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核化生武器及其防护 (核武器)
- 格式:ppt
- 大小:968.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三章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核武器、核事故的特点及其破坏因素,掌握遇到核袭击时的防护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核袭击的自我防护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核武器概述2、对核武器的防护3、对核事故的防护【教学方法】:讲课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防毒衣、防毒面具、口罩、毛巾、围巾、防风墨镜、三角巾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核武器概述一、核武器(一)什么是核武器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二)核武器的特点1、杀伤破坏因素多2、程度重3、范围广4、时间长(三)核武器的分类1、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
2、按作战使用范围:可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
3、按配用的武器:可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
一般所说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是指弹头部分,而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
二、核武器的威力及其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一)核武器的威力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爆炸时释放的总能量,通常用“梯恩梯”(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
它的含义是指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梯恩梯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二)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主要有空中爆炸和地面爆炸两种。
(三)核武器空爆时外观景象主要特征为火球不接触地面,初期为球形,很快变为扁球形。
几秒或几十秒后,火球冷却成灰白色,或棕褐色的烟团,并继续上升,不断扩大,同时地面上掀起一股尘柱。
最初尘柱和烟云不相连接,随后尘柱迅速追及烟云,形成爆炸特有的蘑菇状烟云。
三、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五种。
(一)光辐射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指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一、核武器与核事故(一)核武器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的各种效应起杀伤破坏作用的一种武器。
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途径光辐射:通过灼伤皮肤眼睛,烧伤呼吸道,引起大面积火灾等造成伤害。
冲击波:通过对内脏的挤压,对物体的抛掷、撞击造成杀伤作用。
早期核辐射:可以穿透人体杀死细胞,严重时引起放射性病。
④核电磁脉冲:可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与破坏,对人员无杀伤作用。
⑤放射性沾染:可通过放射性射线伤害人体细胞。
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均出现在爆炸后十秒时间内,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
放射性沾染则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对核武器的防护由于核武器袭击范围广、杀伤破坏因素多、防护设施复杂,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平时准备:制定家庭紧急撤离方案;准备简易防护器材和生活用品,如口罩、毛巾、雨衣等,掌握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
熟悉就近人防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疏散路线。
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骤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
室内人员的防护:听到核武器袭击警报,家庭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或熄灭炉火、关闭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按预定方案,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人防掩蔽工事,并按指定位置坐好。
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就近利用拐角或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
尽量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室外人员的防护: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厚重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
来不及进入民防工事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就;就近隐蔽防护。
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
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
核、化、生武器知识及防护一、核武器与核事故(一)核武器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原子核反应的各种效应起杀伤破坏作用的一种武器。
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
(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途径光辐射:通过灼伤皮肤眼睛,烧伤呼吸道,引起大面积火灾等造成伤害。
冲击波:通过对内脏的挤压,对物体的抛掷、撞击造成杀伤作用。
早期核辐射:可以穿透人体杀死细胞,严重时引起放射性病。
④核电磁脉冲:可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与破坏,对人员无杀伤作用。
⑤放射性沾染:可通过放射性射线伤害人体细胞。
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均出现在爆炸后十秒时间内,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
放射性沾染则持续时间较长,可以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三)对核武器的防护由于核武器袭击范围广、杀伤破坏因素多、防护设施复杂,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护。
平时准备:制定家庭紧急撤离方案;准备简易防护器材和生活用品,如口罩、毛巾、雨衣等,掌握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
熟悉就近人防工事的位置、入口标志和疏散路线。
核武器袭击时的防护: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骤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有效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
室内人员的防护:听到核武器袭击警报,家庭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关闭煤气或熄灭炉火、关闭门窗,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按预定方案,迅速有序地进入指定的人防掩蔽工事,并按指定位置坐好。
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就近利用拐角或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
尽量避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
室外人员的防护: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厚重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
来不及进入民防工事的人员要利用地形地物就;就近隐蔽防护。
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
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
核化生武器防护方案1. 引言核化生武器是指同时具备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两种威力的武器。
其具备破坏力大、传播范围广、杀伤性强等特点,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应对可能的核化生武器的袭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护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核化生武器防护展开讨论。
2. 核化生武器的特点核化生武器是综合运用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一种恶性组合,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破坏力大:核武器的爆炸能够产生巨大的爆炸冲击波,摧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生物武器则可以通过释放有害病原体或毒素来造成大规模生物污染。
•传播范围广:核化生武器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污染等多种途径传播,对广大地区和人口造成影响。
•杀伤性强:核化生武器可以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死亡,并给幸存者带来长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3. 核化生武器防护方案为了有效应对核化生武器威胁,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护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核化生武器防护措施:3.1 屏蔽和防护措施•屏蔽建筑物:设计并建造高度抗冲击和抗辐射的建筑物,用于避免核爆炸和辐射对人员的直接伤害。
建筑物的墙壁、屋顶和门窗应采用特殊材料进行加固和防护。
•防护服和面具:为核化生武器事件的幸存者提供特制的防护服和面具,以避免接触有害的病原体和毒素。
•个人防护设备:指导公众佩戴防护面具、手套和服装等个人防护设备,降低生物武器对个体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3.2 预警和监测体系•建立预警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核化生武器攻击的预警系统,通过监测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和病原体等来实时掌握危险程度。
•加强监测和研发:加强对核化生武器威胁的监测和研发,提高对各种核化生武器威胁的识别和反应能力。
3.3 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科学完善的核化生武器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医疗救治、供应保障和紧急通信等方面内容。
•建立紧急救援队伍:组建专业紧急救援队伍,装备先进的防护设备和救援工具,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和保障。
4. 防护方案的评估和改进针对核化生武器防护方案的实施效果,有必要进行评估和改进,以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定期演练:定期组织核化生武器防护演练,提高人员应急反应和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