗歌进行分析,主要从认知功能、构建功能、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四方面对其进行讨论,希望可以给更多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鉴赏思路和视角,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理解诗歌的含义。
二、诗歌隐喻的认知功能语境是英语特有的特性,也可以说在不同场景下每个英语单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难对一个英语单词的意思做出正确的解释,更不用说去灵活运用了。
隐喻的认知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理解句意并记住相应的单词和意思,比如教师在讲解新单词时,通过隐喻可以增加学生记忆单词的效率并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单词。
“成功”这个单词老师在讲解时,可以将它分为“suc”和“ceed”两部分,前半部分是“sub”的变体其意思是从属,而“ceed”则是行走的意思,因此成功就是最初的行走。
一个英语单词本身的意思并不是其通用意思,因此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和记忆。
隐喻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诗人的观察力及其联想力是常人的多倍,诗人擅于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诗歌的隐喻会给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认知旧世界的新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以及对于旧事物的新认识上。
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引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针对这一问题,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利用隐喻来对新概念进行理解和解释。
认知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深入研究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阐述认知隐喻对综合英语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认知隐喻的概念和特征认知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利用隐喻来理解和解释新概念。
认知隐喻理论最早由乔治·莱克霍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策略。
在认知隐喻理论中,隐喻被理解为一种将抽象概念映射到具体概念上的认知过程,通过类比和对比的方式来促进认知新概念。
认知隐喻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隐喻是一种认知策略,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隐喻是一种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的映射,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具体的概念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新概念。
隐喻是一种类比和对比的认知过程,通过比较和对比来推动认知的发展。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通过隐喻的运用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认知隐喻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在听、说、读、写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认知隐喻的概念和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复杂概念,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具体而言,认知隐喻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会遇到一些抽象且难以理解的语言概念,例如比喻、象征等。
通过引入认知隐喻的概念和示例,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概念映射到具体的语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创建一、引言隐喻属于语言比喻方法的一种,与明喻相比,隐喻的内涵更为含蓄且隐晦。
汉语读者与英语读者之间因为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理解也存在较大偏差。
这种情况下,对英语隐喻的翻译难度明显增加。
如何在保证留有原文实际含义、减少翻译痕迹并保留原文原有意境的前提下展开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认知语言学可称之为是一种语言的哲学,在其视角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基于此,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上构建英语隐喻翻译思路,对提高翻译质量,加强读者对含有隐喻的文本理解,获取跨文化信息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隐喻的内涵挖掘对隐喻这种语言现象的探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古希腊时期的隐喻语言在诗歌、神话中较为多见。
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隐喻进行系统研究的人物,其古典主义理念对后世的西方隐喻语言研究奠定了理念基础。
20 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现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
目前来说,隐喻从“修辞学”研究深化到“认知手段”研究后,其基本类型可分为四种:并列隐喻、修饰隐喻、注释隐喻、复指隐喻。
从语义形式层面上来说,隐喻的一般形式为“A”代表“B”。
即通过言语修辞手法实现某一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这种角度上可将隐喻称之为一种暗示性语言逻辑关系,具体可表现为语言、心理以及文化[1]。
从结构上来看,隐喻包含本体、喻体和喻底三部分。
我国汉语文化中许多成语、谚语、诗词、文章等都具有强烈的隐喻性,甚至可以说隐喻是汉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英语文学中“隐喻”这一手法的存在性也较强,这种“含而不露”的语言表达形式具备丰富的意象特征。
