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发展情况调研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大同市下辖9个农业县区,99个乡镇,1961个行政村,总人口316万人,农业人口169万人。
2011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3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6元。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要求,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结合本市资源和区位优势,狠抓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发展;推进了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
1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1.1产业方向明确,地方特色突出“一村一品”由过去种植业为主转向重点发展畜牧、蔬菜、杂粮、特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近郊奶业、京津菜篮子、马铃薯杂粮油料、药材干果菌业四大优势产业。
目前,每个农业县区都确立了1~2个主导产业,如阳高县和天镇县的蔬菜、生猪,南郊区的奶业、蔬菜,左云县的马铃薯、杂粮,新荣区的油料、杂粮,大同县的黄花、绿豆,浑源县黄芪羊、中药材,灵丘县的干果,广灵县的菌业等。
以上产业发展不仅初具规模,而且市场前景良好。
1.2产业规模壮大,规模优势凸显蔬菜主导产业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全市已建成设施农业0.76万hm2;其中:万亩设施农业园区3个,千亩以上5个,33.33hm2以上84个。
建成蔬菜区域化、专业化基地3.40万hm2;其中:万亩以上片区16个,千亩以上38个。
畜牧主导产业以园区建设为方向,累计建成350个养殖园区,其中:5000头以上的奶牛园区2个,1000头以上的17个,1000头以下的58个;5万头以上的养猪园区4个,万头以上的13个,规模养殖户达到8700户。
1.3龙头带动有力,发展潜力巨大龙头企业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助推器,为了保证“一村一品”持续稳定发展,全市已经引进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如总投资20亿元已开工建设的北京新发地大同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总投资3.6亿元,年产饮品33万t的露露集团大同绿苑饮品公司;总投资2亿元,年屠宰200万头生猪的大同晋宁肉类加工厂;总投资1.48亿元,日加工千吨果蔬的山西华晟果蔬公司;总投资7000万元,年加工万吨杂粮的山西东方物华公司等。
发展“一村一品”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魏刚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18期摘要:当前,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交易条件对农民不利,农业的生产效率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不一致,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实施“一村一品”,实现农业集中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关键词:特色产业;一村一品;实证分析孝东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党睦镇政府西南7公里处,距渭南市区40公里,距蒲城县24.4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83户,总人口1616人,土地面积3500亩。
近年来,该村党总支、村委会一班人按照“抓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从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导作用入手,立足当地、自主创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面向市场、增值增效,引导带动村民大力发展酥梨产业,加快群众致富步伐,一跃成为该镇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和远近闻名的酥梨村,创造性地把酥梨培育成为当地“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形成了党睦镇的酥梨发展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地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孝东村酥梨产业发展的特点(一)经济效益显著孝东村围绕市场需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其“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目前,该村酥梨种植面积共2800亩,其中成品示范园1300亩,建成200亩的酥梨科技示范核心区,建成示范800亩,辐射带动1800亩,村内3个果库总储量10000吨。
2016年,全村酥梨人均收入7000元,收入10万以上的达15户。
(二)品牌效应明显孝东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诸多因素,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酥梨这一比较优势突出的产品,努力在品牌打造上争取重大突破。
打造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以产品的畅销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目前,该村酥梨已远销全国各地。
2009年首次出口澳大利亚等高端国际市场,20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标准示范园,2016年杨凌农高会上孝东千亩酥梨科技示范园获得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授予“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称号,“誉酥园”牌酥梨被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组委会评为“杨凌农科扶贫基地优质农产品”称号,2017年获渭南市级酥梨科技示范园区。
运城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实践成效与思考摘要总结运城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开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作的建议,以期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健康、待续发展。
关键词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成效;问题;发展措施;山西运城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对发展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提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农村产业发展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运城市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土地、生产、品质、规模、生态优势,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特色产品的培育,有效提升了产业优势,品牌效应初步显现,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经营活力增强。
