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陶瓷史
- 格式:doc
- 大小:63.02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就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就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与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就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就是制瓷原料必须就是富含石英与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就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
三就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就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就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与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与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就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与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陶瓷发展史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而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下面结合考古出土资料,极其简略地介绍中国古代瓷器在历朝的主要发展。
”。
商代江苏宜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三角形分叉窑具,等等;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
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
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
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
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
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
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
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
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
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
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
《中国陶瓷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陶器陶器是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
2、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两色的陶器。
其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用红、黑、白等颜色进行描绘,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
3、原始瓷原始瓷是在商、周时期烧制成功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具备瓷器的薄胎半透明的器物。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4、印纹硬陶指器表拍印花纹陶器,流行于新石器晚期至汉代。
据胎质,烧成火候不同可分为印纹硬陶和印纹软陶。
新石器时代南方首创,商代发展,西周在长江中下游达到繁荣。
5、白陶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新品种,是以瓷土或白粘土作胎,因胎中含铁量在2%以下,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烧成后的陶器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而得名。
白陶最早见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
6、加彩陶加彩陶又称“彩绘陶”,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再加以彩绘,容易脱彩。
春秋战国时期,加彩陶器一般为灰陶器,用于随葬,主要为礼器。
7、画像砖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
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画像砖因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8、瓦当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是简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一般称为简瓦头。
最初为半圆形,后演变为圆形。
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
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9、唐三彩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
中国陶瓷史片断:第一章原始时代发明陶瓷之起源一一燧人氏神农氏为制陶之鼻祖一一黄帝始设陶正之官——宁封之神话——宁封昆吾所制之器——陶器之装饰上古之民,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与禽兽无异,毫无知识可言,其对于一切之努力,大都以饮食为中心耳。
食物既为当时努力之中心,则凡对于饮食有关系者,初民必当竭尽精力以求之,于是釜瓮之属,因需要之急迫,渐有发明矣。
初民,因生食之致病也,乃求熟食之方,因食物之易腐败也,乃思久藏之法。
其初,则抟土为坯,日晒干之,成为土器,及神农伏羲时,则掘土为穴灶,以火烧土,使成为素烧(土坯干后,未上釉药,即以火烧成,谓之素烧。
)之陶器,用以烹饪,用以贮藏。
考《路史》云:“燧人氏笵金合土为釜”,《周书》:“神农作瓦器。
”《物原》:“神农作瓮。
”由上述诸书观之,则燧人氏,钻木取火,笵金合土为釜,茹毛饮血之苦,神农作瓮,使民得以贮藏食物,免腐败之患,其福利于人民,为如何耶?且由此推知,燧人神农二氏之前,必有类乎釜与瓮之雏形之物,为二氏所本,因采其旧法,而加以新意,以成釜与瓮之物,可断言也。
而吾国陶器,发源在燧人神农二氏之前,亦从可推知可断言也。
特上古之时,文化不开,此时历史,缺乏记述,致令吾人今日,不能详细明晰当时之情形而悉举证之为可惜耳!然古人居此与禽兽为伍,昏昏噩噩,毫无外界知识,足资凭借之际,竟能奋然特出,发明陶器,其脑筋灵敏之程度,诚令吾人无任惊异与钦佩矣!大略神农伏羲之时,所制陶器,只注重于食物,不暇其他。
人后,则推而泛之,凡日用、送死、敬神、建筑之具,靡不陶器是赖,我人试一考察陶器进展之程序,足资证明。
黄帝之时,制衣服,造宫室,作书数,明射术,文物之盛,为前此所未有,陶器亦随其升涨之衡度,而迅速的进展。
《史记》:“黄帝命宁圭寸为陶正。
”《吕氏春秋》:“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
”《说文》:“昆吾作陶。
