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脂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53.50 KB
- 文档页数:45
十调脂药十二、调脂药1. 常用调脂药及其代表药物是哪些?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冠心病常可并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那么如何合理应用调脂药物,防治高脂血症呢?(1)HMG-CoA还原酶抑制剂: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俗称他汀类。
这一类药物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效果十分明显,可以显著降低致病作用明显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除调脂作用之外还有稳定粥样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的临床效益,而且副作用较少,主要表现为乏力、肌痛、肝功能损伤、胃肠道轻微不适和皮疹,目前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物。
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氟伐他汀(来适可,20~40毫克/天)、洛伐他汀(美降脂,10~80毫克/天)、普伐他汀(普拉固、美百乐镇,10~40毫克/天)、阿托伐汀(立普妥、阿乐,10~80毫克/天)、辛伐他汀(舒降之,5~40毫克/天)等。
(2)烟酸类:烟酸是一种B族维生素,主要有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和扩张周围血管的作用。
口服宜从小剂量开始,一般起始剂量为0.1克/次,3次/天增加至1.0克/次,3次/天。
该类药物有较明显的副作用,有些患者服药以后常常出现皮肤潮红、瘙痒和胃部不适,故不易耐受,长期服用应注意检查肝功能。
目前烟酸类多和其他几类调脂药制成复合制剂,以利用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优势。
此类药物主要有阿西莫司(吡莫酸250毫克,1~3次/天)、烟酸、烟酸肌醇酯、戊四烯酯、维生素E烟酸脂(威氏克)等。
(3)纤维酸衍生物:俗称贝特类。
该类药物以降低甘油三酯为主,也有一定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作用。
它还可以减少组织胆固醇沉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削弱凝血作用。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荨麻疹,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和肾功能改变,用药时宜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长期应用尤可能增加胆石症发病率。
为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常用这类药物的缓释剂,包括非诺贝特(微粒型制剂的商品名为力平之,200毫克/天)、吉非贝齐(缓释剂为900毫克/天)、苯扎贝特(缓释剂的商品名为必降脂,400毫克/天)等。
调脂药的分类及用药原则调脂药是指用于调节血脂水平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血脂症。
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调脂药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调脂药的分类及其用药原则。
一、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药物。
常见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包括依折麦布(Ezetimibe)和贝特双(Bempedoic acid)。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肠道上皮细胞中的NPC1L1转运蛋白来发挥作用。
在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 适应症:适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特别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时。
2. 注意禁忌症:对该类药物过敏者、肝功能异常者和孕妇禁用。
3. 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头痛和肌痛等,一般可耐受。
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密切监测。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增加肌病和肝功能异常的风险。
二、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通过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酸还原酶(HMG-CoA 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的药物。
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Sim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等。
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 适应症:适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特别是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2. 注意禁忌症:对该类药物过敏者、肝功能异常者和孕妇禁用。
3. 剂量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当的剂量。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维持剂量。
4. 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痛、肝功能异常和消化道不适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和肝功能损害,需密切监测。
三、胆固醇合成抑制剂胆固醇合成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内源性合成来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药物。
常见的胆固醇合成抑制剂有非诺贝特(Fenofibrate)和贝特妥(Gemfibrozil)等。
使用胆固醇合成抑制剂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 适应症:适用于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特别是伴有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患者。
降压调脂的药物治疗分析高血压、高血脂是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前奏,所以早期发现并有效的控制血压、血脂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阻断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
笔者就“降压治疗”和“调脂治疗”两个方面用药分析如下:1高血压、高血脂与心脑血管疾病1.1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人体的血压水平高于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持续高血压会促进小动脉硬化,导致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脑梗塞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高血压。
如果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时,需要配合用药,且要慎重用药,首选药物为钙离子拮抗剂并配合抗动脉硬化药物五福心脑清,不宜选用肼屈嗪类药物。
1.2高血脂与心脑血管疾病血脂高于动脉硬化关系密切。
高血脂表现在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高、低密度脂蛋白高、高密度脂蛋白低。
应适当使用降脂药进行治疗,调整血脂代谢,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以选择含有红花油成分的药物,比如五福心脑清其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它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而且能与胆固醇结合,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
2高血压药物治疗2.1降压药物种类繁多,如何合理选药就成了关键,而临床指南并没有说明针对具有自身特点的个体化患者该如何处理。
笔者认为临床医师在选用药物治疗时,既要洞悉各种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效果,又要了解每一个药物的特点。
这样才能做到对每一个个体化的患者,都能选用合理和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2.2降压药物复方制剂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复方制剂主要优点为几种成分有互补作用,价格相对低廉,服用方便。
以利血平、肼苯达嗪、利尿剂为主要成分的复方降压药已在临床应用30余年。
目前仍在国内众多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然而复方降压片、降压0号等复方制剂的配方存在明显缺点。
新型复方制剂具有作用优势互补的特点,以海捷亚为例,其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与利尿剂双氢克尿噻搭配合理,首先利尿剂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更好地发挥作用;其次氯沙坦抑制尿酸的重吸收,可以弥补利尿剂使尿酸增高的缺陷;同时在电解质平衡方面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保钾与利尿剂的排钾作用得到很好的互补。
调脂治疗和降脂治疗有何不同
“降脂治疗”和“调脂治疗”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之间有着不同意义。
以往在高脂血症的治疗方面所强调的是“降脂治疗”,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将过高的血脂降下来并恢复正常,就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但在近年,“降脂治疗”这一概念已被“调脂治疗”取代。