1“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成效1.1形成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山西省第一批“一县一业”基地县中,运城市共有7个县,分别为新绛、夏县的蔬菜基地县,永济的禽业基地县,芮城、万荣、平陆、临猗的苹果基地县。
1.2绘制产业带、产业区蓝图“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程是“十二五”时期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切入点和主抓手。
运城市把这一工程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建设形成六大特色板块:一是以苹果为主的13.3万hm2高效水果产业板块;二是播种面积10.0万hm2,以设施高效为主要特色的优质高效蔬菜产业板块;三是5.3万hm2优质棉产业板块;四是11.3万hm2以红枣、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板块;五是以牛猪鸡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产业板块;六是2.1万hm2中药材、蚕桑产业板块。
1.3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合作与服务,统一流转土地,实现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关于农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农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日前,××农办就农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组织人员到××乡镇进行调研,就加快发展××县“一村一品”作了些探索与思考。
一、现状××县“一村一品”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了洪湖(刘垦)、中童生猪,马荃山地土鸡,刘垦花生,锦江灌田杨梅,洪湖苗木花卉,杨溪大塘葡萄等一批专业乡(镇)和特色村,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今年,××县洪湖路底姜家村、锦江灌田村、马荃金庄村等12个村被列为省“一村一品”示范点;灌田杨梅基地、倪夏甘蔗基地、金庄山地土鸡基地被确定为鹰潭市十大“一村一品”重点示范基地。
(二)启示近年来,××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五化”要求,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调查情况看,我们得到如下启示:1.挖掘本地传统优势农产品潜力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基础。
几年来,××县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传统特色产品,涌现出洪湖(刘垦)花生基地1.2万亩,潢溪倪夏、金墩等村700余户种植甘蔗面积1500余亩,锦江民主等村商品蔬菜种植面积7000余亩,洪湖、杨溪的西瓜种植等专业村组。
2.实施农业招商引资是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1年××县引进杭州蓝天园林公司在洪湖开发万亩苗木花卉基地核心区。
几年来,在其示范带动下,洪湖周边地区先后涌现出新湖苗木花卉等专业村,基地总面积达8000余亩。
去冬今春,引进浙江永康客商在杨溪乡大塘村开发优质葡萄基地400亩,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葡萄种植的积极性,预计明年基地面积可达1000余亩,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可望在三年内发展到万亩以上规模。
3.积极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的有效方法。
关于发展一村一品的调研报告标题:发展“一村一品”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一村一品”项目,旨在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本报告旨在对“一村一品”项目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1.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2. 数据来源:调研对象为多个地区的农村,获取的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
同时,收集了相关政府文件、统计数据、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等参考资料。
三、发展现状1. 不同地区的“一村一品”项目开展情况差异较大。
有些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湖南省宁乡市的油茶产业,而有些地方项目发展缓慢。
2. 乡村资源丰富,但未得到有效利用。
很多农村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农产品资源,但因缺乏专业规划和管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3. 缺乏市场定位和品牌营销。
部分“一村一品”项目在产品定位和市场推广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导致产品陷入同质化竞争,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资金问题。
一些农村项目缺乏资金支持,导致投入不足,影响项目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2. 人才问题。
农村缺乏专业人才,限制了项目的规模和质量。
3. 市场需求问题。
市场需求快速变化,项目可能无法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开发新产品满足需求。
4. 市场营销问题。
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品牌营销策略,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够。
五、建议与措施1. 政府支持。
加大对“一村一品”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项目发展,提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专业培训与人才引进。
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训与引进,增强项目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能力。
3. 市场调研与品牌建设。
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确定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同时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4. 项目合作与创新。
鼓励不同地区的“一村一品”项目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和优化产品结构。
2023年关于发展一村一品的调研报告2023年关于发展一村一品的调研报告1一、__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__县是江西省会——__市的西北大门,是__市市民农副产品供应的重要产地。
发展蔬菜生产,供应市、县城镇居民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__县的蔬产业蓬勃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绿色环保化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新一轮“菜蓝子”工程项目的进一步实施,起,先后有11家蔬菜生产企业落户新建投资蔬产业,为我县蔬菜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末,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3。
5万亩(含藠头),播种面积18。
9万亩,总产量32。
4万吨,产值超7亿元,大棚等设施蔬菜栽培面积达6900余亩。
