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全文)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降脂疗效好和心血管获益明确已得到反复证实和充分肯定。
但因其应用广泛,诸多与此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屡见报道。
正确认识和处理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他汀不良反应十分重要。
2011年国内心血管病学和临床血脂学专家针对他汀与癌症风险、肾脏损害、新发糖尿病风险、肝脏损害和肌病等5个主要问题进行了仔细、认真地讨论,并将专家的主要观点集中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第3期上,这对国人正确使用他汀起到很好推动作用[1]。
2012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发布他汀类说明书需要修改的告示,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他汀安全性[2]。
2013年10月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发布修订他汀类药品说明书通知,进一步提醒中国医生和患者关注他汀安全性。
最近,美国脂质协会专题就他汀安全性问题发表更新版专家共识[3]。
他汀使用的潜在风险和获益已成为中国医生和广大患者共同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为此,专家组经充分讨论,针对目前他汀主要安全性问题及其处理对策达成如下共识。
一、他汀与肝脏安全性2012年FDA推荐在服用他汀前应进行肝酶检测,此后只有当临床需要时才检测肝酶,并建议删除原有他汀药物说明中关于"服用他汀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规定。
2013年CFDA并未完全赞同FDA的建议,因此,中国医生仍应关注他汀肝脏安全性。
1.他汀引起肝脏损害的发生率:早期临床试验及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发现,他汀应用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
目前认为所有他汀都可能引发肝酶增高。
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疗患者中,约1%~2%出现肝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
在一项包含9 360例药物警戒数据中,他汀所致肝脏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与未服用他汀者比较增加3倍,其中以肝酶升高为常见[4]。
与他汀可能相关的肝脏损害发生率为1.2/10万,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约为0.2/100万,提示他汀类药物确实有罕见特异性肝损害[5]。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而随着年龄增长,ASCVD患病率和病死率相应增加。
他汀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
然而,医生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以及长期治疗安全性存在担忧。
2010年,我国发布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我国血脂领域专家借鉴近年发布的国际血脂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对指南进行了修订。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特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逐渐增加。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的TC、LDL-C和TG平均水平均低于西方人群,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二、临床证据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的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病死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但目前缺乏转为80岁以上老年人设计的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的临床试验数据。
三、治疗目标共识建议,应用他汀前,充分权衡治疗获益风险比,根据个体特点确定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表1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mmol∕L(mg∕dl)]注:非HDL-C = TC-HDL-C i K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耳45 岁,女"岁)、吸烟、HDL-C < 1.04 Inlnot/L(40 mg∕dl)j BMI ⅛28 <g∕∏ιj、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四、药物的选择国内现有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为亲脂性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亲水性他汀类药物。
血脂康胶囊的主要调脂成分为洛伐他汀及他汀类同系物,1.2 g的血脂康胶囊约含10 mg洛伐他汀。
2024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用千心血管疾病(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价值无可争议,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入减少CVD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益处已在大量研究及广泛人群中得到证实,是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的血脂管理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基石药物。
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应用人群的不断扩大、新型降脂药物的相继问世,医学信息的可及性增加和大众媒体科普宣讲的普及,有关他汀类药物使用的顾虑有增加趋势,他汀不耐受诊断与处理的问题逐渐突出。
尽管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组织相继发布了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或共识,但他汀不耐受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致使临床实践中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尚欠科学,他汀不耐受被高估的清况时有发生。
多项研究提示,我国人群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和血脂达标率明显低千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主要与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及临床医师对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欠规范有关。
为提高人们对他汀不耐受的科学认知水平,规范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提高我国人群血脂达标率,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特组成专家组,全面复习他汀不耐受的全球相关研究数据包括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和耐受渭况的相关资料,参考国外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与共识,制定了《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的他汀不耐受基本定义、科学诊断标准及干预策略,以期改善我国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提高我国ASCV D的防治水平。
1、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治疗率达标率低,这是我国CV D负担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NSSPP)数据显示,40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3%,其中3.4mmol/� LDL-C < 4.1 mmol/L者占18.4%,lDL-C � 4.1mmol/L者占8.1%但血脂异常患者中仅18.9%接受降脂治疗,.2%得到充分控制。
2015年《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刘梅林北京市第二医院心脑血管科陈亚红老年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高危人群,是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宜人群。
而出于对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及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严重不足。
2015年第5期《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版共识是在2010年发表的《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血脂异常治疗的进展,综合众多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专家的建议更新而成的,本文就该共识推出的背景及要点进行解读。
一、“共识”推出的背景近年血脂异常治疗领域更新了多部指南。
2013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发布的“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推荐对<80岁人群进行长期风险管理,提出依据ASCVD的一级或二级预防达到不同的调脂目标值。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降脂治疗指南推荐他汀类药物用于ASCVD一级预防、心功能尚好和非透析患者的二级预防,推荐年龄>75岁的ASCVD老年患者使用中等强度[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30%~40%]他汀类药物治疗。