医生点评:现代医学认为,对高脂血症的干预,不单纯是为了降低血脂,而是要降低高脂血症的危险水平。
也就是通过对血脂的调节,使其处于合理分布状态并保持正常血清浓度,这才是临床想要达到的真正目的。
如果只考虑降低血脂而不注意血脂分布,那么就会好坏不分,使那些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脂质,如高密度脂蛋白、磷脂等也一起被降下来,反而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的患病率。
所以,近年来,医学界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上,逐渐形成了“调脂治疗”的新概念,强调对血脂的干预,不只是降低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而是要降低高血脂的危险水平。
当前主要用于调脂治疗的药物,如他汀类,使调脂治疗成为可能,不仅能够降低“坏”血脂成分,如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而且能够保护“好”血脂成分,如高密度脂蛋白和磷脂。
同时,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
作用,使其兼具多种心血管保护效应。
药物调脂治疗1 调脂治疗的原则总的调脂治疗原则是“积极、谨慎”。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积极调脂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益处,故“积极调脂”观念已被大家普遍接受。
对不同患者根据血脂水平和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分层,新的危险分层概念中,极高危患者的定义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缺血性CVD合并糖尿病。
合理地选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目标值,同时关注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高甘油三酯(TG)的治疗,从而确定调脂治疗方案。
“谨慎调脂治疗”指采用个体化调脂方案,按调脂强度选择合适的调脂药,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盲目加大剂量。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规定血脂异常诊断的切点见表1。
2 调脂治疗的目标2.1 降低LDL-c水平是防治CVD的首要目标:LDL-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高度正相关,这已经大量的临床研究得以证实,因此,就调脂治疗的核心是降低LDL-c水平已经达成共识,且LDL-c水平降得更低一些可以获得更大的临床效益。
LDL-c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CHD独立预测因素,LDL-c沉积是导致AS斑块起源和进展的重要原因,而AS的罪魁祸首是动脉壁内形成的斑块。
降低LDL-c水平可使CHD危险性显著下降,两者之间呈对数线性关系;LDL-c水平降低还会带来额外益处,即AS斑块的逆转,总之,降低LDL-c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
2004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专家组(ATPⅢ)更新指南,提出了更积极的将LDL-c作为调脂的首要目标:将高危人群的LDL-c降至135 mg/dl时应调脂治疗;无明显CHD或新发糖尿病患者,10年心血管估计危险≥20%、LDL-c>135 mg/dl时,也应调脂治疗。
“中国CHD二级预防研究(CCSPS)”高血压亚组研究结果证明,心梗合并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血脂康胶囊(红曲天然发酵制成的调脂药)在血脂异常明显改善的同时(LDL-c降低21.8%、TG降低11.2%、TC降低10.8%、HDL-c升高4.5%,差异均有显著性),可减少CHD事件44.0%、CHD死亡率31.0%、总死亡率35.8%。
调脂治疗新进展与合理用药(2023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题库)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调脂治疗中如治疗3-6个月后仍未达标,则需调整调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物进行治疗。
()A.正确B.错误2.70%的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他汀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一旦停用他汀,胆固醇将继续合成,LDL-C水平反弹。
()A.正确B.错误3.关于鱼油制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鱼油制剂的主要成分为ω-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二十碳戊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己烯酸(DHA)B.鱼油制剂的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影响C.鱼油制剂主要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高胆固醇血症没有作用D.血脂异常患者可以停用他汀,改为鱼油制剂4.关于他汀的安全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他汀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B.他汀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是类效应C.他汀相关肝酶异常经减量或停药多可恢复正常D.他汀罕见严重肌肉不良事件5.下列哪类药物不是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水平的调脂药()A.他汀类B.贝特类C.依折麦布D.PCSK9抑制剂6.下列哪项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的控制目标()A.TC(总胆固醇)B.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TG(甘油三酯)7.关于降胆固药物的作用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人体胆固醇的自身合成,进而降低胆固醇水平B.依折麦布主要通过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进而降低胆固醇水平C.PCSK9抑制剂主要通过增加肝脏清除血液中胆固醇的能力,进而降低胆固醇水平D.PCSK9抑制剂双重抑制人体胆固醇的自身合成和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进而降低胆固醇水平8.他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约占总不良反应的2/3,主要为肌痛、发紧、僵硬和痉挛,可伴无力,常累及大腿、小腿,也可累及背部、颈部、肩部。
调脂药物【概述】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指血清中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三酰甘油TG升高或同事存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降低。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许多有关降低胆固醇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研究结果表明,降低血浆胆固醇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时间发生的危险性。
对于血脂异常的治疗以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到运动的改变)为基础。
当生活方式改变无效时,开始药物治疗,同时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临床可选用调脂药物可分为6类: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2.贝丁酸类(贝特类)3.烟酸类(例如烟酸、阿昔莫司)4.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例如依折麦布)5.多稀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人体必需脂肪酸、只能通过食物补充)6.其他类(中药制剂)第一大类,他汀类(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简称为他汀类要,其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的结构相似,且对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亲和力更大,对该酶产生竞争性的抑制作用,结果使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水平降低,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产生作用,该类药也降低三酰甘油水平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有以下作用:1.对抗应激2.减少心血管内皮过氧化,减少血管内皮炎症和内皮素生成。
(内皮素是迄今所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
内皮素还有强大的正性肌力作用,并且缩血管升血压效应还可反射性引起心率抑制,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而且还可诱发心肌细胞糖超载,心律失常以及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目前大量研究表碍严重心绞痛、AMI、心肌1/R损伤、经皮腔内成形术的机体内皮素合成和释放明显增加,或血管对内皮素反应性亢进,都可能促进上述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3.稳定或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斑块4.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5.抑制血小板聚集6.降低血清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
他汀类是现有调脂药中减低低密度脂蛋白作用最强(没有之一)的一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