”由此观之,黄帝至设陶正之官,(英人波西尔(S.W.Bushell )因黄帝始设陶官,令宁封为陶,乃误认黄帝为始发明陶术之人,其著之皇皇巨作《中国美术》即以此为立论。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
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本文从纵向阐述了各个时代陶瓷的发展和特征。
关键词:陶瓷发展、白瓷、青瓷前言: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陶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1.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1.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
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陶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得坚硬,这样陶器就烧成了[1]。
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存是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广西桂林甑皮皮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
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
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
龙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
1.2夏至两晋时期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因此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
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
中国陶瓷史片断:第一章原始时代发明陶瓷之起源——燧人氏神农氏为制陶之鼻祖——黄帝始设陶正之官——宁封之神话——宁封昆吾所制之器——陶器之装饰上古之民,穴居野处,茹毛饮血,与禽兽无异,毫无知识可言,其对于一切之努力,大都以饮食为中心耳。
食物既为当时努力之中心,则凡对于饮食有关系者,初民必当竭尽精力以求之,于是釜瓮之属,因需要之急迫,渐有发明矣。
初民,因生食之致病也,乃求熟食之方,因食物之易腐败也,乃思久藏之法。
其初,则抟土为坯,日晒干之,成为土器,及神农伏羲时,则掘土为穴灶,以火烧土,使成为素烧(土坯干后,未上釉药,即以火烧成,谓之素烧。
)之陶器,用以烹饪,用以贮藏。
考《路史》云:“燧人氏笵金合土为釜”,《周书》:“神农作瓦器。
”《物原》:“神农作瓮。
”由上述诸书观之,则燧人氏,钻木取火,笵金合土为釜,茹毛饮血之苦,神农作瓮,使民得以贮藏食物,免腐败之患,其福利于人民,为如何耶?且由此推知,燧人神农二氏之前,必有类乎釜与瓮之雏形之物,为二氏所本,因采其旧法,而加以新意,以成釜与瓮之物,可断言也。
而吾国陶器,发源在燧人神农二氏之前,亦从可推知可断言也。
特上古之时,文化不开,此时历史,缺乏记述,致令吾人今日,不能详细明晰当时之情形而悉举证之为可惜耳!然古人居此与禽兽为伍,昏昏噩噩,毫无外界知识,足资凭借之际,竟能奋然特出,发明陶器,其脑筋灵敏之程度,诚令吾人无任惊异与钦佩矣!大略神农伏羲之时,所制陶器,只注重于食物,不暇其他。
人后,则推而泛之,凡日用、送死、敬神、建筑之具,靡不陶器是赖,我人试一考察陶器进展之程序,足资证明。
黄帝之时,制衣服,造宫室,作书数,明射术,文物之盛,为前此所未有,陶器亦随其升涨之衡度,而迅速的进展。
《史记》:“黄帝命宁封为陶正。
”《吕氏春秋》:“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
”《说文》:“昆吾作陶。
”由此观之,黄帝至设陶正之官,(英人波西尔(S.W.Bushell)因黄帝始设陶官,令宁封为陶,乃误认黄帝为始发明陶术之人,其著之皇皇巨作《中国美术》即以此为立论。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史简述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两万年的历史。
最早的陶瓷制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公元前 7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当时的景德镇及安徽黄山等地就有以粘土为原料,经烧制而成的陶类产品。
此后,陶瓷产品不断发展变化,至唐代(公元 618 年至公元 907 年),陶器以它的高质量和高雅艺术水准赢得了国际知名度。
元朝(公元 1271 年至公元 1368 年),陶瓷的表现技术更加成熟,古典陶瓷
的技艺已经基本达到现代水平。
明朝(公元 1368 年至公元 1644 年),陶瓷在技术和活动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景德镇和官窑各具特色,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两大窑系。
清朝(公元 1644 年至公元 1911 年),陶艺继续蒸蒸日上,绘画、雕刻、高古、拈花等技艺发展更加成熟,各种窑系品种更加异彩多彩。
到了近代,中国陶瓷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景德镇技艺开始与世界各地的陶瓷技术和风格接轨,并开始大量输出。
至今,中国陶瓷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技艺到创新,从形式到功能,从单调到多样,中国陶瓷的发展前景非常光明。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 —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 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 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 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 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C 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 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 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 胎体质薄轻巧, 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 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陶瓷的历史历程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超的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瓷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国陶瓷的历史历程吧。
早期陶器
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陶器。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国就出现了较为精美的红陶器,这是中国陶瓷制作历史上的起点。
商周时期
到了商周时期,中国的陶器逐渐发展起来。
商代的玉米文化中,出现了“三彩器”、“象征器”等独具特色的陶器,周代瓷器的制作技术也逐渐发展。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
汉代制陶技术日臻成熟,出现了像“古铜色陶”、“俑”、“蟠龙把君”等经典陶器。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中国的陶瓷制作达到了巅峰。