这种特征使其在文学领域内具备几乎不可替代的感染力渲染以及文学情感表现能力。
卡西尔对隐喻的理解较为深刻,在亚里士多德的解释“通过将属于另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某一事物的构成,这种转换可以是从种到属,或者从属到种”的基础上,将隐喻划分为广义隐喻以及狭义隐喻,为不同文化的隐喻翻译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
基于认知理论的英语情感隐喻系统性研究摘要: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各国的外语学习者也大多把英语作为首选的第二语言来学习。
而为了学好英语,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英语隐喻是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作者通过对大量英语情感隐喻的研究发现情感隐喻具有系统性和内部关联性,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情感隐喻的物态系统、温度系统、空间方位系统及其关联性。
关键词:认知理论英语情感隐喻系统性关联性引言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必不可少的载体,任何形式的文化都能在语言运用中得到最佳展现。
那么,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非常有必要对这个国家的语言进行一番研究。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应用。
全世界的外语学习者在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学好英语,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习英语语言学的过程中,学习者不难发现英语隐喻在英语语言中被广泛应用。
因此,为了学好语言学,更好地把握英语语言的使用规律,对英语隐喻进行一定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英语隐喻中的情感隐喻是传递人类情感的有效工具,对情感隐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隐喻,还能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民族个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对大量的英语情感隐喻的研究,笔者发现这些隐喻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
英语情感隐喻具有系统性和内部关联性。
而研究和掌握其系统性和关联性必将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为恰当合理地运用这些隐喻。
以下笔者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情感隐喻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进行一番研究和探讨。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情感隐喻隐喻研究的历史悠久。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说:“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隐喻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至认知语言学的诞生,人们对隐喻才有了全新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语言学研究流派,它是基于人类体验世界的基本经验及人类感知并概念化世界的方式的一种新兴语言学理论(ungerer & schmid 1996/2001)。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以拉柯夫和约翰逊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的思想观点对隐喻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合著的《我们所依存的隐喻》(lakoff,g & 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开创了现代隐喻学。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或经验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隐喻一般分为目标概念和始源概念两个内容域,隐喻的认知焦点在于借助源概念域去理解目标概念域,或者说是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即隐喻的认知功能。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概念。
人类的抽象情感一般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概念隐喻来表达的。
拉柯夫和约翰逊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1)本体隐喻,是人们把那些抽象的概念视为有形体和其他物理属性的实体。
(2)方位隐喻,是在同一概念系统内部,用上下、里外、前后、深浅等空间方位词建立的一系列隐喻概念。
(3)结构隐喻,是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如辩论的结构就来自于战争的术语结构。
笔者通过对情感隐喻的实例研究发现,情感隐喻中有很多属于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它们之间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关联性。
笔者将从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理论角度探索情感隐喻的系统性及关联性。
二、英语情感隐喻的系统性研究(一)英语情感隐喻的物态系统在物理学中,物质的形态被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而情感隐喻中的本体隐喻便是将抽象的情感概念映射为有形体和其他物理属性的实体,也就是说,情感在本体概念隐喻中有三种表现形式:固态情感隐喻、液态情感隐喻和气态情感隐喻。
(1)情感是固态的物体,这主要体现在情感隐喻中有很多与身体部位相关的隐喻。
如表示伤心的,she cried her heart out.(她把心都哭碎了。
)表示惊讶的,what he had done really made me jump out of my skin.(他的行为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情感是固态物体还体现在隐喻中有很多与动植物有关。
如表示胆小怯懦的,he is as timed as a mouse.(他胆小如鼠。
)表示快乐的,the little girl was as cheerful as a lark.(那小女孩像云雀一样快活。