为保障市场供应,丰富市民“菜蓝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__县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一)、有利条件:1、区位优势明显。
我县地处省会——__市近郊,是__市的西北大门,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市场发达。
2、具备良好的生产要素。
①、土地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85万亩;②、光、热、水、气资源能适应大部分蔬菜品种的生产种植;③、劳力资充足,全县农业人口58万,农村劳力36余万;3、经济效益良好。
蔬菜种植在种植行业有比较高的经济效益,一般是水稻种植的`5—10倍收益。
(二)、制约因素:1、土地流转困难。
发展规模种植土地流转困难,很多有识之士欲投资蔬菜产业,土地流转难以一时实现。
2、市场风险高。
①、蔬菜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活鲜农产品,对采摘、上市、保鲜期限都具有较严格的要求;②、受气候条件限制,上市期有明显的“旺”、“淡”季节,供过于求时“烂菜、烂价”时有发生;③、菜农市场信息不畅,供需矛盾突出;3、劳力因素:蔬菜种植是一项劳动力密集型农业生产项目,用工量大,时效性强,且机械化程度不高,也不便机械操作。
尽管县域劳力资源充足,但随着农民工进城、劳动力价格上涨,对规模蔬菜生产用工冲击很大。
4、种植技术:蔬菜种植种类、品种繁多,不同的种类、品种的蔬菜种植技术差异性较大,农户种植技术不易掌握。
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发展情况调研思考
国家农业部“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自治区“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行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笔者以此为契机,对**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村一品”是一个形象说法,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可以是一村两品,也可以是一村几品。
所谓的村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几个村,甚至是一个镇或几个
镇。
“一村一品”强调的是,一个村至少要开发一种产品,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上本地烙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
这个主导产业可以是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是商贸、餐饮、休闲、文化等行业。
发展“一村一品”是做大做优区域特色产业的重要措施,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其中:第一产业亿元,增长%;第二产业亿元,增长%;第三产业亿元,增长%。
现有乡镇个数17个,村委会个数135个,乡村户数万户,乡村人口数万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147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
农作物总播面积万亩,其中:小麦万亩,玉米万亩,油料万亩,棉花万亩,番茄万亩,瓜菜万亩。
为掌握**“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在各乡(镇)选择经济发展较好、具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15个村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一村一品”在目前发展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5个村均为农产品生产型专业村,其中棉花种植专业村7个,番茄种植专业村3个,玉米种植专业村1个,水稻种植专业村2个,瓜菜种植专业村2个。
无涉农服务型及非农产业型专业村。
2、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联系更为密切。
15个村主导产业中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村10个,占%。
主导产品销售收入亿元,其中通过龙头企业销售亿元,占38%。
尤其是在玉米、番茄产业发展上,龙头企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农村专业合作社初步得到发展。
15个村农户数2776户,其中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数1285户,占%,将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4、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番茄、水稻、蔬菜7个种植村种植总面积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规模万亩,占69%,无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基地。
5、“一村一品”发展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
所调查的村已经接近和达到“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产值)占全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的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20%。
总体来说,**“一村一品”发展刚刚起步,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类型较单一,各专业村主导产业基本为农产品生产型,规模化、多样性尚未形成;二是尚未编制出全市“一村一品”发展规划;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还需加强;四是“一村一品”品牌培育步履艰难。
五是群众思想认识不深,部分群众对“一村一品”知识不了解或了解甚少。
近两年,笔者在山东、江苏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感触颇深,通过借鉴外地发展经验,结合当地实际,认为在“一村一品” 近期发展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
通过成立“一村一品”发展组织领导机构,理顺关系,搞好服务,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重视规划编制,及早定位“一村一品”发展框架。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对全市各村的区域资源、传统产业、优势产品进行调查分析,深入挖掘能体现本地特色的资源,结合“四区一线”产业化发展战略,选准“一村一品”发展定位,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
在发展框架上,
按产业类型分为农产品生产型、涉农服务型及非农产业型专业村,主导产品涉及特色种养殖、林果业、休闲农业、涉农服务业、**啤酒文化、民族手工艺品等内容。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008年底,全市已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4个,通过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继续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使之成为“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有效的组织载体。
4、培育“一村一品”品牌。
**的枸杞鸡蛋、四棵树大米在创品牌的过程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提供了很多借鉴和思考。
在“一村一品”品牌培育上,一方面需注重已有“农家品牌”的商标注册,如九间楼红薯、沙梁子12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