唐代陶器风格简洁、纯朴,以“三彩器”、“三足爵”等为代表;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窑变等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陶瓷史的巅峰之作。
明清时期
明代时期,青花瓷逐渐成熟,成为中国陶瓷中的代表作之一。
到了清代,景德镇瓷器开始兴起,其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又一高峰。
现代陶艺
20世纪初,中国陶瓷制作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采用新的技术和材料,陶瓷艺术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如今,中国的陶瓷艺术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形式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总之,中国陶瓷的历史历程中充满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有独具特色、精美绝伦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感悟。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陶瓷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陶器陶器是由粘土或以粘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的总称。
2、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两色的陶器。
其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用红、黑、白等颜色进行描绘,再经压磨后烧制而成,其彩绘不易脱落。
3、原始瓷原始瓷是在商、周时期烧制成功的,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具备瓷器的薄胎半透明的器物。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4、印纹硬陶指器表拍印花纹陶器,流行于新石器晚期至汉代。
据胎质,烧成火候不同可分为印纹硬陶和印纹软陶。
新石器时代南方首创,商代发展,西周在长江中下游达到繁荣。
5、白陶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新品种,是以瓷土或白粘土作胎,因胎中含铁量在2%以下,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烧成后的陶器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而得名。
白陶最早见于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
6、加彩陶加彩陶又称“彩绘陶”,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再加以彩绘,容易脱彩。
春秋战国时期,加彩陶器一般为灰陶器,用于随葬,主要为礼器。
7、画像砖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
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画像砖因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8、瓦当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瓦件,是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是简瓦顶端下垂的部分,一般称为简瓦头。
最初为半圆形,后演变为圆形。
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
它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
9、唐三彩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
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故称“唐三彩”。
10、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宝丰县。
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
北宋后期,汝窑成为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专用窑场,制品为青瓷,其釉色为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
汝窑烧造御用瓷的时间大约只有20年,作品极少,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
11、官窑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12、定窑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今天的河北省曲阳县。
定窑瓷器以白瓷为主,也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器,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创烧于隋代,晚唐五代进入初步繁荣时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曾经为宫廷烧造贡瓷,因此身价倍增。
13、钧窑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
为宋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因古属钧州,故名。
以钧瓷著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其最著名的品种是高温铜红乳浊釉。
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14、龙泉窑龙泉窑是宋代南方青瓷窑系的杰出代表。
它兴起于北宋中晚期,南宋至元为其全盛期,明代中叶开始衰落,清至民国虽仍延烧不绝,但已成强弩之末。
龙泉窑产品以民间生活日用青瓷为主。
15、青白瓷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
16、青花瓷指以氧化钴(COO)为呈色剂的彩料,在瓷胎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上透明釉,入窑经13000C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瓷器。
古人将黑、蓝、绿等皆曰“青”,故名青花瓷。
17、釉里红釉里红是元代江西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
它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素胎上描绘图案,施釉后再进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后,釉下纹饰呈现红色。
故名釉里红。
18、卵白釉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高温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
19、花瓷花瓷又叫花釉瓷,创烧于唐代新颖瓷器的品种。
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壶、罐、拍鼓等,故宫博物院藏唐黑釉斑点纹拍鼓是它的代表作,这种瓷器曾在古董市场出现并称它为唐钧,烧制窑址大多分布在河南。
二、简答题1、商代陶器的特点(1)商代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以圜底、圈足和三袋足为主要特征,晚期则流行仿铜器的造型。
陶器纹饰五分之四以上为绳纹。