2014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发布的“血脂异常管理建议”推荐生活方式干预对血脂异常患者预防ASCVD至关重要,治疗强度应根据患者发生ASCVD事件的绝对危险进行调整。
2014年英国国家优化卫生与保健研究所(NICE)新版血脂管理指南推荐根据患者危险分层进行不同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
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推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个体化的他汀类药物用药剂量,仍以LDL-C为治疗靶点。
因缺乏老年人群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各指南缺乏对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细化措施。
二、“共识”的要点“共识”指出,我国人群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与西方人群不同,我国老年人的血脂水平以轻中度升高为主。
结合指南、共识,谈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他汀使用策略作者:刘梅林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22期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
然而,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以及长期治疗安全性的担忧,导致老年人他汀类药物使用严重不足。
本文摘录相关指南、共识的主要内容,对老年人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进展及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国内外指南关于老年人应用他汀治疗血脂异常的论述鉴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整体危险增加,治疗血脂异常的绝对获益增加。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合并的危险因素确定治疗策略及血脂的目标水平,并结合个体特点合理选择调脂药物,如无特殊原因或禁忌证,鼓励对心血管病的极高危、高危患者积极进行调脂治疗。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应认真评估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应充分权衡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风险,根据个体特点确定老年人他汀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
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2013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发布的《全球血脂异常诊治建议》推荐对80岁以内人群进行长期风险管理,建议一级预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L-C)的理想目标为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降脂指南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降脂治疗指南推荐他汀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心功能尚好和非透析患者的二级预防,强调目前缺乏老年人群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数据,没有证据支持年龄>75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推荐年龄>75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使用中等强度(使LDL-C降低30%~40%)他汀类药物治疗。
鉴于目前没有针对年龄>75岁老年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研究,如已服用他汀类药物并耐受治疗者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
本文就该共识推出的背景及要点进行解读。
“共识”指出,我国人群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与西方人群不同,我国老年人的血脂水平以轻中度升高为主。
为此,我国老年人的降脂治疗不能照搬国外的血脂治疗指南。
“共识”分别对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特点、他汀类药物在老年人中应用的临床证据、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治疗及监测、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提出建议及注意事项。
1、血脂异常老年人应用他汀治疗明确获益
“共识”汇集了多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或荟萃分析,临床证据表明血脂异常老年人应用他汀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
2、老年人应用他汀治疗安全性良好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老年人应用常规剂量他汀安全性良好。
老年、瘦弱女性、肝肾功能异常、多种疾病并存、多种药物合用、围手术期患者容易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病。
大剂量他汀增加肝酶、肌酶异常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他汀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使慢性肾脏病(CKD)患
者获益,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应同时认真评估肾功能(如Cr、eGFR),关注肾功能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他汀类药物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并可升高血糖,糖耐量异常者更容易发生他汀相关的糖尿病。
糖尿病风险与大剂量他汀的使用及年龄相关。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并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应用他汀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老年人血脂异常治疗的目标
“共识”提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应认真评估老年人ASCVD危险因素,应充分权衡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风险,根据个体特点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
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表1 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mmol/L(mg/dl)]
LDL-C目标值非HDL-C目标值临床疾患和/或危险因
素
ASCVD <1.8(70)<2.6(100)
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
<1.8(70)<2.6(100)
危险因素a
糖尿病<2.6(100)<3.4(130)
慢性肾脏病(3或4期)<2.6(100)<3.4(130)
高血压+1项其他危险
<2.6(100)<3.4(130)
因素*
<3.4(130)<4.1(160)
高血压或3项其他危险
因素*
注: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岁,女≥55岁)、吸烟、HDL-C<1.04mmol/L(40mg/dl),BMI≥28kg/m2、早发缺血性心管病家族史
4、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鼓励所有血脂异常的老年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治疗,不提倡老年人过分严格控制饮食和过快减轻体重。
应根据老年人个体特点选择调脂药物,如无特殊原因或禁忌证,应鼓励具有多种ASCVD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
对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老年患者,可考虑:(1)更换另一种药代动力学特征不同的他汀类药物;(2)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3)隔日用药。
老年ASCVD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应从小或中等剂量开始,以后根据他汀类药物疗效调整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
对于ACS等极高危患者可使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尽快使血脂达标。
对具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的
老年人,可考虑使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预防。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导致肝肾功能减退、常使用多种药物,应重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应尽量选择使用在肝内或体内不同代谢途径的药物。
年龄不应成为高龄老年人(≥80岁)使用他汀类药物的障碍,应根据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分层,结合生理年龄、肝肾功能、伴随疾病、合并用药、预期寿命等,充分权衡调脂治疗的利弊,积极、稳妥地选择调脂药物。
使用他汀类药物使血脂达标后,应坚持长期用药,可根据血脂水平调整剂量甚至更换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如无特殊原因不应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