)表示乐观、积极向上的,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rose-colored glasses.(乐观地看待事物)。
(2)情感是液态的物体,这主要表现为容器类情感隐喻。
容器隐喻是一种最典型和最特殊的本体隐喻。
人类本身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一种实体,每一个人本身都是一个容器。
如喜悦是容器中的液体:he is overflowing with joy./he was drunk with joy.(欢乐可以注入人体内充满心胸还可以溢出。
)喜悦之酒”使人陶醉。
又如悲伤也是容器中的液体:i was filled with sorrow.(我内心充满悲伤。
)/they are immersed in sorrow.(他们陷入悲痛中。
)再如恐惧是容器中的冷液体:a flood of fear rose in him.(一股恐惧之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the tale chills my blood.(这件事让他不寒而栗。
)(3)情感是气态的物体,这也与容器隐喻密切相关。
如愤怒是容器中的气体:he blew off steam.(他怒火中烧。
)he was fuming/simmering with rage.(他怒气冲冲。
)(二)英语情感隐喻的温度系统温度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域之一,也是物体的属性之一,人们常常以温度属性理解情感概念,冷热温度的变化与情感密切相关。
如hot,warm常与“伤心”、“难过”、“恐惧”等低落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而cold,cool则常与“热情”、“急躁”、“激烈”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表示悲伤的情感隐喻:don’t throw cold water on your mother.(别让你母亲伤心。
)the bad news cast a chill over the gathering.(坏消息使得大家感到一阵心寒。
)如表示恐惧的情感隐喻:you got cold feet at the last minute.(你事到临头就吓得手脚冰凉。
)my blood ran cold in my veins.(我吓得血都冰凉了。
)如表示热情的情感隐喻:he expressed his views with a great deal of warmth.(他热情洋溢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the young man is a hot patriot.(这年轻人是一个热情的爱国青年。
)又如表示激烈的情感隐喻:hot words were exchanged between them.(他们激烈地争吵起来。
)表示愤怒的情感隐喻:jack is a hot head.(杰克是个易怒的人。
)don’t get hot under the collar.(不要生气,不要冲动。
)(三)英语情感隐喻的空间方位系统在语言学界,大多数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方位隐喻对人类各种概念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因为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方位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
方位隐喻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方位词的使用来实现的。
英语中的空间方位词主要有上下、高低、里外、前后、深浅等。
其中与情感隐喻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上”和“下”、“高”和“低”。
含有这些空间方位词的情感隐喻常用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之情。
在英语中有“happy is up.”和“sad is down.”这两个基本的空间方位情感隐喻,即“喜悦、幸福”为“上”或“高”,“悲伤”为“下”或“低”。
具体的,表示喜悦幸福的例句有:i’m feeling up./my spirits rose./you are in high spirits./that boosted their spirits.表示悲伤抑郁之情的例句有:i’m feeling down./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i fell into a depression./my spirits sank.从这些例句中不难看出,喜悦之感可表达为人的情绪体验的高潮,而悲伤之感则是人情绪体验的低谷。
三、英语情感隐喻系统的内部关联性根据物理学的相关知识,物体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情感隐喻的物态系统中,情感的液态物体和气态物体之间在某些情况下便可以相互转换。
以愤怒的情感隐喻为例,愤怒的液体在体内灼烧沸腾,而当愤怒之情达到沸点,便产生愤怒的气体。
如“anger is welling up in him.”到一定程度便可转化为“he was fuming with rage.”愤怒情感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化实则揭示了愤怒程度的变化。
情感隐喻的温度系统中,与温度相关的情感隐喻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与情感体验时体内的温度有关。
如发怒时,皮下血流供应量增多,身体的热度随之增加,故有“愤怒是热”的隐喻概念。
与之相反,悲伤时血流速度变缓,身体温度随之下降,故有“悲伤是寒冷”这一隐喻概念。
由此可见,温度系统中体温的冷热变化映射出了人类喜怒哀乐的基本情感变化。
此外,温度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了物态系统中物体形态的变化。
情感隐喻的空间方位系统中,情绪体验的波动是人类情感在空间方位上的动态变化。
其实,空间方位概念是相对于人体本身而言的,这类表达方式通常是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的,直立而向上的姿势往往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低垂而向下的身体姿势往往与负面的情感状态相联系。
故而,喜悦幸福之感表现为“上”或“高”,悲伤之感表现为“下”或“低”。
当然,这种方位的变化其实也与温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温度升高预示着情绪高涨激动,温度降低则是情绪低落冷淡的表现。
结语英语情感隐喻的生成并非是随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构建规律,可形成一定的体系。
笔者着重从物态、温度、空间方位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情感隐喻的系统性及关联性,不足的是未将英语情感隐喻与汉语情感隐喻作对比研究,今后将在这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