(2)陶器品种较前增多,烧成温度和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白陶工艺代表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商代中期出现了印纹硬陶和原始瓷。
(3)除了生产大量日用陶器外,还开始烧制为死者陪葬用的灰陶明器。
此外,陶器也开始应用于建筑和冶铸工业。
2、陶器与瓷器的区别(1)胎土原料不同: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
瓷器以瓷土(高岭土)作胎,二者所含的矿物成分不同,理化性能也不一样。
(2)上釉的不同:陶器表面一般不施釉,吸水性强、透气性强。
表面硬度和使用强度差。
瓷器一般施有高温釉,使器表面致密化、强度、硬度大幅度提高。
吸水率低于1%。
(3)烧结温度不同:陶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700-800度,工艺简单。
瓷器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1400度,且工艺复杂。
3、春秋战国陶瓷的发展特点(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陶瓷制品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多为轮制。
(2)陶器以平底器和袋状三足器为最多见;日用陶器的品种明显减少。
纹饰趋于简单,基本为素面或绳纹。
(3)战国中期,由于丧葬制度发生变化,陶礼器逐渐代替铜礼器随葬,因而仿铜礼器的陶制明器开始成批生产,陶器的纹饰更讲究。
并且开始出现代替人殉的陶俑以及各种随葬的动物陶模和动物陶塑。
4、秦汉陶瓷发展的特点(1)秦汉时代的日常陶瓷用具器皿相对简单,但艺术陶的制作却独具特色。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代表其艺术陶制作的巅峰。
(2)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
东汉晚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真正的瓷器。
(3)秦汉时期的建筑用陶,无论是质量、花色品种、生产规模和烧造技术,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的进步和扩大,有“秦砖汉瓦”之美称。
(4)秦汉时期的明器门类多,作为明器的陶塑、陶俑和画像砖数量众多、异彩纷呈,所表现的内容几乎包括了秦汉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地区瓷业的发展(1)北朝青瓷的生产大约始于北魏晚期,主要产地为河北和山东地区。
器物注重实用,器形以日用器皿为主,制作规整,大方耐用。
(2)北齐时期,烧制成功白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白瓷的发明打破了长期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之后彩瓷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受北朝统治者崇尚佛教的影响,瓷器盛行莲花纹饰。
6、隋唐五代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原因(1)陶瓷手工业发展到公元6世纪,其烧制工艺已经有相当雄厚的技术基础。
(2)隋唐统治者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封建地主经济得到繁荣发展,这有利于陶瓷工艺技术的提高。
(3)隋唐的商业和城市经济远远超过前代。
(4)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空前活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5)唐朝的饮酒、品茶风气十分兴盛,使得人们对瓷制的酒具、茶具需求量大增,同时对其工艺质量也更为讲究。
7、什么是唐三彩?概述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一)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是低温铅釉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作釉料着色剂,釉、里还加入铅作助熔剂,最后经低温、(800℃左右)烧制而成。
釉色有绿(铜)、赭(铁)、蓝(钴)三色,故称“唐三彩”。
(二)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1)陶瓷业的飞速发展(2)国力强盛(3)厚葬之风日盛(三)唐三彩对后世的影响(1)直接影响了后世宋、辽、金、元的三彩的生产;也为陶瓷生产从单色釉演进到彩瓷艺术起了先导作用。
(2)唐三彩是青花瓷产生的触媒。
(3)是唐重要的外贸商品之一,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陶瓷之路”运往世界各地。
“奈良三彩”等海外唐三彩都受其影响。
8、宋汝窑瓷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釉色是青色瓷,其代表色是天青色。
釉面有小釉点,泡疏而亮,即“疏若晨星”。
(2)胎是香灰色胎,坚硬、致密。
烧造工艺一般采用满釉支烧。
(3)造型:多为洗、尊、炉、盘、碗之类,无特大器,多陈设赏品。
(4)纹饰与款识:以釉色温润取胜,一般不事装饰9、哥窑的主要特征(1)哥窑釉属无光釉。
(2)“金丝铁线”的纹样。
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以“金丝铁线”为典型。
(3)“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
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4)“紫口铁足”的风致。
10、北宋定窑白瓷的主要特征(1)泪痕: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
(2)竹丝刷痕: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俗称“竹丝刷纹”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3)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划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
(4)芒口是定窑制品的一大特征,芒口处往往镶有金、银、铜的边圈。
11、三国至南北朝瓷业的主要成就(1)瓷业迅速发展,瓷窑遍布大江南北(2)工艺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3)窑炉、窑具与装烧技术的改进与提高(4)器型增加,适用范围宽广(5)白瓷的出现12、隋代陶瓷的主要特征(1)北朝末期特别是进入隋朝以后,南北瓷业开始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烧制的器物也明显增多。
隋代日用瓷器中壶、罐、瓶、碗等日用器皿也出现了过渡性的变化。
(2)南北瓷窑都大量烧制高足盘,是隋瓷中最具典型的器物。
隋瓷上的花纹装饰,除沿袭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莲花纹,还采用朵花、草叶、卷叶纹,在布局上并巧妙地加以穿插、替换、组成新的图案。
隋瓷的纹饰题材虽似较单调,但由于构图布局多变而显得整齐精巧。
(3)隋代瓷器的装饰手法有印花、刻划花、贴花多种。
(4)隋瓷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因产地而异,以灰白色居多。
釉为青色,青中泛黄和黄褐色者也为数不少。
(5)隋瓷多为用支具支托叠烧,已出现筒形匣钵。
13、唐代陶瓷的主要特征(1)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迅速发展。
瓷器的器类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制作精细,远远超越前代。
(2)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一般以南青北白概称之。